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論視野中的曆史與(yu) 秩序”研討會(hui) 紀要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初三日壬申
耶穌2024年9月5日
會(hui) 議回顧
2024年8月29日,“文明論視野中的曆史與(yu) 秩序”研討會(hui) 於(yu) 上海財經大學順利舉(ju) 行。會(hui) 議由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儒商高等研究院、中華孔子學會(hui) 船山學研究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與(yu)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共同主辦。會(hui) 議邀請了來自複旦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重慶大學等專(zhuan) 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陳贇教授《文明論的曆史哲學》一書(shu) ,展開深入交流與(yu) 探討。
開幕式
會(hui) 議開幕式由上海財經大學郭美華教授主持,首先由華東(dong) 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楊國榮教授致辭。楊教授首先就會(hui) 議的順利召開表示祝賀,對以《文明論》一書(shu) 以“文明演化”為(wei) 其曆史主題展開的考察予以肯定。在楊教授看來,對文明的反思與(yu) 檢討,既有理論意義(yi) ,又有現實價(jia) 值。針對陳著將世界曆史的走向概括為(wei) “自由為(wei) 本”到“天下歸仁”的說法可能引起的歧義(yi) ,楊國榮教授指出,不應將自由與(yu) 仁道視作針鋒相對的兩(liang) 極,從(cong) 曆史走向來看,自由是人類無法擺脫的理想和目的,而仁道則肯定了在曆史進程的展開中人類實踐與(yu) 人性相符。更進一步,我們(men) 同時可以由縱向和橫向兩(liang) 個(ge) 維度對文明曆程予以考察,而基於(yu) 後者的考察在文明比較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引發西方中心主義(yi) 的觀念。楊教授強調,需要警惕對西方價(jia) 值不加反思的崇拜和接受,後者有可能導向民主的形式化,甚或威權化,同時也將遮蔽我們(men) 對中國傳(chuan) 統下諸如“民本”“仁義(yi) ”思想的理解。
複旦大學謝遐齡教授在致辭中對本次研討會(hui) 的意義(yi) 予以肯定,並從(cong) 中國所麵臨(lin) 的具體(ti) 現實出發,強調我們(men) 處於(yu) 三個(ge) 文明的混雜之中,中國問題因此折射著全球問題。麵對世界範圍的文明衝(chong) 突,中國應當擔任調停者的角色,而非陷入戰爭(zheng) 的某一極,不是激化矛盾,而是化解矛盾,以“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姿態謀求文明間的和諧共在。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總編錢敏老師從(cong) 出版角度對陳著取得的成功表示祝賀,強調上海人民出版社始終自覺承擔文化傳(chuan) 承的社會(hui) 責任,堅持以專(zhuan) 業(ye) 學術打造出版品牌,未來將繼續對接國家出版戰略,推動學術出版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對“中國如何走向世界”問題的回應,陳著應被視為(wei) 一項立足自身文明思考世界性問題,建構自主知識體(ti) 係的努力。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範寶舟教授代表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歡迎各位專(zhuan) 家學者的蒞臨(lin) 。範教授回顧了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科建設根脈,並對當前上海財經大學的雙軌聘任製及哲學學科博士點現狀予以介紹。在他看來,陳著從(cong) 世界文明的視野對何謂中國展開宏大敘事,在百年未有之世界變局之際有其現實意義(yi) 。
