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範必萱作者簡介:範必萱,女,貴州貴陽人。畢業(ye) 於(yu) 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專(zhuan) 業(ye) 。曾任科研單位技術員、雜誌社編輯、行政機關(guan) 公務員。退休前就職於(yu) 安徽省審計廳(正處級),高級審計師,注冊(ce) 會(hui) 計師。一九九八年提前退休,擔任蔣慶先生的學術助理。出版有《月窟居筆記》。 |
君子文化視域下的女性自覺
作者:範必萱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西元2024年9月3日
摘要:君子之道植根於(yu) 中華元典精神之中。中華元典精神所涵蓋的“乾道”與(yu) “坤道”是一個(ge) 有機的整體(ti) 。“君子”一詞的含義(yi) 在文明進程中逐漸演進為(wei) “品德與(yu) 才能”的象征,從(cong) 此“君子人格”的內(nei) 涵跨域了社會(hui) 階層的局限,君子形象更為(wei) 立體(ti) ,故而君子人格的內(nei) 涵理應跨越男女性別的局限。女性也可以成為(wei) “君子”。由於(yu) 坤道懿德的熏陶,君子人格也是中華女性向往的理想人格。當下,在我們(men) 呼喚“君子文化”回歸的時候,女性的文化自覺正在興(xing) 起,“女君子”群體(ti) 的形成必將成為(wei) “君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關(guan) 鍵詞:君子之道;坤道懿德;女性的文化自覺;女君子。
一
在人類文明的曆史長河中,匯集了世界多種文化體(ti) 係。每一個(ge) 曆史悠久的民族,都擁有本民族的性格特征。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世界文化大格局中,呈現出廣博、深邃、包容、堅韌的特質。千百年來,雖然中華民族經曆了多次跌宕起伏的磨難,但是君子人格精神依然保持著崇德向善、修己利他、清正剛毅等文化基因,堅守著中國人的道德理想。
早在西周時期,“君子”一詞就已廣為(wei) 流傳(chuan) 。當初“君子”的內(nei) 涵是指擁有權利的貴族階層男子。自《易經》一書(shu) 問世,孔子及其門人所著的《易傳(chuan) 》十篇,極大地豐(feng) 富和擴展了君子文化的內(nei) 涵和外延,提升了《易經》的哲學高度,建立起“易道”的思想體(ti) 係,因而賦予“君子”尊貴而親(qin) 切的人格含義(yi) ,創立了君子文化的雛形。“君子”成為(wei) 道德高尚的人格象征,演進為(wei) 對有德有才的男子的尊稱。從(cong) 此,“君子”一詞跨越了階級屏障,打通了貴族階層與(yu) 平民階層在心性本體(ti) 的限製,君子文化在人格主體(ti) 的層麵體(ti) 現出平等觀念,也就是說,人人皆可以成為(wei) 君子。
梁漱溟先生說:“孔子所謂學,隻是教人養(yang) 成人格。什麽(me) 是人格呢?孔子用一個(ge) 抽象的名來表示他,叫做‘仁’;用一個(ge) 具體(ti) 的名來表示他,叫做‘君子’”。梁先生又說:“孔子有個(ge) 理想的人格,能合這種理想的人,起個(ge) 名叫做‘君子’”,“‘君子’這個(ge) 名詞,要想下一個(ge) 恰當的訓詁,極不容易,因為(wei) 它是表示一種崇高優(you) 美的人格,所以內(nei) 容包含得很豐(feng) 富。孔子指出種種標準,作為(wei) 人格的楷模。能合這標準,才許他是君子。”[1] 這是梁先生對君子人格概念的闡述。
君子的標準,《周易∙文言傳(chuan) 》提出君子四德,應是基本準則。《文言傳(chuan) 》說:“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hui) 也;利者,義(yi) 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ti) 仁足以長人,嘉會(hui) 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合義(yi) ,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文言傳(chuan) 》 以“乾卦”卦辭“元亨利貞”四個(ge) 字,將大化流行的天象應用到人道君子的德行修養(yang) 上,認為(wei) “元”是眾(zhong) 善之首,在君子的修養(yang) 上就是仁,君子以仁為(wei) 體(ti) 。