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儒家思想的邏輯框架與(yu) 當代價(jia) 值
作者:辛紅娟(寧波大學浙東(dong) 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外國語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十二日辛巳
耶穌2024年9月14日
儒家思想作為(wei) 中華文化的瑰寶,深刻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和道德品格,而作為(wei) 儒家“四書(shu) ”之一的《中庸》,不僅(jin) 承載著孔子及其門生傳(chuan) 授的處世哲學與(yu) 人生智慧,更是中華民族“中和”哲學思想之所係。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將我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提名項目“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認為(wei) ,“北京中軸線”體(ti) 現了獨特的中國傳(chuan) 統都城規劃理論和“中和”哲學思想。“中和”貫穿於(yu) 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宇宙本體(ti) 論、演化生成論、關(guan) 係價(jia) 值論之中,不僅(jin) 為(wei) 個(ge) 人的修身養(yang) 性提供指導,也為(wei) 社會(hui) 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哲學方法論。在東(dong) 西文明交流互鑒的學術框架下,甄別、凝練《中庸》哲學構築的整體(ti) 性思維、過程性思維和互係性思維,不僅(jin) 有利於(yu) 透徹理解北京中軸線所含蘊的“中和位育”精神價(jia) 值,也是對賡續中華文脈、推動文化繁榮重大使命的學術回應。
“天人合一”的整體(ti) 性思維
《中庸》開篇即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人性、天命、道與(yu) 教化之間的內(nei) 在聯係,構建了“天人合一”的整體(ti) 性思維框架。在《中庸》看來,人性源自天命,遵循天性而行即為(wei) 正道,教化則是引導人依循本性、歸於(yu) 正道的過程。這種思想體(ti) 現了中華文化的宇宙本體(ti) 論觀念,即將天、人、道、教視為(wei) 一個(ge) 不可分割的整體(ti) 。
從(cong) 本體(ti) 論視角看,中國和西方傳(chuan) 統哲學中對於(yu) 宇宙秩序的不同理解,造就了兩(liang) 者在認識論與(yu) 價(jia) 值論方麵的差異。因此,要深入理解儒學的哲學思想,就需厘清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宇宙秩序”與(yu) 西方相關(guan) 理論的本體(ti) 論差異。在古希臘羅馬哲學體(ti) 係中,本體(ti) 論主要研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質,對此“本原”的研究即本體(ti) 論研究的先聲。從(cong) 古希臘至近現代,西方主流哲學普遍將“實體(ti) ”(“實在”“真理”)作為(wei) 本體(ti) 論研究的基石。然而,中國古代哲學並未形成與(yu) 西方相對應的本體(ti) 論體(ti) 係,而是發展出了本根論。這種根本的東(dong) 西主要有四類:道論、太極陰陽論、氣論與(yu) 唯心論。中國哲學本根論區別於(yu) 西方哲學本體(ti) 論的最主要特色是,將世界產(chan) 生的根本原因與(yu) 這個(ge) 世界本身合而為(wei) 一,自成一體(ti) 。
深入探究《中庸》的哲學智慧,我們(men) 會(hui) 發現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與(yu) 現代思維方式有著諸多契合之處,其中最顯著的當屬整體(ti) 性思維。《中庸》第二十六章言“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wei) 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這可以理解為(wei) ,“天地運行的法則,可以用一個(ge) ‘誠’字來囊括:誠本身專(zhuan) 一不二,所以生育萬(wan) 物多得不可估量。”這表明,中國古人相信的宇宙世界是一個(ge) 整體(ti) ,構成這個(ge) 世界的秩序是多元的,而且整體(ti) 不受製於(yu) 萬(wan) 物中的任何一個(ge) 事物,萬(wan) 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維持著宇宙的平衡與(yu) 秩序。
這種整體(ti) 性思維,對於(yu) 當代社會(hui) 而言,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yi) 。“天人合一”不僅(jin) 是對人與(yu) 自然和諧關(guan) 係的追求,更是對個(ge) 體(ti) 與(yu) 社會(hui) 、個(ge) 人與(yu) 宇宙之間內(nei) 在聯係的深刻洞察。它啟示我們(men) 在處理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時,應保持一種整體(ti) 性的視角,追求內(nei) 外和諧、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提供了一種包容性的文化觀念,有助於(yu) 我們(men) 應對環境挑戰,促進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的和諧共生。
“生生日新”的過程性思維