主題報告第一場
主題報告第一場由華東(dong) 師範大學朱承教授主持。複旦大學謝遐齡教授以“全球化末期的哲學”為(wei) 題展開討論,指出當今世界時運有所變化,產(chan) 業(ye) 力量巨大,幾百年間文明重構,意識形態、宗教開始走下坡路,而資本和技術則愈發起到重大作用。為(wei) 此,從(cong) 哲學進路考察不同文明,需要注重實際發生的結構性變化,從(cong) 而更多地對經濟、商業(ye) 等物質力量予以關(guan) 注。謝教授也強調民間組織的重要性,指出民間組織的發展同人民群眾(zhong) 的創造力緊密相關(guan) 。對後者的重視也同中華民族生存組織方式的思索相關(guan) ,在謝教授看來,作為(wei) 三種文明之交匯的中華民族,應當堅持磨合求發展的中國道路,該道路基於(yu) 人與(yu) 人的相處,也引導我們(men) 在自身文明內(nei) 部抉發優(you) 秀傳(chuan) 統,重提承載先王政教明倫(lun) 之道的“王道學”也成了題中應有之義(yi) 。
中山大學丁耘教授則以三個(ge) 問題為(wei) 抓手,由陳著的洞見引申出對宏大問題的思考。首先,丁教授由“文明”一詞的內(nei) 涵切入,“文明”一詞本身就包含了等級問題。由文明一詞展開思問的曆史哲學,因而也總是對尺度之為(wei) 尺度,即一種“元尺度”的考察,用以確定究竟以何種尺度去衡量單一文明體(ti) 內(nei) 部或文明間際的標準,沃格林與(yu) 陳著的思考均展開於(yu) 這一“元”層麵。其次,沃格林的論述是陳著頗為(wei) 倚仗的思想資源之一,其以宇宙論-心性論(靈魂論)帝國劃分近東(dong) 文明的做法可追溯至近代萊布尼茨-沃爾夫哲學的框架。通過繼承和改造,沃格林使神顯動態貫穿宇宙論與(yu) 靈魂論帝國兩(liang) 階段,從(cong) 而實質上鑄就了以神的不同表現方式確定不同共同體(ti) 的劃分方式。最後,針對超越民族國家的最大的共同體(ti) ,即作為(wei) 一切文明之元文明的曆史,其基礎正是共同體(ti) 對於(yu) “神”的想象的相信,至於(yu) “神”如何被思維或表象,則不那麽(me) 重要。沃格林的這一論述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對資本主義(yi) 商品拜物教的診斷頗為(wei) 相似。丁教授強調,曆史哲學考察向過去、現在與(yu) 未來開放的共同體(ti) ,曆史可被視作一款沒有終極Boss也無法退出的遊戲。以靈知派為(wei) 代表的思想努力試圖退出“退出”遊戲,其退出本身卻也成了遊戲的一部分。就此而言,沃格林對現代世界本身的深思也陷入了某種逃離當下的靈知主義(yi) 。其思想困境也提示我們(men) ,要就“現代世界的神到底是什麽(me) ”這一問題有所思考。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劉梁劍教授以對“大問題”之“大”的思考引入,指出我們(men) 對曆史的理解本身總已參與(yu) 到曆史進程之中,就此而言,我們(men) 對曆史的想象本身構成曆史轉變的契機所在。陳著對既有的意識形態和基本預設有所反思,主張擺脫進步論的線性曆史觀,而代之以多元文明相互共生的世界圖景。根據劉教授的分析,這一思想轉變的核心在於(yu) 對一多關(guan) 係的重新理解。然而,僅(jin) 僅(jin) 強調二者之間並不矛盾,存在“多中之一”的說法難免粗疏,仍有可辨析之處,“一”可為(wei) 統攝性的大一,或諸文明中的一個(ge) 的小一;亦可以是作為(wei) 整體(ti) 之“一”或全體(ti) 共相之“一”;是類同之一或體(ti) 同之一。就此而言,盡管陳著以“多元一體(ti) ”協調諸文明之間的關(guan) 係令其實現共生的做法具有啟發,卻也有待更為(wei) 細致的辨析和更進一步的思考。
主題報告第二場
