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僖公十五年(2) - 伟德平台体育

【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僖公十五年(2)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24-09-05 22:22:55
標簽:

《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僖公十五年(2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初一日庚午

          耶穌2024年9月3日

 

[春秋]十有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於(yu) 韓,獲晉侯。

 

魯僖公十五年,《春秋》最後一條記錄是秦國和晉國的韓原之戰。“十有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於(yu) 韓,獲晉侯。”韓,也稱韓原,大致在今天的陝西韓城和山西芮城一帶。十一月壬戌,晉惠公帥軍(jun) 隊與(yu) 秦穆公率領的秦國軍(jun) 隊在韓地交戰,晉國戰敗,晉惠公被秦國俘虜。

 

雖然此前在解讀的過程中,已經多次提到秦國和秦穆公,但相關(guan) 記錄都是在《左傳(chuan) 》中出現。這是秦穆公甚至秦國第一次正式出現在《春秋》的記錄中。在魯桓公四年講述芮伯萬(wan) 事件的時候,已經講述過秦國此前的曆史,當時秦國的國君是秦寧公。按《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寧公四年,對應魯隱公被弑殺,即為(wei) 魯隱公十一年。秦寧公立十二年去世,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等聯手廢了太子,擁立了本不是太子的寧公三子出子,此時出子還是個(ge) 五歲的小孩。出子六年,三父等又弑殺出子,擁立了故太子,即秦武公。

 

秦武公三年,誅殺了三父等人並其三族。秦武公立二十年卒,開創活人殉葬先例,按照《史記·秦本紀》的記載“從(cong) 死者六十六人。”他去世後即位的是其弟弟,史稱秦德公。秦德公立二年卒,其長子即位是為(wei) 秦宣公。秦宣公即位十二年後去世,即位的是其弟,史稱秦成公。秦成公立四年去世,即位的是其弟,即此處的秦伯秦穆公,秦穆公元年也是魯僖公元年。秦晉韓原之戰這一年是秦穆公十五年。

 

再回到《春秋》這條記錄。《公羊傳(chuan) 》對這條解讀如下:

 

此偏戰也,何以不言師敗績?君獲不言師敗績也。

 

偏戰,此前已經解釋過,不再贅述。《春秋》為(wei) 何沒有在這裏明確寫(xie) 晉國打了敗仗呢?因為(wei) 國君已經被俘虜了,就不必再強調軍(jun) 隊打了敗仗了——最高首領都被俘虜了,不用問,就是打了敗仗了。

 

《榖梁傳(chuan) 》的觀點則略有不同:

 

韓之戰,晉侯失民矣,以其民未敗而君獲也。

 

韓原之戰的時候,晉惠公早已經失去了民心。這次戰爭(zheng) 晉國的百姓並未戰敗,君主卻被秦國俘虜了——言下之意,似乎晉國總體(ti) 實力上並未受到大損失。

 

《左傳(chuan) 》則很詳細的交代了這次戰爭(zheng) 的始末:

 

晉侯之入也,秦穆姬屬賈君焉,且曰:“盡納群公子。”晉侯烝於(yu) 賈君,又不納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晉侯許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dong) 盡虢略,南及華山,內(nei) 及解梁城,既而不與(yu) 。晉饑,秦輸之粟;秦饑,晉閉之糴,故秦伯伐晉。

 

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車敗。詰之,對曰:“乃大吉也,三敗必獲晉君。其卦遇‘蠱’,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yu) ,獲其雄狐。’夫狐蠱,必其君也。‘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歲雲(yun) 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實落材亡,不敗何待?”三敗,及韓。

 

晉侯謂慶鄭曰:“寇深矣,若之何?”對曰:“君實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孫!”卜右,慶鄭吉,弗使。步揚禦戎,家仆徒為(wei) 右。乘小駟,鄭入也,慶鄭曰:“古者大事,必乘其產(chan) ,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訓而服習(xi) 其道,唯所納之,無不如誌。今乘異產(chan) ,以從(cong) 戎事,及懼而變,將與(yu) 人易。亂(luan) 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fen) (fèn)興(xing) ,外強中幹。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聽。

 

九月,晉侯逆秦師,使韓簡視師,複曰:“師少於(yu) 我,鬥士倍我。”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饑食其粟,三施而無報,是以來也。今又擊之,我怠秦奮,倍猶未也。”公曰:“一夫不可狃(niǔ),況國乎!”遂使請戰,曰:“寡人不佞,能合其眾(zhong) 而不能離也,君若不還,無所逃命。”秦伯使公孫枝對曰:“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韓簡退曰:“吾幸而得囚。”

 

壬戌,戰於(yu) 韓原,晉戎馬還濘而止。公號慶鄭。慶鄭曰:“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梁由靡禦韓簡,虢射為(wei) 右,輅秦伯,將止之。鄭以救公誤之,遂失秦伯。秦獲晉侯以歸。晉大夫反首拔舍從(cong) 之。秦伯使辭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寡人之從(cong) 君而西也,亦晉之妖夢是踐,豈敢以至?”晉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

 

穆姬聞晉侯將至,以大子罃(yīng)、弘與(yu) 女簡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wèn)服衰絰逆,且告曰:“上天降災,使我兩(liang) 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xing) 戎。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諸靈台。

 

大夫請以入,公曰:“獲晉侯,以厚歸也。既而喪(sang) 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且晉人戚憂以重我,天地以要我。不圖晉憂,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難任;背天,不祥。必歸晉君。”公子縶曰:“不如殺之,無聚慝焉。”子桑曰:“歸之而質其大子,必得大成。晉未可滅而殺其君,隻以成惡。且史佚(yì)有言曰:‘無始禍,無怙亂(luan) ,無重(zhòng)怒。’重怒難任,陵人不祥。”乃許晉平。

 

晉侯使郤乞告瑕呂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曰:“朝國人而以君命賞,且告之曰:‘孤雖歸,辱社稷矣。其卜貳圉(yǔ)也。’”眾(zhong) 皆哭。晉於(yu) 是乎作爰(yuán)田。呂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將若君何?”眾(zhong) 曰:“何為(wei) 而可?”對曰:“征繕以輔孺子,諸侯聞之,喪(sang) 君有君,群臣輯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勸,惡我者懼,庶有益乎!”眾(zhong) 說。晉於(yu) 是乎作州兵。

 

初,晉獻公筮嫁伯姬於(yu) 秦,遇“歸妹”之“睽(kuí)”。史蘇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kuī)羊,亦無衁(huāng)也。女承筐,亦無貺(kuàng)也。西鄰責言,不可償(chang) 也。‘歸妹’之‘睽’,猶無相也。'‘震’之‘離’,亦‘離’之‘震’,為(wei) 雷為(wei) 火。為(wei) 嬴敗姬,車說其輹(f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於(yu) 宗丘。‘歸妹’‘睽’孤,寇張之弧,侄其從(cong) 姑,六年其逋(bū),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年其死於(yu) 高梁之虛。”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從(cong) 史蘇之占,吾不及此夫。”韓簡侍,曰:“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像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先君之敗德,乃可數乎?史蘇是占,勿從(cong) 何益?《詩》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zǔn)遝背憎,職競由人。’”

 

震夷伯之廟,罪之也,於(yu) 是展氏有隱慝焉。

 

冬,宋人伐曹,討舊怨也。

 

楚敗徐於(yu) 婁林,徐恃救也。

 

