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編輯部參與主辦“儒家思想中的祖先與天地”學術研討會暨鵝湖書院說《中庸》活動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4-09-21 10:00:08
標簽:

《孔子研究》編輯部參與(yu) 主辦“儒家思想中的祖先與(yu) 天地”學術研討會(hui) 暨鵝湖書(shu) 院說《中庸》活動

來源:“孔子研究雜誌”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十二日辛巳

          耶穌2024年9月14日

 

 

 

2024年9月6日至9月8日,“儒家思想中的祖先與(yu) 天地”學術研討會(hui) 暨鵝湖書(shu) 院說《中庸》活動,在位於(yu) 江西鉛山的鵝湖書(shu) 院舉(ju) 辦。此次會(hui) 議由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學術委員會(hui)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研究與(yu) 文獻期刊部、孔子研究院、《孔子研究》編輯部、江西省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上饒市鵝湖書(shu) 院景區管委會(hui) 、鉛山縣社會(hui) 科學界聯合會(hui) 共同主辦。會(hui) 議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山東(dong) 省泰山學者、孔子研究院易學研究中心主任、《孔子研究》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海明發起,邀請了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南京大學、山東(dong) 大學、中南大學、南昌大學、湘潭大學、華僑(qiao) 大學、山西大學、揚州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40餘(yu) 名專(zhuan) 家學者、青年學生齊聚一堂。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圍繞溫海明新著《中庸明意》一書(shu) 展開了深入的交流與(yu) 探討,旨在從(cong) 儒家經典《中庸》出發,重新發掘《中庸》中“祖先”與(yu) “天地”的哲學意涵,探討鵝湖之辯的現代價(jia) 值,促進思想交流與(yu) 對話。開幕式後,舉(ju) 辦了七場主題報告。

 

主題報告第一場

 

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虎群主持。

 

南昌大學江右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楊柱才認為(wei) ,溫海明教授所作的《中庸明意》很有新意。傳(chuan) 統理學家認為(wei) 《中庸》向來難讀,但又不能不讀。溫海明教授在一係列中英文解讀的基礎上來解《中庸》,具有哲學意義(yi) 和現實意義(yi) ,將引起學界對《中庸》的進一步關(guan) 注。此外,溫海明教授所闡發的經典著作當中的“意”,既指經典文本自身的意義(yi) ,又是就《中庸》這一經典所指向的思想當中的“意”進行解讀與(yu) 闡釋。《中庸明意》是一個(ge) 新的讀法和寫(xie) 法,這種新注疏方式帶出了一種妙境和妙意的意趣。從(cong) 這一角度來說,《中庸明意》有利於(yu) 推動《中庸》等儒家經典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廣泛傳(chuan) 播。

 

湘潭大學教授陳明認為(wei) ,《中庸明意》的寫(xie) 作方式有兩(liang) 點新意。第一個(ge) 是宗教性,過去人們(men) 傾(qing) 向於(yu) 把十六字心傳(chuan)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當作一種倫(lun) 理學的讀法,而不是宗教學的讀法,溫海明教授在書(shu) 中突出了它的宗教性。第二個(ge) 是關(guan) 於(yu) “中”,溫海明教授認為(wei) “中”是“誠中之意”,並提出祖天就是中,祖天就是以祖為(wei) 天,當以祖為(wei) 天的時候形成的感覺就是《中庸》文本要傳(chuan) 遞的“意”;同時將“意”與(yu) 《周易》和朱子關(guan) 於(yu) 《中庸》的注釋以及多種英文翻譯相比較進行討論,認為(wei) 祖天的概念實際上是對朱子理學的糾偏,在學理上有很多推進。這些都是意本論哲學體(ti) 係在當代哲學思想建構方麵取得的突破。

 