《中庸》的“時中”觀念,體(ti) 現了其“生生日新”的過程性思維。孔子提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並強調“中庸”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隨時代變化而不斷調整的動態平衡狀態。這種“時中”思想,體(ti) 現了儒家的過程性思維,即在處理問題時既要遵循基本原則,又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以求達到最佳效果。當論及事物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時,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本根論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促使我們(men) 注重事物發展的過程,思考萬(wan) 物之間的關(guan) 聯,即用過程性思維看待世界與(yu) 思考問題。
過程性思維作為(wei) 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體(ti) 現的是萬(wan) 物之間的相關(guan) 性、互相生成性以及時時轉化性,強調的是萬(wan) 物之間的動態關(guan) 係。不同於(yu) 西方實體(ti) 性思維中單線單向的線性關(guan) 係,在過程性思維中,人與(yu) 人、人與(yu) 萬(wan) 物的關(guan) 係是相互關(guan) 聯的,此即是彼、相輔相成。在過程性思維中,人們(men) 追求的始終是“道”,“道”存在於(yu) 人與(yu) 萬(wan) 物之間,是人與(yu) 萬(wan) 物之間的聯係,需要用心維護。
中國的過程性思維衍生出了中國人萬(wan) 物不分、萬(wan) 物相係的行為(wei) 方式和語言規則,在《中庸》中則集中體(ti) 現為(wei) 過程性語言的大量使用。不同於(yu) 以靜態性為(wei) 主的實體(ti) 性語言,過程性語言的特色是其動態性及主動性,這種類型的語言更能體(ti) 現中國哲學的過程性思維特征。例如,“是故君子誠之為(wei) 貴”,指的是君子把真實無妄看得特別寶貴,以真實與(yu) 真誠作為(wei) 修身的必要條件,呈現了君子自主選擇修身標準的動態性和主動性。又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中的“道”是日常行事的道理,由心而發的品德,無物不有,無時不然,因此,人一刻也不能離開“道”。此句凸顯了“道”的主動性、流動性,呈現了《中庸》所倡導的積極求“道”、努力做到“中庸”、主動做到“慎獨”的入世精神。
“生生日新”的過程性思維,鼓勵人們(men) 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以適應日益變化的社會(hui) 環境。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社會(hui) 變革加速推進,我們(men) 更需要具備這種過程性思維,勇於(yu) 麵對挑戰,敢於(yu) 革故鼎新,以推動社會(hui) 進步和發展。
“和合共生”的互係性思維
《中庸》中提到:“喜怒哀樂(le) 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不僅(jin) 揭示了情感管理的智慧,還強調了和諧在人際關(guan) 係和社會(hui) 秩序中的重要性。《中庸》所倡導的“中和”理念,是其“和合共生”互係性思維的集中體(ti) 現。在《中庸》看來,“中和”是天下達道,是萬(wan) 物生長的基礎。通過“致中和”,可以實現天地萬(wan) 物的和諧共生。《中庸》所倡導的“中和”思想,超越了簡單的折中或平衡,是一種深刻洞察宇宙萬(wan) 物運行規律後的和諧共生理念。在宇宙本體(ti) 論層麵,“中和”體(ti) 現了天與(yu) 人、自然與(yu) 社會(hui) 的和諧統一;在演化生成論層麵,它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動態平衡與(yu) 自我調節;在關(guan) 係價(jia) 值論層麵,“中和”則是處理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根本原則。若將儒家倫(lun) 理核心概念“道”與(yu) 西方傳(chuan) 統核心概念“理”進行溯源對比,不難發現,“道”指的是“道路”“人之所行”,需要人去實踐與(yu) 體(ti) 驗;而“理”是“觀看”,即“對事物的看法”,屬於(yu) 思考與(yu) 分析層麵。在中國哲學中,從(cong) 《莊子》“盜亦有道”,《中庸》“日用即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以看出,“道”強調的是生活寓意,側(ce) 重社會(hui) 事物之間價(jia) 值關(guan) 係的運動與(yu) 變化規律。中國傳(chuan) 統認識論從(cong) “道”出發,最終走向了以日常生活為(wei) 宗旨的“價(jia) 值哲學”。有鑒於(yu) 此,就價(jia) 值論層麵而言,西方哲學以理性思考和邏輯分析為(wei) 核心,強調個(ge) 人主義(yi) 和自由意誌;中國哲學側(ce) 重互係性思維,關(guan) 注人與(yu) 環境、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人之間的相互關(guan) 係和依存,強調人是關(guan) 係性的存在。
“互係性思維”這一術語由葛蘭(lan) 言(Marcel Granet)於(yu) 1934年在《中國人的思想》(La pensée chinoise)中首次提出,用以歸納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基本思維方式,其在中國哲學典籍中的直接體(ti) 現是語詞的聯想性和典籍之間的互文性。《中庸》的“互係性語言”主要有二:一種在句子之中,指以互文、反複(重複)、關(guan) 聯等形式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語詞;另一種則隱含在文字之外,指需要讀者了解中國哲學、文化知識並細細品鑒才能悟出的含義(yi) 。