主題報告第二場則由上海財經大學徐國利教授主持。中山大學陳建洪教授以“不文明的曆史與(yu) 不曆史的文明”為(wei) 題,將批評的矛頭指向陳著中曆史與(yu) 哲學的張力。在西方傳(chuan) 統下,曆史與(yu) 哲學分別指向對變化的關(guan) 切和對普遍的追求,從(cong) 而構成尖銳對峙。曆史中總免不了包含血與(yu) 火的衝(chong) 突,而哲學之文明作為(wei) 普遍性的訴求,本身構成對於(yu) “野蠻”與(yu) “紛爭(zheng) ”的排斥。陳教授強調,作為(wei) 秩序的文明總是要求區分,區分便產(chan) 生了高下和衝(chong) 突。從(cong) 而“平等”不僅(jin) 隻能在理想中被標識,更有可能構成對事實層麵差異的掩蓋——無論我們(men) 如何強調對話,都無法掩蓋人類社會(hui) 連綿戰亂(luan) 的史實。據此,陳著所謂“天下歸仁”隻能是一個(ge) 柏拉圖式的理型,而要避免曆史主義(yi) 的態度,還需像施特勞斯那樣堅持哲學與(yu) 曆史的嚴(yan) 格區分。
上海師範大學樊誌輝教授則就“文明論”與(yu) “現代性”之關(guan) 係展開闡發。中華文明在曆史的因緣際會(hui) 下被強行拖入世界曆史,從(cong) 而不得不麵對自我理解、自我定位的問題。近代以降,華夏新統的建構可以被視為(wei) 回應上述問題的嚐試。這一建構基於(yu) 人類解放的理論邏輯和民族複興(xing) 的實踐邏輯,將傳(chuan) 統儒家的“王道”曆史敘事同勞動階級“解放”的曆史敘事相接榫,從(cong) 而造成了“斷裂中的連續與(yu) 連續中的斷裂”的奇特景象。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勞動階級及其先鋒隊對其曆史坐標展開重置,社會(hui) 曆史建構中出現“人民”的異化以及與(yu) 之相對應的“革命”。樊教授將其視作新中國參與(yu) 世界曆史的基本姿態,在世界曆史的舞台,中國也逐步由適應、博弈走向均衡、主導。在這一過程中,華夏新統建立起奉天承運的“共同體(ti) ”人類意識、族類意識與(yu) 階級意識,並標識了文明的疊加互嵌的基本事實。
廈門大學張曦教授以“世俗性事件與(yu) 曆史性生存”為(wei) 題進行報告,在他看來陳著對“文明”的討論始終著眼於(yu) 人的基本生存狀況,通過對西方現代性道路中的理念論、末世論、原子論個(ge) 人主義(yi) 和虛無主義(yi) 問題的反省,試圖為(wei) 我們(men) 提供洞察中華文明的新的可能性視野。針對理念論與(yu) 末世論,陳著基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提出一種曆史生生論,將曆史理解為(wei) 一種敞開性的生成過程,並肯定其中包蘊著變化與(yu) 可能,在見諸行事中也揚棄了二元對立的認知結構。文明一詞的使用,在強調整體(ti) 性視域的同時也對由個(ge) 體(ti) 出發的原子論個(ge) 人主義(yi) 方法論提出批評,並指明了理解個(ge) 體(ti) 生存的基本前提。更進一步,將文明理解為(wei) 道體(ti) 在曆史中的展開,強調個(ge) 體(ti) 在生存中的主動性,不再乞靈於(yu) 絕對理念或上帝意誌為(wei) 曆史提供動力或目的,也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超越虛無主義(yi) 的契機。
主題報告第三場
主題報告第三場由華東(dong) 師範大學劉梁劍教授主持。北京師範大學沈湘平教授首先沿著陳著對曆史普遍性之重建問題的思考,對“具體(ti) 的普遍”這一概念展開考察。沈教授指出,不同於(yu) 黑格爾以包含普遍與(yu) 特殊的絕對之普遍界定“具體(ti) 的普遍”,陳著明確將其規定為(wei) 由特殊性所充實的普遍。經由這一區分,中西文明對“超越”的不同理解也得到凸顯。不同於(yu) 西方傳(chuan) 統下所謂“外在超越”,中國思想更強調“內(nei) 在超越”,後者體(ti) 現在陳著中,則具體(ti) 表現為(wei) 思想任務由真理性向適宜性的轉變。經由繞道西方,中國思想以迂回的方式重新發現自己,並在這一過程中對前者予以融攝和吸收,進而實現對自身的豐(feng) 富。此外,沈教授也對以“見諸行事”概括中國對待曆史的特征、以“具體(ti) 的普遍”容納超越性文明單元的可行性提出了質疑,並強調有必要就文明主體(ti) 問題予以深思。