華東(dong) 師範大學文明互鑒研究中心主任方旭東(dong) 在發言中提到,溫海明教授係列“明意”著作的出版應引起當代學人的重視。方旭東(dong) 指出,鵝湖朱陸之辯是宋明儒講學傳(chuan) 統的代表,講學除了讀先賢的書(shu) ,另外一個(ge) 很重要的形式是師徒、朋友之間的論辯問難。隨後,方旭東(dong) 回顧了溫海明教授的心路曆程,認為(wei) 溫教授的學問基礎是陽明易學,在美國時又充分接觸西學,開始形成其特有的“實意學”。回國後,尤其是近十年,陸續推出明意係列,目前已出到七本,這一係列成果展現出三教融合的特點,在當代中國哲學研究者中可謂獨步。方旭東(dong) 指出,王陽明當年龍場大悟,悟到格物就是格心,而溫教授自述在印尼悟到誠中之意就是祖天之意,這與(yu) 陽明龍場悟道有異曲同工之妙。祖天之意,是一個(ge) 全新的概念,其細節雖然還有待商量,但其初衷是立足於(yu) 比較宗教學視野、回應明代以來天學對中學的挑戰,是值得欣賞的學術工作。

 

主題報告第二場

 

由南昌大學江右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楊柱才主持。

 

中國政法大學哲學係教授李虎群認為(wei) ,應該從(cong) 當代中國哲學應該如何“接著講”的角度來理解意哲學的構建。首先,在中華文明整體(ti) 演進的視域下,“意”哲學有其合理性和先進性。他以廣陵派學和意拳拳學的呈現曆史為(wei) 例,闡發了意哲學在心之發動處這個(ge) “機”來把握宇宙人生的用心及其挑戰。其次,意哲學經傳(chuan) 注疏的書(shu) 寫(xie) 方式,體(ti) 現了傳(chuan) 統學術與(yu) 現代哲學之間的張力。最後,“祖天之意”真實不虛,海明教授理論表述中的“宗教性”體(ti) 悟,是中國哲學運思的源頭活水,有此則生意無窮,離此則苦思力索。

 

華僑(qiao) 大學哲學係教授楊少涵圍繞溫海明《中庸明意》著作當中發明的諸多新概念展開討論,認為(wei) 《中庸明意》融會(hui) 了唯識學、心學、現象學等內(nei) 容,具有明顯的理論創新。他認為(wei) “祖天之意”可以說是現象學所謂最邊緣的暈圈,而“誠中(zhòng)之意”則是暈圈的中間,二者皆不可被對象化地理解。楊少涵教授認為(wei) ,用現象學解讀儒家思想存在一定限製,因為(wei) 現象學的暈圈意識是平的,而儒家是立體(ti) 的;用唯識學解讀“祖天之意”也需要對轉識成智的路徑做出具體(ti) 回應。

 

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翟奎鳳以祖先與(yu) 天地為(wei) 主題進行討論,表示“祖天之意”其實就是通過“意”使祖先意識與(yu) 天道相感通。他讚同溫著對“天命”的解釋,即“天命”沒有人格神意味,但也提出對《中庸》的宗教性可以不必作純粹義(yi) 理化的解讀,認為(wei) 可以更具體(ti) 地說明如何從(cong) “天命之謂性”過渡到“中和位育”,如何實現人與(yu) 自然、祖先的聯通化境。

 

山西大學哲學係教授梅劍華表示,現象學的缺席與(yu) 在場的區分是思考祖天意識可行的起點,也麵臨(lin) 解釋的困境。他指出,中國哲學的底層邏輯是“感應”,西方哲學的底層邏輯是“因果”。此外他指出《中庸明意》的問題意識與(yu) 心靈哲學的三個(ge) 基本問題可以互通:一是意向性問題,即心理狀態為(wei) 什麽(me) 是具有意向的,如何解釋這種意向性。二是現象意識問題,即以自然科學為(wei) 基礎的物理主義(yi) 如何解釋現象意識問題。三是心理因果問題,即如何在以自然科學為(wei) 基礎的物理主義(yi) 框架下解釋具有廣泛常識基礎的心理因果。《中庸明意》中的祖天之意正是一個(ge) 中國哲學視野下回應“感應”和“因果”問題的極佳案例。

 

主題報告第三場

 

由華僑(qiao) 大學哲學係教授楊少涵主持。

 

