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僖公十六年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24-09-05 22:24:18
標簽:

《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僖公十六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初二日辛未

          耶穌2024年9月4日

 

[春秋]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霣)石於(yu) 宋五。是月,六鷁(鶂)退飛,過宋都。

 

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

 

夏,四月,丙申,鄫(繒)季姬卒。

 

秋,七月,甲子,公孫茲(zi) (慈)卒。

 

冬,十有二月,公會(hui) 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邢侯、曹伯於(yu) 淮。

 

魯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

 

春季,《春秋》記錄了兩(liang) 件異常的事情,第一件事是“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霣)石於(yu) 宋五。是月,六鷁(鶂)退飛,過宋都。”三傳(chuan) 之中,前半部分記錄《左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裏都是“隕石於(yu) 宋五。”《公羊傳(chuan) 》是“霣石於(yu) 宋五。”霣,即隕。後半部分記錄,《左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都是“六鷁(yì)退飛”,《榖梁傳(chuan) 》是“六鶂(yì)退飛”,鶂即鷁,是傳(chuan) 說中的一種水鳥。所以三傳(chuan) 記錄雖然字有差異但表示的意思還是一樣。魯僖公十六年正月戊申日,初一,五塊隕石落在了宋國。也是這個(ge) 月,有六隻鷁(鷁)鳥向後倒著飛,經過宋國的國都。

 

之所以說這兩(liang) 件事情異常,一是隕石墜落本來就比較少見。此前魯莊公七年的“星隕(霣)如雨”記錄中,隻記載了天象但並無發現隕石實物的記錄,而這次是《春秋》裏第一次明確發現隕石實物的記錄。二是,正常情況下鳥兒(er) 都是正著往前飛的,倒退著飛,顯然不合常理。所以,顯然《春秋》覺得這兩(liang) 件事有些異常,故而記錄下來。

 

《左傳(chuan) 》對這兩(liang) 條記錄的注解,我覺得很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十六年春,隕石於(yu) 宋五,隕星也。

 

六鷁退飛過宋都,風也。

 

周內(nei) 史叔興(xing) 聘於(yu) 宋,宋襄公問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對曰:“今茲(zi) 魯多大喪(sang) ,明年齊有亂(luan) ,君將得諸侯而不終。”退而告人曰:“君失問。是陰陽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分別對兩(liang) 件事做了解釋。第一件事,說落下來的石頭,就是隕落的星星。

 

第二件事,說六隻鷁之所以倒著飛,是因為(wei) 風的緣故。

 

正常情況下鳥兒(er) 確實不能倒著飛,我查資料,說目前唯一能倒著飛的鳥是蜂鳥,至於(yu) 春秋時代是否有別的鳥還能倒著飛就不知道了。《左傳(chuan) 》認為(wei) 之所以這幾隻鷁鳥倒著飛,是因為(wei) 風——我理解難道是風太大,鳥兒(er) 迎著風飛,結果反被吹的倒退,所以地上的人觀察,以為(wei) 是鳥自己就倒著飛,故而覺得神奇,記錄了下來?

 

但是這兩(liang) 件事對宋國的現實產(chan) 生了影響。《左傳(chuan) 》的第三段記錄就是講述此事。周王朝的內(nei) 史名為(wei) 叔興(xing) 的,到宋國進行訪問,宋襄公就這兩(liang) 件事請教他,說;“這預示(注:祥,是預兆的意思)著什麽(me) ?是吉是凶?”叔興(xing) 回答說:“今年魯國或許會(hui) 有大的喪(sang) 事,明年齊國應該會(hui) 有變亂(luan) ,國君您將得到諸侯的擁護但不能保持到最後。”退下來之後叔興(xing) 和其他人說:“國君問的這個(ge) 不合適。這是屬於(yu) 陰陽方麵的事,吉凶之事並非由此所產(chan) 生。吉凶是由人為(wei) 的因素導致的,我(之所以那樣回答)是因為(wei) 不敢忤逆國君的緣故。”

 