十月,晉陰飴甥會(hui) 秦伯,盟於(yu) 王城。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sang) 其親(qin) ,不憚征繕以立圉也,曰:‘必報仇,寧事戎狄。’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征繕以待秦命,曰:‘必報德,有死無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國謂君何?”對曰:“小人戚,謂之不免。君子恕,以為(wei) 必歸。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貳而執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wei) 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館晉侯,饋七牢焉。

 

蛾析謂慶鄭曰:“盍行乎?”對曰:“陷君於(yu) 敗,敗而不死,又使失刑,非人臣也。臣而不臣,行將焉入?”十一月,晉侯歸。丁醜(chou) ,殺慶鄭而後入。

 

是歲,晉又饑,秦伯又餼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聞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後必大。’晉其庸可冀乎!姑樹德焉以待能者。”於(yu) 是秦始征晉河東(dong) ,置官司焉。

 

第一段講述晉惠公如何得罪多人並最終引發這次戰爭(zheng) 。秦穆姬,就是申生的姐姐,嫁給了秦穆公。賈君,從(cong) 後麵說“晉侯烝於(yu) 賈君”看,本來應該是晉獻公的女人、是晉惠公的庶母。賈君可能跟穆姬的私交比較好,所以穆姬才托付晉惠公照顧她,但沒想到這一照顧就照顧過頭了,直接照顧到床上去了。秦穆姬叮囑這個(ge) 弟弟回去後要“盡納群公子”,就是希望他即位後能修正父親(qin) 晉獻公當年誅殺宗室的錯誤,將那些被迫流亡在外的公室子弟重新接回來。杜預認為(wei) 這裏的“群公子”是“晉、武獻之族”,但我個(ge) 人傾(qing) 向於(yu) 主要是此前被逼出奔的重耳等晉獻公的公子們(men) ——但晉惠公估計是覺得群公子回來了對他會(hui) 構成威脅,所以並未去做。從(cong) 後來晉國的發展看,秦穆姬的這個(ge) 建議其實非常好,如果采納了晉國的公室勢力不至於(yu) 一直衰弱以至於(yu) 後來大夫坐大三家分晉。秦穆姬與(yu) 晉惠公同父異母,秦穆公之所以當初願意扶助晉惠公即位,雖然有晉國割地賄賂的緣故,但估計跟這層親(qin) 戚關(guan) 係的存在也有很大幹係。得罪了穆姬,意味著此後秦晉之間發生矛盾的話,晉惠公就失去了一個(ge) 很好的中間人斡旋。

 

“中大夫”,參照《國語·晉語·裏克殺奚齊而秦立惠公》裏記載,當初晉惠公跟秦國公子談判希望秦國支持自己的時候,曾說“中大夫裏克與(yu) 我矣,吾命之以汾陽之田百萬(wan) 。丕鄭與(yu) 我矣,吾命之以負蔡之田七十萬(wan) 。”所以晉惠公“既而皆背之”的中大夫應該是指裏克㔻鄭等。“河外列城五”,指黃河以南的五座城池,站在晉國角度黃河以北、以東(dong) 是河內(nei) ,以南、以西是河外。“東(dong) 盡虢略,南及華山,內(nei) 及解梁城”是當初答應宋公秦國的河外五城的區域,虢略即虢國的邊界;解梁,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濟市解州,所謂河東(dong) 解州就是這裏,這裏後來出了大名鼎鼎的一個(ge) 人物,就是武聖人關(guan) 羽。

 

晉惠公能被晉國內(nei) 部接納,外有秦國支持,內(nei) 靠賄賂權臣。但是當初給大夫們(men) 畫了個(ge) 餅,最後卻不落實,這就有點小氣不會(hui) 做事了,得罪了內(nei) 部勢力集團。至於(yu) 承諾的秦國河外五城不給,不光是得罪了秦國,更重要的是失信,意味著此後晉惠公或者晉國對諸侯做出的任何承諾,別人都信不過。秦晉之間因為(wei) 饑荒問題,對對方災情做出截然不同的反應,此前已經講述,此處不再贅述。但這也進一步加劇了秦晉之間的矛盾,成為(wei) 這次戰爭(zheng) 爆發的直接起因。

 

第一段意思說,當初晉惠公回國繼承君位的時候,秦穆姬叮囑他要對賈君多加照顧,並且說:“你要把群公子都接納回晉國。”晉惠公回國之後,與(yu) 賈君私通,而且沒有接回群公子,所以穆姬對他心生怨恨。當初晉惠公曾許諾繼承國君之位後給中大夫們(men) 厚禮致謝,但後來也違背了承諾未做到。當初曾經許諾秦國以黃河之外五座城池作為(wei) 酬謝,範圍是東(dong) 起虢國邊界,南到華山,晉國這邊到解梁城,但做了國君之後也不給秦國。晉國發生了饑荒,秦國運送糧食給晉國救援,秦國發生饑荒,晉國卻不肯賣糧食給秦國,故而秦穆公攻打晉國。

 

第二段主要講述了秦國在戰前對此次戰爭(zheng) 結果進行占卜的情況。卜徒父,是秦國負責占卜的官員。筮,是用蓍草占卜。大河,就是黃河。蠱,是六十四卦之一,卦象是上艮下巽,其六爻自下而上分別是初六、九二、九三、六四、六五、上九。其中最上麵三爻構成艮卦,最下麵三爻構成巽卦。“吉,涉河,侯車敗”和“千乘三去,三去之餘(yu) ,獲其雄狐”這兩(liang) 句卜辭,不是出自《易經》,或許這位卜徒父的占卜理論另有師承。“‘蠱’之貞,風也”的貞,指內(nei) 卦,即下麵三爻組成的卦;“其悔,山也”的悔,指外卦,即上麵三爻組成的卦。蠱卦的卦象是上艮下巽,即貞(內(nei) /下)卦是巽卦,巽卦最基礎的象征是風。悔(外/上)卦是艮卦,艮卦最基礎的象征是山。按照後麵卜徒父說的“我落其實而取其材”,可以推出來這裏的貞(內(nei) /下)卦巽卦,代表了秦國;悔(外/上)卦艮卦,代表著晉國——實際上占卜的時候,就是內(nei) 卦代表主方,外卦代表客方。秦穆公攻打晉國,是在秋季,所以卜徒父認為(wei) 這是利於(yu) 風而不利於(yu) 山的季節,因為(wei) 秋風起山上樹木的果實都會(hui) 被吹落,樹木自身也未必禁得住風寒,大部分會(hui) 有枯萎乃至死亡的可能——正如杜預注釋至此說的“風吹落山木之實,則材為(wei) 人所取。”對於(yu) 艮卦象征的晉國而言,這顯然不是好兆頭。雙方接觸後的前三仗,相比較後來的韓原之戰顯然不是重點,所以“三敗,及韓”就略過。

 

第二段意思說,卜徒父用蓍草占卜,結果是吉。卜辭說“渡過大河,晉侯的車子毀壞。”(秦穆公)問他詳細的解釋,卜徒父回答說:“占卜的結果是大吉大利。打敗他們(men) 三次,必將俘虜晉國國君。這一卦是蠱卦,占卜的結果說‘打敗千乘之國三次,三次之後就會(hui) 獲得對方的雄狐’。雄狐,就是對方君主的象征。蠱卦的內(nei) 掛是風,外卦是山。此時正是秋季,我們(men) 的風從(cong) 他們(men) 的山上吹過,吹落山上的果實,取得他們(men) 的木材,所以我們(men) 必然克敵製勝。他們(men) 的果實落地,木材喪(sang) 失,不打敗仗更待何時?”雙方開戰,打了三仗之後,晉軍(jun) 敗退至韓。

