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學府觀瀾書院導讀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24-09-02 20:09:47
標簽:

千年學府觀瀾書(shu) 院導讀

來源:“書(shu) 院研究”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三十日己巳

          耶穌2024年9月2日

 

(開場白)尊敬的遊客朋友們(men) ,大家好!歡迎您踏上湖南資興(xing) 這片充滿靈氣的土地。我是您的導遊,今天將與(yu) 您一同探訪一處曆史與(yu) 文化交融的聖地——觀瀾書(shu) 院。

 

 

 

書(shu) 院是中國古代教育機構,始於(yu) 唐,盛於(yu) 宋,有宋一代資興(xing) 程水鄉(xiang) 先後創建了觀瀾、辰岡(gang) 、文峰三大書(shu) 院,賡續千年保持至今的隻有觀瀾書(shu) 院。

 

觀瀾書(shu) 院位於(yu) 湘南資興(xing) 市回龍山瑤族鄉(xiang) 柏樹村鋪上組,自北宋嘉祐年間(1056年—1063年)起,近千年來,這裏便是當地曹氏家族文脈傳(chuan) 承的搖籃,嶽麓書(shu) 院鄧洪波教授稱之為(wei) “湖南現存最古老的家族書(shu) 院”,是研究古代書(shu) 院史的活化石,也是湖南乃至中國教育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宋元明時期觀瀾書(shu) 院鄰程水而建,清康熙年間,遭遇水患,書(shu) 院被毀,僅(jin) 剩下基址和石碑,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遷建到現址。2011年觀瀾書(shu) 院被湖南省政府公布為(wei) 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得到修繕。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請您跟隨我的腳步,一起走進這座曆經滄桑卻依舊弦歌不輟的書(shu) 院,感受那些跨越千年的書(shu) 香氣息,聆聽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回響的琅琅書(shu) 聲。

 

讓我們(men) 啟程,開始一段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大門口講解)尊敬的遊客朋友們(men) !當您踏進這扇承載著曆史滄桑的大門,我們(men) 便一同步入了湖南資興(xing) 觀瀾書(shu) 院——一個(ge) 文化與(yu) 智慧交織的殿堂。

 

請跟隨我,讓我們(men) 穿梭於(yu) 時光的長廊,探尋這座古老書(shu) 院的過往與(yu) 精神。

 

站在觀瀾書(shu) 院的大門前,我們(men) 首先被這座古樸莊重的建築所吸引。觀瀾書(shu) 院始建於(yu) 北宋嘉祐年間,由進士曹靖創立,觀瀾書(shu) 院名稱來源於(yu) 《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書(shu) 院旨在培養(yang) 家族子弟,傳(chuan) 承文化與(yu) 學問。在古代科舉(ju) 考試中觀瀾書(shu) 院共培養(yang) 了一名狀元六名進士。

 

 

 

眼前這棟建築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書(shu) 院坐西朝東(dong) ,麵對回龍峰,程水繞院,古樸莊重。這裏自古以來便是湘粵古道之要衝(chong) 。清代乾隆年間,陝西渭南人,時任興(xing) 寧縣令蔣兆甲撰有一聯,描繪了觀瀾書(shu) 院之氣勢和勝境。

 

上聯:望日慶升平,仰鳳嶺回山,氣象崢嶸峙繡虎;

 

下聯:觀瀾匯學海,帶桃源醁水,文機活潑衍雕龍。

 

 

 

門楣上懸掛的牌匾是由孔子第七十七代孫、世界孔子後裔聯誼總會(hui) 原會(hui) 長孔德墉先生題寫(xie) 。壬寅年(2022年)夏月,時年96歲的孔德墉先生應觀瀾書(shu) 院後學曹輝先生之邀為(wei) 觀瀾書(shu) 院題寫(xie) 牌匾,先生欣然應允。當年冬天,孔先生因感染新冠病毒,不幸與(yu) 世長辭,“觀瀾書(shu) 院”四字竟成先生絕筆。

 

 

 

觀瀾書(shu) 院大門的門檻石雕主題是——鯉魚躍龍門。“鯉魚躍龍門”寓意為(wei) 經過努力奮鬥後獲得成功和榮譽。這個(ge) 典故常用來鼓勵人們(men) 不畏艱難,努力拚搏,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