這是儒家文化的一個(ge) 基本特征,“道德首出,仁為(wei) 根本”。儒家推崇的“五常”、“四端”、“三達德”以及“恕道”等等義(yi) 理,都是把“仁”放在首位的。這是講“元”是眾(zhong) 善之首;乾卦的“亨”,象征美好的人際交往,應符合禮儀(yi) ;“利”,是講道義(yi) 的聚合;“貞”,是指做事應守正道。乾卦的“元亨利貞”即為(wei) 君子的“四德”,即仁、禮、義(yi) 、事,這與(yu) 孟子提出的“仁、義(yi) 、禮、智”基本相同。可見,進德修業(ye) ,忠信立誠,是君子修為(wei) 的基本原則。
君子的種種標準,蘊含在中國文化的元典精神之中。自《周易》建立君子人格的基本概念之後,在儒家《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典籍中,君子人格的內(nei) 涵得到不斷充實和完善,統攝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仁、義(yi) 、禮、智、信以及忠、孝、廉、恥等倫(lun) 理範疇,君子人格逐漸成為(wei) 數千年來中國人的集體(ti) 人格。
君子文化中的“君子”,往往是與(yu) “小人”相對的。“小人”一詞也有多種含義(yi) 。在古代,“小人”是指地位低下的普通民眾(zhong) 。後來隨著君子文化的形成,“君子”一詞的內(nei) 涵演進為(wei) “道德高尚、具有才能的人”之後,“小人”一詞的含義(yi) 也發生了變化,泛指社會(hui) 生活中那些自私自利、唯利是圖、德行卑賤的人。在《論語》中,以君子與(yu) 小人對舉(ju) 的經典名句很多,譬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喻於(yu) 義(yi) ,小人喻於(yu) 利”;“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等。通過君子與(yu) 小人不同品格的對舉(ju) 比較,讚揚君子高尚的德行。孔子在回答季康子問政時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孔子在此處所說的君子,是指在上位者;所言小人,則是指下位者。上位者應以德修身,以身作則,為(wei) 善親(qin) 民,以德化民。錢穆先生在他的《論語新解》中對此注解道:“凡其人之品德可以感化人者必君子。其人之品德隨人轉移不能自立者必小人。是則教育與(yu) 政治同理。世風敗壞,其責任亦在君子,不在小人。”[2] 錢先生的這一觀點,是我們(men) 樹立“君子之風”的重要啟示。
從(cong) 另一角度看,君子與(yu) 小人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今日之君子,如若不能保守君子之節操,日後亦可能淪為(wei) 小人;今日之小人,若能反躬自省,學君子之識,養(yang) 君子之德,實君子之行,也能夠成為(wei) 君子。
二
在《易經》中,乾坤兩(liang) 卦是“易”之門,是六十四卦的核心。乾卦與(yu) 坤卦勾畫出的陽剛與(yu) 陰柔,實際上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ti) 。宋儒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的分析甚為(wei) 詳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極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wei) 其根;分陰分陽,兩(liang) 儀(yi) 立焉。”這種陰陽交合互補的關(guan) 係,正是萬(wan) 物化生的自然本源。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中國文化中這種陰陽交合、互生互補的自然觀,正是乾道與(yu) 坤道蘊含的天地之大義(yi) 。