上海師範大學鄧輝教授對陳著提出了三項質疑:其一,就話語及其背後的思維問題,書(shu) 中並未就沃格林筆下的“天下”概念同中國傳(chuan) 統內(nei) 部的“普天之下”“普世”與(yu) “普遍”兩(liang) 組差別較大的概念予以辨析,從(cong) 而未能明確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曆史性不同,極易造成誤讀,產(chan) 生歧義(yi) ,進而導致一係列問題;其二,陳著以“中道”思想作為(wei) 其立足點,不能僅(jin) 憑愛國情懷或意識形態,需要更具體(ti) 地對“中庸”“中道”的源流,及其話語潛力進行考察;其三,陳著依托對西方曆史哲學的批判和分析,然而後者建基於(yu) 西方傳(chuan) 統對“自然”“曆史”關(guan) 係的不同理解,因此同樣的問題在中國傳(chuan) 統下未必存在。在中國語境下,曆史哲學、政治哲學和文化哲學更多表現為(wei) 緊密關(guan) 聯的“三合一”,因而呈現出同西方“思辨-分析”曆史哲學不對等的邏輯。以文明論消解西方曆史主義(yi) 疑難的時候,同時也遮蔽了其力量。此外,鄧教授還對“天下歸仁”中隱含的文化專(zhuan) 製色彩,以及陳著試圖以儒家代表我們(men) 對中國古代曆史哲學的整體(ti) 理解的做法提出了質疑。
中國文化大學陳振崑教授由陳著針對沃格林的批判入手,提出沃格林使用了一種曆史性視角,由宇宙論帝國進入天下秩序的曆程判斷中國精神突破不徹底、不完全。陳教授認為(wei) 前者指向中華文明尚未完全脫離宇宙論秩序,後者意味著中華文明的時代缺乏啟示或有體(ti) 係的思考,並非由上至下、由神至人,而是由下至上地展開對於(yu) 天地的思考。在沃格林看來,這是思辨缺乏符號性、象征性的標誌。然而,陳著對自孔孟特為(wei) 彰著的仁性意識加以強調,由後者出發與(yu) 西方所謂靈性意識或哲學意識並不衝(chong) 突,甚至以其建基於(yu) 具體(ti) 的人際交往而可包納之。不僅(jin) 如此,在仁性意識內(nei) 蘊著人道維度之外,還包含著對天道、天命加以強調,其中同樣包含濃厚的超越向度,作為(wei) 一種道德宗教包含超主體(ti) 性。據此,陳教授也主張“文明論”在對深度、廣度予以強調的同時,也應對超越性的“高度”有所闡發。
上海財經大學孫嘉琪老師將陳著的思考置於(yu) 曆史哲學、政治哲學的語境下加以考察,在他看來,陳著試圖為(wei) 多元主義(yi) 提供一種非程序主義(yi) 的基礎,卻也因此麵對一係列問題。區別於(yu) 當代政治哲學,如福斯特對“薄”及其背後所象征的共同性的偏好,陳著對“厚”特別予以強調,為(wei) 此需要回應當代基於(yu) 多元、寬容訴求而令哲學越來越“薄”的趨勢。此外,在論述基督教哲學時,陳著將其同靈知主義(yi) 做了一致性處理,這與(yu) 書(shu) 中對“超越”的論述一樣並不合乎沃格林本人的論述。在孫老師看來,陳著中以天經地義(yi) 人情三元一體(ti) 構築的普遍性,可被視作對當代公共理性證成的回應,在天人之際外,還涉及對人倫(lun) 之際的思考。但是,這一觀點究竟會(hui) 導向一種重返德性形而上學的道路,抑或是沿著後形而上學的探索,還須拭目以待。
主題報告第四場
主題報告第四場由澎湃新聞·上海書(shu) 評的黃曉峰老師主持。清華大學方朝暉教授首先由中西文明的曆史意識問題入手,中國文明對曆史的理解建基於(yu) 對一個(ge) 天地的共識,所謂“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是故中國人並未發展出類似基督教上帝、印度阿特曼等抽象意義(yi) 上的絕對。中國人所講的神不脫離感官,經驗性的鬼神與(yu) 人一樣生活在天地之間,因而並不是一種絕對超越的東(dong) 西。就此而言,中國人總是生活在一種倫(lun) 理本位的文化中,後者依賴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而得到構築。人際關(guan) 係相對人神關(guan) 係的優(you) 先性導致中國人的政治、曆史意識發達,不同於(yu) 西方傳(chuan) 統將這種關(guan) 係視作神對人的教導,中國人往往將其視作一種對先祖既有經驗的繼承和對其錯誤的借鑒。由上述角度理解中國文明性格,有助於(yu) 我們(men) 逾出民族主義(yi) 情緒,發現我們(men) 曆史意識背後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後者也即安樂(le) 哲所謂“文化預設”。方教授強調我們(men) 需要對這種武斷卻效力強大的文化預設有所領會(hui) ,認識到究竟是什麽(me) 在塑造我們(men) 的心靈,從(cong) 而得以更好地同西方展開對話,做到文明互鑒,真正建立起一種多元的文明視野。
