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僖公十二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廿七日丙寅
耶穌2024年8月30日
[春秋]十有二年春,王三(正)月,庚午,日有食之。
夏,楚人滅黃。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丁醜(chou) ,陳侯杵臼卒。
魯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
春季,《春秋》唯一的記錄是日食,但三傳(chuan) 在引述《春秋》原經記錄時,對這次日食的發生時間略有差異,《左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都是“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榖梁傳(chuan) 》則是“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庚午,日有食之。”按照後人的研究,這次日食應該是在三月庚午,按照曆書(shu) 那天是晦日,但實際上當時曆法不精確,如果曆法很精確,那天是四月庚午初一朔。即嚴(yan) 格精準的話,《春秋》這部分記錄應該是這樣的:
十有二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三傳(chuan) 對這條日食的記錄均未多做解讀。不過《左傳(chuan) 》春季記錄了一件別的事:
十二年春,諸侯城衛楚丘之郛,懼狄難也。
魯僖公十二年春天,諸侯聯合起來給衛國修築了楚丘的外城,是因為(wei) 畏懼狄人可能會(hui) 對衛國發難。
這座楚丘城,就是當年狄人事實上滅掉衛國後,在魯僖公二年,齊桓公聯合諸侯遷衛於(yu) 此,為(wei) 衛國修築的。這條記錄說明當時狄人對衛國——或者說中原諸侯國——的威脅再次凸顯,所以諸侯們(men) 才未雨綢繆。
進入夏季,《春秋》的記錄是“夏,楚人滅黃。”夏天,楚國滅掉了黃國——這是交代上一年“冬,楚人伐黃”的結果。《公羊傳(chuan) 》對這條記錄未解讀,《榖梁傳(chuan) 》注釋說:
貫之盟,管仲曰:“江、黃遠齊而近楚。楚,為(wei) 利之國也。若伐而不能救,則無以宗諸侯矣。”桓公不聽,遂與(yu) 之盟。管仲死,楚伐江滅黃,桓公不能救,故君子閔之也。
當初諸侯在貫會(hui) 盟的時候,管仲就跟齊桓公說:“江國和黃國距離我們(men) 齊國比較遠而離楚國很近。楚國,是很重視利益的國家。若因為(wei) (江國和黃國與(yu) 我們(men) 結盟導致楚國國家利益受損而)出兵攻打江國和黃國,我們(men) 又由於(yu) 距離遠無法援救,則就會(hui) 動搖齊國作為(wei) 諸侯聯盟宗主的威信。”齊桓公不聽,還是與(yu) 江國和黃國結盟。管仲死後,楚國伐江滅黃,但齊桓公沒有去救援,所以君子在這裏憐憫江國和黃國。
前麵說過,魯僖公二年的貫之盟江國和黃國叛楚投齊。按照《左傳(chuan) 》這裏的說法,當初管仲考慮到地理差異,勸諫齊桓公慎重對待與(yu) 江國和黃國結盟一事,但齊桓公未采納管仲的意見——估計當時齊桓公隻想著麵子問題,卻未曾料到給自己埋下了地雷。後來事態的發展果然如管仲所料,齊桓公麵對楚國伐江滅黃毫無作為(wei) ,當叛逃楚國投奔齊國的小弟挨揍的時候,一點大哥的擔當都沒有,啪啪被打臉,想想其他小弟怎麽(me) 看呢?不過估計這時候齊桓公已到暮年,開始昏聵,也確實心有餘(yu) 力不足了,隻能裝聾作啞了。
不過《榖梁傳(chuan) 》這裏存在一個(ge) 問題,即認為(wei) 楚伐江滅黃是在管仲去世後的事。楚國滅掉江國確實是在管仲去世之後的魯文公四年,但在本年楚國滅掉黃國的時候,管仲尚未去世。管仲一直到魯僖公十五年才去世。而且不止《榖梁傳(chuan) 》有這個(ge) 錯誤,按《史記·秦本紀》的記載,也是“(秦穆公)十二年,齊管仲、隰朋死”——秦穆公與(yu) 魯僖公同一年即位,按《史記·秦本紀》的記載,管仲是本年死的。但是在《史記·齊太公世家》裏,則明確記載了“(齊桓公)四十一年,秦穆公虜晉惠公,複歸之。是歲,齊管仲、隰朋皆卒。”齊桓公四十一年,對應的是魯僖公十五年、秦穆公十五年,可見《史記》本身對管仲去世的年份也是矛盾的。
《左傳(chuan) 》夏季的記錄,就是交代了一下楚人滅黃的起因:
黃人恃諸侯之睦於(yu) 齊也,不共楚職,曰:“自郢及我九百裏,焉能害我?”夏,楚滅黃。
黃國自恃和齊桓公為(wei) 首的中原諸侯聯盟關(guan) 係好,所以不給楚國進貢,說:“郢距離我們(men) 九百裏,怎麽(me) 可能侵害到我們(men) ?”夏季,楚國滅掉了黃國。