孔子的學說,尤以人格的培養(yang) 與(yu) 教化為(wei) 重。“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是孔子提倡的教育理念,體(ti) 現了孔子教育的平等性和包容性。孔子提出的人格標準,按照《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有“明明德”、“親(qin) 民”、“止於(yu) 至善”,這是士君子道德修養(yang) 的基本原則,是“內(nei) 聖外王”合一的最高生命境界,是儒生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孟子說“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如同人身的肢體(ti) 一樣,是與(yu) 生俱來的,這說明“四端”是“仁、義(yi) 、禮、智”四種道德意識的發端,是人類共有的潛在道德行為(wei) 的本源,凡人類皆俱之,並無男女性別之分。聖人的這些教誨,都具有人格教育的普適性。君子之學與(yu) 君子之行,既沒有社會(hui) 身份的分別,也沒有男女性別的區分。男女性別的不同,隻是生命形態的不同,而在心性本體(ti) 上則是相同的。由此可見,在君子文化的視域中,君子之道所蘊含的對人性的關(guan) 懷,是同等的,既跨越了社會(hui) 階層的屏障,也跨越男女性別的屏障,它麵向的是每一個(ge) 獨立的人格。因此,君子文化對每一個(ge) 生命個(ge) 體(ti) 的關(guan) 懷,自然包含著對女性的關(guan) 懷。
《周易》乾、坤二卦提出了君子文化的基本概念。《象傳(chuan) 》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 是中國文化的元典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係辭傳(chuan) 》提出“天地氤氳,萬(wan) 物化醇。男女構精,萬(wan) 物化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為(wei) 天,為(wei) 陽,乾道化生一切陽性事物(包括人道中的男性);坤為(wei) 地,為(wei) 陰,坤道化生一切陰性事物(包括人道中的女性),這是《易傳(chuan) 》從(cong) 哲學的高度提出的大化流行的宇宙觀,闡明了“陰陽之道”的動、靜、剛、柔四個(ge) 特征,以及“男女有別”的自然特性。乾道象征天道運行,周而複始,君子要效法乾道之精神,堅忍不拔,“自強不息”; 《文言傳(chuan) 》闡釋坤卦說:“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ti) 。美在其中,而暢於(yu) 四肢,發於(yu) 事業(ye) ,美之至也!”坤道象征大地之廣闊,意味著坤道中的君子通達文理,行中道,把內(nei) 在的美德推展於(yu) 外在的事業(ye) ,這裏所指的君子,包含著女性。“美在其中”,“ 美之至也”,不乏對中華民族優(you) 秀女性坤道懿德之讚美。“厚德載物”, 慧中秀外,是女性君子人格的彰顯。
《詩經∙周南∙關(guan) 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描述美麗(li) 賢良的女子,隻有君子才能相配。《詩經》是講“正夫婦之始”的“義(yi) 法”。蔣慶先生在《讀經與(yu) 中國文化複興(xing) 》一文中說:“《詩經∙周南》講‘文王之化’熏陶出‘後妃之德’,而‘後妃之德’又是‘正道之始,王化之基’。人類一切良好的政治、曆史、文化都必須建立在統治者夫婦關(guan) 係符合‘正道’之上,夫婦關(guan) 係一壞,則一切都壞。這是因為(wei) 統治者身居上位,為(wei) ‘風化之所出’,與(yu) 民眾(zhong) 的關(guan) 係是‘上風下草’的關(guan) 係,統治者個(ge) 人的道德若不符合‘正道’,會(hui) 直接敗壞整個(ge) 社會(hui) 風氣,古今中外因‘夫婦不正’造成的政治災禍史不絶書(shu) 。而所謂‘正道’,就是人類必須遵守的普遍道德。所以,‘正夫婦之始’的‘義(yi) 法’是永恒不變的真理。”[3] 君子之德與(yu) 淑女之德相配,是“正道之始”的關(guan) 鍵,是治理國家、教化民眾(zhong) 的基礎,也是人類必須遵循的道德原則。
三
曆史上有許多優(you) 秀的女性,在人格上既保持淑女賢良的自然屬性,又在社會(hui) 舞台上展現出卓越的社會(hui) 價(jia) 值。她們(men) 以特有的坤道懿德,直接或間接地為(wei) “君子文化”增添了豐(feng) 富的內(nei) 容。