雲(yun) 南大學王誌宏教授由“文明論的曆史哲學”這一書(shu) 名展開思問,指出我們(men) 首先需要就“文明”的內(nei) 涵予以限定;隨後,文明“之間”需要明確討論的範圍,陳著更多局限於(yu) 中西之間的比較和會(hui) 通,卻忽視了包括印度在內(nei) 的其他文明,可能造成討論豐(feng) 富性的降低;其三,就文明如何具體(ti) 地表現於(yu) 曆史之中,更多涉及天人之際與(yu) 中外之別兩(liang) 個(ge) 層麵的問題,王教授認為(wei) 陳著精於(yu) 前者,而對後一層麵有所疏忽;其四,文明論也關(guan) 係到“啟蒙運動”和現代西方的問題,現代西方文明之為(wei) “現代”西方,更涉及現代性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理解也同我們(men) 對文明的總體(ti) 性認識緊密相關(guan) ;其五,相較於(yu) 西方曆史哲學,中國傳(chuan) 統思想中對曆史的思考有其不可取代性,有必要充分挖掘。
湘潭大學張晚林教授則從(cong) “義(yi) 理架構”與(yu) 陳贇教授一道思向文明論問題。在他看來,儒學的義(yi) 理模式應當包含三個(ge) 層麵:其一是以天理肯定法則的實存性;其二是於(yu) 工夫中彰顯上述法則之實存;其三是要求法則的實踐內(nei) 在地關(guan) 聯著親(qin) 民以及止於(yu) 至善。作為(wei) “明明德”之內(nei) 涵的不同側(ce) 麵,上述三者具體(ti) 表現於(yu) 孔子哲學傳(chuan) 統下《大學》的三綱領中,分別以“天”“本性”“大同”而得到標識,共同展現了宏大的義(yi) 理架構,基於(yu) 理性本性而來,是故先天必然而具有絕對的普遍性與(yu) 可行性。這一架構在宋明理學脈絡下又進一步被充實為(wei) 心性學、道德宗教和道德宇宙論的三邊形架構,其中任何一邊都必然蘊含著另兩(liang) 邊。
西北政法大學張磊老師認為(wei) ,陳著包含兩(liang) 項任務:第一,是針對既有的、逐步喪(sang) 失解釋力的曆史哲學敘事展開解構、批判與(yu) 回應;第二,論證中華文明標識了一種在黑格爾哲學遭到解構之後,仍具可能性的視角。陳著特別強調直麵人類有限性,這一點在中國傳(chuan) 統中表現為(wei) 對於(yu) 憂患意識的強調,憂患源於(yu) 對生活中各種問題的焦慮感。為(wei) 此,陳著提出“反脫嵌”,提醒我們(men) 一種關(guan) 於(yu) 曆史哲學的思考不應脫離實際問題。張老師認為(wei) ,曆史主體(ti) 首先應當是麵對集體(ti) 問題而感到憂患的人,這種憂患是自覺的、悲劇性的,而非被動的怨天尤人。更進一步,曆史主體(ti) 的問題也與(yu) 功夫論相關(guan) ,無論是君子抑或庶民,每一個(ge) 願意思考、關(guan) 注他者的人都可以參與(yu) 到曆史的生成之中。
主題報告第五場
主題報告第五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毛衍沁老師主持。上海交通大學餘(yu) 治平教授首先就“文明”與(yu) “文化”加以澄清,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與(yu) 風俗相關(guan) ,並無是非高下之別,文明則必然地涉及高低。餘(yu) 教授強調,當一種文明不能自我解放時,接受其他文明並不盡是壞事,在文明遭遇的大背景下,應當拋棄既有文明中的不足,積極接受先進文明。除了對陳著在文本詮釋、未來關(guan) 懷與(yu) 概念關(guan) 聯加以檢討,餘(yu) 教授也就公羊家對“夷夏之辨”的思考加以關(guan) 注,主張這一辨析並非種族性的,而是基於(yu) 文明之別而展開的。由這一辨析,餘(yu) 教授進一步以對“欲望”的不同姿態區分中西文明,中華禮樂(le) 文明強調對於(yu) 欲望的節製,而現代西方文明則更多地試圖令欲望得到釋放。
上海師範大學高瑞傑副教授則從(cong) 《五經異義(yi) 》中“天子一爵”這一範例考察漢代經學思想影響下特有的文明秩序。結合陳著對“治出於(yu) 一”向“治出於(yu) 二”的轉變進行的梳理,高教授強調,漢代經學中,既包含宇宙論秩序,又有經孔子創製而精神突破的痕跡。作為(wei) 一種徹上徹下的文明形態,漢代經學強調以血緣人倫(lun) 構築天人關(guan) 係;天子受天所命,以敬民而事天;基於(yu) 五德終始說,而令天命在一個(ge) 動態的天道政治觀中得以不斷流轉往複,保證政治活力,也體(ti) 現天與(yu) 君的神聖關(guan) 聯。在這一過程中,盡管孔子開辟了仁性顯神的文明場域,但天子仍作為(wei) 宇宙論秩序的擔綱主體(ti) 而承擔天命。
