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海濤作者簡介:姚海濤,男,西元一九八一年生,山東(dong) 高密人,山東(dong) 大學哲學碩士。現為(wei) 青島城市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儒家哲學、荀子哲學。 |
【姚海濤】剖析與(yu) 建構並行的思想曆程——《荀子思想理論範疇及體(ti) 係》平議
作者:姚海濤(青島城市學院)
來源:作者授權發布,原載《邯鄲日報》2024年5月9日第5版
古聖先哲的思想深度與(yu) 廣度是決(jue) 定其曆史地位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決(jue) 定其受現代學術關(guan) 注程度的最大變量。如今,學界基本達成了共識,即荀子是先秦儒家乃至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雖然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由於(yu) 學術偏見與(yu) 執拗導致荀子其人其學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荀學的學脈從(cong) 未斷絕。當近代學科範式下的科學研究迤邐而來,荀子由於(yu) 思想的博大與(yu) 深邃,引起了眾(zhong) 多研究者的興(xing) 趣,得到了很高的學術評價(jia) 。在新時代的學術研究中,荀子研究越來越受到學界重視,漸漸成為(wei) 儒學研究的重地,乃至中國哲學研究的重鎮。
一部優(you) 秀的荀子研究專(zhuan) 著
河北邯鄲,燕趙大地,荀子故裏,是荀子年少成長、學習(xi) 之地。一直以來,此地學人對荀子情有獨鍾,自覺擔負著弘揚與(yu) 研究之責任。邯鄲學院向來重視荀子研究,聚集了大批荀子研究者。《邯鄲學院學報》打造的“趙文化研究”專(zhuan) 欄在第七屆高校社科學術期刊質量檢查與(yu) 評估中榮獲“特色欄目獎”,早已成為(wei) 荀子學術圈內(nei) 的知名刊物。
綜觀2023年的荀子研究,作品不斷,成果豐(feng) 碩。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僅(jin) 學術專(zhuan) 著便有8部之多。在這些著作之中,由邯鄲學院劉振英、田青撰著,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荀子思想理論範疇及體(ti) 係》堪稱一部優(you) 秀的荀子研究大作。書(shu) 名點明了此書(shu) 的基本寫(xie) 作理路,即整合範疇與(yu) 體(ti) 係,以範疇解析為(wei) 基礎,以體(ti) 係建構為(wei) 歸宿,從(cong) 學術史與(yu) 範疇學相統一的視角展開研究,堅持曆史與(yu) 思想融合統一的學術立場,以圖豁顯荀子哲學的理論意義(yi) 與(yu) 現實價(jia) 值。正因如此,可用“文本與(yu) 詮釋互顯的典範之思”和“剖析與(yu) 建構並行的思想曆程”來概括此書(shu) 的精妙大義(yi) 。
文本與(yu) 詮釋互顯的典範之思
文本與(yu) 詮釋互顯、剖析與(yu) 建構並行的理路貫注於(yu) 全書(shu) 的每個(ge) 章節,灑遍各個(ge) 角落。學術研究最忌諱脫離文本,由思想野馬隨意驅馳,任其所之。如此以來,所想所得雖多,皆成無根之遊談,貽笑於(yu) 大方之家。《荀子思想理論範疇及體(ti) 係》絕無此病,其以《荀子》文本為(wei) 基礎,以還原古義(yi) 為(wei) 手段,結合荀子所處之曆史情境,錨定荀子人性學說的言說對象是秦昭襄王、齊湣王等國君,看到人性惡所帶來的社會(hui) 後果是暴力與(yu) 戰爭(zheng) 。
該書(shu) 將性惡說定位為(wei) 荀子學術的基本點,荀子禮學即由此展開,禮、分、群等次第鋪開,全幅彰顯出了“禮宗”荀子思想的博大與(yu) 精深。唯有如此開闊的學術視野,荀子禮的六大屬性:政治屬性、道德屬性、倫(lun) 理屬性、生物屬性、經濟屬性、教育屬性才能呈露無遺。由此解開了荀子人性惡之旨歸,非是為(wei) 人性而人性,而是致力於(yu) 社會(hui) 的正理平治,塑造群居和一、隆禮尊師的社會(hui) 秩序。該書(shu) 不從(cong) 抽象的人性論角度論說,而從(cong) 矛盾統一體(ti) 的角度看待性善與(yu) 性惡之說,堅持先天與(yu) 後天、道德之性與(yu) 智識之性相統一的多元融合立場,極具思想穿透力,顯示著作者力圖在更深層麵耕耘荀子思想的學術追求。