據史料記載,在遠古時期,軒轅黃帝的元妃嫘祖,發明了種桑養(yang) 蠶、繅絲(si) 製衣的技術,改變了當地百姓以往用獸(shou) 皮、樹皮遮體(ti) 的狀況;嫘祖輔佐黃帝管理部落,開創了男耕女織的農(nong) 耕文明;嫘祖還首倡婚嫁習(xi) 俗,初創了以家庭為(wei) 單位的社會(hui) 文明。黃帝是有據可考的人文始祖,嫘祖被譽為(wei) “人文女祖”,後人還稱嫘祖是“先蠶”聖母。
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是中國曆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女將軍(jun) 、女政治家。商代後期形成隆重的祭祀祖先的“周祭製度”,以團結部族成員,增強家族和部族之間的凝聚力。婦好經常在王室和貴族舉(ju) 行的祭奠儀(yi) 式中擔任主祭,可見婦好擁有至高的政治地位。商王武丁多次命婦好率兵征伐夷人,為(wei) 商朝收複了不少土地。婦好每次班師回朝,商武王都要到城外迎接,反映出武王對婦好的尊重。武丁時期是商代的中興(xing) 時期,這與(yu) 婦好的輔佐是分不開的。雖然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對婦好的功績沒有詳細的文字記錄,但是從(cong) 1976年安陽殷墟發掘的婦好墓中,提供了不少研究婦好的參考資料。
西周時期,宗法製度建立。周朝的禮製對女子教育產(chan) 生了很大影響,女子天性中的美德得到彰顯。“周室三母”的懿德嘉行,為(wei) 古代女性樹立了榜樣。周室三母,即太薑、太任、太姒,她們(men) 以忠貞和順、仁德明理、誠摯莊重的品行,對子女廣施德教,輔助周朝王室成就了德治的功勳。在“周室三母”之後,還有周武王姬發的王後邑薑。邑薑是薑太公的女兒(er) ,周成王姬誦、唐叔虞的母親(qin) 。在《論語∙泰伯》篇中,孔子針對周武王所說“予有亂(luan) 臣十人”一語,指出輔佐周武王治國的十個(ge) 大臣中,還有一位是婦女[4]。這位婦女就是邑薑。宋儒朱熹對此作注說:武王的十位“治亂(luan) ”之臣中,是“九人治外,一人治內(nei) ”,說明邑薑對內(nei) 宮的治理功績顯著。從(cong) 周王室四位母親(qin) 的功績看,周朝之所以能延續國運約800年,除了建立健全禮樂(le) 製度之外,還與(yu) 這幾位女性“以德化天下”的貢獻有關(guan) 。
西漢劉向編纂的《古列女傳(chuan) 》中記錄了一百多個(ge) 從(cong) 上古時期至漢代婦女的曆史故事。首卷是“母儀(yi) 傳(chuan) ”,讚頌婦女教子有方、母儀(yi) 天下的功績,其中“鄒孟軻母”的篇章堪稱典範。孟母教子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孟母深明大義(yi) ,深諳禮法,她以君子人格要求自己,以君子人格影響教育孩子,一以貫之,為(wei) 中國培養(yang) 出孟子這位偉(wei) 大的“亞(ya) 聖”。孟母是“母教文化”的楷模,開啟了中華母教文化的篇章。繼孟母之後,還有陶母、歐母、嶽母等偉(wei) 大的母親(qin) ,她們(men) 以純正仁德的母愛,以自身潛在的君子人格,為(wei) 中國培養(yang) 出聖賢、君子和社會(hui) 有用人才。
東(dong) 漢時期著名女史學家班昭,出身於(yu) 儒學世家,她以廣博的才智和深厚的家國情懷,繼承父親(qin) 班彪和長兄班固的遺誌,完成了《漢書(shu) 》的續寫(xie) 。在她撰寫(xie) 的《漢書(shu) ∙八表》中,以儒家德治思想作為(wei) 評判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的標準,體(ti) 現出史學家的高度責任感,為(wei) 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班昭曾應皇帝延請,到宮廷做了皇後的老師。她以儒家的坤道懿德教導後宮嬪妃。在漢和帝駕崩之後,因為(wei) 繼位的皇帝還小,由鄧太後主政。鄧太後請班昭參與(yu) 政務,班昭以一己之力,輔佐鄧太後執政。可見班昭不僅(jin) 具有深厚的曆史知識,還具有經世致用的能力。班昭晚年在身患重病期間,不忍看到家族內(nei) 的女孩子們(men) 無人教導,擔心她們(men) 將來出嫁之後由於(yu) 不懂人倫(lun) 大義(yi) ,不懂婦道,會(hui) 影響家庭幸福,於(yu) 是她帶病寫(xie) 下《女誡》七篇,以古聖先賢的教誨來教導女子,讓她們(men) 懂得明德、明倫(lun) 、知禮、複性的道理。《女誡》寫(xie) 成後,她讓女子們(men) 各自抄寫(xie) 一份保留,以便出嫁後可以隨時遵照奉行。這份手抄的《女誡》後來流傳(chuan) 於(yu) 坊間,成為(wei) 社會(hui) 上流行的教女課本,直至民國時期。班昭的德行和才華,以及她的家國情懷和社會(hui) 擔當,堪稱中國曆史上名副其實的“女君子”。
