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平】加藤嘉一不懂“中庸之道”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2-08-04 08:00:00
加藤嘉一不懂“中庸之道”
作者:老平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發表
時間:西曆2012年8月3日
作者簡介:曾衛平,字中一,號老平,儒家宗聖曾子75派裔孫,祖籍廣東梅州。
加藤嘉一,日本人,2003年來到中國,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多年來活躍在中文媒體,被人視為中日交流的民間使者。最近,加藤因對南京大屠殺事件的言論而備受議論。
有人認為,加藤對南京大屠殺事件和釣魚島歸屬等重大問題持兩麵派態度,對日本媒體說日本人喜歡聽的話,對中國媒體說中國人喜歡聽的話,喪失了一個學者應有的嚴謹態度,是一個投機分子。
加藤對自己左右逢源的做法並不否定,而且感覺良好。有記者問他在釣魚島歸屬問題上,為什麽在中日兩邊的表達不一樣?加藤回答:“我不可能主張這個島是中國的。如果要讓讀者好好地思考,就要表達得溫和中庸辯證,至少在中國,你不這樣表達人家是根本不接受的,那你的表達還有什麽意義啊。”
加藤在回答中用了“中庸辯證”來描述自己的處事態度,一些中文媒體在介紹加藤時也說他無私自通地學會了“中庸之道”,從而能夠左右逢源。那麽加藤是否真地學會了中國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呢?
“中庸”一詞最早出自儒家經典《論語》,《論語》寫道:“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大意是孔子說了,“中庸”是一種極為高尚的品德,世人已經很長時間不具備這種品德了。為什麽世人難以具備這種品德呢?
儒家的另一經典《中庸》有這樣一段話:“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意思就一“難”字,你可以管理好天下國家,可以放棄官爵俸祿,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但就是做不到“中庸”。
究竟什麽是“中庸”呢?儒家經典《中庸》用了很多文字來描述它,簡而言之就是時常保持“中和”的心態。《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因此,“中”是指沒有情緒和思維活動時意識的本然狀態,“和”是指意識按照事物的本來麵目去反映或反應,無過無不及。前者是指不接觸事物時內心寧靜的狀態,後者是指接觸事物時內心自然的狀態。前者是基礎,後者是應用,是一體兩麵。
何謂“庸”?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寫道:“庸,常也。”這個“常”是經常、長久的意思。《中庸》指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其中的“君子而時中”是指君子要時常保持“中和”的狀態。因此,“中庸”一詞是指保持“中和”的境界,而“中庸之道”是指保持“中和”境界以及相關的原則和方法。
回過頭來看加藤嘉一,他那種兩麵討好,左右逢源的處事方法並不屬於《論語》、《中庸》所說的“中庸之道”,理由如下:
首先,從內含上看,“中庸”是指不管有沒有事情,人的內心都要真實自然。這樣做不僅有利於自身生命活動,也有利於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因此《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加藤的導師朱鋒曾批評他“愛吹牛,說大話”。加藤的辯解是“我說大話是有根據、有戰略的”,“這是一種保護。”且不論加藤的言行是否“有戰略”,但說“大話”就意味著不真實,而不真實是違反“中庸”實質的。因此加藤不懂“中庸之道”,他被“大話”絆倒是遲早要發生的事情。
其次,從原則上看,“中庸”要求無固無我。《論語》寫道:“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提倡處事不臆測,不武斷,不偏執,不自私,以達到“中庸”的境界,其中不自私是關鍵。從中文媒體對加藤的采訪文字中,可以看到加藤為了出名,不時做出一些勾人眼球、揣摩上意的言行,比如提前離場、故意碰掉椅子上的衣服以引起人家注意等,而且因效果不錯而自鳴得意。由此可見,加藤有小聰明不假,但這種小聰明與“中庸”的原則相去甚遠。
第三,從方法上看,達到“中庸”有致誠和執善兩條途徑。致誠是使自己的心意真誠,內外一致。儒家經典《大學》寫道:“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意思是說誠意就是不自我欺騙,而且要做到像討厭惡臭和喜歡美色那樣自然,這是一種內在的滿足。加藤是一個日本人,他對釣魚島歸屬問題有不同看法很正常,然而他一邊在日文文章裏呼籲“全體國民保衛釣魚島”,另一邊又在中文專欄裏說“雙方各有各的立場和說法”,這種在中國人麵前模糊立場的做法透出了加藤不真誠的心態。
達到“中庸”的另外一條途徑是執善。執善是指行善,並把行善而產生的喜悅安詳感受保持在心。《中庸》寫道:“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意思是說孔子的學生顏回就是通過執善來達到“中庸”的。發生在七十多年前的南京大屠殺,是當年日本軍國主義醜惡本質的突出表現。加藤前段時間在南京對此的表態是:“當年在南京所發生的事情我始終不明白。每個人說得不一樣,每個曆史學家說得不一樣。我也不明白,什麽叫真相。”加藤的這段言論再次使用了他慣用的模糊手法,然而從中國人的立場來看,加藤這次表態不僅不真誠,而且不善良。這樣一個不誠不善的人談何“中庸之道”?
綜上所述,擅長左右逢源的加藤嘉一其實不懂得“中庸之道”。那為什麽加藤本人和一些中文媒體都說他懂得“中庸之道”呢?那是因為他們對“中庸”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在中國曆史上,有一部分人把“中庸”理解為不偏不倚或兩麵討好,其實是對“中庸”的曲解。在先秦儒家典籍裏,把那種沒有原則、媚俗趨時的人稱為鄉願,孔子在《論語》裏明確指出:“鄉願,德之賊也。”(老平 2012-7-1)
老平的博客:https://blog.sina.com.cn/laoping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