顯然宋襄公認為(wei) 這兩(liang) 件異常的事,是應該預兆著人間將來要發生什麽(me) ,但具體(ti) 發生什麽(me) 宋襄公不知道。恰好有一位專(zhuan) 業(ye) 人士——周王室的內(nei) 史叔興(xing) ——來宋國進行交流訪問。史官在當時一方麵代表著見多識廣,另一方麵往往還具有占卜的職責,所以宋襄公就此事問了叔興(xing) 。叔興(xing) 倒是做了解釋,但是從(cong) 他後來跟其他人的解釋看,叔興(xing) 並不認可這兩(liang) 件異常事情會(hui) 預示人世間的吉凶禍福,而是認為(wei) 人世間的事情是吉是凶,取決(jue) 於(yu) 人自己——這個(ge) 觀點其實很先進,即使今天也完全不過時。但由於(yu) 宋襄公地位高於(yu) 他,作為(wei) 身份高貴的人有這樣的疑問,他還是做了回答。按照他的回答,預言了三件事,即“今茲(zi) 魯多大喪(sang) ,明年齊有亂(luan) ,君將得諸侯而不終。”雖然叔興(xing) 內(nei) 心並不認可這兩(liang) 件異常事情會(hui) 預示人世間的吉凶禍福,但很神奇的是,這三條語言最後都準確應驗了。具體(ti) 怎麽(me) 應驗的,我們(men) 後麵就能看到——至於(yu) 叔興(xing) 為(wei) 何得出上述預言,我們(men) 就不得而知了,隻能說,這個(ge) 人善於(yu) 卜算吧。不過也很奇怪,為(wei) 何叔興(xing) 會(hui) 預言宋國的異象將有一部分應驗到魯國齊國身上呢?

 

《公羊傳(chuan) 》是這樣解讀的:

 

曷為(wei) 先言霣而後言石?霣石記聞,聞其磌(tián)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是月”者何?僅(jin) 逮是月也。何以不日?晦日也。晦則何以不言晦?《春秋》不書(shu) 晦也。朔有事則書(shu) ,晦雖有事不書(shu) 。曷為(wei) 先言六而後言鷁?“六鷁退飛”,記見也,視之則六,察之則鷁,徐而察之則退飛。五石六鷁何以書(shu) ?記異也。外異不書(shu) ,此何以書(shu) ?為(wei) 王者之後記異也。

 

磌,是石頭落地聲。為(wei) 何《春秋》先記錄“霣”而後記錄“石”?霣石是記錄聽到的事情,聽到有東(dong) 西從(cong) 高空落地的聲音,到那裏去查看,發現是隕石墜落,數了一下有五塊。“是月”是什麽(me) 意思呢?意思是也就是這個(ge) 月。為(wei) 何《春秋》沒有記錄日期?實際上是晦日。是晦日則為(wei) 何不明確說是晦?因為(wei) 《春秋》不明確記錄晦日。朔日如果有事就明確記錄是朔日,晦日即使有事也不明確記錄是晦日。為(wei) 何先記錄六而後記錄鷁?“六鷁退飛”是記錄所見的事情,先看到了六隻鳥,仔細分辨才認出來是鷁,再慢慢看發現它們(men) 是倒退著飛。五塊隕石六隻鷁為(wei) 何記錄下來?因為(wei) 是異常的現象所以記錄了下來。魯國之外發生的異常事情一般《春秋》不記錄,為(wei) 何記錄這兩(liang) 件事?因為(wei) 宋國是王者之後,所以發生了異常事情就記錄下來。

 