 

第三段和第四段可以說是韓原之戰的前奏。第三段主要是講述晉惠公和慶鄭之間的矛盾。步揚,杜預注釋說是“郤犫之父。”郤犫在後麵《左傳(chuan) 》裏會(hui) 多次出現,到時候我們(men) 再細說。家仆徒,從(cong) 名字看似乎本身屬於(yu) 某個(ge) 人的家臣,但也有人認為(wei) 就是晉國的大夫,其名就是這樣而已。小駟,是鄭國人送給晉惠公的馬名。

 

第三段意思說,晉惠公對慶鄭說:“敵人已經深入我們(men) 晉國了,怎麽(me) 辦?”慶鄭回答說:“是國君您的所作所為(wei) 才導致這樣的局麵,我們(men) 能怎麽(me) 辦?”晉惠公說:“你這個(ge) 人很無禮啊!”讓占卜看誰適合做他的車右。占卜的結果是慶鄭最適合,晉惠公不願意用慶鄭為(wei) 車右。於(yu) 是讓步揚駕戎車,家仆徒為(wei) 車右。用小駟駕車,小駟是鄭國送的。慶鄭說:“古人遇到大事,必定用本國的馬匹來駕車,因為(wei) 生於(yu) 本地熟悉水土知曉人心,會(hui) 安心的服從(cong) 主人的教訓,順服的去熟悉道路,隨便在哪驅使,沒有不按主人心願來的。而今用異國送來的馬匹駕車作戰,一旦遇到意外變故馬匹必然驚懼,就會(hui) 與(yu) 駕車人的意願相違背,緊張得亂(luan) 噴氣,變得暴躁不安,體(ti) 內(nei) 的血液全身沸騰流動,血管暴漲凸起,表麵看著強壯實際上卻很虛弱。進退不聽指揮,不能靈活周轉掉頭,國君將來必定會(hui) 後悔的。”晉惠公沒聽他的建議。

 

慶鄭應該是比較親(qin) 秦的,而且此前在救援秦國饑荒一事上也表現出了卓越的遠見。所以晉惠公在敗退至韓原的時候就征求慶鄭的意見。但慶鄭在回答的時候,表現出了對晉惠公此前行為(wei) 的不滿,晉惠公說他“不孫!(注:孫通遜,即謙遜恭敬的意思)”,倒也是事實。

 

晉惠公無奈之下,做出要與(yu) 秦國決(jue) 戰的決(jue) 定,並且做了準備工作。但就後麵對車右、戰馬的選擇看,他此時有點意氣用事,缺乏冷靜和理智。車右執戈矛負責消滅近身的敵人,在戰場上就是國君最貼身的保鏢,對於(yu) 這樣的重要崗位,他本想通過占卜選擇一個(ge) 好的人選,但因為(wei) 占卜的結果是慶鄭,這使得晉惠公很不爽,於(yu) 是他任性了一把,不聽天意而是遵從(cong) 自己內(nei) 心的想法,人為(wei) 地另選了——迷信的說這是違背天意,不是個(ge) 好兆頭。因為(wei) 在我們(men) 後人的角度看,占卜最大的作用是精神暗示,以天意的形式堅定大家對做出的決(jue) 定的信心,所以如果不遵循占卜的結果,其結果就是影響士氣。慶鄭對用小駟做戰馬一事發表了一番言論,這番言論即使我們(men) 今天的人看,也是非常有科學道理的,並非迷信胡說八道。可惜晉惠公對慶鄭已經有了偏見,慶鄭說啥他都不會(hui) 聽的。成語“外強中幹”的出處就是慶鄭論小駟這段話。

 

第四段講述韓簡對秦晉這一戰的預判和秦晉之間的一次言辭交鋒。韓簡,杜預注釋說是“晉大夫韓萬(wan) 之孫。”魯桓公三年講述曲沃代翼的陘庭之戰時,《左傳(chuan) 》有“韓萬(wan) 禦戎”的記錄,按杜預說法韓萬(wan) 是曲沃莊伯的弟弟,則論輩分與(yu) 晉惠公的父親(qin) 晉獻公是一輩——他的後代,就是三家分晉之一的韓氏。

 

第四段意思說,九月,晉惠公帥軍(jun) 隊迎戰秦國軍(jun) 隊。派韓簡去偵(zhen) 察秦國軍(jun) 隊的情況。韓簡回來匯報說:“秦國的軍(jun) 隊人數比我們(men) 少,但能打仗的勇士,是我們(men) 的一倍。”晉惠公問:“為(wei) 何這樣說?”韓簡回答說:“當初您流亡秦國是他們(men) 資助的您,您能回國做國君也是秦國對您的寵愛支持,我們(men) 晉國遇到饑荒的時候是秦國人援助了我們(men) 糧食。秦國給我們(men) 晉國三次大恩,但我們(men) 沒有報答,所以才來攻打我們(men) 。如今我們(men) 反而去還擊人家,我們(men) 軍(jun) 士懈怠,恐怕秦國勇於(yu) 戰鬥的戰士比我們(men) 多一倍都不止。”晉惠公說:“一個(ge) 人尚且不可以侮辱,何況一個(ge) 國家!”於(yu) 是派人去跟秦國人請戰,說:“寡人不才,能聚集我們(men) 的人而沒法讓大家退去,您如果不退回去,(真要開戰了)將來會(hui) 沒地方可以逃命。”秦穆公派公孫枝對答說:“貴君當初沒有回國為(wei) 國君的時候,寡人就為(wei) 您擔憂,回到晉國之後君位還沒有安定,我還為(wei) 您擔憂。假如您覺得如今君位已定,(執意要戰),我們(men) 不敢不應戰。”韓簡退下,說:“我如果將來隻是被俘虜就已經是幸運了!”

 

從(cong) 這段記錄看韓簡也是個(ge) 親(qin) 秦派,不過他說的也都是事實。晉惠公顯然對韓簡偵(zhen) 察敵情回來後說的一番話很不滿——倒也不怪晉惠公,韓簡這番話明顯是長敵人銳氣滅自己的威風,嚴(yan) 重影響軍(jun) 心。說句不客氣的,即使韓簡言之有理,此時拉出去斬了也不過分。所以才氣呼呼懟了韓簡一句“一夫不可狃,況國乎!”狃,是羞辱的意思。言下之意,這次交戰涉及到堂堂晉國的尊嚴(yan) ,怎麽(me) 能任秦國人羞辱呢?至於(yu) 請戰的說辭,看起來是威脅,實際上是自欺欺人,以晉惠公身邊人的表現看,晉惠公這句“能合其眾(zhong) 而不能離”就是睜著眼說瞎話麽(me) 。秦國顯然對晉惠公的威脅不以為(wei) 然,懟回去的話明顯帶著揶揄嘲諷。韓簡說“吾幸而得囚”是個(ge) 省略句,完整的表達應該是類似“苟被囚,亦吾幸矣”這樣——比起命喪(sang) 疆場,被俘虜囚禁當然更幸運。

 

