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平】中華“道統”隨筆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2-08-04 08:00:00
標簽:
     
    
     
     
    中華“道統”隨筆
    作者:老平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發表
    時間:西曆2012年8月3日
    
    
    
    一. 南宋朱熹說“道統”
    
    
    “道統”一詞,首見於南宋大儒朱熹,他在《中庸章句·序》中寫道:“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於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朱熹認為“道統”的傳承來自上古帝王堯,堯傳於舜,舜傳於禹,禹是夏朝的第一代君王。所傳的內容就是後世所說的儒家心法,開始是四個字“允執厥中”,後來變為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二. 唐代韓愈的“道統”觀
    
    
    朱熹雖然首先使用了“道統”一詞,但其中的觀點卻非朱熹首創,唐代的韓愈在《原道》裏指出:“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有鑒於當時道佛兩教的興盛,倡明儒家的“道統”觀,目的是繼承先秦儒家之道,以抗衡道教和佛教。韓愈列出的譜係起於堯而止於孟子,他的這個觀點為後世宋明理學家所接受。
    
    
    三. 先秦儒家的“道統”觀
    
    
    韓愈“道統”觀的最後兩位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因此唐宋儒家的“道統”觀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儒家的論著,如《論語》和《孟子》。
    
    (1)《論語》的“道統”觀
    
    《論語•堯曰》載:“堯曰:‘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大意是堯對舜說,上天之命已經落在你的身上,你要誠實地把握住那個“中”,如果天下百姓困苦貧窮,你的祿位就會永遠終止。後來舜也把這個意思傳給了禹。
    
    這段文字出現了堯傳舜,舜傳禹的譜係,而且出現了“允執其中”的儒家心法,前麵提到的朱熹在《中庸章句·序》的話可以追溯到這裏。
    
    (2)《孟子》的“道統”觀
    
    《孟子·盡心下》記載了孟子的一段話:“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
    
    孟子的這段話有兩個觀點,一是提出了堯、舜、湯、禹、文王、孔子的傳承譜係,這個譜係上接《論語•堯曰》,下啟唐宋儒家的“道統”。二是認為傳承的雙方不必相見,可以“聞而知之”,如孔子雖然與文王相隔了五百年,仍然可以繼承文王之道,這為後世儒家隔代承接“道統”提供了依據。
    
    
    四. 當代人的“道統”觀
    
    
    (1)牟宗三的儒學三階段說
    
    牟宗三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從儒家的當前使命說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 一文中提出了儒學三階段說:第一階段是由先秦儒家開始,發展到東漢末年,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第二階段是宋明理學,代表人物是朱熹和王陽明;第三階段是新儒學,新儒學的目標是要由儒家內聖心性之學開科學、民主的新外王。
    
    
    這個儒學三階段說與先秦儒家和宋明理學的“道統”觀相比有兩個特點:一是以孔子為源頭,而不是以堯、舜為起源。另外,現代的新儒學是上接宋明理學。二是賦予了儒家內聖外王的新含義,即通過修煉心性而開出科學和民主的外王。
    
    (2)錢穆的廣義“道統”觀
    
    史學家錢穆對起於唐宋的儒家“道統”說法不以為然,他在《中國學術通義》裏寫道:“此種主觀的單傳孤立的易斷的道統觀,其實紕繆甚多。若真道統則須從曆史文化大傳統言,當知此一整個文化大傳統即是道統。如此說來,則比較客觀,而且亦決不能隻是一線單傳,亦不能說它老有中斷之虞。”
    
    錢穆認為作為文化傳承的真“道統”,不應該由個別人說了算,也不應該是單傳而易斷的,更不應該是儒家自己的“道統”。顯然,錢穆說的是一種廣義的“道統”。
    
    
    五. 兩點看法
    
    
    (1)“道統”是指儒家學說的核心和傳承
    
    綜上所述,“道統”一詞出自儒家,它包含了儒家學說的內核和傳承兩部分,而且兩者是互相聯係的。
    
    從內核來看,儒家的核心是內聖外王。內聖與修身有關,修身以修養心性為要旨;外王與用世有關,用世與實現仁政為目標。其中內聖是本,外王是用,“執中”是心法。
    
    從傳承來看,孔子之前是聖王並重,堯、舜、禹、湯、文王等人是有德有位,“執中”是內外一體;從孔子開始是聖王二分,有德者無位,“執中”是先內後外;孟子之後內聖是為了輔王,“執中”發生了變化,有的舍內求而取外用,有的以不偏不倚論“執中”。
    
    由此可見,儒家“道統”是一個流動的體係,是與時俱變的。
    
    (2)變儒家“道統”為中華“道統”
    
    從曆史上看,中華文化的變化經曆了從文化一統到百家爭鳴,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家,再到一家為主三家並存的變化過程,因此早期儒家的“道統”往往也是別家的“道統”,而後期儒家的“道統”也會用別家的東西。如堯、舜、禹相傳的“允執厥中”不僅是儒家的心法,也是先秦道家的心法。又如宋明理學的建立就借鑒了佛道兩家的東西。
    
    如此一來,儒家“道統”就可以擴展為中華“道統”,而確立中華“道統”的過程,不僅是合儒、道、佛三家為一體的過程,也是確立中華文化區別於西方文化的過程,還可能是為融合東西方文化、推進人類文明向前發展做準備的過程。
    
    何謂中華“道統”?中華“道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它貫穿中華文明的五千年曆史長河,體現在儒、道、佛等各家先賢的實踐和典籍記載之中。中華“道統”的內容可以簡單概括為:內求修身,知內達外,彼此合一,天下為公。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