曲阜師範大學教授、《孔子研究》副主編宋立林在發言中指出,溫海明教授的《中庸明意》及其明意係列,不僅(jin) 注解經典,更建構了自己的哲學體(ti) 係。這種新經學體(ti) 例有四個(ge) 部分層層遞進,還結合古今中外諸家的理解,尤其是英語世界中對經典文本的詮釋,展示出中西文化在經典解釋過程中的交流和碰撞。本書(shu) 的另一個(ge) 創造在於(yu) “祖天之意”,這個(ge) 概念需要我們(men) 回到經典的背景中去理解,儒家思想中的祖先與(yu) 天地本來就是我們(men) 文化的基礎。而近現代受西方文化影響,我們(men) 在抹殺祖先的道路上走得太遠了,這是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戕害,《中庸明意》中的“祖天之意”是對傳(chuan) 統文化根基的喚醒,這正是新經學應當肩負的使命。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研究員路則權從(cong) 與(yu) 溫海明的交往談起,認為(wei) “明意”係列著作不僅(jin) 是其學術創造,更是其生活實踐狀態,符合儒家“知行合一”理念。包括《中庸名意》等“明意”著作不僅(jin) 在學術界特別是青年學者中引起共鳴,在社會(hui) 各界也有很多同道和讀者,一個(ge) 很重要的原因是明意著作中“明意”部分能引起閱讀者“意”的共鳴。路則權指出,溫海明教授“意”哲學以現象學為(wei) 參照,創新性回答了人和世界的關(guan) 係問題。《中庸明意》中“祖天”概念的提出,就是要接續“人天之意”,重塑中國人的“精神祖先”。同時路則權也以李澤厚的“積澱說”和伽達默爾“視域融合”為(wei) 參考,提出經典詮釋的契合度問題。

 

山東(dong) 大學易學與(yu) 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副教授董春從(cong) 本次研討會(hui) 的主題——“儒家思想中的祖先與(yu) 天地”入手提出疑問,按照一般的講法是先有天地後有祖先,如《周易·係辭傳(chuan) 》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序卦傳(chuan) 》曰:“有天地,然後有萬(wan) 物;有萬(wan) 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都將祖先放到天地之後,而非天地之前。在閱讀完《中庸明意》後發現,溫海明教授將祖先置於(yu) 天地之前,乃是基於(yu) 其“意本論”哲學,將人、祖先、天地看作類似三位一體(ti) 的關(guan) 係,“祖天”乃是如天一般的祖先意識,那麽(me) 在意本論哲學體(ti) 係當中,將祖先置於(yu) 天地之前,體(ti) 現了“意本論”圓融無礙的哲學思想,這也正是《中庸明意》的獨到創新之處。

 

中南大學哲學係副教授譚忠誠從(cong) 《中庸》的主旨出發,認為(wei) 《中庸》是尊德性和道問學的學問,從(cong) 道路上講就是“自誠明”與(yu) “自明誠”二者的交集問題。與(yu) 前麵學者提到的《中庸》向來難讀不同,譚忠誠認為(wei) 《中庸》好讀,因為(wei) 這部經典重點強調了“至誠”問題;“誠”在《大學》中是一個(ge) 功夫的問題,在《中庸》中是一個(ge) 境界的問題。他讚同二程在《近思錄》中的解讀,認為(wei) “寂然不動”就是中,溫教授在《中庸明意》很多處都把“中”讀作zhòng,強調要中(zhòng)於(yu) 祖天之意之中,實際上就是誠於(yu) 祖天之意之中,也強調了“誠”,這是《中庸》解讀史上的一大創新。

 

 

 

主題報告第四場

 

由尼山世界儒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交流合作部副部長路則權主持。

 

揚州大學哲學係副主任樊沁永表明,如今我們(men) 仍然處在中國學術國際化的重要階段,溫教授意本論係列著作是這個(ge) 時代從(cong) 跨宗教、跨文明對話的角度,以“意”為(wei) 中心整全地思考宇宙人生根本性問題的哲學係統。他指出人類理想最積極的表現在於(yu) 哲學理念的共通性和交流性,意哲學體(ti) 係的構建體(ti) 現了全球化視域下學者應該承擔的使命。此外,他認為(wei) 意哲學契合徐梵澄精神哲學的理論旨趣,融合了傳(chuan) 統形而上學、審美、倫(lun) 理等理論維度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

 