《公羊傳(chuan) 》的這段解讀,文字本身倒沒有什麽(me) 難懂的,但是其實有好幾處觀點我是不同意的。比如認為(wei) “六鷁退飛”是在晦日,這個(ge) 顯然是因為(wei) 前麵說了隕石墜落是朔日,所以這裏就牽強附會(hui) 的要說是一個(ge) 晦日來對應上。並且給出理由說“《春秋》不書(shu) 晦也。朔有事則書(shu) ,晦雖有事不書(shu) 。”但實際並非如此。至少《春秋》裏有兩(liang) 次關(guan) 於(yu) 晦日的記錄。一條是此前魯僖公十五年我們(men) 看到的,“九月……己卯晦,震夷伯之廟。”另一條是魯成公十六年的“六月……甲午晦,晉侯及楚子、鄭伯戰於(yu) 鄢陵。”(注:也有說這兩(liang) 處的“晦”不是指晦日,而是指天色昏暗。但我不太認可這個(ge) 觀點)其次則是關(guan) 於(yu) “五石六鷁”文字順序的解讀,顯然是過度發揮解讀了。第三點則是所謂的“外異不書(shu) 。”這裏《公羊傳(chuan) 》說“外異不書(shu) ,此何以書(shu) ?為(wei) 王者之後記異也。”此前魯僖公十四年解讀“沙鹿崩”的時候,《公羊傳(chuan) 》也提出過“外異不書(shu) ,此何以書(shu) ?為(wei) 天下記異也。”可見,《春秋》實際並非是“外異不書(shu) ”。但是每次類似的記錄,《公羊傳(chuan) 》都要硬給找個(ge) 理由,我覺得過度解讀了。

 

《榖梁傳(chuan) 》對兩(liang) 件異常事件的解讀如下:

 

先隕而後石何也?隕而後石也。於(yu) 宋,四竟之內(nei) 曰宋。後數,散辭也,耳治也。

 

是月也,決(jue) 不日而月也。六鶂退飛過宋都,先數,聚辭也,目治也。子曰:“石,無知之物,鶂,微有知之物。石,無知,故日之;鶂,微有知之物,故月之。君子之於(yu) 物,無所苟而已。石、鶂且猶盡其辭,而況於(yu) 人乎?故五石六鶂之辭不設,則王道不亢矣。”民所聚曰都。

 

“四竟之內(nei) 曰宋”即墜落的地點其東(dong) 西南北四至完全在宋國境內(nei) 。“後數”,即“宋五”,五在後麵。耳治,指用耳朵聽到。

 

第一段解讀意思說,為(wei) 何《春秋》先記錄隕而後記錄石?是因為(wei) 隕落之後才發現是石。“於(yu) 宋”,是指在宋國境內(nei) 。之所以把數字放在後麵,表示分散在幾處,是耳朵聽到落地的聲音了。

 

第二段解讀意思說,《春秋》記錄“是月”,是表示(六鶂退飛與(yu) 隕石墜落)不是同一天發生的但是同月。之所以記錄為(wei) “六鶂退飛過宋都”,先說數字,是表示鳥兒(er) 聚集在一起,是眼睛看到了(注:目治,即用眼睛看到)。夫子說:“石頭,是沒有知覺的事物,鶂,是略微有智慧的動物。因為(wei) 石頭無知,所以寫(xie) 明日期;因為(wei) 鶂略微有智慧,所以隻寫(xie) 明月份。君子對於(yu) 萬(wan) 物,是不會(hui) 隨便對待的。石、鶂尚且如此講究用詞,何況是關(guan) 於(yu) 人的呢?因此五石六鶂記載的文辭如果不細琢磨,則治理國家的策略就不會(hui) 高明。”老百姓聚集的地方稱都。

 

這段記錄倒也不難理解,不過發表那一番“子曰”議論的“子”,是不是孔子,我覺得未必吧。

 

春季《春秋》記錄的第二件事是“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叔興(xing) 對宋襄公預言的“今茲(zi) 魯多大喪(sang) ”,在這裏就初步應驗了。不過《左傳(chuan) 》沒有關(guan) 注這條記錄,《公羊傳(chuan) 》解釋了一下稱謂裏的奧義(yi) :

 

其稱季友何?賢也。

 

《春秋》這裏為(wei) 何特意稱他為(wei) “季友”呢?是因為(wei) 認可彰顯他的賢德。

 

《榖梁傳(chuan) 》解讀說:

 

大夫日卒,正也。稱公弟叔仲,賢也。大夫不言“公子”“公孫”,疏之也。

 

