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尊師重道
作者:劉餘(yu) 莉
來源:學習(xi) 強國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初八日丁醜(chou)
耶穌2024年9月10日
在《論語》的開篇提出:“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以“學”字作為(wei) 整部《論語》的領起,可謂意味深遠,說明學是安身立命、經世致用的關(guan) 鍵。古人所學乃聖賢之道,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不尊師則無法超凡入聖,修齊治平亦淪於(yu) 空談。故《學記》雲(yun) :“凡學之道,嚴(yan) 師為(wei) 難。師嚴(yan) 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尊師、敬學對於(yu) 明德、傳(chuan) 道、治國、平天下皆至關(guan) 重要。
尊師與(yu) 明德
縱觀當今之世界,無論貧富貴賤,大多身心不安。究其原因,實與(yu) 不學聖賢教誨而迷失本性密切相關(guan) 。正如孟子所言:“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yu) 禽獸(shou) 。”
《禮記》雲(yun)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可見,古人所學者,道也;目的是明明德,成就聖賢。
《說文解字》謂:學,覺悟也,本作“斆”,篆作“學”。即後覺習(xi) 效先覺之所為(wei) 也。可見,師,先覺者也;弟子,後覺者也。弟子拜師,以求覺悟也,而覺悟是自性本具,必從(cong) 真誠恭敬心中求得,因此師與(yu) 弟子當兩(liang) 俱真誠,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尊師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具體(ti) 講就是做到“知行合一”,用真誠恭敬之心去學習(xi) 、落實老師的教誨。
在社會(hui) 汙染非常嚴(yan) 重的情況下,更要懂得親(qin) 師擇友,即親(qin) 近賢德的老師,選擇善友。荀子說:“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辨智,必求賢師而事之,擇賢友而友之”。人雖然稟性質樸、美善,心智聰慧,但必須求賢師學習(xi) ,選擇賢友交往。如果遇到真正賢明的老師,並向他學習(xi) ,那麽(me) 每天所聽到的都是堯、舜、禹、湯這些古聖先王的大道;如果得到善良的朋友並且與(yu) 他交往,那麽(me) 所見到的都是忠誠信實、恭敬禮讓的品行。每天進修仁義(yi) 不斷進步,卻不知不覺,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反之,如果結交的都是不善之人,所聽的都是欺騙、巧詐、虛偽(wei) 的言行,所看的都是邪汙卑下、放蕩邪曲、貪圖利益的行為(wei) ,則將會(hui) 使自己遭受刑罰殺戮還不知不覺,這也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古人還說:“親(qin) 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親(qin) 近善良有德行的師友,就像在霧水、露水中行走,雖然打濕不了衣服,但能時時蒙受其德風的滋潤,自然能“德日進,過日少”,使自己也熏修成為(wei) 有德之人。
尊師與(yu) 傳(chuan) 道
“師者,所以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也。”所謂道,即聖賢相傳(chuan) 之道。孔子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師道其所以尊嚴(yan) ,是因為(wei) 真正的明師皆不標榜自己,而隻是為(wei) 往聖繼絕學,傳(chuan) 承古聖先賢道脈的傳(chuan) 道者。這種無我的精神,正是為(wei) 師者所以光載千秋、萬(wan) 眾(zhong) 敬仰之原因。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重義(yi) 輕利,醫生和老師這兩(liang) 種職業(ye) 最受世人尊敬。因為(wei) 醫生救人身命,不言財利;老師成就慧命,使人明道。古人雲(yun) :“千金不賣道。”古代的老師不用學問謀利,如遇清寒而又真心向道的學生,不僅(jin) 不收供養(yang) ,還要補貼學生。正是為(wei) 師者“謀道不謀食”的品質,深受社會(hui) 尊重。
在中國古代,對師道的尊重是通過禮加以保證。《禮記·曲禮》曰:“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在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從(cong) 稱謂方麵講,此時親(qin) 友會(hui) 贈予一字,自此以後,親(qin) 友都要稱其字表示尊重。即便入朝為(wei) 官,天子也要稱其字而不稱名。可以一生稱名的隻有兩(liang) 種人:一是生養(yang) 自己身命的父母,二是培養(yang) 自己慧命的老師。可見古人對於(yu) 老師是何等尊重。
古人入私塾讀書(shu) ,要先行拜師禮。而行禮者不僅(jin) 是學生,連學生的父母都要向老師行跪拜禮:父親(qin) 帶領學生,先向“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神位”行最重禮,之後老師入座於(yu) 夫子牌位前,接受父子二人的最敬禮。如果是一個(ge) 家族禮請老師教育子弟,就由家中最尊長者代表族人向老師行最重禮。中國古代家道謹嚴(yan) ,長幼尊卑秩序分明。試想,身為(wei) 一家之尊的家長是懷著何等恭敬之心,才會(hui) 向老師行如此大禮?而這種儀(yi) 式,又會(hui) 在孩子的心中烙下怎樣深刻的“尊師重道”之印記?
