【孔祥安】“慎”的五個方位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09-21 10:20:35
標簽:

“慎”的五個(ge) 方位

作者:孔祥安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十四日癸未

          耶穌2024年9月16日

 

慎,就是小心、謹慎、慎重的意思。它不是猶豫不決(jue) 、畏首畏尾,而是一種道德修養(yang) 、道德自律。它要求一個(ge) 人知敬畏、守道義(yi) ,做事謹慎、嚴(yan) 格自律。對領導幹部來說,慎是一種理性的戒懼與(yu) 自警,是一種必備的修養(yang) 與(yu) 境界。慎是一個(ge) 永恒的話題,也是一個(ge) 常談常新的議題。慎常常被看作是一種道德素養(yang) ,一般會(hui) 與(yu) 人的思想行為(wei) 聯係在一起。

 

一是慎獨。所謂慎獨,就是指一個(ge) 人在獨處、沒有監督的情況下,堅守道義(yi) ,小心謹慎,嚴(yan) 格約束自己,自覺遵守道德和法律,做到誠實不欺、表裏如一、潔身自好、守身如玉。儒家將慎獨作為(wei) 自我修養(yang) 的重要方法,作為(wei) 檢驗一個(ge) 人道德素養(yang) 的標準與(yu) 試金石,要求為(wei) 政君子具有“慎其獨”的道德修養(yang) 與(yu) 人生境界。如《禮記·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儒家希望道德高尚的君子始終保持“慎獨”之心,要求為(wei) 政者必須具有“如履薄冰,如臨(lin) 深淵”的政治自覺,即使在自己不被他人所聞所見之處,也必須時刻堅守道義(yi) ,不放縱自己,不逾越規矩。古代許多士大夫與(yu) 知識分子十分推崇與(yu) 提倡慎獨,如東(dong) 漢“四知”先生楊震,以“暮夜卻金”的行為(wei) 典型詮釋了慎獨之修養(yang) 。

 

二是慎言。所謂慎言,就是謹慎地說話、講話,說真話、講實話,說有益的話、做得到的話,不說做不到的話,特別是不說假話、大話、空話。儒家提倡“慎言”,不是沉默不語,不是誇誇其談、高談闊論,更不是口無遮攔、隨便亂(luan) 說,而是要求君子或為(wei) 政者“非禮勿言”“循禮而言”,做到“敏於(yu) 事而慎於(yu) 言”“言忠信”,不花言巧語、巧言亂(luan) 德。在孔子看來,花言巧語的人往往麵目偽(wei) 善、很少有仁德,為(wei) 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時常用一些迎合、奉承、欺騙的話語“忽悠”人、迷惑人,說一套做一套。儒家要求君子尤其是為(wei) 政者對待言語要謹慎,如孔子告誡為(wei) 政者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意在借古人不輕易許諾,告誡為(wei) 政者不要多言,慎重對待言語,否則,如果說的沒有做到,就會(hui) 失去民眾(zhong) 的信賴。

 

三是慎微。所謂慎微,是指慎重對待事情的細微、細小和細節,避免因小失大。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一個(ge) 由小到大、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是從(cong) 細微、細小處一步一步發展變化過來的。古今凡有作為(wei) 者,無不始於(yu) 慎微,成於(yu) 慎微。《資治通鑒》說:“盡小者大,慎微者著。”《淮南子·人間訓》說:“聖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這就告訴我們(men) 一個(ge) 簡單的道理:“細節決(jue) 定成敗。”無論做什麽(me) 事情,都應注意小節,注重點點滴滴。如,荀子在《勸學篇》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個(ge) 人的道德修養(yang) ,也是一個(ge) 不斷積小善、去小惡的過程。又如,《易傳(chuan) ·係辭下》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wei) 無益而弗為(wei) 也,以小惡為(wei) 無傷(shang) 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小善、微善不積,就無法成為(wei) 一個(ge) 品德高尚的人;小惡、微惡不去,就會(hui) 發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堤潰蟻穴,氣泄針芒”說的就是這個(ge) 道理。做人是這樣,治國理政更應謹小慎微,“凡大事皆起於(yu) 小事,小事不論,大事又將不可救。社稷傾(qing) 微,莫不如此”。《呂氏春秋·察微》說:“治亂(luan) 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一個(ge) 細小事件很有可能關(guan) 係到國家的治亂(luan) 存亡,為(wei) 政者應該謹慎對待,不可麻痹大意。禍患往往始於(yu) 微小,隻有謹慎關(guan) 注事態的微小變化,並對其發展趨勢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及時的預測,謹慎認真對待,才能避免禍患的發生。

 

四是慎始。所謂慎始,就是謹慎對待做人做事的初始、開始,端正動機與(yu) 出發點,把好第一次、第一關(guan) ,守住做人做事的原則底線。《禮記·經解》說:“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謬以千裏。”儒家認為(wei) ,如果開始不慎重對待、做不好,一旦出現偏差,往往會(hui) 一錯再錯,結果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古代政治家非常重視慎始,尤其要為(wei) 政者做到慎始。漢代賈誼說:“君子慎始。”北宋蘇洵《上文丞相書(shu) 》講:“君子慎始而無後憂。”俗話說:“萬(wan) 事開頭難。”“頭三腳難踢。”“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這些都是在提醒人們(men) 慎重、謹慎地對待事情的起始。慎始事關(guan) 大局,必須謹慎對待。隻有不忘初心,才會(hui) 方得始終,否則,心存僥(jiao) 幸,走錯第一步,結果會(hui) 越走越遠,乃至步入犯罪的深淵,悔之晚矣。如,明代張瀚在《鬆窗夢語》中講了一個(ge) 故事:張瀚初見長官王廷相時,王廷相說昨天進城遇到大雨,一個(ge) 轎夫穿了雙新鞋,開始轎夫怕弄髒鞋總是擇地而行,後來轎夫一不小心踩進泥水之中,就不再因顧忌自己的新鞋擇地而行了。這個(ge) 曆史故事告訴我們(men) ,人一旦“踩進泥水坑”,心裏往往就放鬆了戒備,在慣性的支配下,從(cong) 此便“不複顧惜”了。

 

五是慎終。善始不易,慎終更難。始是萬(wan) 事之開端,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終是事情的結果,是功成名就的圓滿句號。所謂慎終,就是慎重地對待人生或事情的結束、結尾、結果,讓人生或事情從(cong) 頭到尾有一個(ge) 圓滿的終結、取得一個(ge) 圓滿的結果,做到善始善終、有始有終,不虎頭蛇尾、有始無終。一般來說,一個(ge) 人往往能夠慎重地對待做人或做事的開始、開頭,注重人生規劃與(yu) 事情謀劃,但常常做不到持之以恒,經常是不了了之,半途而廢,功敗垂成。古人雲(yun)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事實也告訴我們(men) ,往往是行百裏者半九十。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問題,所以很注意慎終的問題。如,《左傳(chuan) ·襄公二十五年》說:“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又如,漢代劉向說:“慎終如始,常以為(wei) 戒。”這些都是在強調對待結果要像對待開始一樣慎重,不可魯莽、草率。泰山半山腰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裏”,這段路相對平闊一些,遊人爬山累了,喜歡在此歇腳。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而是選擇繼續前行。他們(men) 知道停留時間長了,腿就會(hui) “發懶”,上“十八盤”就更困難了。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