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誌茗】一次意外的老城廂更新 ——從晚清上海文廟移建說起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24-09-21 08:53:18
標簽:

一次意外的老城廂更新

——從(cong) 晚清上海文廟移建說起

作者:李誌茗

來源:《文匯學人》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初六日乙亥

          耶穌2024年9月8日

 

上海文廟曆史悠久,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的上海鎮學。13世紀中葉,鎮人唐時措購買(mai) 房屋,改建成梓潼祠,掛孔子遺像於(yu) 其中,並於(yu) 祠旁建古修堂,供諸生讀書(shu) 。於(yu) 是上海始有鎮學,具備文廟的雛形。1292年上海建縣以後,文廟被建在縣衙門的東(dong) 邊,位於(yu) 今四牌樓路和學院路一帶。現在坐落於(yu) 文廟路215號的上海文廟是1855年遷到這裏重建的,隻有將近一百七十年的曆史。

 

 

 

上海文廟魁星閣,喬(qiao) 治·約翰遜攝於(yu) 1905至1911年之間

英國布裏斯托爾大學圖書(shu) 館藏

 

據上海地方誌記載,上海文廟於(yu) 1294年正式創建後,至元順帝年間已經廟製完善,規模宏大,裏麵建造了天光雲(yun) 影池,池中有芹洲,洲上有止庵,還有杏壇、盟鷗渚、舞雩橋、洗心亭、酸窩、古井、蕉石,並種植古鬆梧竹無數。經明清兩(liang) 朝的不斷擴建修繕,到清嘉慶時期文廟建築布局嚴(yan) 謹,規模更加恢宏,體(ti) 製更加完備:占地21畝(mu) 多,居中為(wei) 五進間的大成殿,殿前為(wei) 月台、丹墀、張公井,左右兩(liang) 邊分別為(wei) 東(dong) 廡、西廡,各9間,再前為(wei) 戟門,三進間。門外左右兩(liang) 邊分別是名宦、鄉(xiang) 賢祠,各3間。又往前是泮池,池上有圜橋3座。池前是欞星門,門外為(wei) 宮牆璧水,東(dong) 西兩(liang) 邊為(wei) 興(xing) 賢、育才兩(liang) 坊。大成殿後是崇聖祠,三進間。大成殿左邊為(wei) 明倫(lun) 堂,堂北麵為(wei) 軒,又北麵是尊經閣,閣後為(wei) 敬一亭。明倫(lun) 堂前是東(dong) 西兩(liang) 廊,分別有儀(yi) 門、儒學門。明倫(lun) 堂東(dong) 南為(wei) 魁星閣,閣後是官廳。由此可見,嘉慶時期的上海文廟以大成殿為(wei) 主體(ti) ,有兩(liang) 條縱軸線貫穿其中,一條是孔廟祭祀線,從(cong) 宮牆璧水、欞星門、戟門到大成殿、崇聖殿;另一條是學宮線,從(cong) 儒學門、儀(yi) 門到明倫(lun) 堂、尊經閣。

 

這麽(me) 一座長期修繕保護、文化底蘊深厚、規製嚴(yan) 明齊整的建築為(wei) 什麽(me) 會(hui) 遷到現址重建?這與(yu) 上海小刀會(hui) 起義(yi) 有關(guan) 。1853年9月7日淩晨,借文廟秋日丁祭之機,劉麗(li) 川發動小刀會(hui) 起義(yi) 。當時祭典正要舉(ju) 行,與(yu) 祭者紛紛逃命,起義(yi) 軍(jun) 迅速占領上海縣城,並以文廟為(wei) 大本營,明倫(lun) 堂為(wei) 指揮所。1855年2月17日,清軍(jun) 攻入上海縣城,小刀會(hui) 起義(yi) 失敗。此時的文廟大部分建築被毀,雪上加霜的是不久又遭遇火災,“尊彝鼎豆一器無存”。而3月21日,又正值文廟春日丁祭之期,上海地方官議定略微整修書(shu) 院,勉力辦理奉祀事,一方麵是完成兩(liang) 年前將行未行的秋祭,洗刷倉(cang) 皇逃廟之恥,另一方麵則為(wei) 收拾人心,昭蘇民氣,恢複統治秩序。禮成宴飲,親(qin) 曆此過程的曹晟賦詩一首,記述其事曰:“依然冠佩奉彝樽,今日方知我道尊。秦火曾經何爝火?聖人是法即王人。璧因堅白敦盤薦,芹為(wei) 芬芳俎豆陳。更願同袍齋沐侶(lv) ,時時永守敬齊身。”(《紅亂(luan) 紀事草》)