北京大學醫學部副研究員胡丹以對“誠中之意”的理解引入,指出“誠於(yu) 祖天之意之中”是將《中庸》的修養(yang) 境界論與(yu) 陽明“致良知”思想融合起來的創新性解讀。她表示,書(shu) 中儒家祖天之教、家教等提法在現代社會(hui) 中很有新意,今天的人們(men) 心理危機頻發,因為(wei) 廣泛的心理問題引發了眾(zhong) 多公共衛生問題,所以非常需要強調家庭作為(wei) 社會(hui) 的基本單位,突出家的理念在個(ge) 人道德修養(yang) 、社會(hui) 和諧發展中的基礎性意識,這對重建心理健康、公共衛生健康的社會(hui) 環境尤為(wei) 重要。同時《中庸明意》一書(shu) 所體(ti) 現的跨文化比較和對話有助於(yu)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走出去,讓《中庸》智慧成為(wei) 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江西省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彬從(cong) 三個(ge) 方麵評釋:第一,溫教授采取中國傳(chuan) 統學問的詮釋路徑並另有新意,既關(guan) 注西方哲學前沿內(nei) 容,又不乏經典文本的根據;第二,“意哲學”的七本著作連成體(ti) 係,有開宗立派的氣象;第三,溫教授把治學與(yu) 體(ti) 悟結合在一起,使其著融匯中西、可讀性較強。據此,溫教授可以繼續對《中庸》與(yu) 天賦王權、生死的連續性、秩序的重要性和體(ti) 知的可能性等問題深入詮釋。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文獻期刊部副部長、副研究員常檣表示,溫著既有“尊德性”,又有“道問學”;既有“致廣大”,又有“盡精微”;既有“極高明”,又有“道中庸”。他從(cong) 儒家的精神“信仰”出發,把“意”理解為(wei) 兩(liang) 個(ge) 層麵:第一層是“意義(yi) ”,體(ti) 現在對人生價(jia) 值與(yu) 社會(hui) 價(jia) 值的追求上,其所對應的是憂患意識;第二層是“意思”,其所對應的是樂(le) 觀精神。兩(liang) 者共同構成“憂樂(le) 圓融”的儒家精神,這正是儒家精神的核心要義(yi) 之所在。

 

主題報告第五場

 

由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翟奎鳳主持。

 

江西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德明回顧了溫海明教授回國之後的學術發展曆程,他認為(wei) 大致可以分為(wei) 三個(ge) 階段,第一階段關(guan) 注中國傳(chuan) 統哲學認識論,提出“心通物論”;第二階段豐(feng) 富了基於(yu) 美國博士論文基礎上的“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提出了意本論的雛形;第三階段是依托7部儒釋道經典建構意本論哲學體(ti) 係階段。溫教授的7部《明意》係列著作,通過譯、注、解、意的體(ti) 例,對儒釋道經典形成了由淺至深,由表及裏的過程。關(guan) 於(yu) 《中庸》,溫教授在2009年給碩士生上課時就強調了《中庸》包含的宗教性和超越性的意蘊,到現在《中庸明意》一書(shu) 強調“祖天之意”,可以說是一以貫之、不斷豐(feng) 富和完善的理論建構過程。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講師郭諾明長期關(guan) 注陽明學,認為(wei) 王陽明用良知與(yu) 萬(wan) 物一體(ti) 的相互鎖定來確保良知的流行無間;在溫海明的著作中,有自覺推進王陽明致良知教的理論意識,將天地之心、祖天之意和良知凝結為(wei) 一,打通了傳(chuan) 統與(yu) 現實、宗教和哲學、外爍與(yu) 內(nei) 聖。郭諾明指出,“意”是陽明學的重要概念,在陽明學中“意”有三種用法:一是意欲、意向,二是心之所發為(wei) 意,三是主宰之發動。溫海明的“祖天之意”的“意”應當是從(cong) 主宰之發動的層麵上作出的新解。最後,郭諾明提問,《中庸明意》的人—祖—天結構中,祖先其實比天地有更中心的位置,但現在家庭都已經處於(yu) 一個(ge) 崩解的狀態,我們(men) 應當如何去激活當代人的祖天意識,家庭如何重振教化(培育祖天意識)的能力,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江西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周鋒聯係自己的生活經曆,從(cong) 家庭教育入手做出相關(guan) 的思考,即如何將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發揚出來。他指出,當代年輕人少有機會(hui) 去學習(xi) 和深入了解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承缺少深入思考,不少社會(hui) 問題由之引發,應該加快推動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社會(hui) 麵的教育和普及。可以從(cong) 兩(liang) 個(ge) 方麵考慮,一是將傳(chuan) 統文化融入到心理教育,建立健全人格;二是用傳(chuan) 統文化提升個(ge) 人精神境界,培養(yang) 高尚品質,隻有讓整個(ge) 傳(chuan) 統文化的生態變得更好,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傳(chuan) 播,才能讓當代年輕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快樂(le) 。

