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書(shu) 院研究引向深入的突破口
——從(cong) 《中國書(shu) 院文獻叢(cong) 刊》出版說起
作者:劉向培(青島農(nong) 業(ye) 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院講師,華東(dong) 師範大學古籍所博士)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西曆2023年4月1日
《禮記》曰:“建國君民,教學為(wei) 先。”北宋歐陽修雲(yun) :“學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視其學之興(xing) 廢。”在中國源遠流長的禮樂(le) 文明中,教育一直占據著至關(guan) 重要的優(you) 先地位。而自唐代出現的書(shu) 院,則日漸成為(wei) 中古、近古時代文化教育係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書(shu) 院,蓋為(wei) 中國古代圍繞知識生產(chan) 、傳(chuan) 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教育組織,其核心功能包括藏書(shu) 刻書(shu) 、讀書(shu) 講學、祭祀先賢、傳(chuan) 承學術、教化士人等。
百餘(yu) 年來,學界關(guan) 於(yu) 書(shu) 院的研究成果層見疊出,近些年社會(hui) 上甚至隨著“國學熱”而漸次出現“書(shu) 院熱”。然而在此盛況背後,書(shu) 院研究亦顯現出如經濟學意義(yi) 上的“中等收入陷阱”之“中等研究水平陷阱”,即當書(shu) 院研究進入中等研究水平之後,由於(yu) 不能發現新的文獻或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導致學術研究增長乏力,因而出現研究水平發展頗為(wei) 遲緩的一種狀態。此問題出現之原因,很大程度上可歸結於(yu) 書(shu) 院文獻整理與(yu) 研究的進展緩慢。
回歸文獻,著力推進書(shu) 院文獻的整理與(yu) 研究,是改變目前書(shu) 院研究瓶頸狀態的突破口。近日,欣聞書(shu) 院研究專(zhuan) 家鄧洪波教授主編、由國家圖書(shu) 館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書(shu) 院文獻叢(cong) 刊》(以下簡稱《叢(cong) 刊》)第三輯即將上市,是為(wei) 2018年第一輯、2019年第二輯之後的又一重磅力作。因其收錄文獻範圍之廣、內(nei) 容之豐(feng) 富,將成為(wei) 書(shu) 院文獻整理與(yu) 研究的新的裏程碑,同時亦將推動書(shu) 院研究更深入、更具體(ti) 。
《中國書(shu) 院文獻叢(cong) 刊》第三輯
中國書(shu) 院研究的回望與(yu) 反思
書(shu) 院在中國擁有1000餘(yu) 年的發展史,其淵源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的私學,講學功能則濫觴於(yu) 兩(liang) 漢的精舍講堂。書(shu) 院之名源出於(yu) 唐代的藏書(shu) 機構,製度至南宋方確立定型,其後主要作為(wei) 一種教育組織,對元、明、清的教育、學術等方麵產(chan) 生了巨大影響。
對書(shu) 院的起源及製度的關(guan) 注,古已有之,而近現代較為(wei) 係統的研究則始於(yu) 1901年光緒皇帝詔令全國書(shu) 院改製為(wei) 大、中、小三級學堂,特別是胡適1923年發表的兩(liang) 篇名為(wei) 《書(shu) 院的曆史與(yu) 精神》《書(shu) 院製度史略》的演講,尤為(wei) 引人注意。胡適指出,書(shu) 院與(yu) 當時教育界所倡導的“道爾頓製”(導師製)“精神大概相同”,因此號召研究已經廢棄了的書(shu) 院製度。其後,百餘(yu) 年來書(shu) 院研究蔚為(wei) 大觀。據鄧洪波教授的《近百年書(shu) 院研究論著目錄》統計,1923—2016年年底,中國學者發表的書(shu) 院研究論文、資料達5452篇,出版專(zhuan) 著、論文集、資料集250餘(yu) 部。