第五段,交代了韓原之戰的經過。壬戌日,秦、晉雙方在韓原開戰。晉惠公戎車的戰馬陷入泥濘之中無法前行。晉惠公呼叫慶鄭,慶鄭說:“您剛愎自用不聽勸諫,違背占卜的意願,這次打敗仗是自找的,又能逃到哪呢?”於(yu) 是自己離開了。梁由靡給韓簡駕車,虢射為(wei) 車右,攔住了秦穆公,眼看就要抓住秦穆公了,慶鄭呼叫他們(men) 去救晉惠公,結果失去了捉住秦穆公的機會(hui) 。秦國俘虜了晉惠公後回國。晉國的大夫們(men) 披散著頭發,拔營跟在後麵。秦穆公讓人去辭謝他們(men) 說:“你們(men) 何必如此憂傷(shang) 呢?寡人跟你們(men) 的國君往西行,隻是你們(men) 晉國的妖夢要應驗了而已,我怎麽(me) 敢將來做得太過分?”晉國的大夫們(men) 就三拜叩首說:“貴君腳踩後土頭頂皇天,皇天後土都聽到了您說的話,我們(men) 這些臣子怎麽(me) 敢不等在下風聽從(cong) 您的吩咐。”

 

從(cong) 這段記錄看,戰爭(zheng) 開始後,果然,此前慶鄭對於(yu) 晉惠公用鄭國小駟做戎車戰馬的判斷應驗了。晉惠公呼叫慶鄭,顯然是叫慶鄭來救援自己。但是在國君生死存亡之際,慶鄭不光不去施救,居然又冷冷懟了自己國君一次——隻能說這個(ge) 人很個(ge) 性。“愎諫違卜”是兩(liang) 件事,愎是剛愎自用的意思,愎諫就是因為(wei) 剛愎自用而不聽勸諫——指此前晉惠公不聽自己勸諫堅持用小駟駕車;違,是違背的意思,違卜就是違背占卜的結果——指晉惠公不遵從(cong) 占卜的結果,不願意用慶鄭做車右。關(guan) 鍵是懟完他並沒有施救,反而自行離去——作為(wei) 臣子而言,慶鄭此時確實做得過分了,臣子的本分是盡忠,這時候無論如何都應該救助自己的國君——這也是當年為(wei) 何陳賡會(hui) 在戰場上冒死也要背著蔣先生逃生的緣故。

 

但是戰爭(zheng) 並不是一邊倒的。梁由靡、韓簡、虢射的組合就差點出彩。“輅秦伯,將止之”的輅是迎上去的意思,說明晉國也差點俘虜了秦穆公——要不是慶鄭以救晉惠公為(wei) 理由,從(cong) 中作梗引開救兵的話。這裏我不知道慶鄭到底是不是秦國的臥底晉國的豬隊友,隻能善意的猜測,慶鄭雖然前麵懟了晉惠公,但還是沒忘記臣子的職責,怕自己一人無法救下國君,所以跑過來找幫手了——當然,陰差陽錯的救了秦穆公,否則韓原之戰的結果就是另一種寫(xie) 法了。這也解釋了為(wei) 何《榖梁傳(chuan) 》會(hui) 認為(wei) 韓原之戰是“其民未敗而君獲”。

 

國君被俘虜之後,晉國大夫們(men) 主動放棄了抵抗,秦穆公押著晉惠公往秦國走,這些晉國的大臣就以罪人的形象默默跟在後麵,“反首拔舍”的反首,即披散頭發;拔舍,即拔營起寨。秦穆公之所以說“寡人之從(cong) 君而西”是因為(wei) 秦國在晉國西麵。他說晉惠公被秦國俘虜是“晉之妖夢是踐”,意思就是此前申生鬼魂給狐突托夢預言此時成真了。但晉國大臣的夢何以秦國的國君都知道呢?所以這段記錄的真實性很值得懷疑和玩味,我覺得大概率是後人附會(hui) 的。皇天後土,都是中國神話傳(chuan) 說中的神仙,其實說白了就是天和地。晉國群大夫以皇天後土之詞答複秦穆公,其實就是告訴秦穆公,您說的話天和地可都聽見了,以後萬(wan) 一您食言對我們(men) 國君做出過分舉(ju) 動,小心遭報應——這裏晉國大夫擔心的秦國會(hui) 做出的過分舉(ju) 動是什麽(me) ,即秦穆公承諾給他們(men) 的“豈敢以至”是什麽(me) ,後麵我們(men) 就明白了。

 

第六段講述了穆姬救晉惠公。太子罃,就是後來的秦康公。免服衰絰,指身穿喪(sang) 服——跟前麵說的許僖公降楚的時候“大夫衰絰,士輿櫬”一個(ge) 道理,都是表明了不惜一死的決(jue) 心。靈台,杜預注釋說“在京兆鄠縣,周之故台。”如果是這樣,則意味著秦穆姬安置晉惠公的地方離秦都雍城還有數百裏遠,似乎不大可能。楊伯峻先生認為(wei) 應該是秦國都城郊外的建築。從(cong) 秦穆姬派人傳(chuan) 遞給秦穆公的威脅信息內(nei) 容看,我覺得楊先生的說法更可信些。

 

第六段意思說,穆姬聽說秦軍(jun) 俘虜了晉惠公就要回到秦國了,於(yu) 是帶著太子罃、弘及女兒(er) 簡璧登上高台,腳下踩著柴薪,派人穿著喪(sang) 服去迎接秦穆公,告訴秦穆公說:“上天降下了災禍,讓我們(men) 秦國和晉國兩(liang) 國的國君不能和平相處而要兵戎相見。若晉君早上入城,那婢子晚上就死;晉君晚上入城,則婢子(第二天)早上就死去。請國君您自己決(jue) 定吧。”(秦穆公)於(yu) 是把(晉惠公)安置在了靈台。

 

穆姬攜帶子女以自焚威脅秦穆公,說明對晉惠公這個(ge) 同父異母的兄弟,穆姬還是很照顧很掛念——即使晉惠公此前已經得罪了穆姬,但生死關(guan) 頭穆姬還是不計前嫌想著救下他。姐姐對弟弟的愛,真的就是如此啊。

 

第七段,講述秦國大夫們(men) 就如何處置晉惠公進行討論,以及秦穆公最後的決(jue) 定。“大夫請入”省略了賓語,聯係上文顯然完整的句子應該是“大夫請以晉侯入”,因為(wei) 晉惠公是此次戰爭(zheng) 最大的戰利品,按照當時的禮儀(yi) ,得勝歸來要在太廟祭廟獻俘,甚至殺掉俘虜中地位尊貴的來給神靈獻禮——這就是當初晉國大夫們(men) 擔心秦國對晉惠公做出的過分舉(ju) 動。這也是為(wei) 何穆姬一聽說晉惠公被俘虜就要帶著孩子以自焚威脅,不許讓秦穆公帶著晉惠公進入都城。因為(wei) 一旦進入都城,在當時的禮製風俗下,在狂熱的大夫們(men) 的壓力下,秦穆公是否能頂住壓力而保全晉惠公,那就真不好說了。秦穆公說的“既而喪(sang) 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指的也是穆姬以死要挾這件事。公子縶,是秦國的大夫,但沒有查到他的父親(qin) 是哪位秦國國君,大概率是秦穆公三兄弟之一。他主張殺了晉惠公,以免晉惠公將來又生事端,顯然做出這個(ge) 判斷的基礎是結合此前晉惠公的表現,使得他對晉惠公的人品持懷疑態度。子桑則比較理智,提出晉國用太子做人質換回晉惠公,換取晉國的重謝。在當時的情況下其實這是最優(you) 解。畢竟晉國是大國,又與(yu) 秦國唇齒相依,“晉未可滅而殺其君,隻以成惡”是秦國不得不考慮的現狀。子桑提到的史佚,是周武王時期的太史。按照《史記·天官書(shu) 》的記載,“昔之傳(chuan) 天數者:高辛之前,重、黎;於(yu) 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鹹;周室,史佚、萇弘;於(yu) 宋,子韋;鄭則裨灶;在齊,甘公;楚,唐眛;趙,尹皋;魏,石申。”說明史佚應該也是主要負責天文觀測的官員,因其職業(ye) 的特殊性,所以成為(wei) 了曆史上著名的智者。有人認為(wei) 史佚就是當初記錄周成王桐葉封弟留下了“君無戲言”的那位史官。另外這裏提到的很多人物如萇弘、子韋、裨灶等,都是他的同行,後麵在《左傳(chuan) 》裏也會(hui) 都看到相關(guan) 記錄,到時候我們(men) 再細說。子桑引用史佚說的“無始禍,無怙亂(luan) ,無重怒”,是很厚道的與(yu) 人相處注意事項。無始禍,即自己不要首先挑起事端;無怙亂(luan) ,即不要借助發生動亂(luan) 的機會(hui) 謀取利益;無重怒,即不要加重別人的憤怒,因為(wei) 人憤怒的時候容易失去理智被情緒左右,做出極端的事情來。如果不遵從(cong) 這三原則,就會(hui) 出現“重怒難任,陵人不祥”的後果。史官在當時屬於(yu) 高級知識分子,又有大量的前代文獻案例可以研究,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都是血的教訓。“無始禍,無怙亂(luan) ,無重怒”三原則核心就是與(yu) 人為(wei) 善。