 

山西大學哲學院講師劉勰嬌從(cong) 《中庸明意》的方法論為(wei) 切入點,認為(wei) 當前學界對《中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解釋和篇章的邏輯劃分,這種對象化的研究方式是可疑的,在現象學的意義(yi) 上,這其實就是對《中庸》原意的遮蔽。祖天意識雖然是源遠流傳(chuan) 的中國哲學意識,但經過現代性思想的遮蔽已經隱而不顯了,這種遮蔽不僅(jin) 僅(jin) 會(hui) 讓一些經典文本的概念變得難以理解,更讓我們(men) 祖先本來非常熟悉的世界,在當代雖處於(yu) 存在、在場卻被人遺忘的狀態之中,人們(men) 通常難以克服遮蔽去建立祖天觀念,更難以自身處境去建立與(yu) 祖天具有說服力的關(guan) 係,而這種具有說服力的關(guan) 係正是溫教授書(shu) 中強調的“中於(yu) 人倫(lun) 之用”,溫教授用現象學的語言帶我們(men) 走進了遮蔽下的、晦澀的古典世界的“林中路”。

 

主題報告第六場

 

由山西大學哲學院教授梅劍華主持。

 

江西省書(shu) 院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鵝湖書(shu) 院分管負責人葉正林從(cong) 鵝湖書(shu) 院的曆史引出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他表示在鵝湖書(shu) 院以“祖先與(yu) 天地”為(wei) 主題談論《中庸》,恰恰是對儒家思想中自然與(yu) 曆史關(guan) 係的深刻體(ti) 現。在儒家看來,祖先文化是我們(men) 的源頭,天地是我們(men) 生存的根基,隻有尊重祖先,順應天地,才能真正實現人生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我們(men) 從(cong) 溫著對經典的詮釋當中能看出對祖先的崇敬和對天地的敬畏,這對當代發揚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功能和價(jia) 值非常重要。

 

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講師楊小婷指出,《中庸明意》一書(shu) 揭示出儒家的認知和信仰模式的獨特性,此書(shu) 將著眼點放在中西文明比較的背景下,必將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多有推動。楊小婷主要圍繞此書(shu) 的兩(liang) 個(ge) 論點展開討論,其一是“與(yu) 祖天同在”的視域,有益於(yu) 推進自明代以來的儒家與(yu) 天主教的生死觀的對話;其二是強調儒家主張的是“由祖而天”而非“因天而祖”,此書(shu) 揭示出了“祖”的身份的關(guan) 鍵性,即“祖”不可僅(jin) 被理解為(wei) 一種“媒介”而已,而這樣的一種認知路徑,亦將為(wei) 理解儒家的祭禮的“真”提供一個(ge) 良好的詮釋空間。

 

北京市社會(hui) 科學院博士後趙晨表示,溫著重新詮釋了《中庸》的時間觀,賦予了中國古代時間觀新的理解。他指出儒家傳(chuan) 統視野裏的時間觀並不等同於(yu) 西方流動的線性時間觀,儒家關(guan) 心的是“時位”。溫著則從(cong) 現象學角度對儒家傳(chuan) 統時間觀進行了全新的解釋,認為(wei) 祖先的時間在後代身上“駐留”,後代同時又“預持”著下一代的時間,從(cong) 祖先到後代的時間是作為(wei) 時暈的存在。“誠中之意”和“祖天之意”可以說都是建立在此種時間觀上。因此,誠於(yu) 祖天之意的“誠”“中”就是要平衡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種時間關(guan) 係。由此也可以說,一個(ge) 具備祖先和天地意識的人能夠更有勇氣地麵向未來,開創和諧幸福的人生。

 

孔子研究院張海濤認為(wei) ,從(cong) 《論語》到《中庸》隱藏了一種關(guan) 於(yu) “意”的同構性。進而他從(cong) 《論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出發,說明這與(yu) 溫著中的“誠於(yu) 祖天之意”一以貫之,從(cong) 中可以體(ti) 會(hui) 到儒家一脈相承的宗教感。他認同溫著說法,中國的“國”與(yu) “家”是一種家國同構的關(guan) 係,而不是西方宗教傳(chuan) 統下來的契約、約定關(guan) 係,儒家的宗教性是基於(yu) 家庭的,不同於(yu) 西方意義(yi) 上超越、外在化的係統宗教。