縱觀百年書(shu) 院研究史,有數個(ge) 議題頗具爭(zheng) 議。如關(guan) 於(yu) 書(shu) 院的內(nei) 涵和邊界、斷代的書(shu) 院數量統計、書(shu) 院與(yu) 科舉(ju) 的關(guan) 係等,至今仍在學界探討不止。
在書(shu) 院的內(nei) 涵和邊界探究方麵,目前仍眾(zhong) 說紛紜,此與(yu) 唐宋時期尤其是宋代書(shu) 院的多元發展,以及文獻的發掘整理程度有直接的關(guan) 係。有論者認為(wei) ,書(shu) 院為(wei) 中國古代的大學。然文獻中眾(zhong) 多的宗族書(shu) 院如何處之?如宋末舒泌歸老故裏,入宗族書(shu) 院以教授子弟,廣平先生舒璘為(wei) 其題名“廣平書(shu) 塾”,而同時代大儒王應麟在為(wei) 其撰寫(xie) 記文時則稱為(wei) “廣平書(shu) 院”。顯然在王應麟看來,此書(shu) 塾即書(shu) 院,與(yu) 今日之“大學”相去甚遠。再如,部分論點將書(shu) 院限定為(wei) 學術大師討論學問的學術組織。那麽(me) ,文獻中以教授科舉(ju) 應試內(nei) 容為(wei) 主的書(shu) 院將被置於(yu) 何地?如南宋永康學派創立者陳亮為(wei) 布衣時,“以教書(shu) 為(wei) 行戶”而辦書(shu) 院,聚徒二三十人,以教授舉(ju) 業(ye) 為(wei) 生。我們(men) 似不應將陳亮親(qin) 筆所稱“書(shu) 院”予以否認。縱觀之,以上均為(wei) 書(shu) 院的某些表現形態。若僅(jin) 認為(wei) 需具備某些特征的機構方可稱書(shu) 院,則或是因論者未看到文獻中書(shu) 院的多樣形態。明清時期,書(shu) 院沿宋代形成之格局繼續發展,亦存在諸多如正誼書(shu) 院等重視科舉(ju) 的考課書(shu) 院、學海堂書(shu) 院等注重學術研究傳(chuan) 承的學術研究書(shu) 院、玉岩書(shu) 院等以宗族子弟讀書(shu) 為(wei) 主的宗族書(shu) 院。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為(wei) 書(shu) 院下一個(ge) 明確恰切而無爭(zheng) 議的定義(yi) ,無異於(yu) 敲冰索火,但也並非意味著書(shu) 院無法被客觀地認識、概述。如果立足於(yu) 文獻,站在時人視角來觀察彼時士人筆下何為(wei) 書(shu) 院,或可找到一條探察書(shu) 院的相對客觀的路徑。
斷代書(shu) 院的數量推定,是書(shu) 院研究的另一個(ge) 長期論爭(zheng) 的議題。在唐至清代書(shu) 院中,唐代書(shu) 院數量少,基本無可爭(zheng) 議;而明清時期文獻數量又過於(yu) 龐大,較難確定;宋代書(shu) 院文獻數量處於(yu) 中值,基本可確定其規模。不過由於(yu) 以往學界對方誌文獻未深入利用,即大多數書(shu) 院文獻乃從(cong) 各省通誌鉤稽,而對縣誌利用不夠,造成書(shu) 院數量統計判若雲(yun) 泥。如李材棟先生統計宋代書(shu) 院總量為(wei) 400多所,後又有712所、764所等新的統計數字。筆者借助方誌庫等數據庫遍檢今所能見的全部涉及宋代書(shu) 院的方誌,充分發掘宋人文集、宋代史學著作中的書(shu) 院文獻,統計其最新數量為(wei) 886所。各統計數字之所以出現差異,數量甚多的縣誌難以悉數翻閱是一個(ge) 重要原因。因此,充分發掘方誌文獻,是解決(jue) 宋代書(shu) 院數量問題的重要突破口。明、清、近代書(shu) 院規模的測定,在現有條件下,因海量文獻的問題,較難以確定。