 

第七段意思說,秦國的大夫們(men) 請求把晉惠公帶進都城。秦穆公說:“我們(men) 俘獲了晉侯,帶著豐(feng) 厚的戰利品回來了。如果接著因此發生喪(sang) 事,這次戰爭(zheng) 的勝利又有什麽(me) 用呢?對諸位大夫而言又有什麽(me) 益處?而且晉國人為(wei) 他們(men) 國君非常擔憂感動了我,用對天地的盟誓來約束我。不考慮晉國人的擔憂,會(hui) 加重他們(men) 的憤怒。我如果食言,就是違背了對天地的承諾。對方的憤怒加重了,我們(men) 就難以承受;違背對天地的誓言,則不吉利。我一定會(hui) 讓晉君回到晉國的。”公子縶說:“不如殺了他,免得將來他又生出禍端。”子桑說:“把他送回晉國,但讓他的太子來做人質,這樣他們(men) 必然會(hui) 給我們(men) 優(you) 厚條件來講和。如果不能滅掉晉國但殺掉了他們(men) 的國君,隻會(hui) 使雙方關(guan) 係惡化。而且史佚曾有言,說:‘無始禍,無怙亂(luan) ,無重怒。’別人的憤怒加重了我們(men) 就難以承受,欺淩別人不吉祥。”於(yu) 是秦國同意晉國求和。

 

第八段,講述了晉國內(nei) 部幾個(ge) 能幹的大臣如何應對當時麵臨(lin) 的困境實現轉危為(wei) 機的。子金,即瑕呂飴甥,字子金,就是此前出現過的陰飴甥,也稱呂甥或呂飴甥。郤乞,是晉國的大夫,此前應該是追隨晉惠公身邊所以才能被派回晉國傳(chuan) 遞信息。圉,是晉惠公的兒(er) 子,也就是後麵呂甥說的“征繕以輔孺子”的孺子,後來即位為(wei) 晉懷公。爰田,杜預注釋說“分公田之稅應入公者,爰之於(yu) 所賞之眾(zhong) 。”就是把本來公室的土地分給大家。

 

第八段記錄意思說,晉惠公派郤乞把情況告訴了瑕呂飴甥,召喚他前來。子金教郤乞怎麽(me) 跟國人說話,說:“把國人聚集在一起,以國君的名義(yi) 賞賜他們(men) ,並且告訴大家說,國君說了:‘我即使回來了,但辱沒了江山社稷矣。你們(men) 占卜一下,還是立圉為(wei) 國君吧’。”果然,眾(zhong) 人聽說後都大哭起來。晉國於(yu) 是分了公田的稅賦來賞賜大家。呂甥說:“國君流亡在外不為(wei) 自己擔心,而為(wei) 我們(men) 群臣擔憂,這是莫大的恩惠。我們(men) 應該做什麽(me) 呢?”眾(zhong) 人都問:“我們(men) 能做什麽(me) ?”呂甥回答說:“征收賦稅,輔助幼主。諸侯聽說後,知道我們(men) 雖然失去了國君但又有了新國君,群臣團結一致軍(jun) 隊人數增加。過去與(yu) 我們(men) 交好的國家會(hui) 勉勵我們(men) ,與(yu) 我們(men) 交惡的國家會(hui) 害怕我們(men) ,這樣做應該對晉國有好處吧!”眾(zhong) 人都很高興(xing) (就按照他說的去做)。晉國乘機改革了兵製。

 

從(cong) 這段記錄看,首先晉國雖然國君被俘虜,但國家的根本沒有被動搖,政局依然平穩,說明國基牢靠。其次瑕呂飴甥這個(ge) 人很懂得心理戰,一番蠱惑性言論,巧妙的轉危為(wei) 機。而且在這種悲情渲染下,還故意給大家好處,拿出本來應該是入國庫的公田稅賦賞給大家,進一步收買(mai) 人心,這樣一對比,國君這麽(me) 愛護我們(men) ,大臣們(men) 怎麽(me) 不可能報答國君?呂甥趁機發出的“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將若君何?”這一靈魂拷問,誰都會(hui) 被他牽著鼻子走了,明知道是坑也隻能跳了。所以在眾(zhong) 人的追問下,呂甥進一步提出了應對之策,獲得了上下的支持。應對之策無外乎富國強兵。晉國采取的政策一是“征繕”。稅賦、軍(jun) 賦為(wei) 征,整頓政治為(wei) 繕。二是“作州兵”。即改革軍(jun) 隊兵製,擴大軍(jun) 隊數量。總體(ti) 來說就是改革稅賦、兵製及行政管理能力。我記得之前讀一本外國人寫(xie) 的《亞(ya) 洲史》裏麵提到一個(ge) 觀點,大致意思說,稅賦和軍(jun) 隊是支撐國家政權的兩(liang) 個(ge) 最基本要件,晉國恰好也是重點從(cong) 這兩(liang) 方麵入手的,可見我們(men) 老祖宗的政治智慧還是非常厲害。

 

第九段,講述了一段此前發生的占卜。伯姬,就是秦穆姬。史蘇,此前在《左傳(chuan) 》裏沒有出現過,但我們(men) 講述晉國曆史的時候提到《國語·晉語》裏有過幾處關(guan) 於(yu) 他的記錄,都是預言驪姬亂(luan) 晉的,從(cong) 相關(guan) 記錄看,這個(ge) 人應該主要生活在晉獻公時代。韓簡引用的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遝背憎,職競由人”出自《詩經·小雅·十月》。僔,是聚集在一起的意思;遝,表示說話多;背,是背過去的意思;憎,是憎惡。僔遝背憎,即表麵上親(qin) 熱話多,背過去則互相憎恨。用我們(men) 今天的話說就是當麵人背後鬼。詩句大致意思說,百姓們(men) 遇到災害,不是由於(yu) 老天降罪。人們(men) 都是當麵說好話背後說壞話,災禍都是人們(men) 自己互相傷(shang) 害造成的。

 