 

 

 

大門左右對稱擺放一對石鼓,上刻一對麒麟,雖有所破損,依然可窺當年樣貌。大門前的石礎、石柱和上麵鬥拱以及木雕都是清初原物,雖經曆滄桑,依然屹立,承載著觀瀾書(shu) 院的曆史和未來。

 

 

 

撫今追昔,觀瀾書(shu) 院雖曆經風雨,依舊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前廳講解觀瀾書(shu) 院沿革和“代際傳(chuan) 承”)走進前廳,我們(men) 仿佛能聽到曆代學子的琅琅書(shu) 聲。前廳右側(ce) 上方是觀瀾書(shu) 院建置沿革展示,以時間為(wei) 軸,記錄了觀瀾書(shu) 院的曆史變遷和發展脈絡。大家抬頭看,上方的牌匾是清代康熙年間興(xing) 寧縣令申奇彩題寫(xie) 的“詩禮世家”牌匾。

 

 

 

題匾中“詩”指《詩經》,“禮”指《周禮》,意思是醽醁曹氏世世代代以詩書(shu) 禮樂(le) 來教化家族子弟,盛讚醽醁曹氏家族以詩書(shu) 繼世、耕讀傳(chuan) 家、崇儒重道之家風。匾額下麵的楹聯是元代興(xing) 寧縣尹楊從(cong) 仕撰、永興(xing) 大布江何宗國先生書(shu) 寫(xie) 的楹聯。

 

上聯:天下第一流科甲人物,

 

下聯:世間無雙寶聖賢經書(shu) 。

 

上聯表達對讀書(shu) 人的褒獎和崇尚,頌揚科舉(ju) 取士和學而優(you) 則仕的傳(chuan) 統。下聯與(yu) 古代“書(shu) 中自有黃金屋,書(shu) 中自有顏如玉,書(shu) 中自有千鍾粟”的思想一脈相承。

 

楹聯中間的屏風上雕刻的是清代被毀前觀瀾書(shu) 院的示意圖,原載於(yu) 醽醁曹氏族譜,2022年修繕時由能工巧匠雕刻在這兒(er) 。這個(ge) 示意圖明確記載了當年觀瀾書(shu) 院的概貌。

 

 

 

清代以前的觀瀾書(shu) 院設有五馬坊、狀元坊、學士坊、雙桂坊、國賓坊等紀念性建築,後方則有明倫(lun) 堂,中間是大成殿和講堂,以及胙階、拜庭、問誌亭、詠歸亭等祭祀、教學和思考的場所。左右兩(liang) 側(ce) 有東(dong) 廡、西廡、養(yang) 性堂、存心堂、東(dong) 齋、西齋等學習(xi) 和生活空間,共同構成了“觀瀾勝概”。

 

 

 

在前廳和碑廊這裏,我們(men) 可以看到曆代重修觀瀾書(shu) 院的紀實碑文,這些碑文不僅(jin) 記錄了書(shu) 院的修繕曆程,更反映了曆代對文化傳(chuan) 承的重視與(yu) 尊重,展示了觀瀾書(shu) 院的代際傳(chuan) 承的光輝曆史。

 

觀瀾書(shu) 院曆經滄桑,從(cong) 宋末元初的戰火焚毀到當代的數次重建,每一次的修繕都是對文化傳(chuan) 承的堅守和對未來的期望。這些碑文,如同曆史的見證,讓我們(men) 得以窺見書(shu) 院的堅韌與(yu) 不屈。

 

 

 

(碑廊繼續闡釋“代際傳(chuan) 承”)讓我們(men) 細細品讀這些碑文,特別是元代大德六年由左元龍和曹元鳳撰寫(xie) 的《重修觀瀾書(shu) 院之記》《重修觀瀾書(shu) 院紀實》,明代歐坤撰寫(xie) 的《西泉觀瀾書(shu) 院之記》以及清代《觀瀾書(shu) 院學會(hui) 碑記》,它們(men) 不僅(jin) 記載了觀瀾書(shu) 院曆代修繕的曆程,記錄了曹一本狀元及第之事跡,更蘊含了觀瀾書(shu) 院的教育理念和學術精神的代際傳(chuan) 承密碼。