大夫去世了,記載去世的日期,是正確的做法。稱他是(魯莊公的)弟弟,是因為(wei) 他賢德。對大夫如果不稱其為(wei) “公子”“公孫”,是表述疏遠的意思。

 

為(wei) 何二者都認為(wei) 這裏稱謂有講究呢?因為(wei) 公子友名友,字季。稱公子表明身份,稱字表明尊重。

 

魯桓公的三個(ge) 兒(er) 子,公子慶父、公子友、公子牙雖然兄弟反目,但三人的後代卻逐步做大,成為(wei) 魯國重要的政治勢力。因為(wei) 這三家先祖都是魯桓公,所以後世稱這三個(ge) 家族為(wei) “三桓”。公子友的後代是季孫氏,也稱季氏,大名鼎鼎的“季氏將伐顓臾”就是公子友的後人所為(wei) ;公子慶父的後代是孟孫氏(注:孟,跟伯一樣,表示老大),也稱孟氏;公子牙的後代就是叔孫氏。後麵我們(men) 還會(hui) 看到這三個(ge) 家族很多相關(guan) 的記錄。

 

夏季,《春秋》的記錄也是一位跟魯國有關(guan) 的人物去世了。“夏,四月,丙申,鄫(繒)季姬卒。”這位鄫(繒)季姬,就是在前麵魯僖公十四年和十五年都出現過的季姬,如果說她是十五年才嫁到鄫國,那真的是讓人歎息紅顏薄命了。

 

對於(yu) 季姬的去世,三傳(chuan) 都未關(guan) 注。不過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忍不住想,《左傳(chuan) 》裏,叔興(xing) 對宋襄公預言的“今茲(zi) 魯多大喪(sang) ”,這個(ge) “多”顯然意味著不止一件喪(sang) 事,那季姬作為(wei) 魯國的女兒(er) 去世,是不是也應驗了這個(ge) “多”呢?——這也是為(wei) 何前麵公子友去世的時候,我說叔興(xing) 的這條預言是“初步應驗”的緣故。

 

《左傳(chuan) 》夏季的記錄是戰爭(zheng) :

 

夏,齊伐厲不克,救徐而還。

 

去年七月,《春秋》就記錄齊國就曾聯合曹國攻打厲國,當時《左傳(chuan) 》解釋說“秋,伐厲,以救徐也。”此刻《左傳(chuan) 》這裏出現的記錄,由於(yu) 文字上直接說的就是“齊伐厲不克,救徐而還”,所以我傾(qing) 向於(yu) 就是對去年七月“齊師、曹師伐厲”結果的說明,即去年的戰爭(zheng) 應該持續很長,一直到了這年夏天,齊國因為(wei) 攻打厲國打不下來,救援徐國這件事就此結束,打道回府了。

 

當然,如果按照當時戰爭(zheng) 的一般情形看,也可能是去年齊人伐厲,但是《春秋》沒記錄戰況如何;今年可能齊國又發起了一次對厲國的戰爭(zheng) ,雖然《春秋》沒記錄,但《左傳(chuan) 》則簡單記錄了一下今年這次戰爭(zheng) 的結果——這也是一種推測,姑且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秋季,《春秋》記錄是“秋,七月,甲子,公孫茲(zi) (慈)卒。”這是本年度魯國國內(nei) 第二起大夫級別的人物去世,即使不考慮前麵的季姬去世記錄,那魯國今年也有公子友和公孫茲(zi) (慈)兩(liang) 位大夫級別的人物去世,完美應驗叔興(xing) 對宋襄公預言的“今茲(zi) 魯多大喪(sang) ”——包括“多”這個(ge) 細節。

 

《公羊傳(chuan) 》和《左傳(chuan) 》對此都未多做注解,《榖梁傳(chuan) 》還是把之前類似的理論拿出來解釋了一句:

 

大夫日卒,正也。

 

雖然《左傳(chuan) 》對此沒有解讀,但是參考《春秋》最初一條大夫去世記錄“公子益師卒”,當時《左傳(chuan) 》提出“公不與(yu) 小斂,故不書(shu) 日”,一對比,我們(men) 似乎可以推出來,按照《左傳(chuan) 》的邏輯,魯僖公應該參與(yu) 了公孫茲(zi) (慈)的小斂了。