 

主題報告第七場

 

由曲阜師範大學教授、《孔子研究》副主編宋立林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劉科迪回溯了學術界對哲學體(ti) 係的建構,認為(wei) 從(cong) 哲學發展的過程來看,“意本論”可以看成是哲學研究當中理論的“橫向”擴展。《中庸明意》圍繞“祖天之意”“誠中之意”所展開的具體(ti) 論述則是理論的“縱向”深入。圍繞著現象學的相關(guan) 內(nei) 容,劉科迪指出《中庸明意》當中的“意”尤為(wei) 強調“意量”,以此,意量的擴充,天與(yu) 意的雙向互動下構成了一種主動參與(yu) 的視域融合,祖天意識生發的狀態是一種主動性而非給予性,“誠”則進一步保證了“感”的生發,這也是“感通”得以發生的關(guan) 鍵。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龐子文從(cong) 《中庸》“大德必得其位”有關(guan) 的德福一致問題談起,通過比較康德解決(jue) 德福一致難題的路徑,指出通過構建“祖天之意”,呈現《中庸》宗教性和超越性的合理性。她表示,相較於(yu) 康德依靠超越的人格神預設和意識來實現德福一致的理想,“祖天之意”這種非對象化的、泛化的、非人格神化的宗教感,可以說是對康德解決(jue) 德福一致問題的補正。

 

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趙宇男從(cong) 平時的學習(xi) 、生活中總結自身對《中庸》的體(ti) 會(hui) 。他關(guan) 注《中庸》中的社群問題,通過借助《中庸洞見》第三章、《儒家實意倫(lun) 理學》中己人關(guan) 係和主民關(guan) 係章節相關(guan) 的討論,認為(wei) 《中庸明意》中“切中倫(lun) 常”的思維方式有助於(yu) 調節當代社會(hui) 存在的倫(lun) 常關(guan) 係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唐軍(jun) 從(cong) 中國哲學意識的角度提出,《中庸》中的體(ti) 悟和感通是中國哲學的特殊性所在,今人會(hui) 麵臨(lin) 更多古人沒有遇見的問題,而傳(chuan) 承古代聖賢智慧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古聖先賢之意,這正是《中庸明意》中所說的祖天之意,“誠於(yu) 祖天之意之中”就是與(yu) 古聖先賢進行跨時空的對話,這也是賡續中國哲學意識(Chinese philosophical sensibility)的重要方式。

 

華東(dong) 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劉伊婧表示,在習(xi) 讀過程中注意到溫教授講“誠中之意”時提到,它是意念處於(yu) “誠中”的平衡和諧狀態;同時,它是陽剛的,並不陰柔,也不具象,可見拒絕陰陽對待的理解。可見,君子要努力保持天地陰陽和諧的根本狀態,通達祖先陰陽的平衡,不斷在意識當中加以調控。

 

悟空讀書(shu) 會(hui) 主理人黃燕從(cong) 讀者的角度講述了她對明意係列作品的閱讀實踐,從(cong) 每天早上六點半的晨讀到晚上八點的晚讀,從(cong) 最初幾人的閱讀到現在一百多人的領讀,她從(cong) 溫海明教授的明意係列作品中不斷體(ti) 會(hui) 到新的感悟,感受到經典的力量,並表示會(hui) 繼續堅持學習(xi) 和傳(chuan) 播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溫海明對本次會(hui) 議中討論到的具體(ti) 內(nei) 容以及學者們(men) 提出的問題做出了回應與(yu) 總結。他指出,《中庸》文本有深刻的宗教性,其基於(yu) 家庭和祖先的宗教感是實實在在的,這是傳(chuan) 統中國文化精神性的根源。儒家的超越性和宗教性建立在人與(yu) 祖先感通的基礎之上,從(cong) 而與(yu) 西方的人格神係統的宗教係列明顯有別。新著《中庸明意》依托《中庸》文本的中英文解讀,在中西比較哲學和宗教視野下,以“祖天之意”為(wei) 中心,對傳(chuan) 統文本解讀做創造性轉化,並回應西方哲學和宗教的理論性挑戰,從(cong) 而努力推動傳(chuan) 統哲學思想的創新性發展。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