 

從(cong) 元明清民國曆代碑文中,我們(men) 可以感受到書(shu) 院對於(yu) 傳(chuan) 統經典的追求和對於(yu) 倫(lun) 理道德的崇尚。左元龍在碑文中特別強調曹一本等“不為(wei) 科舉(ju) 文字之學,研精聖經賢傳(chuan) ,以淑艾一鄉(xiang) 一族之俊秀。”

 

 

 

曹元鳳在碑文中提到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古者鄉(xiang) 有校黨(dang) 有庠,皆所以明教化、厚人倫(lun) 而美風俗也。”反映出了儒家理學倡導的道德修養(yang) 和社會(hui) 責任。曹元鳳在碑文中指出“修身齊家以至於(yu) 治國平天下,乃學者分內(nei) 事耳”。這些都是觀瀾書(shu) 院思想代際傳(chuan) 承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教育理論和思想至今依然閃耀著奪目的光輝。

 

(家風館解讀學規、家訓)繼續前行,我們(men) 來到了觀瀾書(shu) 院的家訓展示區。

 

 

 

學規是書(shu) 院的治學原則和行為(wei) 規範,它們(men) 體(ti) 現了書(shu) 院對於(yu) 學術嚴(yan) 謹性和道德修養(yang) 的雙重要求。

 

學田則是書(shu) 院的經濟基礎,確保了書(shu) 院能夠持續運作,為(wei) 學子們(men) 提供穩定的學習(xi) 條件。正如曹元鳳在《重修觀瀾書(shu) 院紀實》碑文中記載:“捐金給田,無非為(wei) 學校久遠修葺之計,立成規約,井然有條。”據《醽醁潭上書(shu) 院祠堂圖記》記載:“設義(yi) 田四十畝(mu) ,輪流收租修理書(shu) 院,宗祠舍宇動支無紊。”

 

家訓則是家族成員的行為(wei) 準則,它強調了家族榮譽和個(ge) 人品德的重要性。家訓展示區展示了醽醁曹氏家訓十則,內(nei) 容涵蓋古代社會(hui) 方方麵麵。

 

(思想傳(chuan) 承、經濟保障和製度約束)通過這些學規、學田製度和家訓的參觀學習(xi) ,我們(men) 可以看到觀瀾書(shu) 院在思想傳(chuan) 承、經濟保障和製度約束方麵的深思熟慮。這些製度不僅(jin) 保障了書(shu) 院的正常運作,更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育體(ti) 係,確保了觀瀾書(shu) 院文脈代際傳(chuan) 承有序。

 

(正廳解讀“觀瀾風骨”)尊敬的遊客朋友們(men) ,當您的腳步在觀瀾書(shu) 院的正廳回響,我們(men) 仿佛穿越了時空,來到了一個(ge) 充滿智慧與(yu) 精神力量的殿堂。這裏,每一塊牌匾、每一對楹聯,都訴說著“觀瀾風骨”。今天,就讓我們(men) 在這正廳之中,一同探尋那些締造和傳(chuan) 承觀瀾風骨的故事。

 

(曹靖:曹氏書(shu) 堂的奠基者)首先,讓我們(men) 從(cong) 曹靖說起,他是曹氏書(shu) 堂的奠基者。曹靖,字中立,北宋進士,嘉祐年間曾任益陽縣令,比部員外郎、廣西賓州知府,以政聲卓著而聞名,史稱曹侯。北宋文人黃庭堅有《曹侯善政頌》存世。他不僅(jin) 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教育家。正是他,以超前的見識和崇高的理想,在資興(xing) 這片土地上,播下了教育的種子,創建了曹氏書(shu) 堂。

 

 

 

(曹行錫:南宋觀瀾書(shu) 堂肇基者)南宋進士,巴州刺史,戶部郎中。致仕後,帶領子孫遷徙至此,回龍山下,醽醁潭上,立基辦學,以訓族黨(dang) 之少俊,開南宋時期觀瀾書(shu) 堂之先河。