在書(shu) 院的研究中,關(guan) 於(yu) 其與(yu) 科舉(ju) 、官學的關(guan) 係論述,存在一種過度美化的傾(qing) 向,如認為(wei) “宋代書(shu) 院教育具有反科舉(ju) 精神,而此反科舉(ju) 精神,正是宋代書(shu) 院教育之另一大特色”。事實上,在宋代書(shu) 院的發展曆程中,科舉(ju) 一直是書(shu) 院教學無法繞開的議題。北宋天聖三年,李及上《乞應天府發解進士添解三人奏》言應天府書(shu) 院甚有學徒,請於(yu) 發解進士名額之外,增加三人,奏章最終獲允,此為(wei) 北宋時科舉(ju) 與(yu) 書(shu) 院教學活動緊密聯係的有力證明。至南宋,諸多書(shu) 院更是圍繞科舉(ju) 而興(xing) ,如明道書(shu) 院每月三課,“上旬經疑,中旬史疑,下旬舉(ju) 業(ye) ”,分別考經書(shu) 、史學和科舉(ju) 方麵的內(nei) 容。若將此類書(shu) 院文獻納入研究視野,當不會(hui) 誤認為(wei) 宋代書(shu) 院具有反科舉(ju) 精神。
無論是唐宋抑或明清時期的書(shu) 院,其精神內(nei) 核實源自漢唐私人講學與(yu) 官學教育兩(liang) 大方麵。因此,書(shu) 院雖然內(nei) 涵多元,數量龐大,總而言之,其路徑皆沿官、私兩(liang) 途發展。無論官或私,均可認為(wei) 書(shu) 院一般為(wei) 具備公共性的學術生產(chan) 、交流與(yu) 傳(chuan) 播的機構,而公共性的強弱決(jue) 定了其規模的大小。所有的變態異名,皆不出此範疇。因嶽麓、嵩陽等四大書(shu) 院過於(yu) 有名,以至於(yu) 在眾(zhong) 人的認知中,擁有教育功能的方為(wei) “真書(shu) 院”,其他無非假借其名罷了。
事實上,一種類型的事物,其中有代表性的個(ge) 體(ti) 會(hui) 提高整個(ge) 群體(ti) 的聲望,但同時亦會(hui) 遮蔽其他小眾(zhong) 的類型,而影響人們(men) 認知的可靠性。比如古代有一種書(shu) 院實際上主要作為(wei) 廬墓之所,此類書(shu) 院乍看頗令人費解,似乎與(yu) 普遍意義(yi) 上的書(shu) 院相去甚遠,但考慮到其私人屬性與(yu) 知識的生產(chan) 傳(chuan) 播相結合,也不難理解其作為(wei) 精舍式書(shu) 院形態的一種變體(ti) 的合理性。如朱熹所建寒泉精舍是為(wei) 亡母守孝,按禮製需服斬衰,時間長達三年,在如此漫長且不可安排瑣事的情形下,讀書(shu) 授徒,著書(shu) 立說,以慰哀思,即成為(wei) 學者不違禮製的較優(you) 選項。此處雖為(wei) 廬墓之所,其主人在守孝的同時,亦著書(shu) 立說,與(yu) 師友交流學問,書(shu) 院主要是私人性的,但顯然有一定的公共性在其中。宋至清的精舍式書(shu) 院,最能體(ti) 現承自漢唐的私人講學精神,其中亦滲透著古代學術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的脈絡與(yu) 精神。
總而言之,書(shu) 院在發展過程中,與(yu) 科舉(ju) 、思想、文學、地方社會(hui) 等領域發生了深層次的互動,我們(men) 若以書(shu) 院文獻的辨析與(yu) 研究為(wei) 基礎,不斷拓展書(shu) 院文獻範圍,將會(hui) 極大推動書(shu) 院與(yu) 其他領域的交叉研究。
推動書(shu) 院研究走向深入