郢,是楚國的都城。黃國一方麵覺得有齊桓公為(wei) 首的中原諸侯做依靠,另一方麵覺得楚國離黃國距離較遠,楚國人不可能舟車勞頓遠征黃國,所以做出了挑釁行為(wei) ,停止了給楚國進貢財物——這也說明此前黃國是承認自己是楚國的附庸一直有向楚國進貢的義(yi) 務的。但是楚國顯然不是吃虧(kui) 了就悶頭認慫,原來的小弟敢叛變,那就往死裏揍,一定要維護自己的威信。
秋季,《春秋》沒有記錄什麽(me) 特殊的事情,所以以“秋,七月”一筆帶過。冬季,《春秋》記錄是“冬,十有二月,丁醜(chou) ,陳侯杵臼卒。”十二月丁醜(chou) 日,陳宣公去世。陳宣公即位是在魯莊公二年,在位四十五年,在位時間也算相當長了。陳宣公在位期間,影響最大的事件就是逼得敬仲完出奔齊國,為(wei) 後來田氏代齊埋下伏筆。他去世後即位的是兒(er) 子款,後世稱陳穆公。這兩(liang) 條記錄三傳(chuan) 也均未關(guan) 注,《春秋》這一年的記錄到此結束。
《左傳(chuan) 》後半年的記錄,是王室和齊國的事情:
王以戎難故,討王子帶。秋,王子帶奔齊。冬,齊侯使管夷吾平戎於(yu) 王,使隰朋平戎於(yu) 晉。
王以上卿之禮饗管仲,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陪臣敢辭。”王曰:“舅氏,餘(yu) 嘉乃勳,應乃懿德,謂督不忘。往踐乃職,無逆朕命。”管仲受下卿之禮而還。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讓不忘其上。《詩》曰:‘愷悌君子,神所勞矣。’”
第一段承接去年王子帶之亂(luan) 。周襄王因為(wei) 王子帶糾結戎人作亂(luan) ,所以開始反攻清算,討伐王子帶。秋天,王子帶出奔齊國。冬天,齊桓公派管仲為(wei) 使者,使戎人跟周襄王達成和解,派隰朋為(wei) 使者,讓戎人跟晉國達成和解。
齊桓公一直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按說王子帶糾結戎人叛亂(luan) ,“尊王攘夷”這兩(liang) 杆大旗王子帶都違反了,作為(wei) 叛亂(luan) 的核心人物,他最不應該出奔的就是齊國,這簡直就是羊入虎口肉包子打狗。但很奇怪,他出奔的目的卻偏偏是齊國,似乎一點也不擔心齊桓公會(hui) 把他抓起來送交王室法辦——更詭異的是,齊桓公果然也並未將王子帶抓起來交給王室,這也為(wei) 後來魯僖公二十四年王子帶再次作亂(luan) 埋下了隱患。我很懷疑其實齊桓公內(nei) 心是有著小九九的,很可能想拿王子帶作為(wei) 籌碼,與(yu) 王室討價(jia) 還價(jia) ,甚至不排除他想著萬(wan) 一有一天周襄王去世了,他要擁立王子帶即位。
第二段講述了在作為(wei) 使者成功解決(jue) 了此次王室與(yu) 戎人之間的矛盾後,王室對管仲的特殊禮遇。君子引用的“愷悌君子,神所勞矣”,出自《詩經·大雅·旱麓》,大致意思說,君子為(wei) 人謙和平易近人,所以神靈也會(hui) 庇護他。
第二段意思說,周襄王為(wei) 表示對齊國和管仲的感謝,用對待上卿的禮遇來宴請管仲。管仲推辭說:“臣,是身份低賤的官員,齊國還有天子派遣的國氏、高氏兩(liang) 位守臣上卿在。若他們(men) 承受天子的命令春秋兩(liang) 季來覲見,到時候又用什麽(me) 禮節接待他們(men) 呢?陪臣鬥膽懇請辭謝這樣高的禮遇。”周襄王說:“你是我伯舅的使者,我嘉獎你的功勞,接受你的美德,這些都是確實不能讓人忘掉的。去踐行你的職責,不要忘記我的命令。”最終管仲還是以下卿的禮節接受王室的接待,而後回到齊國。君子評價(jia) 說:“管仲世代享受祭祀確實是應該的!他謙讓而不忘爵位比他高的。這就是《詩經》說的‘愷悌君子,神所勞矣平。’”
《左傳(chuan) 》這段記錄,說明管仲是非常懂進退知禮節的。雖然功勞大,但不居功自傲,始終保持謙遜謹慎的態度。他提到齊國“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此前說過,齊國的政治體(ti) 係比較特殊,國氏、高氏是作為(wei) 周天子的代表世代為(wei) 齊國上卿,某種程度上有監督齊侯的責任,齊桓公之所以能上位,也離不開這兩(liang) 家的大力支持。所以管仲雖然功勞大,但名義(yi) 上的爵位是不可能高過這兩(liang) 位的。管仲能說這兩(liang) 位“節春秋來承王命”,說明這兩(liang) 家是要定期來給王室匯報工作的。所以管仲預先意識到一旦自己越禮,到時候就會(hui) 給王室留下一個(ge) 難題,弄不好自己也因之會(hui) 得罪國氏高氏——做人要低調,管仲做到了。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