第九段意思說,當初晉獻公要把伯姬嫁給秦國,用蓍草占卜。得出的本卦是歸妹,變卦為(wei) 睽,史蘇占卜說:“不吉利。這個(ge) 繇詞說‘士刲羊,亦無衁也。女承筐,亦無貺也。’震卦變成離卦,就如離卦變成震卦。震是雷,離是火,說明嬴姓打敗了姬姓。車子脫落了伏兔,大火燒毀了旗子,預示著不利於(yu) 行軍(jun) 打仗,將會(hui) 在宗丘打敗仗。‘歸妹’變為(wei) ‘睽’,有孤獨的征兆,敵人張弓射向我們(men) ,侄子要依從(cong) 姑姑,六年後要逃離,逃回自己的國家,但拋棄了自己的家庭,第二年死在了高梁這個(ge) 地方的廢墟中。”等到晉惠公被秦國俘虜了,他說:“當年先君要是聽從(cong) 了史蘇占卜的結果(不與(yu) 秦國結親(qin) ),我也不至於(yu) 有今天這下場。”當時韓簡在身旁服侍他,回答說:“用龜甲占卜,得出的結果是象形,用蓍草占卜,得出的結果是數字。萬(wan) 物都是出生就有了形象,有了形象後才可以滋潤生長,滋生以後才有了數字。先君自己道德敗壞,難道是卜筮的緣故嗎?史蘇占卜的結果,即使不依從(cong) ,又有何益處?《詩經》說:‘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遝背憎,職競由人。’”

 

這裏又遇到了一次算卦,本卦是歸妹,變卦是睽。歸妹是震上兌(dui) 下,六爻依次是初九、九二、六三、九四、六五、上六。睽是離上兌(dui) 下,六爻依次是初九、九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兩(liang) 卦之間的差異就是歸妹卦的上六變為(wei) 了睽卦的上九。歸妹卦的上六爻辭是“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刲,是用刀割殺的意思。爻辭意思大致說,女子捧著框子卻沒有東(dong) 西可以盛,男子拿刀殺羊,卻不流血——顯然都是徒勞無功的意思。所以結論是“無攸利”,即得不到好處。史蘇說的“士刲羊,亦無衁也。女承筐,亦無貺也”的衁,還是血的意思;貺,是賜予、給予的意思。與(yu) 爻辭表達的含義(yi) 是一致的。我看到有資料對此進一步解釋說,古代婚禮中,新娘手持提籃,裏麵盛上棗、栗、幹肉等物品,作為(wei) 拜見公婆的禮物;男子要在婚禮上宰羊,作為(wei) 婚禮宴飲的菜肴。這句卜辭,就意味著新娘子沒有禮物,婚禮上沒有菜肴——對於(yu) 婚禮而言,這顯然不符合正常的情形,不是個(ge) 吉利的兆頭。

 

至於(yu) “西鄰責言,不可償(chang) 也”,應是說把女兒(er) 嫁給西邊的鄰居,但占卜顯示不吉利,如果別人因此有怨言,也沒法辯解——實際上西方的鄰居看到了不會(hui) 有怨言的,因為(wei) 占卜的結果是對晉國不利而對西方的鄰居有利。秦國,就在晉國的西邊,挨著晉國,就是這裏的“西鄰”。“‘歸妹’之‘睽’,猶無相也”,是因為(wei) “歸妹”卦象下邊的兌(dui) 卦象征少女,上麵的震卦象征長男,兩(liang) 卦相疊組成的歸妹卦,本身是婚姻之象。但變成睽卦之後,下麵是兌(dui) 上麵是離,所謂的“‘震’之‘離’,亦‘離’之‘震’,為(wei) 雷為(wei) 火”,說的就是歸妹變睽。睽卦的下麵是兌(dui) 卦,象征水澤,上麵是離卦象征火,所謂水火不相容,睽就是“對立暌違”的意思,既然彼此相克不相容,自然是不會(hui) 互相幫助,故而有“‘歸妹’之‘睽’,猶無相也”的結論。

 

史蘇前麵得出的這些結論,還好解釋。但後麵得出的結論,就精準得讓人難以解釋了——而這幾條結論,可以說提前預言了韓原之戰的各種細節。首先,為(wei) 何能得出“為(wei) 嬴敗姬”——即秦國打敗了晉國——這樣的結論?畢竟前麵卦象看,我們(men) 隻能得出這個(ge) 女兒(er) 嫁給秦國,對晉國而言不是好事。但無法看出就一定意味著是秦國跟晉國發生衝(chong) 突。因為(wei) 按常理結了姻親(qin) 之後,關(guan) 係應該更親(qin) 近才是。杜預在注釋到此的時候解釋說“震為(wei) 雷,離為(wei) 火,火動熾而害其母,女嫁反害其家之象。故曰為(wei) 嬴敗姬。”大致意思說,歸妹變為(wei) 睽卦,改變的是上麵的震卦變為(wei) 了離卦,離卦象征火,火這個(ge) 東(dong) 西,越旺盛,反而越會(hui) 對自己的母體(ti) 造成傷(shang) 害(注:因為(wei) 燃燒的就是自己),這一卦就是女兒(er) 出嫁了反而對娘家造成傷(shang) 害的意思,所以說“為(wei) 嬴敗姬”。我自己琢磨,覺得無論是歸妹,還是睽,內(nei) 卦都是兌(dui) ,沒有發生變化。前麵說了,內(nei) 卦代表本國,即卦象預兆晉國沒有發生什麽(me) 變化。但歸妹變為(wei) 睽,象征對方的外卦則從(cong) 震變成了離,變成離之後水火不相容,彼此對立的程度明顯加深,意味著成為(wei) 了敵對雙方。所以,即使“為(wei) 嬴敗姬”最基礎的意思是說,因為(wei) 出嫁到了嬴姓國家而導致姬姓國家衰敗,是想表達這樁婚姻如果成了對晉國不利而已,所以睽卦預示著秦、晉反目。而無論是象征雷電的震,還是象征火的離,對於(yu) 象征水澤的兌(dui) 而言,都是自上而下的打擊。兌(dui) 處於(yu) 下,屬於(yu) 被動承受打擊的一方。所以得出晉國被打敗的結論似乎就能說得通了。

 

史蘇關(guan) 於(yu) 韓原之戰精準預言的第二個(ge) 結論是,“車說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於(yu) 宗丘。”這裏的“說”,讀作“脫”,意思也是脫落。輹,是車伏兔,就是古代戰車上墊在車箱和車軸之間的木塊,上麵承載車箱,下麵呈弧形,架在軸上。“車說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就是說車子毀壞了,火燒了旌旗,打了敗仗了——這就是精準的預言了晉惠公在韓原戰場上的窘境。

 

為(wei) 何會(hui) 得出“車說其輹”?因為(wei) 歸妹卦上麵的震,也象征車。《國語·晉語》裏有一篇《重耳親(qin) 筮得晉國》,講重耳占卜自己未來,司空季子解讀卦象時提到有“震,雷也,車也”,說明震可以象征車在當時應該是共識。而下麵的兌(dui) ,也象征毀損(注:《十翼》裏有“兌(dui) 為(wei) 澤、為(wei) 少女、為(wei) 巫、為(wei) 口舌、為(wei) 毀折”的說法)。“車說其輹”,就是車子下麵毀壞了。

 

但是如何解釋得出“火焚其旗”的結論,就有點難。隻能大致猜測是因為(wei) 睽卦上麵的離代表火,也象征兵災(注:《十翼》裏有“離為(wei) 火、為(wei) 日、為(wei) 電、為(wei) 中女、為(wei) 甲胄、為(wei) 戈兵”)。但是這個(ge) “旗”是從(cong) 哪裏得出的象征,不得而知了,隻能猜測說此時的兌(dui) 卦代表著旗子,旗子在下麵火在上麵,就是旗子被火燒著,而旌旗往往象征軍(jun) 隊。

