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來看的伏羲廟,具有很高的曆史文化價值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24-09-21 10:08:05
標簽:

總書(shu) 記來看的伏羲廟,具有很高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

來源: 新天水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十二日辛巳

          耶穌2024年9月14日

 

9月10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了解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等情況。他指出,伏羲廟具有很高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要將這份寶貴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好,讓祖先的智慧和創造永勵後人,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跟隨總書(shu) 記的腳步,我們(men) 一同走進這座全國保存最為(wei) 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建築群……

 

 

 

伏羲廟:我國最早祭祀伏羲的建築群

 

天水伏羲廟又名“太昊宮”,是一座專(zhuan) 門祭祀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明清宗廟建築群。現存建築建於(yu) 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總占地麵積35000平方米,是目前全國保存最為(wei) 完整、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的建築群,現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伏羲廟整體(ti) 建築坐北朝南,四進六院,具有典型的中國古代宮廷式建築格局。主體(ti) 建築先天殿內(nei) 現存明代伏羲泥塑彩繪巨像,身高三米,手托先天八卦盤,威儀(yi) 古樸,儼(yan) 然一位古代聖者的形象。殿內(nei) 天花彩繪河圖居中的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方位圖,在國內(nei) 古建築中絕無僅(jin) 有。太極殿盡間明代木質窗欞透雕團龍、團鳳,雕刻精湛,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jia) 值,是我國木雕藝術的精品。

 

伏羲創八卦,奠定易學基礎;造書(shu) 契,創造文字雛形;結網罟,發展漁獵生產(chan) ;製嫁娶,確定婚姻禮製。肇啟了中華文明,被稱為(wei) “龍祖”,曆史上一直位列三皇之首。龍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象征和共同的族徽,龍圖騰的形成象征了中華民族主體(ti) 血脈的匯聚和文化的奠基,華夏兒(er) 女史稱“龍的傳(chuan) 人”,“羲皇故裏”天水也就成為(wei) 龍的故鄉(xiang) 。

 

 

 

伏羲廟古樹

 

一畫開天,文明肇啟,當文明的種子開始萌芽,草木也開始在這片豐(feng) 沃的土地上繁盛。一眼千年,彼時的樹代代繁衍,子子孫孫無窮盡矣。天水伏羲廟內(nei) 老樹參天,柏影掩映,鳥雀翔集,情趣盎然。

 

天水伏羲廟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ti) ,也是研究、展示、傳(chuan) 承伏羲文化、龍文化、易學文化的中心,亦成為(wei) 世界華人尋根祭祖的勝地和探尋中華先祖聖跡的著名旅遊景區。

 

傳(chuan) 說,伏羲廟創建時在廟宇各院內(nei) 種植了64株古柏,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數,曆經幾百年的風雨,現存37株,被稱為(wei) 伏羲卦柏。其中,有一棵千年古柏,樹身已經嚴(yan) 重傾(qing) 斜、開裂,但它頂部的枝葉依然挺拔茂盛。伏羲廟大門內(nei) 側(ce) 東(dong) 西牆角原有古槐兩(liang) 株,相對而立。現存東(dong) 邊一株,樹幹中空,經鑒定為(wei) 唐代所植,這不禁令人想起“千年柏,萬(wan) 年鬆,不如老槐空一空”的諺語來。

 

 

 

伏羲廟匾額

 

八千年前,伏羲在天水卦台山觀天俯地創畫八卦,成為(wei) 人們(men)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學思想武器。現高懸於(yu) 伏羲廟內(nei) 的眾(zhong) 多匾額,則講述著千百年來伏羲對人類的貢獻和曆史功績。一一觀之,每一塊明清時期的匾額,都讓人倍感天水文脈之悠長,文化之深遠,曆史之厚重。

 

其中,“與(yu) 天地準”是天水伏羲廟現存匾額中題寫(xie) 時間最早的匾額,懸於(yu) 伏羲廟宮門,為(wei) 明代天水籍著名學者胡纘宗題寫(xie) 。原匾已佚失,現匾額是天水木雕藝術家吳永昌先生於(yu) 1988年依據所存原匾照片複原的。匾額白底黑字,陰包陽刻“與(yu) 天地準”四個(ge) 顏體(ti) 大字,無上款,下款為(wei) “郡人胡纘宗書(shu) ”。

 

“開天明道”,懸於(yu) 天水伏羲廟大門前牌坊正中。長3.5米,寬1.25米,厚0.12米。素邊,匾心白底藍字,上下款朱書(shu) 。此匾有雙上款和雙下款。第一個(ge) 上款為(wei) “乾隆辛酉孟秋既望”,下款為(wei) “湟中觀察使者遼海楊應琚薰沐敬書(shu) ”;第二個(ge) 上款為(wei) “嘉慶十二年歲次丁卯五月吉旦”,下款為(wei) “中憲大夫寧夏府知府候補知秦州事王公重建”。