主題報告第六場
主題報告第六場由上海財經大學倪劍青副教授主持。上海財經大學徐國利教授以近代哲學家、曆史學家朱謙之為(wei) 研究對象,指出其對儒家作了為(wei) 唯情主義(yi) 生命哲學的解讀,強調情為(wei) 宇宙生命本體(ti) ,並以此為(wei) 依托建構曆史哲學,將本能視為(wei) 曆史進化的動力,指出曆史由三種本能驅動而形成三個(ge) 發展階段和三種形態。盡管哲學性的中國文化雖低於(yu) 科學文化,卻也因其富有藝術精神而有普世價(jia) 值。根據朱謙之,現代中國文化複興(xing) 應在充分吸納科學文化的基礎上,最終走向唯情主義(yi) 的藝術文化階段。徐教授高度評價(jia) 朱謙之的哲學貢獻,但也就其對《周易》的唯情主義(yi) 解讀提出質疑,指出其難免強製闡釋之嫌。
北京社會(hui) 科學院孫偉(wei) 研究員著眼於(yu) 陳著第三卷對宇宙觀的思考,上溯柏拉圖、亞(ya) 裏士多德對“永恒”與(yu) “轉瞬”的論述。在柏拉圖看來,最高的理念與(yu) 個(ge) 別具體(ti) 的差異性認知之間不存在絕對的隔閡,二者之間相互轉化則有賴於(yu) “居間者”。亞(ya) 裏士多德與(yu) 柏拉圖的看法相似,主張一多不可分割,既要有關(guan) 於(yu) 事物多樣性的感性認識,也要有對於(yu) 這些感性認識的統貫性思考,二者不可分離。在中國哲學的脈絡下,荀子和孟子均以“誠”為(wei) 貫通天道與(yu) 人道的原則。對孟子而言,人通過對天之“誠”的模仿和遵循,就能成為(wei) 一個(ge) 感化或感動他人的有道德的人;在荀子看來,“誠”作為(wei) 天的品格而具有無限性,對人而言,這種誠又必須形諸具體(ti) 事物。有限的形與(yu) 無限的誠規定著人的具體(ti) 生存,並進一步展開為(wei) “治”與(yu) “善”、多與(yu) 一的要求。就永恒與(yu) 轉瞬之間的“居間性”而言,如陳著所注意到的,中西思想表現出相似的旨趣。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楊立君老師認為(wei) 陳著對中國傳(chuan) 統之核心的把握精準且富創造力,但對儒家與(yu) 基督宗教、黑格爾與(yu) 基督宗教和靈知派等居間問題的處理尚有化簡之嫌。就陳著對保羅傳(chuan) 統的論述,其對保羅傳(chuan) 統的刻畫因凸顯與(yu) 大地聯係的切斷、遠離世界的靈性共同體(ti) 和宇宙論層麵的二分法而與(yu) 保羅本人的思想相距甚遠;就其立足儒家文化對基督宗教展開的批判性分析,不應將基督宗教等同於(yu) 以色列文明,前者已經對中道真理有所實現,且對天主教與(yu) 東(dong) 正教而言,個(ge) 體(ti) 層麵對內(nei) 聖外王的追求也是題中應有之義(yi) ;就陳著對黑格爾曆史哲學的判攝,通過對背景知識的補充,黑格爾可被視作靈知主義(yi) 在理論層麵的集大成。基於(yu) 上述討論,楊老師將陳著對曆史變化的分析置於(yu) 施米特的敵友劃分論中,強調現實層麵應對他者的實踐不可能一勞永逸,應以虛己、明辨、與(yu) 時偕行加以應對。而就如何超越這一敵友關(guan) 係,楊老師認為(wei) ,訴諸儒家的天下歸仁或基督宗教的普救論,或許是一條在終極意義(yi) 上消除敵人的可行之途。
主題報告第七場
主題報告第七場由上海財經大學孫嘉琪老師主持。針對“文明論”,重慶大學張文濤教授進一步引入了類型論與(yu) 價(jia) 值論的區分,主張前者涉及多元平等,而後者則不得不麵對文野之辯的問題,基於(yu) 後者有助於(yu) 我們(men) 重新思考中國文明的再定位問題。陳著所采取的“共生”策略更多處於(yu) 第一層,乃是受到西方普遍主義(yi) 話語的擠壓而引發的理論反製。區別於(yu) 文明類型論將“文明”與(yu) 其他文明類型對舉(ju) ,文明價(jia) 值論則將“文明”同野蠻對舉(ju) 。通過兩(liang) 個(ge) 層麵的區分,普遍與(yu) 特殊的張力可以得到化解,就價(jia) 值論而言,每個(ge) 文明都必須堅持自身的普遍性,從(cong) 而建構其主體(ti) 性。此外,張教授還提出通過重新激活循環史觀、改變對“曆史”的認識而超越西方線性曆史觀,同時也檢討了沃格林的限度問題,認為(wei) 其從(cong) 西方帝國敘事出發,以實踐的普世主義(yi) 無法理解中國古代的“天下”觀念。張教授強調,今天的我們(men) 必須繞道西方思想並重新發現自身,借助西方哲學的批判性工作更好地激活和重構我們(men) 自己的傳(chuan) 統。