 

略微整修畢竟非長久之計,於(yu) 是在原址重建上海文廟提上日程。然而不幸又降臨(lin) 了,動工興(xing) 建後,再次發生火災,民間有“觸犯火神”之議。於(yu) 是,劉樞、李鍾瀚等設計圖紙,並提議移建至縣城西門內(nei) 南邊右營署廢基,此地為(wei) 原明代海防道署舊址,得到上海地方官上海道、上海知縣等的允準,從(cong) 善後局支撥沙船巨商鬱鬆年捐獻的款項作為(wei) 興(xing) 建費用。新文廟用地除營基17畝(mu) 外,又添買(mai) 民地12畝(mu) ,共計29畝(mu) 。從(cong) 1855年8月開工,到次年8月竣工,上海新文廟曆時一年建成,並保存至今。

 

新建成的文廟據《同治上海縣誌》:

 

前為(wei) 欞星門,進為(wei) 大成門,又進為(wei) 大成殿,後為(wei) 崇聖祠。大成門左右為(wei) 名宦祠、鄉(xiang) 賢祠,欞星門左右為(wei) 興(xing) 賢坊、育才坊。南為(wei) 宮牆璧水。學門在其左,學門之內(nei) 為(wei) 儀(yi) 門,儀(yi) 門之內(nei) 為(wei) 明倫(lun) 堂,堂後為(wei) 尊經閣,堂東(dong) 隔河為(wei) 儒學、署學、土地祠、灑掃局,庖湢鹹具。儀(yi) 門之左為(wei) 忠義(yi) 、孝悌祠,右為(wei) 齋房,四周繚以垣,共一百四十六丈。

 

據此看來,與(yu) 舊文廟相比,它是青出於(yu) 藍而勝於(yu) 藍,除了保留舊文廟建築數百年積澱的精髓和樣式,又增加新的配套設施等,空間利用和布局更加合理便利、人性化。上海道藍蔚雯對此十分滿意。他應邀作《移建上海縣學記》,首先指出文廟的移建是應該的,因為(wei) 舊文廟已失去潔清之義(yi) 。其一是被小刀會(hui) 起義(yi) 軍(jun) 占領,“宮廬嚐被不潔”。其二是生態環境惡劣,地處城區中心,人煙稠密,汙染嚴(yan) 重,塵溷穢積,溝渠湮塞,致使泮水黝黑,不可看,不可聞,“固已失潔清之義(yi) ”。他認為(wei) 新文廟的選址有水脈貫注,城堞環拱,且地處僻靜,遠離喧囂,遠勝舊址。其三,在他看來,新文廟門觀顯嚴(yan) ,殿閣崇邃,神位清密,祭用畢修,莊嚴(yan) 肅穆,符合規製,“其尚有當”,因此不禁濃墨重彩,描摩一番。

 

新文廟建築被人喜歡和認可,而更重要的,是文廟的移建導致上海老城廂的城市格局發生變化。據學者研究,至少表現在兩(liang) 方麵:一是促使老城廂空間結構的調整,引起城市布局和功能的一些變遷,二是推動老城廂西南文化區域的形成,產(chan) 生了文化宗教功能的集聚效應。就此可以說,上海小刀會(hui) 起義(yi) 軍(jun) 與(yu) 清軍(jun) 的激戰盡管給老城廂帶來了嚴(yan) 重破壞,但也給城市病積重難返的老城廂提供療治的機遇,使其能夠做出一些調整變化,改善和提升城市的功能結構。1855年上海文廟的移建顯然是一種被動的行為(wei) ,並沒有從(cong) 城市發展戰略著眼的意識,但其出於(yu) 延續上海文化和曆史文脈的考慮,無意間突出了內(nei) 涵發展,不僅(jin) 解決(jue) 了老城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某些弊病,帶來較為(wei) 明顯的變化,而且也開發了老城廂的西南區域,將之打造為(wei) 一個(ge) 新的人文景觀和公共空間。