書(shu) 院文獻,是記載書(shu) 院發展曆史、教學管理、建築功能、師生活動等相關(guan) 內(nei) 容的文獻。按鄧洪波教授團隊之分類與(yu) 統計,書(shu) 院文獻的存在形式一般可以分為(wei) 專(zhuan) 書(shu) 文獻和單篇文獻。書(shu) 院專(zhuan) 書(shu) 文獻可自成一體(ti) ,內(nei) 容豐(feng) 富,宋元時期書(shu) 院專(zhuan) 書(shu) 文獻較少,有近十種,明代大量增長,近200種,而清代則達數百種。書(shu) 院文獻按照內(nei) 容可分為(wei) 六種,即綜合體(ti) 現書(shu) 院曆史文化與(yu) 規製的書(shu) 院誌,反映書(shu) 院講學與(yu) 學術活動的書(shu) 院文集、詩集、講義(yi) 、會(hui) 語、語錄,反映書(shu) 院教學的課藝、日記、同門錄,反映書(shu) 院製度的學規、學則、會(hui) 規、規條、章程,反映書(shu) 院藏書(shu) 、刻書(shu) 的目錄等,顯示書(shu) 院刻書(shu) 成就的大型學術著作。這些文獻記錄著書(shu) 院的曆史進程及其所從(cong) 事的文化、教育與(yu) 學術事業(ye) ,能夠比較係統地呈現書(shu) 院的悠久曆史、內(nei) 部規製、多種功能、文化內(nei) 涵,有很高的學術價(jia) 值、史料價(jia) 值。
文正書(shu) 院藏書(shu) 目
《中國書(shu) 院文獻叢(cong) 刊》所收錄皆專(zhuan) 書(shu) 文獻。現以宋代書(shu) 院文獻為(wei) 例,談談單篇文獻的特點及常見問題,以作元明清單篇書(shu) 院文獻整理與(yu) 研究之參考。
宋代書(shu) 院文獻總量在350篇以上,筆者迄今已搜集整理了超過110萬(wan) 字的宋代書(shu) 院文獻,按照類別,將宋代書(shu) 院文獻分為(wei) 書(shu) 院記、奏劄、奏狀、詔令、詩文、序、辭賦、碑銘、人物傳(chuan) 記等,文獻來源有正史、宋人文集、宋人筆記、宋元明清時期方誌、書(shu) 院誌、家族譜牒、傳(chuan) 世及出土的碑刻等。在眾(zhong) 多書(shu) 院文獻中,書(shu) 院誌為(wei) 記載書(shu) 院沿革、建造、藝文、學田、祭祀藏書(shu) 等文獻的專(zhuan) 門史誌。與(yu) 明清書(shu) 院研究的一大不同之處在於(yu) ,宋代書(shu) 院無專(zhuan) 門史誌傳(chuan) 世,皆為(wei) 散存各處的篇章,因此宋代書(shu) 院文獻的研究需建立在文獻的搜集、整理之上。
書(shu) 院誌是書(shu) 院信息最為(wei) 集中的文獻,對全麵了解一座書(shu) 院具有頗高的價(jia) 值。通過輯考發現,文獻中仍可尋到部分宋代書(shu) 院誌之斷篇殘章,此類隻語片言亦可管窺其部分特點。以筆者所考,宋代書(shu) 院至少編有《南湖書(shu) 院誌》《白鷺書(shu) 院誌》《南溪書(shu) 院誌》《萊山書(shu) 院誌》和《延平書(shu) 院誌》五部書(shu) 院誌。其中《南湖書(shu) 院誌》為(wei) 壽昌軍(jun) 南湖書(shu) 院之誌,其藏書(shu) 目錄為(wei) 宋代書(shu) 院所僅(jin) 見,可謂滄海遺珠。
正誼書(shu) 院誌
在種類繁多的書(shu) 院文獻中,書(shu) 院記存量較大,內(nei) 容豐(feng) 富,包含著較多的書(shu) 院建設、發展過程、內(nei) 涵設定等信息,最應當成為(wei) 研究者關(guan) 注的書(shu) 院文獻。目前學界對於(yu) 書(shu) 院記使用較多的是宋人文集中的部分,而較少注意到散落在方誌中的,且其數量亦可觀。部分散落於(yu) 方誌中的書(shu) 院記,或未注明作者年代,或誤記作者年代,此為(wei) 辨識造成一定的困擾。如《(光緒)江西通誌》卷四六載有“明嚴(yan) 萬(wan) 全”《柳溪書(shu) 院記》,然《(同治)泰和縣誌》卷十一言嚴(yan) 萬(wan) 全通過紹興(xing) 二十三年癸酉解試,《(正德)瑞州府誌》卷六、《(嘉靖)江西通誌》卷三一均載嚴(yan) 萬(wan) 全為(wei) 宋上高縣縣尉。且記文中有“德卿始辟廬左為(wei) 家塾,以專(zhuan) 講習(xi) ”語,以此知記文作者嚴(yan) 萬(wan) 全與(yu) 書(shu) 院創建者陳德卿較熟悉,《(嘉靖)江西通誌》卷二六雲(yun) 陳德卿曾通過宋淳熙十三年丙午吉州解試,故可知《(光緒)江西通誌》認為(wei) 嚴(yan) 萬(wan) 全為(wei) 明人顯誤,此書(shu) 院記為(wei) 宋人所撰無疑。柳溪書(shu) 院可作為(wei) 研究宋代家族型書(shu) 院的一個(ge) 重要樣本。