 

 

 

(曹一本:學術與(yu) 榮耀的傳(chuan) 承者)接下來是曹一本,元代成宗大德年間的狀元,出自觀瀾書(shu) 院。他與(yu) 兄弟曹一筵同登皇榜,成為(wei) 千古佳話。據清光緒《興(xing) 寧縣誌》和《醽醁曹氏族譜》記載,曹一本,天才穎悟,品格清奇,經史群書(shu) ,過目不忘,有特達不凡之姿。

 

進京趕考時,考官問來者何人,曹一本即興(xing) 賦詩一首:“一曲當頭日正明,女子開口笑吟吟,過了十一又十一,乃是金榜第一名。”殿試時,皇帝看了曹一本呈上的祖宅地形圖說:“此地水淺地薄,不足以取功名呀”。曹一本從(cong) 容策對:“水淺龍現角,地薄早生芽”。皇帝見曹一本距離金鑾殿太近,要他退三步,曹一本從(cong) 容不迫,不卑不亢回答:人生路上,隻能向前進,哪有後退的道理?語驚四座!答後,曹一本居然向前進三步。整個(ge) 殿試現場為(wei) 之一振。

 

曹一本在及第前,曾任觀瀾書(shu) 堂堂長,文風盛極一時,湖廣子弟前來求學者絡繹不絕。1291年,同族兄一嶽等在叔祖汝繼公的帶領下重修在丙子(1276年)之變中被兵毀的觀瀾書(shu) 堂,重修完成後,易堂為(wei) 院。曹一本的成就,不僅(jin) 主持重修觀瀾書(shu) 院,後獨占鼇頭,為(wei) 書(shu) 院帶來了榮耀,更激勵著後來的學子們(men) 追求學術的卓越,展現了觀瀾書(shu) 院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對知識探索的不懈追求。

 

 

 

(曹裏懷:革命精神和家國情懷的體(ti) 現者)曹裏懷將軍(jun) ,作為(wei) 觀瀾書(shu) 院的後學,他的一生是對觀瀾風骨的另一種詮釋。曹將軍(jun) 在青年時期受到書(shu) 院文化和農(nong) 民運動的影響,接受了進步思想,並積極參與(yu) 革命鬥爭(zheng) 。他的事跡,體(ti) 現了觀瀾書(shu) 院學子的家國情懷和革命精神。

 

 

 

(解讀正廳楹聯和牌匾)現在,請您抬頭仰望,正廳中的牌匾和楹聯,每一件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nei) 涵。清代乾隆年間興(xing) 寧縣令蔣兆甲為(wei) 觀瀾書(shu) 院題寫(xie) 的牌匾——“振鐸休聲”,是一個(ge) 成語,出自《左傳(chuan) ·昭公二十年》,原文是“振鐸不休聲”,意思是指敲擊鈴鐺不停止聲音。常用來形容一個(ge) 人或一個(ge) 集體(ti) 的名聲或成就廣為(wei) 人知,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也是對書(shu) 院學術傳(chuan) 承的一種肯定,昭示觀瀾書(shu) 院的學術地位和文化價(jia) 值。

 

正廳正堂懸掛元代狀元、觀瀾書(shu) 堂堂長曹一本畫像。畫像兩(liang) 側(ce) 懸掛湘南學院教授李映山題並書(shu) 寫(xie) 的楹聯。

 

上聯:格物致知臻至善,

 

下聯:正心誠意且觀瀾。

 

上聯的意思是:我們(men) 讀書(shu) 是通過推究事物原理而獲取知識,這種“格物致知”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應孜孜不倦、永不止息、創新超越以達到最高的、完美的境界。下聯:正心、誠意,是儒家倡導的一種道德修養(yang) 境界,是格物致知的最佳途徑。且觀瀾,既指要有像觀察水的波瀾一樣的心態、神情之意,更寓有了解、認識並效法水的品德而臻於(yu) 至善的精神。上下聯內(nei) 容上相互契合,形式上對仗工整,既深刻地提示了書(shu) 院辦學的目的要求,又明確地昭示了學子求知的方法和意義(yi) 。

 