 

1877年有個(ge) 外國人前來遊覽文廟,他認為(wei) 建築非常有特色,對中國人來說也非常重要,根據中國法律規定,每個(ge) 府州縣都必須有這樣一個(ge) 廟宇,用於(yu) 供奉和祭拜孔子。由於(yu) 上海文廟地處老城廂的西南角,大多數外國人可能既沒有興(xing) 趣也沒有機會(hui) 來這裏遊玩,他認為(wei) 很有必要從(cong) 攝影的角度來為(wei) 他們(men) 全方位描述和介紹這座廟宇,遂在英文雜誌《遠東(dong) 》上發表《文廟》一文,按照其行進的路線,逐一講解所見景物。縱觀全文,是根據祭祀線、學宮線兩(liang) 條縱軸線分別進行介紹,說明他非常內(nei) 行,行走路線正確。從(cong) 他的敘述來看,此時的文廟與(yu) 1855年建造時基本一致,仍保持原貌。

 

20世紀30年代,上海文廟本擬改建為(wei) 文廟公園,因資金不足而被改造為(wei) 民眾(zhong) 教育館,但人們(men) 仍習(xi) 慣性地稱其為(wei) 文廟公園,視之為(wei) 風景區。文廟給市民帶來樂(le) 趣,留下深刻印象。當時的報刊上刊登了不少文廟的風景照,如“文廟大成殿前之泮池及石橋”“溪邊之文廟”“上海文廟公園雪景”等;還刊發一些遊記,作者雪芩寫(xie) 道:“文廟就是孔廟。在一般人的腦海裏,一定是個(ge) 幽僻荒涼而帶著古色古香的處所,也許蒼苔滿布階前,蝙蝠盤踞屋角,隻能使人憑吊,而不能使人欣賞。然而現在上海的文廟,卻不同了。它充滿這生動活潑的精神,清秀美麗(li) 的景色,什麽(me) 地方都是整整齊齊,幹幹淨淨。那種蓬勃的朝氣,好像陽光普照著大地,人們(men) 都在歡欣鼓舞的樣子。”另一個(ge) 叫尼生的說:“南市居民,在他們(men) 業(ye) 餘(yu) 的時間裏換換新鮮空氣的話,唯一的恩地就是文廟,裏麵有圖書(shu) 館、運動場、花園、民眾(zhong) 教育館等,在這裏可以怡心暢懷,更可在無形之中,增加不少的智識。進去又沒有什麽(me) 限製,不像租界的各公園一定要長期券,或者出二毛錢,買(mai) 了票才得進去,真是一個(ge) 最好休憩地點。”

 

正因為(wei) 文廟風景優(you) 美,又是免費的,所以吸引很多上海市民前往遊逛,文廟路上每天摩肩接踵,尤其星期日,更是人潮湧動,應接不暇。不僅(jin) 如此,連上海周邊的居民也慕名前來。1932年,一個(ge) 名叫吳誌棻的小朋友寫(xie) 了篇《遊上海文廟公園記》,文章開門見山地說:“十一月十三日,恰是星期日,吾父叫我到上海文廟公園去遊玩,我們(men) 就一同搭車赴申。”搭車赴申,說明這個(ge) 小朋友家住上海郊區甚至是市外,他們(men) 專(zhuan) 程前來休閑旅遊,是上海文廟聞名遐邇,有影響力、輻射力的體(ti) 現。凡此種種,表明文廟變遷所帶來的文化集聚效應不僅(jin) 立竿見影,而且垂之久遠。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