書(shu) 院記文之外,尚有如請狀、謝表、敕令、書(shu) 信、上梁文等其他文獻。如寶祐三年知軍(jun) 事吳革撰《道源書(shu) 院請敕額狀》、鹹淳三年馮(feng) 夢得撰《將樂(le) 縣奏立龜山書(shu) 院疏》、端平元年趙善璙撰《濂溪書(shu) 堂諡告石文》、柴望《崧山書(shu) 院上梁文》、佚名《書(shu) 坊同文書(shu) 院上梁文》等。整體(ti) 而言,書(shu) 院記的研究成果較其他文獻為(wei) 多,上梁文亦有專(zhuan) 文研究,但書(shu) 院詩賦等與(yu) 書(shu) 院相關(guan) 的文學體(ti) 裁則缺乏深入性的研究,其中有不少詩文有獨特的文獻價(jia) 值。另,宋代書(shu) 院詩歌有200餘(yu) 首,賦有數首,雖為(wei) 文學作品,其中所言未必是信史,但亦可作為(wei) 書(shu) 院研究之參據。
對於(yu) 書(shu) 院文獻而言,判斷其準確與(yu) 可靠性,不可以文獻產(chan) 生的時代為(wei) 絕對標準,而需進行具體(ti) 辨析。關(guan) 於(yu) 宋代書(shu) 院的相關(guan) 記載,部分研究者認為(wei) 明清方誌等後世文獻多不可靠,不可多加使用。方誌在編纂和流傳(chuan) 過程中,或因主觀、客觀因素,會(hui) 產(chan) 生較多訛誤,進而影響其可靠性。誠然,史料發生時間與(yu) 史實愈近,其可靠性愈強,然宋人筆下的書(shu) 院文獻亦不能完全保證其所載信息的準確性。
棗強書(shu) 院義(yi) 倉(cang) 誌
部分書(shu) 院存在書(shu) 院記等相關(guan) 文獻僅(jin) 存於(yu) 個(ge) 人文集,而方誌中相關(guan) 信息闕如的現象。今日研究宋代史實,眾(zhong) 多文獻需從(cong) 元明清方誌中搜集。當代人記當代事,準確性無疑要高於(yu) 後世的追述,因而宋代文集中的書(shu) 院文獻一般情況下較後世更為(wei) 準確。不過,作為(wei) 史官的非重點關(guan) 注對象,正史對宋代書(shu) 院的記載寥寥無幾,部分宋代書(shu) 院的資料僅(jin) 在宋代文集中可循其跡,後世方誌及其他文獻並未傳(chuan) 抄下來。而此類失傳(chuan) 的文獻,以家族書(shu) 院為(wei) 多,此為(wei) 宋代書(shu) 院文獻的一個(ge) 特點。如位於(yu) 泗州盱眙縣的盱山書(shu) 院,迄今所見信息,僅(jin) 有南宋包恢所撰《旴山書(shu) 院記》一篇。從(cong) 書(shu) 院記中我們(men) 可以發現,盱山書(shu) 院為(wei) 唐準集全族之力而建的家族書(shu) 院,講堂、齋舍、廊廡、廚房、浴室齊全,其匾額“旴山書(shu) 院”四個(ge) 大字為(wei) 朱熹所書(shu) ,書(shu) 院山長為(wei) 唐準,其下設有堂長、學長、齋長等職,學生主要為(wei) 家族子弟,十步芳草,規矩森嚴(yan) ,有考課等製度,蓋以舉(ju) 業(ye) 為(wei) 主。宋代家族書(shu) 院一般規模不大,影響範圍僅(jin) 限於(yu) 家族或者同鄉(xiang) ,因而相關(guan) 文獻較少,存於(yu) 今者更為(wei) 少見,文集中的此類書(shu) 院記為(wei) 我們(men) 了解家族書(shu) 院的具體(ti) 情況提供了寶貴的信息。
對於(yu) 方誌中的書(shu) 院文獻,眾(zhong) 多研究者認為(wei) 方誌編纂者往往因“好古”之情結,而故意將書(shu) 院創建時間往前推移,造成諸多元明時代的書(shu) 院誤入宋代書(shu) 院行列之現象。誠然,宋元以後的方誌中的確存在此類現象,但通過對史料的研究就會(hui) 發現,此類現象並不普遍,正如方誌編纂者將宋代書(shu) 院誤入明清書(shu) 院行列中一樣,更多的是史料在流傳(chuan) 過程中出現偶然的訛誤。宋代書(shu) 院文獻中,時而會(hui) 發生宋人書(shu) 院記與(yu) 元代方誌記載之抵牾的現象。