正廳立柱上懸掛終南印社梁未冬撰並書(shu) 寫(xie) 的楹聯。

 

上聯:智水仁山,有耕有讀有清氣;

 

下聯:文韜武略,立德立言立家風。

 

上聯讚歎觀瀾書(shu) 院傳(chuan) 承耕讀傳(chuan) 統文化,風清氣正。下聯勉勵學子文武雙全,建功立業(ye) ,立德立言,樹立良好家風。共同表達了對學子全麵發展、追求卓越、傳(chuan) 承文化和建立優(you) 良品質的期望。

 

 

 

天井上方立柱懸掛晚清名臣張之洞題、永興(xing) 曹輝先生書(shu) 寫(xie) 的楹聯。

 

上聯:雖富貴不易其心,雖貧賤不移其行;

 

下聯:以通經學古為(wei) 高,以救時行道為(wei) 賢。

 

上聯從(cong)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句化出,強調無論處於(yu) 何種社會(hui) 地位,都應保持內(nei) 心的堅定和行為(wei) 的正直,不因外在的富貴或貧賤而改變自己的本心和節操。下聯標示書(shu) 院務實學之宗旨及學風,主張“以通大義(yi) 為(wei) 主”、“以貫通古今為(wei) 主”、“以踐履篤實為(wei) 主”、“以知今切用為(wei) 主”。整體(ti) 而言,張之洞這副對聯倡導了一種超越物質條件的高尚品德,以及在變革時代中積極作為(wei) 的社會(hui) 責任感。

 

(獨立人格、獨特思想、家國情懷)觀瀾書(shu) 院的風骨,體(ti) 現在獨立人格的培養(yang) 、獨特思想的孕育以及家國情懷的弘揚。這裏的學子們(men) ,不僅(jin) 學習(xi) 知識,更學習(xi) 如何成為(wei) 一個(ge) 有獨立思考能力、有社會(hui) 責任感的人。據中國書(shu) 院史記載,宋元戰爭(zheng) 時期的丙子之年,觀瀾書(shu) 院師生為(wei) 抵禦外敵和綠林滋擾,投筆從(cong) 戎,奮起反抗,最終寡不敵眾(zhong) ,部分師生英勇獻身。

 

觀瀾書(shu) 院的教育,始終貫穿著對個(ge) 人品德的塑造和對社會(hui) 責任的強調。各位遊客,希望您能深刻體(ti) 會(hui) 到觀瀾書(shu) 院的風骨與(yu) 精神。這些故事和文化,不僅(jin) 屬於(yu) 過去,更屬於(yu) 現在和未來。它們(men) 是我們(men) 共同的財富,值得我們(men) 去珍惜、去傳(chuan) 承。

 

 

 

(天井解讀“致知力行”)尊敬的遊客朋友們(men) ,現在我們(men) 來到了觀瀾書(shu) 院的天井,這裏陽光灑落,清風徐來,正是一個(ge) 思考和感悟的好地方。天井的用途既有采光通水之用,也迎合了古人聚財的想法。在中國古代的哲學理論中,天井和“財祿”相關(guan) 。四水歸堂,聚水、聚財、聚福氣。

 

 

 

在這座刻有“致知力行”四字的屏風前,我們(men) 將深入探討觀瀾書(shu) 院所倡導的知行合一學風,以及它對當代教育思想的啟示。

 

(以德為(wei) 先)觀瀾書(shu) 院的教育思想首先強調的是“以德為(wei) 先”。在這裏,“德”不僅(jin) 僅(jin) 是個(ge) 人的品德修養(yang) ,更是一種對社會(hui) 、對民族負責的態度。正如橫渠四句所言:“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這四句話凝練了儒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是觀瀾書(shu) 院教育的核心。

 

 

 

(致廣大而盡精微)其次,“致廣大而盡精微”體(ti) 現了觀瀾書(shu) 院對知識廣度與(yu) 深度的追求。書(shu) 院鼓勵學子們(men) 要有廣闊的視野,同時也要注重細節的鑽研。這種精神在孟子的“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中得到了體(ti) 現,意味著要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質,追求知識的精深與(yu) 廣博。

 

 

 