中山大學陳暢教授則借陳著的啟發,對黃宗羲思想中心性與(yu) 政治分立的所謂“一人分飾兩(liang) 角”的問題展開考察。既有詮釋往往傾(qing) 向於(yu) 主張其思想中包含心性層麵的守舊與(yu) 政治層麵的開新。陳教授則指出,基於(yu) 氣論而展開的曆史文化宇宙可以實現二者間的貫通。針對黃宗羲的文質論,陳教授認為(wei) 其涉及文明程度的差異,也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彰顯了客觀公共言論的重要性,在思想史層麵可視為(wei) 對泰州學派的破壞性力量的節製,換言之作為(wei) 晚明心學代表的黃宗羲實際上思考的實如何從(cong) 道德形而上學轉向政治領域並加以製度化。通過引入陳著中將工夫視為(wei) 人之參與(yu) 生存論真理的看法,陳教授主張陽明後學的思想發展,逐漸加強了對性與(yu) 天道和氣論的論說,在劉宗周處表現為(wei) “以心著性,歸顯入密”。由此,讀書(shu) 成聖與(yu) 改過工夫通過氣論聯成一個(ge) 整體(ti) ,從(cong) 而令心性有其落實,曆史有其指歸。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趙法生研究員以“具體(ti) 普遍性視域下的文明論建構”為(wei) 主題對陳著加以梳理。在第一冊(ce) 中,陳著完成了對西方曆史哲學的梳理,並描述了單一文明向多元文明的轉變進程。若僅(jin) 著眼於(yu) 西方思想,則這種轉變並不完全,未能再走出基督教終末論敘事後給自身提供意義(yi) 和動力,為(wei) 此,陳著試圖援引儒家仁學予以解答,將天下歸仁視為(wei) 曆史哲學的最高宗旨,在消化西方自由精神的同時力圖在中西之間保持中道而建構新的曆史哲學。在趙老師看來,本書(shu) 也引申出三個(ge) 有待進一步討論的問題:其一,在作者所設想的人類文明第二、第三階段中買(mai) 入價(jia) 文明應當如何定位,是否能有效吸納其他文明;其二,儒家思想與(yu) 自由的關(guan) 係,尤其涉及對於(yu) 黑格爾批評的回應;其三,有關(guan) 西方哲學的時間觀同曆史哲學的關(guan) 係,盡管本書(shu) 在對線性史觀加以批判的時候有所涉及,但就“時間觀”這一主題,仍有待進一步的專(zhuan) 門考察。
杭州師範大學褚葉兒(er) 老師基於(yu) 陳著中“治出於(yu) 一”“治出於(yu) 二”的基本劃分,聚焦《禮記·月令》,對其中涉及的時間意識轉變進行專(zhuan) 題探索。她主張,盡管古代中國一直強調順應天時,但“天時”對人的意義(yi) 在精神突破前後表現出不同的旨趣。在精神突破發生前,我們(men) 對四時的理解往往同一種宇宙的自然節律相關(guan) ,而在孔子以後,人們(men) 經由“禮”感受四時運化,從(cong) 而進一步將其體(ti) 驗為(wei) 一種承載天德的天象。在這一過程中,禮也同一種包天包地的道德意識相關(guan) 。褚老師強調,陳著立足治出於(yu) 二,反思治出於(yu) 一的三代秩序,以仁性意識標識精神突破,並將傳(chuan) 統禮製轉化為(wei) 一種辭讓之心,以彰顯其中的心性品質。但對於(yu) 仁性的強調仍需落實到一種“禮”的轉變中。
主題報告第八場
主題報告第八場由上海財經大學付健玲老師主持。西安科技大學陳誌偉(wei) 教授指出,陳著在將多元主義(yi) 楔入文明論概念中以改造西方意識形態上一元主義(yi) 的文明論的前提下,對多元主義(yi) 文明論視域下中國傳(chuan) 統曆史的基本特點加以全麵闡釋。同時,立足現代處境,陳著對儒家思想予以創造性重構,提出天道運行的天下觀和生生不已的仁道原則以統攝西方政治領域的正義(yi) 自由原則。與(yu) 此同時,陳著也引起了一些問題,包括如何麵對西方文明與(yu) 我們(men) 自己的曆史文化,以天道和人道等富於(yu) 道德色彩的概念看待自然與(yu) 曆史是否合適,仁道原則與(yu) 自由原則的關(guan) 係具體(ti) 該如何安置等,都值得在多元主義(yi) 文明論的地平上進一步追問。