此因在宋代,一個(ge) 機構並非如今日之組織有完善的規章製度,可明確其相關(guan) 信息,書(shu) 院作為(wei) 一機構,絕大多數由祠堂、講堂、學田、齋舍、山長堂長廳、庖湢、周垣等多個(ge) 部分組成,間或非一時而就,因此文獻關(guan) 於(yu) 其記載,描述部分側(ce) 重點不同,以致產(chan) 生分歧。宋之書(shu) 院入元後,絕大多數被官府接收,並改為(wei) 官辦書(shu) 院,連眾(zhong) 多較小的書(shu) 院亦派山長管理,因此元人對書(shu) 院的理解標準更高,其認為(wei) 書(shu) 院建築未完備,學田尚未完善,因而並不能認為(wei) 已建成。兩(liang) 代人理解不同,並無正誤之分。
考亭誌
從(cong) 以上論述與(yu) 辨析來看,單篇書(shu) 院文獻較為(wei) 分散,且數量龐大,對其搜集整理與(yu) 分析存在一定難度。若將此類問題置於(yu) 明清書(shu) 院文獻中,所麵臨(lin) 的困難無疑將會(hui) 倍增。因此,在現有學術研究條件下,欲推動書(shu) 院研究,需以書(shu) 院專(zhuan) 書(shu) 文獻整理與(yu) 研究為(wei) 主,此為(wei) 最佳選擇。
首次全麵揭示現存書(shu) 院文獻麵貌
《中國書(shu) 院文獻叢(cong) 刊》第三輯為(wei) 最新一批書(shu) 院專(zhuan) 書(shu) 文獻,規模與(yu) 形製均與(yu) 前兩(liang) 輯相同,仍主要以影印形式出版100冊(ce) 。此為(wei) 鄧洪波教授擔任首席專(zhuan) 家的國家重大社科項目“中國書(shu) 院文獻整理與(yu) 研究”的最新一批研究成果。鄧洪波教授數十年來專(zhuan) 精覃思,孜孜矻矻,出版了《中國書(shu) 院史》等20餘(yu) 部書(shu) 院研究著作。“中國書(shu) 院文獻整理與(yu) 研究”項目兼具整理與(yu) 研究,以影印、點校兩(liang) 種方式,將“書(shu) 院文獻”體(ti) 係的框架構建起來。該項目體(ti) 量巨大,是對古代書(shu) 院文獻的通貫整理與(yu) 研究,無疑將推動書(shu) 院文獻及書(shu) 院史研究上升到一個(ge) 新的高度。該項目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中國書(shu) 院文獻叢(cong) 刊》第三輯及前兩(liang) 輯的編纂與(yu) 出版,具有以下幾個(ge) 重要意義(yi) :
首先,該叢(cong) 書(shu) 的出版標誌著書(shu) 院文獻從(cong) 初級的局部整理進入到體(ti) 係化的整理研究階段。書(shu) 院文獻較早的整理成果有1995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由趙所生和薛正興(xing) 主編的《中國曆代書(shu) 院誌》,該叢(cong) 書(shu) 選收影印中國曆代的書(shu) 院誌等115種,主要包括書(shu) 院誌和課藝兩(liang) 大類,此可視為(wei) 書(shu) 院文獻整理的初級階段。而今鄧洪波教授團隊在影印書(shu) 院誌、課藝、藏書(shu) 目、章程等文獻之後,陸續出版《中國書(shu) 院文獻薈要》《中國書(shu) 院文獻總目提要》等,此類整理、點校、研究成果彼唱此和,形成了完整的書(shu) 院文獻整理與(yu) 研究體(ti) 係。
其次,該叢(cong) 書(shu) 是目前整理較為(wei) 徹底、規模最為(wei) 龐大的一次書(shu) 院文獻匯集。據鄧洪波教授團隊統計,中國書(shu) 院專(zhuan) 書(shu) 文獻總量在2000種以上,其中亡佚約500種,存世1500種左右。《中國書(shu) 院文獻叢(cong) 刊》即其中1000餘(yu) 種的存世書(shu) 院文獻,將分十輯陸續影印出版。為(wei) 了便於(yu) 讀者了解書(shu) 院文獻內(nei) 容,研究團隊仿《四庫提要》撰寫(xie) 了數萬(wan) 字的提要,不僅(jin) 著錄了書(shu) 名卷數、作者、版本、存缺卷數,還將館藏單位以及書(shu) 院沿革等加以補充。與(yu) 此同時,團隊又擇其中尤為(wei) 重要者約150種點校出版,成《中國書(shu) 院文獻薈要》。故該叢(cong) 書(shu) 乃第一次全麵揭示了現存書(shu) 院文獻的麵貌,並進行了深度整理。