 

“敗於(yu) 宗丘”說明打敗仗的地方是宗丘。我看很多人解釋說宗丘是韓原的別稱,如果是這樣,晉惠公就會(hui) 對這個(ge) 地方保持足夠的警惕。因為(wei) 如果之前申生托夢狐突預言晉在韓打敗仗這一靈異事件,真的是很早之前就發生且傳(chuan) 的大家都知道了,晉惠公不可能不警惕韓這個(ge) 地名,如果晉惠公沒有警惕,隻能說相關(guan) 的靈異事件都是後來添油加醋的結果。我傾(qing) 向於(yu) 宗丘並不是具體(ti) 的地名,隻是大致劃一個(ge) 範圍而已,即有晉國宗廟的地方,說白了,就是說戰爭(zheng) 發生在晉國境內(nei) 。所謂的宗丘是韓原的別稱說,我覺得是後人硬附會(hui) 理解的。

 

史蘇關(guan) 於(yu) 韓原之戰精準預言的第三個(ge) 結論是準確預言了韓原之戰的後續影響,即“‘歸妹’‘睽’孤,寇張之弧,侄其從(cong) 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年其死於(yu) 高梁之虛”。

 

“‘歸妹’‘睽’孤,寇張之弧”,這兩(liang) 句大致應該是從(cong) 睽卦的上九爻——即睽卦與(yu) 歸妹卦唯一不同的一爻——的爻辭得出的結論,睽卦上九爻的爻辭是“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字麵意思大致說,上九爻,預示著非常孤獨。恍惚中看見豬一身泥濘,看見一輛車上滿載著鬼,於(yu) 是拉開弓要射,後來又放下了弓,因為(wei) 不是盜寇,而是來婚配的。往前走,遇到下雨就會(hui) 吉利。因為(wei) “先張之弧”是上九爻,上九爻屬於(yu) 外卦,代表對方,所以就有“寇張之弧”的結論。

 

但是,怎麽(me) 接著得出“侄其從(cong) 姑,六年其逋(注:逋,是逃亡的意思),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年其死於(yu) 高梁之虛”這麽(me) 精準的結論,即使我站在後人的角度明知道結果如此,也無法從(cong) 結果反推出原因,隻能說史蘇另有一些不為(wei) 我們(men) 所知的秘術。

 

晉惠公在秦國做囚徒,想起了這一卦,開始抱怨他爹晉獻公,明知道穆姬嫁給秦國不是好事還要嫁。結果被韓簡懟了一頓。韓簡說的“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像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是當時人們(men) 對龜甲占卜和蓍草占卜的態度,因為(wei) 象是事物的本源,所以普遍認為(wei) 龜甲占卜更準確、更神聖。故而晉獻公四年,占卜娶驪姬一事的時候,卜人說“蓍短龜長”,就是代表兩(liang) 種方式占卜結果不一樣的時候,更傾(qing) 向於(yu) 相信龜甲占卜的結論。韓簡說的“先君之敗德,乃可數乎?史蘇是占,勿從(cong) 何益?”意思就是先君道德敗壞是本源(注:即“象也”),蓍草占卜出來的結果已經是注定的,跟從(cong) 不從(cong) 史蘇這一卦沒任何關(guan) 係,都改變不了這必然的結果。

 

我個(ge) 人對於(yu) 史蘇當初卜嫁伯姬這一卦的分析,大致就是這樣。從(cong) 後來結果看,史蘇這一卦非常精準,我們(men) 站在後人的角度去分析,也會(hui) 覺得他說的確實有道理。但實際上我們(men) 是因為(wei) 站在了後人的角度知道了結果,反向去推的史蘇之所以會(hui) 得出那些結論的原因,如果當初我們(men) 就在史蘇跟前,估計除了史蘇自己,別人誰也解釋不清卦象為(wei) 何能精準的預言那麽(me) 多未來的事情——類似的情形後麵我們(men) 還會(hui) 看到,《左傳(chuan) 》記錄的所有精準應驗的卦象,我們(men) 後人去逆推,都能得出合理的解釋,但我還是那個(ge) 觀點,我始終認為(wei) 這些精準的卦象,是後人根據事態發展的結果,在事後附會(hui) 的。

 

晉惠公直到被俘也沒覺得自己做事有問題——即使此前慶鄭、韓簡等人多次譏諷勸諫都沒聽進去,反而把責任推給已經去世的老子晉獻公。倒是韓簡懟他說,都是你自己自作自受,跟先君算卦有個(ge) 毛關(guan) 係——可見當時人也對於(yu) 算卦的態度,也是僅(jin) 供參考而已,更看重做人做事是否合情合理,合情合理了老天自然會(hui) 照顧。

 

《左傳(chuan) 》接下來的“震夷伯之廟,罪之也,於(yu) 是展氏有隱慝焉”、“冬,宋人伐曹,討舊怨也”、“楚敗徐於(yu) 婁林,徐恃救也”,則與(yu) 秦晉之間的這次戰爭(zheng) 無關(guan) ,是對本年度《春秋》相關(guan) 記錄的解讀,前麵已經說過,此處不再贅述。

 

第十三段,講述秦晉達成和解。王城,杜預注釋說“秦地,馮(feng) 翊臨(lin) 晉縣有王城,今名武鄉(xiang) 。”則大致在今天的陝西大荔縣一帶。陰飴甥說的君子,指身居高位的官員;小人,則指老百姓、普通人。君子的恕,就是儒家說的“君子之道,忠恕而已”,其實就是換位思考、推己及人。秦穆公給晉惠公的七牢,即牛、羊、豬三牲各七。之所以此處強調是“七牢”,因為(wei) 《禮記·禮器》說“諸侯七介七牢。”秦穆公給晉惠公送七牢,意味著秦國不再當晉惠公是囚徒,而是以諸侯之禮相待,也就是承認他依然是晉國國君的身份。

 

這段意思說,十月,晉國的陰飴甥會(hui) 見秦穆公,雙方在王城結盟。秦穆公說:“晉國內(nei) 部和睦團結嗎?”陰飴甥回答說:“不和睦。小人們(men) 因為(wei) 失去了國君感到恥辱,因為(wei) 喪(sang) 失了親(qin) 人而悲痛,不怕征戰也要擁立圉做國君,說:‘必需要報仇,哪怕我們(men) 因此去事奉戎狄。’君子們(men) 愛戴自己的國君也知到他的罪責,不怕征繕以等待秦國的命令,說:‘一定要報答(秦國)的恩德,即使死也不能有二心。’因此說國內(nei) 不和睦。”秦伯說:“晉國人怎麽(me) 看待國君?”回答說:“小人們(men) 擔憂,認為(wei) 國君難免遇難。君子們(men) 推己及人,認為(wei) 國君必定會(hui) 回到晉國。小人們(men) 說:‘我們(men) 傷(shang) 害了秦國,秦國怎麽(me) 可能送回我們(men) 的國君?’君子們(men) 則說:‘我們(men) 知道自己的罪責了,秦國一定會(hui) 送回我們(men) 的國君。如果再有二心就擒拿了他,服罪認錯了就赦免了他,沒有比這更大的恩德了,沒有比這更威嚴(yan) 的刑罰了。服罪的人會(hui) 感懷別人的恩德,有二心的人會(hui) 畏懼刑罰。經過這一場戰爭(zheng) ,秦國可以稱霸了。把(晉君)送回晉國而不安定他的君位,廢除他的君位而不立新的國君,這是把恩德變成仇怨,秦國不會(hui) 這麽(me) 做的。’”秦穆公說:“你說的正是我心裏想的。”於(yu) 是改善了晉惠公居住的條件,讓人送給他牛、羊、豬各七頭。