 

“開天立極”,懸於(yu) 天水伏羲廟先天殿東(dong) 側(ce) 門之上,長3.38米,寬1.6米,厚0.12米。匾文藍底金字,上款為(wei) “大清乾隆四年歲次己未仲秋穀旦”,下款為(wei) “巡撫甘肅都察院僉(qian) 都禦史元展成敬題並書(shu) ”。四邊框有浮雕圖案,上邊框為(wei) 雙龍戲珠,間施雲(yun) 紋,下邊框為(wei) 雙龍戲珠,間施海水紋,兩(liang) 側(ce) 邊為(wei) 翔龍和雲(yun) 紋圖案。

 

“文明肇啟”,上款注明題寫(xie) 時間是“嘉慶乙醜(chou) 秋月”,即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秋月指農(nong) 曆的七八九月,匾額下款是題寫(xie) 者信息,書(shu) 刻:州牧王賜均題並書(shu) 。“州牧”是清代對知州的別稱,官階約為(wei) 正六品。作者王賜均在嘉慶二年到十二年(公元1797年—公元1807年)期間任秦州知州。

 

 

 

伏羲祭祀

 

我國祭祀伏羲,從(cong) 秦時就已開始。曆朝曆代相延成習(xi) ,從(cong) 未間斷。

 

天水是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公祭伏羲的習(xi) 俗由來已久,世代傳(chuan) 承。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就在渭水流域用“太牢”之禮祭祀伏羲。明朝成化年間修建了天水伏羲廟,並從(cong) 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開始每年在此舉(ju) 行祭祀活動,逐漸成為(wei) 全國祭祀伏羲的中心。祭拜活動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

 

天水祭祀伏羲的活動是伴隨著伏羲廟的創建而進行的,目前能看到的史料是北宋太平興(xing) 國初年,於(yu) 三陽川蝸牛堡(今卦台山)創建伏羲廟後便開展了有一定禮儀(yi) 的祭祀活動。隨著元明清及近現代的發展,目前天水舉(ju) 辦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已成為(wei) 全球最大規模的官方祭祀伏羲活動。

 

1988年,天水市政府正式舉(ju) 辦公祭伏羲大典。自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從(cong) 2013年開始,公祭伏羲大典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等機構與(yu) 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天水市人民政府承辦。

 

公祭伏羲大典迄今已成功舉(ju) 辦35屆,是甘肅省保留舉(ju) 辦的重要節慶活動和全省“八個(ge) 一”文化品牌,相繼被評為(wei) “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活動,先後獲得“中國十大民俗類節慶·最具文化傳(chuan) 承獎”“中國優(you) 秀當代節事”等榮譽,已成為(wei) 世界華人尋根祭祖的重要平台。自2014年起,在天水公祭伏羲大典期間,台灣同時舉(ju) 辦海峽兩(liang) 岸共祭伏羲典禮,至今已連續舉(ju) 辦10屆,搭建起了兩(liang) 岸共祭人文始祖、深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增進了海峽兩(liang) 岸同胞血濃於(yu) 水、同文同種的民族認同感。值得一提的是,從(cong) 今年起,公祭時間由每年的6月22日調整為(wei) 6月21日(夏至日)。

 

天水太昊伏羲祭典因其源遠流長、影響範圍廣、祭祀規模大,被國務院公布為(wei)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同時,以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被國際節慶協會(hui) 評為(wei) “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活動之一。公祭伏羲大典,已成為(wei) 甘肅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劉蕾整理)

 

 

 

伏羲文化的實質及其曆史文化價(jia) 值

 

□劉雁翔

 

伏羲文化溯源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追尋我們(men) 民族的根,伏羲這個(ge) 偉(wei) 大的名字是無法回避的。雖然伏羲的事跡籠罩在神話和傳(chuan) 說的迷霧之中,但理性思考,無論是神話,還是傳(chuan) 說,都是上古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中不乏人類曆史童年的史影。沒有了伏羲為(wei) 源頭的三皇五帝,也就沒有了文字發明之前的曆史。

 

關(guan) 於(yu) 伏羲的記載,先秦時期即出現在《管子》《莊子》等諸子百家典籍之中。上溯淵源,甘肅省天水市所轄的武山、甘穀出土有人麵鯢魚身紋飾彩陶瓶,正是伏羲“人首蛇身”形象的藝術寫(xie) 照;甲骨文中即有兩(liang) “蟲”相並的字形,有學者認為(wei) 此即伏羲、女媧人首蛇身交尾像的抽象化,都可證伏羲的傳(chuan) 說起源很早。秦漢以降,在人們(men) 的精神信仰層麵,伏羲三皇之首、開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奠定。不論官方或民間,史家撰著曆史都將伏羲奉為(wei) 曆史人物,是和夏禹商湯一樣的聖王。