古人雲(yun) :“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所謂人師,乃德行才識並皆卓越者,可以“學為(wei) 人師,行為(wei) 世範”,不必在朝在位。在人類曆史中,出現了不計其數的政治家、軍(jun) 事家、經濟學家等,但是真正的人師卻如珍如瑞。因為(wei) 他們(men) 無論在誠意正心的修養(yang) 上,還是在平治天下的智慧上,都堪為(wei) 學人表率,足為(wei) 後世取法。正是他們(men) 表裏如一地為(wei) 人演說聖賢之道,才令無數人重拾對聖賢教誨的信心,使中華傳(chuan) 統聖賢文化薪火不滅、代代承傳(chuan)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聖賢之道有賴於(yu) 行道之師而光大。孟子尊孔子,“雖未得為(wei) 孔子之徒也”,卻“私淑諸人”以求其教誨,學為(wei) “亞(ya) 聖”而超於(yu) 孔子門生。其原因隻為(wei) “至誠”二字。所謂“至誠如神”,唯有至誠之心,才能感通天地之道,感通夫子之教。可見,對老師的尊重既是對聖賢之道的尊重,更是傳(chuan) 承聖賢學問所必需。
尊師與(yu) 治國
《論語》中記載,季康子問政於(yu) 孔子。孔子說:“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同理,如果君主希望百姓尊師重道,就必須自己率先垂範。古代聖王都明白上行下效的道理,因此“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呂氏春秋》)
漢明帝就是一位尊師的典範。據《資治通鑒》記載,漢明帝為(wei) 太子時,曾向桓榮學習(xi) 《尚書(shu) 》,在他做皇帝後,仍以學生身份自居。漢明帝造訪太常府時,以師生之禮與(yu) 桓榮相見,並設幾杖,召集百官和桓榮的弟子數百人一起向桓榮行弟子禮,並由他親(qin) 自執禮,帶頭聽受老師講學。老師每有不適,明帝就派使者去慰問,而專(zhuan) 門負責皇帝膳食和醫療的官員都絡繹不絕地去服侍桓榮。明帝還親(qin) 自到老師家詢問病情,進入老師所居住的街巷就下車步行,手捧經書(shu) 走到老師跟前,輕撫老師,垂淚哭泣。他還送老師床具、衣物等用品,讓老師更舒適地休養(yang) ,久久不忍離去。從(cong) 此以後,文武官員來探病,再不敢到門口才下車,而且都在桓榮床前下拜。桓榮去世,漢明帝親(qin) 自改換喪(sang) 服送葬,並把老師安葬在尊貴的位置。
而唐太宗之所以在隋末戰亂(luan) 後短期內(nei) 就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天下太平、萬(wan) 國來朝,與(yu) 他尊師重道並賜予皇子、諸王們(men) 學習(xi) 《群書(shu) 治要》密不可分。清朝“康乾盛世”的締造,更與(yu)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設立了禮請儒釋道大德為(wei) 國師、堅持講經教學的製度相關(guan) 。反之,唐朝之所以衰於(yu) 唐玄宗,清朝之所以亡於(yu) 慈禧太後,與(yu) 聖教的廢弛、對師道的輕忽不無關(guan) 係。
天子之所以應尊師重道,因為(wei) 天子的職責是踐行聖道,而老師的職責是傳(chuan) 承聖道。天子唯有從(cong) 師而學,才能修德明道,進而平治天下。縱觀中國千年曆史的興(xing) 衰,可以發現:凡是尊師重道的時期,都是政治清明,乃至盛世出現的時期;凡是輕師賤道的時期,都是王朝走向衰敗和滅亡的轉折點。正如《荀子·大略》雲(yun) ,“國將興(xing) ,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在古代,“天下之命懸於(yu) 天子”,能否盡早為(wei) 太子選擇明師教導,決(jue) 定著國家的安危。這說明,國家是否有真正的後繼人才,主要取決(jue) 於(yu) 是否有好老師的教導。所謂“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淮南子》中記載,孔子“養(yang) 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wei) 文章,行為(wei) 儀(yi) 表,教之所成也”。
尊師與(yu) 平天下
“非聖人者無法”,由於(yu) 東(dong) 西方疏離了聖賢教育,結果,人們(men) 拋棄了倫(lun) 理道德的標準,變得唯我獨尊、為(wei) 所欲為(wei) ,拜金主義(yi) 、享樂(le) 主義(yi) 、極端個(ge) 人主義(yi) 、虛無主義(yi) 盛行,貪婪、傲慢、嫉妒、懷疑等負麵思想蠶食著人之本性,致使人與(yu) 人、團體(ti) 與(yu) 團體(ti) 、國家與(yu) 國家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整個(ge) 人類都處在巨大威脅之下而惶惶不安。
人類如何在未來世界中生存和延續?這已是一個(ge) 迫在眉睫的問題。英國著名曆史學家湯因比博士把人類未來的希望寄托在中國,因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是仁義(yi) 忠恕。而傳(chuan) 統文化必須靠師道的恢複,才能傳(chuan) 承並發揚光大。如今,愈來愈多的誌士仁人達成共識,“莊敬日強,安肆日偷”,人類要想延續,就必須對自以為(wei) 是、恣意妄為(wei) 的價(jia) 值觀痛加反思,並重振師道尊嚴(yan) ,以謙卑的心態仰承古聖先賢的智慧,如此方可真正實現二十一世紀的和平與(yu) 發展。
師道,背後承載的是千年萬(wan) 世的聖賢智慧。尊師,就是尊重古聖先賢、列祖列宗。唯有尊師重道,才能開啟自性明德,把扭曲的人性導歸正途,才能與(yu) 天地萬(wan) 物和諧共存,化解當今人類社會(hui) 的種種矛盾衝(chong) 突,把世界帶向一個(ge) 安定和平的未來。重振師道,無疑乃當今之要務;師道之隆,必然為(wei) 天下之福祉。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文明論視野中的曆史與(yu) 秩序”研討會(hui) 紀要
【下一篇】【周慶許】何謂“木鐸之教”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