 

陰飴甥確實很會(hui) 說話,對秦穆公講述的這番話,雖然表麵說晉國內(nei) 部意見分裂,其實綿裏藏針。秦穆公也不傻,聽出來了,對方意思就是如果秦國願意跟我們(men) 和好,晉國有一批君子,願意努力維護好雙方的關(guan) 係。但是秦國如果執意要結仇,那晉國的小人們(men) 本來就因為(wei) 國仇家恨而群情激奮,甚至寧可事戎狄也要與(yu) 秦國一戰,結果必然是兩(liang) 敗俱傷(shang) 。陰飴甥更厲害的一點在於(yu) ,甚至通過“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wei) 怨,秦不其然”這樣的馬屁,斷絕了秦國在晉國另立傀儡的後路。陰飴甥成功說服秦穆公,當下的成效就是給晉惠公爭(zheng) 取來了生活條件的改善,而且秦穆公給晉惠公“饋七牢焉。”

 

第十四段記錄,交代了晉惠公回國後慶鄭的下場。蛾析,是晉國的大夫。這段意思說,蛾析問慶鄭說:“你為(wei) 何不逃走?”慶鄭回答說:“我使得國君陷於(yu) 失敗,打了敗仗我沒有赴死,(如果再逃跑了)又使國君沒對我予以刑罰,這不是一個(ge) 臣子應有的行為(wei) 。作為(wei) 臣子沒有盡到臣子的職責,又能逃到哪裏呢?”十一月,晉惠公回到了晉國。丁醜(chou) ,殺死了慶鄭後進入了都城。

 

蛾析能問慶鄭為(wei) 何不逃走,顯然是意識到晉惠公回來後,肯定會(hui) 處置慶鄭。慶鄭明顯也預測到了這些,但他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並且明知必死而不逃,說明這個(ge) 人還是很有原則的。我還是蠻喜歡慶鄭這個(ge) 人,雖然他懟起國君不留麵子,但無論是見識還是骨氣,都值得欽佩,很有點知識分子的孤傲,有點像楚國的鬻拳。但是書(shu) 生氣太重了些,相比較之下,陰飴甥更具備一個(ge) 政治家的稟賦。

 

最後一段記錄,講述秦國再次以德報怨。河東(dong) ,即黃河以東(dong) ,也就是當初晉惠公承諾送給秦國的“東(dong) 盡虢略,南及華山,內(nei) 及解梁城”的河東(dong) 五城。這段意思說,這一年,晉國再次發生饑荒。秦穆公又送糧食給晉國,說:“我怨恨的是晉國的國君,但哀憐晉國的老百姓。而且我聽說當初唐叔受封的時候,箕子說了:‘他的後代必定昌盛強大。’晉國的後福應該是可以希冀的。我們(men) 姑且樹立好德行,等待晉國將來出現能人。”這時候,秦國開始在晉國的河東(dong) 一帶征收稅賦,並設置了官員進行管理。

 

秦國能“始征晉河東(dong) ,置官司”,說明此時晉國的河東(dong) 一帶,已經劃給了秦國,這應該就是晉惠公回國付出的代價(jia) 之一。

 

秦穆公確實是非常有遠見的人,並且把與(yu) 晉惠公之間的恩怨,歸結為(wei) 個(ge) 人恩怨,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為(wei) 當時傳(chuan) 統的觀點,國君代表的就是國家,諸侯和國家是一體(ti) 的。他也清醒地認識到,此時秦國還不具備吞並晉國的實力,所以寧願化幹戈為(wei) 玉帛,給秦國多一個(ge) 朋友少一個(ge) 敵人。

 

《左傳(chuan) 》關(guan) 於(yu) 這次韓原之戰的來龍去脈到此交代完畢。

 

《史記·秦本紀》對秦晉韓原之戰也有詳細記錄,並且明確說了這次秦國領兵的將領就是㔻鄭的兒(er) 子㔻豹——終於(yu) 遂了㔻豹的心願。此外,明確說了秦國本來就是準備殺了晉惠公來祭祀上帝,反倒是周襄王念在同姓的份上,向秦國求情,且穆姬也向秦穆公求情。秦穆公是在周天子和夫人的雙重求情下,才同意了放晉惠公回國。《史記·晉世家》則還交代了晉惠公被俘虜後安排繼承人等細節,有晉惠公說“孤雖得歸,毋麵目見社稷,卜日立子圉”的記錄——以晉惠公的人品和見識,讓他說出這樣的話不大可能。倒是《左傳(chuan) 》說的,陰飴甥假借晉惠公之名說出來更可信。不過比之《左傳(chuan) 》,《史記》這段故事裏另外多交代了一個(ge) 細節,即晉惠公被釋放回國後認為(wei) 重耳是威脅,派人去狄人那裏刺殺重耳,逼得重耳出奔齊國。這個(ge) 細節說明晉惠公其實在這段時間裏是對晉國的內(nei) 部局勢做了深刻反思的,他清楚的認識到內(nei) 部的反對勢力相當強勢,必須對這一派進行打擊了,否則後麵自己會(hui) 舉(ju) 步維艱——韓原之戰慶鄭和韓簡的表現,已經說明這倆(lia) 人也不是晉惠公的死忠,重耳勢力已經滲透到晉惠公身邊了。所以,斬草除根擒賊擒王,殺掉重耳斷絕這些人的念想就是一個(ge) 必然的選擇。但是很遺憾,不知道是天意,還是晉惠公派出的人不得力,甚至也許殺手就被重耳一派勢力成功策反了,總之重耳順利躲過一劫——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後來在重耳身上得到了應驗。

 

在《國語·晉語》裏對於(yu) 秦晉韓原之戰也有個(ge) 《秦侵晉止惠公於(yu) 秦》的記錄,按照《國語·晉語》的說法,韓原之戰後秦穆公之所以釋放晉惠公回國,是采納了公孫枝的建議。另外對於(yu) 後來的晉惠公歸國、斬殺慶鄭等,《國語·晉語》裏也分別有《呂甥逆惠公於(yu) 秦》和《惠公斬慶鄭》與(yu) 之對應,基本情節與(yu) 《左傳(chuan) 》和《史記》的記錄沒太大差別,此處不再贅述。

 

也是這一年,齊國一個(ge) 重要的人物——管仲——去世了。《史記·齊太公世家》特意交代了管仲臨(lin) 終前與(yu) 齊桓公關(guan) 於(yu) 齊國人事安排的對話,感興(xing) 趣的可以翻看一下。從(cong) 管仲與(yu) 齊桓公的對答看,管仲應該知道齊桓公心中有人選,而且顯然也清楚自己雖然對齊桓公的人選不同意,但自己的勸諫齊桓公大概率不聽——這也是為(wei) 何齊桓公向他征求推薦人選的時候,他說了句“知臣莫如君”,但當齊桓公真提出易牙、開方、豎刁三給人選的時候,責任心使他還是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後來的事實也說明,齊桓公確實沒有聽取管仲的意見,但管仲的對這三個(ge) 人的判斷都沒有錯——君臣之間對這三人看法不一致,這個(ge) 細節也說明這對君臣此時已經不是那麽(me) 默契一致了。而齊國的衰落,也在本年管仲去世之後拉開了帷幕。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