(致知力行)觀瀾書(shu) 院曆來強調“三到與(yu) 三多”,三到即口到,眼到,還要心到;三多即讀多,講多,還要做多。曹元鳳在《重修觀瀾書(shu) 院紀實》碑文中強調“存天理於(yu) 至靜中,而欲止於(yu) 方萌之際,致知而力行之。”“致知力行”是觀瀾書(shu) 院學風的精髓所在,它強調知識與(yu) 實踐的統一。在這裏,知識不是為(wei) 了空談,而是為(wei) 了指導行動,解決(jue) 現實問題。這種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鼓勵學子們(men) 將所學知識應用於(yu) 實踐之中,實現個(ge) 人價(jia) 值與(yu) 社會(hui) 責任的統一。

 

(慎初、慎獨、慎終)觀瀾書(shu) 院還強調“慎初、慎獨、慎終”。這三種態度分別代表了對事物開始、過程和結果的嚴(yan) 謹態度。慎初,即對待每一件事都要有正確的起點和方向;慎獨,即在無人時也要保持自我約束,堅守原則;慎終,即要有始有終,堅持到底。

 

(觀瀾書(shu) 院教育思想的時代價(jia) 值)觀瀾書(shu) 院的教育思想不僅(jin) 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更具有深遠的時代價(jia) 值。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hui) 中,觀瀾書(shu) 院倡導靜謐思考與(yu) 內(nei) 心平和,強調自我修養(yang) 與(yu) 內(nei) 在品質,強調德行與(yu) 德性、追求知識深度與(yu) 廣度、倡導知行合一等一係列教育理念,對於(yu) 培養(yang) 具有獨立人格、獨特思想和有責任感、創新精神和社會(hui) 服務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yi) 。

 

各位遊客朋友,站在這“致知力行”的屏風前,我們(men) 不僅(jin) 感受到了觀瀾書(shu) 院深厚的文化底蘊,更體(ti) 會(hui) 到了其教育理念的時代價(jia) 值。希望這次參觀能給您帶來啟發和思考,也希望觀瀾書(shu) 院的精神能伴隨您在人生旅途中不斷前行。

 

 

 

此外,觀瀾書(shu) 院還設有科舉(ju) 館、將軍(jun) 館、瑤鄉(xiang) 館、閱覽室等。

 

 

 

天井左側(ce) 懸掛有北宋詩人書(shu) 法家撰寫(xie) 的《曹侯善政頌並序》,前廳懸掛有《觀瀾書(shu) 院簡史》《羅慎齋夫子訓士子格言》。北門懸掛有明代興(xing) 寧縣訓導郝維崘撰、李鶴林先生書(shu) 寫(xie) 的楹聯以及李鶴林先生題寫(xie) 的“鼇首流暉”匾額。大家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擇參觀遊覽,進一步深化對觀瀾書(shu) 院的理解和解讀,或許大家在進一步的遊覽中可以窺探到觀瀾書(shu) 院弦歌千年的文化密碼。

 

(結尾)各位遊客朋友,隨著夕陽的餘(yu) 暉灑落在這座古老的書(shu) 院,我們(men) 今天的觀瀾書(shu) 院之旅也即將畫上圓滿的句號。在這裏,我們(men) 不僅(jin) 回望了書(shu) 院的輝煌曆史,更在每一磚一瓦、每一碑一刻中,觸摸到了時間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觀瀾書(shu) 院不僅(jin) 是資興(xing) 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

 

 

 

希望這次旅程能成為(wei) 您美好記憶中的一部分,也希望觀瀾書(shu) 院的精神能夠啟迪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的心靈。在結束今天的遊覽之前,如果您對書(shu) 院或者我們(men) 的服務有任何想要分享或建議的,我非常期待聽到您的聲音。願這次旅行給您帶來的不僅(jin) 是知識,更有思考和感悟。

 

最後,我代表觀瀾書(shu) 院以及我自己,祝願大家未來的日子裏,能夠像書(shu) 院一樣,無論曆經何種風雨,都能保持內(nei) 心的寧靜與(yu) 堅定,不忘初心,砥礪奮進。

 

謝謝大家,再見!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