陝西師範大學江求流副教授認為(wei) ,通過對沃格林中國精神突破敘事的反思,陳著試圖修正並重構天下時代的中國圖像,後者具體(ti) 表現在曆史主體(ti) 、符號形式、人性位點、生存真理四個(ge) 層麵:首先,就曆史主體(ti) 而言,聖人而非帝王成為(wei) 中國精神天下的擔綱者;就符號形式而言,區別於(yu) 啟示或哲學,經史成為(wei) 了象征中華傳(chuan) 統的文明符號;就人性位點而言,不同智性或靈性意識的仁性意識得到高揚;就生存真理而言,在人學真理與(yu) 救贖真理之外,中道成為(wei) 了標識敞開於(yu) 神人之間基本生存張力的元真理。
山東(dong) 大學段重陽老師就人性概念予以分析。沃格林對天下時代的分析特別將對人性(人之本質)的思索視作其標誌性事件,並同對宇宙內(nei) 秩序變化的克服相關(guan) 聯,可視為(wei) 人類生存秩序為(wei) 自身奠基的嚐試。心性的自然意味著人道的超越性根據,而自然的實現與(yu) 否則同曆史性相關(guan) ,這也導致曆史性外在於(yu) 心性的構成,從(cong) 而曆史進程可能包含巨大的荒誕與(yu) 虛無。對此,段老師指出既有的兩(liang) 條回應路線,要麽(me) 將心性的最高實現置於(yu) 曆史之外對神的沉思,要麽(me) 將“惡”視作心性自我實現的必要環節,二者構成曆史抑或自然的非此即彼。由這一張力,陳著以“仁”的架構融攝具體(ti) 與(yu) 普遍的做法方能被視作對超越性體(ti) 驗本身的維護和提升,而得到更深沉的理解。
閉幕式
閉幕式由上海財經大學陳焱副教授主持。華東(dong) 師範大學陳贇教授對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們(men) 的建議和意見表示感謝,在他看來,我們(men) 處在一個(ge) 充滿困惑的時代,魔法化的未來已經驅魅,過去依舊纏繞,時代危機不斷。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出發可以發展出對文明的新理解,超越文野對立意義(yi) 上的由進化/進步意識規定的文明觀,這種新文明觀意味著文質彬彬,文與(yu) 質兩(liang) 個(ge) 層麵都能得到安頓,“文明的文明”必然是那種既能安頓自身的文明,同時也能安頓那些被視為(wei) 不夠文明的文明。我們(men) 可以堅持不同文明體(ti) 的文明品質的差異,但不能走向文明等級論,相反,我們(men) 堅持的是意義(yi) 等價(jia) 論,即某甲之與(yu) 他所屬的文明的意義(yi) ,和某乙之與(yu) 他所屬的文明的意義(yi) ,是等價(jia) 性的。陳教授強調,不應過分迷戀“文明”的話語而將其實體(ti) 化,而應將其視作一種視域。由是觀之,就“自然”與(yu) “曆史”之關(guan) 係,陳教授主張文明並不與(yu) 自然相對立,反而作為(wei) 包含自然、吸納自然的原則而成立;就精神突破問題,陳教授追溯雅斯貝爾斯、沃格林等人以曆史意識、超越性意識的誕生標識精神突破的做法,強調不應片麵追求個(ge) 體(ti) 對於(yu) “神顯”的稍縱即逝的私人體(ti) 驗,而應在生存形式、秩序形態及秩序根基的轉變中對其加以認識和把握,“神顯”隻是起點而非終點;就曆史問題,陳教授主張不應祈求於(yu) 將神顯訴諸實體(ti) 化的神,而應超越神話思維,通過對客觀精神的考察展開對曆史的思索;就黑格爾的曆史哲學建構,陳教授認為(wei) 並非黑格爾的體(ti) 係本身,而是其背後蘊含的曆史話語的暴力問題和黑格爾主義(yi) 及其變形對我們(men) 時代敘事的支配,是我們(men) 需要警惕的。我們(men) 對西方的檢討,乃是對深入到我們(men) 自身之中的西方,是作為(wei) 我們(men) 自身意識的構成部分的西方的檢討。在陳教授看來,我們(men) 的當務之急是沉思製約並影響我們(men) 話語和思維構架的“西方”,並由之理解我們(men) 的處境,在古今中西的交匯處承擔起我們(men) 對自身、對民族、對人類的責任。
郭美華教授對研討會(hui) 進行總結致辭,強調思者要有勇氣去擔當自己的責任,超越意識形態的遮蔽而思向世界深處。就“文明”這一主題,郭教授主張當下我們(men) 需要一種文明的、生存方式的轉換,杜絕對他異性的排斥,在具體(ti) 的政治生活中思考普遍性,立身於(yu) 中國傳(chuan) 統重思自由理想。最後,郭教授對參會(hui) 的各位專(zhuan) 家學者,以及承擔會(hui) 務工作的老師和同學們(men) 表示感謝。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