 

伏羲文化的實質及其基本內(nei) 涵

 

伏羲不僅(jin) 代表個(ge) 體(ti) ,也代表群體(ti) ,更代表一個(ge) 時代。伏羲畫八卦、結網罟、興(xing) 嫁娶、創樂(le) 器、定姓氏、製曆法、理庖廚……一係列的發明創造猶如擎天明燈,照亮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三國時期大文豪曹植《太昊宓犧氏讚》雲(yun) :“木德風姓,八卦創焉;龍瑞名官,經地象天。庖廚祭祀,罟網魚畋;瑟以象時,神德道元。”伏羲創製的諸多說法,其實就是原始文明的集中反映,是一個(ge) 上古時期的文化象征。這些說法使許多長久造福於(yu) 人民的事功有了物主,以便讓人民崇拜,以便引領人民更好地生活。因此伏羲也就成了文化的化身,古往今來被尊稱為(wei) “人文始祖”,民間稱“人宗爺”或“人祖爺”。

 

伏羲文化的核心是附著於(yu) 伏羲身上的創製即發明創造。現代意義(yi) 上的伏羲文化內(nei) 涵更加廣泛,凡和伏羲事跡相關(guan) 的事或物,諸如祠廟遺跡、民情風俗、軼聞傳(chuan) 說、史籍記錄等都屬於(yu) 伏羲文化範疇。

 

秦漢大一統,伏羲及相應的文化通過三個(ge) 層麵傳(chuan) 播:其一,典籍傳(chuan) 承層麵,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代不絕書(shu) ;其二,圖像傳(chuan) 承層麵,伏羲、女媧交尾像被廣泛采用,頻頻出現在墓室雕刻、建築物彩繪、工藝品加工等各種藝術形式中;其三,祭祀傳(chuan) 承層麵,從(cong) 官方到民間都是設祠祭祀,綿延不絕。由此,形成了內(nei) 容博大、綿延不絕的伏羲文化,而對伏羲的欽崇自然而然成了幾千年來信仰民俗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伏羲的曆史地位

 

伏羲氏是中華人文始祖。曆史上的“三皇”有五種說法,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其中都有伏羲,且位居第一。究其原因,是伏羲非凡的功績使然,特殊的貢獻使然。

 

伏羲代表的龍圖騰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伏羲是人祖,也是龍祖。伏羲形象始終和龍緊密相關(guan) ,如戰國楚帛書(shu) 就有“故有龍雹戲(即伏羲),出自雷澤……”的說法,此類記述包含著一條遠古文化信息——即伏羲部族是以龍為(wei) 圖騰的。三皇五帝之中,也隻有伏羲是人首蛇(龍)身形象,其實質便是伏羲就是中華祖龍。20世紀以來,在黃河上下、大江南北,一些著名古文化遺址如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遺址中都出土有龍文化文物。由此可印證,龍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圖騰神,華夏先民在從(cong) 蒙昧走向文明的進程中,龍圖騰始終是最鮮亮的底色。伏羲而下,炎帝神農(nong) 、勾芒、共工、祝融、軒轅黃帝等遠古聖帝明王都繼承了龍圖騰。三皇五帝一脈相承,他們(men) 創造的文化與(yu) 龍文化也是一脈相承的。從(cong) 而龍也就成為(wei) 中華文化內(nei) 涵博大、團結奮鬥的偉(wei) 大的標識。無論何時何地,“龍的傳(chuan) 人”這一口號始終是海內(nei) 外華夏兒(er) 女團結奮進的“黏合劑”。有一句歌詞唱得好:“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chuan) 人。”

 

以伏羲八卦為(wei) 基礎的《周易》是中華文化的靈魂。伏羲最重要的文化貢獻是“始作八卦”,對此《周易·係辭下傳(chuan) 》有完整表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yu) 天,俯則觀法於(yu) 地。觀鳥獸(shou) 之文與(yu) 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yu)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wan) 物之情。”《係辭》而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對伏羲“始作八卦”深信不疑。司馬遷《史記》設有伏羲本紀,而其《太史公自序》有雲(yun) :“餘(yu) 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以八卦為(wei) 基礎,奠定了天、地、人三才大道的完整係統,從(cong) 而構築了博大精深的《周易》。《周易》曆來被奉為(wei) 六經之首,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支柱,眾(zhong) 多哲人學者推演說解就形成了易學。易學作為(wei) 中國人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是中華文化的靈魂。

 