班昭留下的《女誡》,開創了我國女性自我教育的先河。之後有唐代宋若莘姐妹的《女論語》、明代徐皇後的《內(nei) 訓》以及明末王相母親(qin) 劉氏的《女範捷錄》,後人稱這四本書(shu) 為(wei) 《女四書(shu) 》。《女四書(shu) 》的內(nei) 容上雖然存在曆史觀念上的局限性,但是卻體(ti) 現出中國女性在華夏文明進程中的文化自覺。
載入現代史冊(ce) 的女君子,也不乏其人。例如:1936年在上海的抗日救亡運動中,被捕入獄的“七君子”之一的史良,就是一位女性。史良出身清貧,她追求真理,維護正義(yi) 。在國民黨(dang) 的監獄裏,她威武不屈,富貴不淫,斷然拒絕了反動派誘降的陰謀,始終堅持“愛國無罪”的正義(yi) 立場。“七君子”以大義(yi) 凜然的正氣,極大地鼓舞全國人民抗日救亡的熱情。史良還向廣大婦女宣傳(chuan) 進步思想,發起成立了“上海婦女救國聯合會(hui) ”,號召有血性的婦女走出家門,奮起救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史良擔任第一任司法部部長,組織起草了新中國的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從(cong) 此,在我國實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製度,保護了婦女、兒(er) 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史良認為(wei) ,“婦女得不到解放,整個(ge) 民族就談不上解放。”史良是女中豪傑,是一位具有憂患意識、獻身於(yu) “為(wei) 生民立命”大業(ye) 中的女君子。
在近代,也湧現出不少新時代的女君子。例如:1997年,有一位帶領180名受害老人作為(wei) 原告, 勇敢將整個(ge) 日本告上法庭的女士,她的名字叫王選。王選以驚人的毅力,以個(ge) 人名義(yi) 與(yu) 日本打了42場國際官司,終於(yu) 迫使日本向世界承認對中國實施細菌戰的事實。1995年, 隨丈夫在日本工作的王選女士意外得知一個(ge) 信息:她的老家崇山村五十年前流行的鼠疫及炭疽病與(yu) 日本的細菌戰有關(guan) 。她聯想起早年聽父親(qin) 說過,日本侵華時期,家族中有8位親(qin) 人因鼠疫奪走了生命,又想到17歲到崇山村插隊時,看見一些受炭疽病折磨的老人。她義(yi) 憤填膺,決(jue) 心要為(wei) 受害者討回公道。於(yu) 是她毅然辭去年薪50萬(wan) 的工作,回到國內(nei) 搜集證據,用了十餘(yu) 年的時間、耗盡百萬(wan) 家產(chan) ,往返於(yu) 兩(liang) 國之間發起訴訟。在42場國際官司中,她獨自出庭的就有18次。盡管屢遭敗訴,但她堅持不懈。她的正義(yi) 行為(wei) ,引起了國際社會(hui) 的廣泛關(guan) 注。終於(yu) 在2002年8月27日,日本東(dong) 京地方法院給出最終判決(jue) :日本承認了731細菌部隊曾對中國實施過細菌戰的事實。這一判決(jue) 結果,使長期以來日本731細菌戰的罪行從(cong) 模棱兩(liang) 可的推斷成為(wei) 事實,從(cong) 此將日軍(jun) 的罪行牢牢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王選以她的一己之力,以她的“不忍之心”和俠(xia) 肝義(yi) 膽,贏得了世間道義(yi) 的勝利,體(ti) 現出一位知識女性的勇敢精神和社會(hui) 良知。