中國哲學典籍深深紮根於(yu) 中華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它們(men) 共同孕育於(yu) 相似的哲學背景和社會(hui) 環境,故其文本在說理、言物、指人等方麵,擁有共同的源頭和靈感。《中庸》與(yu) 《論語》《孟子》《荀子》等哲學典籍在內(nei) 容和思想上展現出了顯著的互文性。如,《中庸》的標題“中庸”二字,最早出現於(yu) 《論語·雍也》:“子曰,‘中庸之為(wei) 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這一表述不僅(jin) 揭示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也展示了《中庸》與(yu) 《論語》之間的緊密聯係。再者,《中庸》之論“誠”,與(yu) 《孟子》之論“誠”一脈相承,均深刻探討了“誠”的內(nei) 涵與(yu) 實踐。《孟子》有雲(yun) :“居下位而不獲於(yu) 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yu) 上有道,不信於(yu) 友,弗獲於(yu) 上矣;信於(yu) 友有道,事親(qin) 弗悅,弗信於(yu) 友矣……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認為(wei) ,“誠”是獲得上級信任、朋友信賴的基石,是治理民眾(zhong) 的前提,而至誠則無不動人,不誠則無以動人,《中庸》亦充分體(ti) 現了這一思想。另外,《中庸》與(yu) 中國哲學典籍的互文性關(guan) 聯中,最為(wei) 顯著的莫過於(yu) 與(yu) 《詩經》的聯係。《中庸》雖僅(jin) 3000餘(yu) 言,但對《詩經》的引用卻多達16處,這種緊密的互文性關(guan) 聯不僅(jin) 彰顯了《中庸》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進一步證明了中華文化中哲學與(yu) 文學之間的緊密聯係和相互滲透。
在修辭手法上,《中庸》大量運用了反複,以第十章中孔子針對子路關(guan) 於(yu) “強”的提問所作出的回答最為(wei) 明顯,“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在這一章節中,通過連續反複的修辭,孔子強調了中道之強的可貴之處,即在和諧中保持堅定,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都能堅守自己的立場和原則。儒家重視德性的培養(yang) ,這種追求中道的精神不僅(jin) 適用於(yu) 個(ge) 人修養(yang) 的提升,也是國與(yu) 國之間實現和諧、共贏的關(guan) 鍵所在。此外,《中庸》還運用了詞語重複的手法,如“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通過詞語的重複與(yu) 遞進,形成了語句之間的緊密聯係,使文本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感。這些修辭手法不僅(jin) 體(ti) 現了中國哲學語言言簡意賅、相互關(guan) 聯的特點,還彰顯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韻味。
“和合共生”的互係性思維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處理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之間關(guan) 係的寶貴思路。《中庸》作為(wei) 儒家哲學的璀璨明珠,其深邃的思想體(ti) 係跨越千年,不僅(jin) 構築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坐標與(yu) 道德基石,更在全球化的今天展現出跨越文化界限的智慧光芒。通過對《中庸》“天人合一”的整體(ti) 性思維、“生生日新”的過程性思維和“和合共生”的互係性思維的深入探討,我們(men) 不僅(jin) 揭示了其作為(wei) 儒家思想核心的獨特魅力與(yu) 價(jia) 值所在,更為(wei) 當代社會(hui) 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與(yu) 實踐指南。
麵對多元文化的碰撞與(yu) 融合,《中庸》所倡導的中庸之道、和諧理念以及互係性思維,無疑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更為(wei) 廣闊的思考空間和更為(wei) 堅實的行動基礎。我們(men) 應當深入挖掘《中庸》思想的當代價(jia) 值,將其智慧應用於(yu) 現代社會(hui) 的發展中,以實現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的和諧共生、推動全球治理體(ti) 係的完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通過對《中庸》思想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我們(men) 可以為(wei) 當代社會(hui) 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wei) 人類的未來創造更加美好的前景。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庸》的智慧不僅(jin) 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它將引領我們(men) 走向一個(ge) 更加和諧、繁榮的未來。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