伏羲文化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伏羲文化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源頭活水。總而言之,伏羲是人們(men) 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選擇和確立起來的一個(ge) 民族文化的象征,在他身上體(ti) 現著一個(ge) 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觀念的形成過程。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而伏羲獨占儒家道統淵源譜係人物之鼇頭。班固《漢書(shu) ·古今人表》究極經傳(chuan) 、品第人物,人分九等,其“上上”一等者即聖人,序次分別為(wei) :伏羲—神農(nong) —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從(cong) 國史層麵確立了伏羲開天聖人、人文源頭的地位。這也成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的主流意識,正如明代大學者胡纘宗《太昊伏羲廟樂(le) 記》言:“惟太昊繼天以開物、以畫卦、以造書(shu) 契而立極也。故有伏羲,而後有神農(nong) 、黃帝、堯、舜、禹、湯、文、武,而後有周公、孔子。有卦而後有《易》,而後有《詩》《書(shu) 》《禮》《樂(le) 》《春秋》。有書(shu) 契、有文字而後有典章、圖籍。古昔聖帝明王,孰有若太昊者!”

 

伏羲文化是中華大一統政體(ti) 的重要精神支柱。伏羲在古史係統中聖王地位的奠定和中華大一統政體(ti) 的形成是相一致的,或者可以說伏羲三皇之首地位的奠定是中華大一統政體(ti) 的必然產(chan) 物。伏羲傳(chuan) 說同源一體(ti) 對國家的統一有積極意義(yi) 。秦漢而下,在京師都設有祭祀伏羲的祠宇。無論是漢族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無一例外都尊崇伏羲。以少數民族政權為(wei) 例,北魏一朝許多祭祀伏羲的專(zhuan) 廟見於(yu) 史籍;金代詔命在河南陳州、秦州卦台山等地定期祭祀伏羲;元代詔命全國範圍通祀三皇,大建三皇廟;清代除在北京曆代帝王廟祭祀伏羲之外,國家層麵對太昊陵的祭祀一直持續到清朝更替前的宣統二年。民間而言,全國各地有為(wei) 數眾(zhong) 多的伏羲廟,南北均有,分布較集中的黃河流域達50餘(yu) 處。伏羲傳(chuan) 說故事成百上千,在多個(ge) 民族中都有傳(chuan) 播。迄今發現西漢以來伏羲、女媧交尾形象畫像磚、畫像石、絹畫300通(幅)之上,分布範圍廣大,在新疆吐魯番盆地唐代墓葬、吉林集安高句麗(li) 墓葬亦多見。以上列舉(ju) 可證伏羲是曆史選擇確立的中華民族的共祖,對民族團結有積極意義(yi) 。

 

伏羲時代即史籍所言的“羲皇代”“羲皇上人”,是安樂(le) 和諧、理想生活的代名詞。在中國曆史上始終認為(wei) 存在過一個(ge) 無君無王、無稅無法、無饑無寒、至淳至真,集百美於(yu) 一身的時代,這個(ge) 時代就是羲皇時代。不論是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le) 其俗”小國寡民理想(莊子認定老子所言就是伏羲所在的時代),還是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的大同世界,乃至陶淵明的桃花源,都是羲皇時代的不同注腳。正如古人解說《桃花源記》主旨——“此即羲皇之想也”。依此,人們(men) 對伏羲的尊崇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向往美好生活的觀念。曆代詩歌對“羲皇代”大加讚頌,如“幸逢堯舜無為(wei) 日,得作羲皇向上人”等,或以“羲皇上人”為(wei) 名號。以伏羲時代為(wei) 最高政治理想,對曆代的執政者不無警示意義(yi) 。

 

伏羲禮讚

 

伏羲和伏羲時代已成為(wei) 遙遠的過去,而伏羲的精神仍湧動在中國人的血脈中。曆朝曆代對伏羲的崇拜,其實就是對文明和進步的禮讚,對勞動和創造的肯定,對無私奉獻者的感恩,這與(yu) 我們(men) 弘揚民族優(you) 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建設富強和諧國家的時代精神是相一致的,也無疑會(hui) 對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愛國主義(yi) 情懷起到積極的作用。

 

李燕傑先生《伏羲人祖禮讚》中言:“伏羲氏作為(wei) 人祖,是神話?是傳(chuan) 說?還是曆史?如果是神話,這種神話,顯示了中華民族卓越的智慧。如果是傳(chuan) 說,這種傳(chuan) 說,留下口頭相傳(chuan) 中最美好的篇章。如果是曆史,這段曆史,更記錄了我們(men) 先祖的光輝業(ye) 績。從(cong) 神話、傳(chuan) 說、曆史中,我們(men) 深深感到伏羲氏是人文之祖,智慧之靈,教化之聖,鑄魂之師。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