再者,該叢(cong) 書(shu) 對部分書(shu) 院文獻進行了及時、搶救性的整理,保存了部分珍稀的專(zhuan) 門性文獻。其中部分文獻史料價(jia) 值較高,不僅(jin) 僅(jin) 在書(shu) 院研究領域,與(yu) 文獻相關(guan) 的研究者亦值得深入研讀。如《叢(cong) 書(shu) 》第三輯第90冊(ce) 影印楊樹達撰《求實書(shu) 院讀書(shu) 劄記》一卷〔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稿本〕。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自序》雲(yun) :“餘(yu) 生平無他嗜好,惟喜讀書(shu) 。心有所會(hui) ,則筆之於(yu) 書(shu) ,以為(wei) 至樂(le) 。憶公元一千九百年,即前清光緒庚子年,餘(yu) 入求實書(shu) 院,有《讀書(shu) 日記》。……除偶因病缺記外,日日有記。”書(shu) 院文獻中,學生個(ge) 體(ti) 每日學習(xi) 生活記錄較為(wei) 罕見,而作為(wei) 一種嗜好,楊樹達每日所寫(xie) 日記,無疑成為(wei) 研究近代書(shu) 院生徒日常生活的重要史料。此前,2021年出版的《楊樹達日記》為(wei) 1948—1954年間日記,已引起學界極大重視,其中存留了楊樹達古文字、古文獻的研究記錄,與(yu) 陳寅恪、郭沫若等學者書(shu) 信往返內(nei) 容,乃至對當時著名人物的品評等,此《求實書(shu) 院讀書(shu) 劄記》必將成為(wei) 學者研究近現代學術史、教育史的第一手極為(wei) 生動的資料。
以上種種,充分顯示了《中國書(shu) 院文獻叢(cong) 刊》在書(shu) 院文獻和書(shu) 院研究史上的特殊意義(yi) 。不過,若求全責備,古籍整理難免存在瑕疵。在翻閱第三輯及前兩(liang) 輯時,發現部分文獻編排似有不便閱覽使用之處。如書(shu) 中存在同一書(shu) 院文獻而見於(yu) 不同輯目之現象。如《白鹿書(shu) 院誌》嘉靖本見於(yu) 第一輯第68冊(ce) ,而乾隆本則收錄於(yu) 第二輯68—70冊(ce) 。第三輯第54—58冊(ce) 收錄清楊念棨《紫陽書(shu) 院課藝》十五卷、《續編》一卷,而清潘遵祁等編《紫陽書(shu) 院課藝》及續編、三編至十七編卻收錄於(yu) 第一輯第18—30冊(ce) 。《正誼書(shu) 院課選》收錄於(yu) 第一輯第30—33冊(ce) ,34冊(ce) 尚有《紫陽正誼課藝合選》,然第三輯第43—45冊(ce) 又收錄《正誼書(shu) 院小課》、課作、書(shu) 院誌三類文獻。諸如此類,若將同一書(shu) 院之誌、課藝集中排印,可能更便於(yu) 檢索、對比閱讀。
當然,瑕不掩瑜,我們(men) 不能以一眚掩大德。一方麵,《叢(cong) 刊》規模較為(wei) 龐大,整理之任甚為(wei) 艱巨;另一方麵,《叢(cong) 刊》所收錄諸多文獻版本複雜,同一書(shu) 院文獻或難同時畢集。整體(ti) 而言,《叢(cong) 刊》對於(yu) 書(shu) 院文獻體(ti) 係構建之功史無前例。
與(yu) 研究著作相比,文獻整理是多勞而少功的工作。置身於(yu) 學術發展史來看,絕大部分領域的論著和論點代有更迭,隨時代演進而不斷被裁汰,但那些經過學者悉心整理的文獻,特別是基本文獻,常被學者置於(yu) 案頭,日月經天,成為(wei) 本領域研究的基礎和各種思想生發的源泉。從(cong) 此意義(yi) 上講,回歸文獻,不斷回到曆史現場,方能汲取前進的能量。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