荀子本人最重概念性剖析,在其書(shu) 中有大量定義(yi) ,其理論哲思正是奠定在明晰化的概念基礎上,才建成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先秦人文主義(yi) 大廈。《荀子思想理論範疇及體(ti) 係》深契荀子大義(yi) ,以紮紮實實的學問態度和孜孜矻矻的學問精神,將心、性、王、聖、禮學、群、分主要的範疇抽繹出來,逐一進行細密剖析,從(cong) 概念入手董理荀子思想,是為(wei) 得之,真正做到了文本與(yu) 詮釋互顯。荀子思想理論主要範疇的分析是本書(shu) 的根基所在,為(wei) 後續研究開展奠基。文本與(yu) 詮釋互顯的典範之思,由是確立。
剖析與(yu) 建構並行的思想曆程
學術研究大抵有兩(liang) 個(ge) 層麵:理解與(yu) 創新。對於(yu) 荀子研究而言,理解指的是探索未知,獲取新知,厘清已有認知的缺漏,理解荀子文本的真實意蘊。創造指的是,通過分析和探索荀子彼時麵對和解決(jue) 的諸問題,提出化解現實問題的創新性解決(jue) 方案,以為(wei) 實踐提供可能的指導。曆來的荀子研究不外乎圍繞這兩(liang) 個(ge) 層麵展開,僅(jin) 有或偏於(yu) 理解,或偏於(yu) 創造之別,同時綰合理解與(yu) 創造者並不多見。《荀子思想理論範疇及體(ti) 係》正是佳例。
該書(shu) 熔理解與(yu) 創新為(wei) 一爐,合剖析與(yu) 建構於(yu) 一處,既有新的理解,又有新的創造,向讀者呈現了剖析與(yu) 建構並行的思想曆程。該書(shu) 以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三章的大篇幅,重新建構起了全新的荀子哲學思想體(ti) 係。從(cong) 該書(shu) 體(ti) 係建構的學思曆程中,可以看到,一個(ge) 荀子便跨越了秦之先與(yu) 後。先秦之時,思想自由活潑,有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之氣魄。這從(cong) 荀子與(yu) 諸子學說的交鋒、批判、揚棄中,從(cong) 荀子與(yu) 同時代的商鞅、墨學、韓非等複雜思想關(guan) 係的揭櫫中皆曆曆可見。
該書(shu) 分析了商鞅與(yu) 荀子時代相同,理論基石與(yu) 邏輯起點卻異,分別是農(nong) 戰與(yu) 性惡,由此得出了人的解放途徑分別是化性起偽(wei) 與(yu) 刑賞。二者有著尖銳對立之點在於(yu) :好戰與(yu) 反戰、重法與(yu) 隆禮、廢儒貶學與(yu) 尊儒重學。可以說,這些分疏進一步簡別了儒家法家,夯實了荀子的儒家身份。
該書(shu) 商兌(dui) 了墨子與(yu) 荀子間兼愛與(yu) 禮義(yi) 之同與(yu) 異,對尚同與(yu) 王製的核心要義(yi) ,天論與(yu) 天誌的不同旨歸,節葬與(yu) 厚葬的不同宗尚等,皆有同情之了解,深刻剖析了各自的優(you) 點與(yu) 缺點,不急於(yu) 作是非判斷,留給讀者思考空間。
該書(shu) 處理了韓非子與(yu) 荀子扯不斷理還亂(luan) 的關(guan) 係。從(cong) 二人師徒、文獻的天然學術關(guan) 聯以及受申不害的影響角度進行探研,分析二者迥異的學術品格,討論差異化的禮學與(yu) 法術之學,給出了讓讀者心服首肯的答案。
該書(shu) 掇拾了秦代之後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人物董仲舒、朱熹、王陽明、譚嗣同,以之作為(wei) 思想史進程中重要的參照標準,與(yu) 荀子思想對勘,和荀子展開跨時空對話,由此照見荀子之於(yu) 這些思想家潛移默化的影響,由此彰顯出荀學在思想史上從(cong) 未缺位,隻是以一種隱蔽的、通變的形態存在罷了。
該書(shu) 提出了先秦和合學的概念,由此出發厘清了從(cong) 《國語》《管子》《墨子》《周易》的和合形態發展,由此觀照荀子“樂(le) 論”“議兵”“富國”等範疇,以和合的線索串連起了荀子與(yu) 董子的學術關(guan) 聯,實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創新之說。
該書(shu) 展現了向來為(wei) 學界所忽視的荀子與(yu) 朱子間的學術關(guan) 聯,從(cong) 心性化育的實現路徑立論,從(cong) 現實背景、思想活躍度、學術旨歸層麵進行了對照式論證,從(cong) 工夫論、目的論向度進行了詮釋,足以推進學界相關(guan) 研究。
該書(shu) 揭示了王陽明心學對荀子的承繼與(yu) 摒棄,辨析了荀子禮學與(yu) 譚嗣同維新仁學,指出了荀子思想理論體(ti) 係的總綱:尊王隆禮,建構了荀子思想體(ti) 係的三大維度:成聖維度、王道維度、方法論維度。剖析與(yu) 建構並行的思想曆程,由是證成。
祝賀《荀子思想理論範疇及體(ti) 係》取得的學術突破!期待越來越多的學人關(guan) 注荀子研究!熱望未來出現更多更好的荀子研究新成果!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