 

《左傳(chuan) 》秋季的記錄如下:

 

秋,狄侵晉,取狐廚、受鐸,涉汾,及昆都,因晉敗也。

 

王以戎難告於(yu) 齊,齊征諸侯而戍周。

 

第一段講述狄人攻打晉國。狐廚、受鐸以及昆都,都是地名,但是具體(ti) 地址有爭(zheng) 議,甚至有人認為(wei) 狐、廚是兩(liang) 個(ge) 地方,不過大概都是在汾水沿岸。秋季,狄人入侵晉國,奪取了狐廚、受鐸,渡過汾河,一直打到了昆都,這都是由於(yu) 晉國打了敗仗的緣故。

 

第二段講述戎人再次作亂(luan) ,威脅到王室,周襄王向齊國告急,齊桓公通告諸侯,召集諸侯的軍(jun) 隊去幫助王室戍守。

 

冬季,諸侯之間再次發生會(hui) 盟,《春秋》記錄是“冬,十有二月,公會(hui) 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邢侯、曹伯於(yu) 淮。”魯僖公與(yu) 齊桓公、宋襄公、陳穆公、衛文侯、鄭文公、許僖公、邢國國君及曹共公在淮地會(hui) 盟。淮,有人說是今天的江蘇盱眙,當然也可能是淮河邊其他什麽(me) 地方——具體(ti) 是哪,就不好說了。

 

《公羊傳(chuan) 》沒有關(guan) 注這條記錄,《榖梁傳(chuan) 》隻是簡單結束了一下:

 

兵車之會(hui) 也。

 

說明諸侯都是帶著軍(jun) 隊去參加的——為(wei) 何諸侯帶軍(jun) 隊參加?沒有多說。

 

《左傳(chuan) 》冬天的記錄是兩(liang) 件事:

 

冬,十一月乙卯,鄭殺子華。

 

十二月會(hui) 於(yu) 淮,謀鄶,且東(dong) 略也。城鄫,役人病。有夜登丘而呼曰:“齊有亂(luan) 。”不果城而還。

 

第一件事,是十一月乙卯日,鄭國殺掉了子華。

 

子華本是鄭文公的太子,最早出現在《春秋》中是魯僖公七年,“秋,七月,公會(hui) 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yu) 寧母。”《左傳(chuan) 》在記述寧母之會(hui) 的時候,提到了子華曾試圖借助齊國力量在鄭國作亂(luan) ,齊桓公動心了但被管仲勸阻,並且當時也說了“子華由是得罪於(yu) 鄭”——前麵埋下的伏筆,此時終於(yu) 應驗了。

 

第二件事,就是對《春秋》這條諸侯會(hui) 盟的解釋。十二月,諸侯在淮河邊會(hui) 盟,商議鄫國的事情,且商討出兵東(dong) 方。在鄫地修城,服役的人病了。有人晚上登上小山呼叫說:“齊國發生動亂(luan) 了。”城沒有修完(諸侯們(men) )就回去了。

 

“謀鄫”,應該是鄫國遇到了什麽(me) 危難的事情,但是沒有相關(guan) 資料,所以具體(ti) 事情這裏不可考;“東(dong) 略”,顯然是針對楚國——甚至包括徐國——等東(dong) 邊的淮夷集團。但是結合“東(dong) 略”和“城鄫”兩(liang) 件事看,鄫國遇到的問題大概率跟來自東(dong) 方淮夷集團的壓力有關(guan) 。城鄫而引發的事件,說明諸侯聯盟內(nei) 部已經離心離德了,有人這樣一喊,即使是謠言,居然也能使諸侯聯軍(jun) 無心久駐,說明無風不起浪,齊國內(nei) 部確實有不安定的因素且暴露出來了苗頭。這件禍亂(luan) 軍(jun) 心的事情,跟多少年後大澤鄉(xiang) 的“大楚興(xing) ,陳勝王”異曲同工。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