另外,在經濟領域,有一位敢於(yu) 向邪惡勢力開戰的女君子,她的名字叫劉姝威。2001年,從(cong) 事經濟研究工作的劉姝威在偶然情況下,發現藍田股份財務造假。她沒有沉默,而是在《金融內(nei) 參》捅破了藍田股份的泡沫。藍田為(wei) 此起訴了劉姝威。此時沒有人站出來幫她,她隻能孤軍(jun) 作戰。在遭到恐嚇和死亡威脅時,劉姝威堅信自己的推理和結論沒有錯,她說:“我是一名學術研究者,現在卻變成一個(ge) 巨大勢力集團的對立麵。我沒有選擇,隻能以死相拚。”於(yu) 是,劉姝威借助媒體(ti) 發表了2萬(wan) 多字的文章《藍田之謎》,進一步公開分析藍田財務造假的過程,使藍田事件暴露於(yu) 世。最後隨著相關(guan) 部門的介入,藍田神話宣告破滅。2002年,劉姝威被評為(wei)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時至2015年,沉默了12年的劉姝威,再一次逆流而上,勇敢發聲,質疑樂(le) 視股份的賈某某巨額減持套現的異常行為(wei) 。但是她的這一次開火不但沒人理解,反而遭到來自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業(ye) 人士和民間的圍攻,遭到網上群嘲。劉姝威依然沒有妥協,又是孤軍(jun) 作戰。直到樂(le) 視分崩離析、股票退市時,人們(men) 才想起這位“吹哨人”,才明白劉姝威的預見性和良苦用心。劉姝威是孤勇者,她彰顯出一位當代學者的高度社會(hui) 責任感和君子人格。
我們(men) 不會(hui) 忘記堅守在大山深處的教育工作者張桂梅,她以純樸善良的大愛點亮了貧困山區無數女孩的未來。她倡導性別平等,喚醒了女孩子們(men) 的文化自覺,她用真誠的愛心去溫暖每一個(ge) 需要幫助的孩子。麵對病魔,她把自己的身體(ti) 置之度外,堅持在教育第一線。她的事跡感動中國。
在中國曆史上,有眾(zhong) 多可以堪稱“女君子”的優(you) 秀人物。她們(men) 的功績,雖然在史學家的筆下有所忽略、有所遮蔽,但是她們(men) 的足跡卻真真切切地留存於(yu) 世間。誠如著名學者辜鴻銘先生所讚譽的那樣:“她們(men) 是該民族的文明之花,是該文明國家的國家之花。”[5]
楊絳先生曾經指出:“人生一世,需有三個(ge) 自覺,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願地改造自己。人的這一生,就是在自我探求中,逐步覺醒的過程。”[6] 女性個(ge) 體(ti) 生命的成長,充滿靈動與(yu) 頑強,每一位追求自我完善的女性,都能在“君子文化”的大廈中找到安頓身心的居所;而女君子群體(ti) 的成長,則需要一個(ge) 從(cong) “自覺”到“自信”、從(cong) “自信”到“自在”的過程。
麵對當前各種文化交匯、中西文明衝(chong) 突、價(jia) 值評判標準錯亂(luan) 的複雜世態,中國人的心理充滿迷茫與(yu) 焦慮,亟待呼喚君子文化的重建與(yu) 回歸。隻有君子群體(ti) 的力量形成合力、形成矢量時,君子人格的道德之“風”才能引領紛繁蕪雜的曠野之“草”;也隻有在社會(hui) 環境風清弊絕之時,儒家所追求的“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互助友愛的理想社會(hui) 才有可能實現。當下,在我們(men) 呼喚“君子文化”回歸的時候,女性的文化自覺正在興(xing) 起,“女君子”的群體(ti) 正在形成,這個(ge) 群體(ti) 必將成為(wei) “君子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注釋
[1] 梁漱溟《中華聖賢講什麽(me) 》第一篇,中華書(shu) 局,2016
[2] 錢穆:《論語新解∙12∙19》
[3] 引自:蔣慶《讀經與(yu) 中國文化的複興(xing) 》一文。四川人民出版社《儒學的時代價(jia) 值》第107頁。
[4] 《論語》泰伯篇第二十章,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yu) 斯為(wei) 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5]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春秋大義(yi) )》之《中國婦女》。
[6] 引自【知乎】:楊絳先生百歲那年,答記者問。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