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古代中國尚和傳統與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特性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08-30 18:04:12
標簽:

古代中國尚和傳(chuan) 統與(yu)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特性

作者:康震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2024年第7期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chuan) 承的理念,主張以道德秩序構造一個(ge) 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關(guan) 係中以他人為(wei) 重。”中華民族曆史悠久、底蘊豐(feng) 厚,向往和平、追求和睦、保持和諧,始終是中華民族的鮮明思想導向、堅定價(jia) 值追求,對包括和平性在內(nei) 的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形成發展具有奠基性的推動作用。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崇尚“和”的價(jia) 值觀念:“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太和”就是人與(yu) 自然、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和諧共生的狀態:“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feng) 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隻有“和”才能促成“和樂(le) 如一”的和諧局麵。孔子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禮之用,和為(wei) 貴。先王之道斯為(wei) 美,小大由之”,進一步將“和”的觀念從(cong) 處理日常倫(lun) 理關(guan) 係提升為(wei) 協調民族、國家間關(guan) 係的準則,也就是《尚書(shu) 》所說的:“克明俊德,以親(qin) 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wan) 邦。”維護民族、國家的內(nei) 部和諧,再進一步協調與(yu) 其他民族、國家的和諧關(guan) 係,這就是中國古代向往的“天地感而萬(wan) 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理想天下場景,它成就了中華民族自立自強、講求調和、保持謙和、崇尚平和的民族性格,也成就了大一統王朝親(qin) 仁善鄰、協和萬(wan) 邦的價(jia) 值觀念,以和為(wei) 貴、好戰必亡的和平理念。也正因此,大一統王朝的核心使命就必然是維護長治久安的和平局麵,統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整體(ti) 格局,就必然是鞏固防守、抵禦入侵,而絕不是主動進攻、向外擴張、對外殖民。這就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價(jia) 值觀,必然不是以奴役、殖民其他文明為(wei) 前提的,而是與(yu) 其他文明和諧共生、和平相待、在平等互鑒中共同發展的。在儒家思想理念中,大一統王朝固然必須擁有地理形勝、經濟、科技、軍(jun) 事等硬實力,更應當擁有“以德服人”“以德行仁”的道德至上、和平至上的理想主義(yi) 價(jia) 值觀、軟實力:“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因為(wei) 隻有這樣,才能超越“天下為(wei) 家,各親(qin) 其親(qin) ,各子其子”的“小康”境界,達到中國古代社會(hui) 向往追求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的“大同”境界。

 

大一統王朝這種和平性的價(jia) 值立場,不隻是停留在思想觀念當中,更體(ti) 現在具體(ti) 的曆史實踐當中。縱觀大一統王朝與(yu) 其他民族、國家交往的曆史,絕大多數都是通過官方互派使節、朝貢與(yu) 民間貿易、來華習(xi) 業(ye) 留學等和平路徑,在漢字漢語、儒學佛學、製度文化等意識形態領域進行和平相處、平等共享的交往交流。韓國和日本學者就指出:“由於(yu) 漢文的輸入,才使韓民族可學習(xi) 外國文化……此在韓民族文化發展上,不可言不為(wei) 有幸之事。”“漢字、漢籍以及儒教和佛教的傳(chuan) 入決(jue) 定了後來日本文化的性質。”美國學者則認為(wei) ,“高麗(li) 朝廷機構的設置基本是仿效唐朝和宋朝的朝廷機構。”“人們(men) 不僅(jin) 視中國為(wei) 至高無上的軍(jun) 事強國,也將其看作是國家與(yu) 文化最傑出的楷模,這在曆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可見,中華文明在外域的傳(chuan) 播,不是以武力強製輸入的,而是其他民族、國家出於(yu) 製度、文化與(yu) 科技發展的需要而主動吸收、接受的。中華文明這種和平的傳(chuan) 播、交流方式,與(yu) 西方國家依靠武力建立殖民統治進行強製性政治、經濟、文化輸入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播過程中,其他民族、國家對中華文明的接受也不是完全照搬,而是立足自身實際需要進行自主選擇與(yu) 受容。事實上,日本、朝鮮的古代國家在接受中華文化的同時,還將經過他們(men) 吸收、消化、再創造的文化形態再次輸回中國,對中華文化在本土的創新發展產(chan) 生了一定影響。這進一步彰顯出,古代大一統王朝在文明傳(chuan) 播、交流中與(yu) 其他民族、國家和睦相處、和諧共生、和平相待的文明特性。這一點,在大唐時代表現尤為(wei) 典型,也尤其具有代表性。

 

在一段曆史時期內(nei) ,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來說,“中國的文化、思想體(ti) 係、文學、藝術、法律和政治製度和使用的文字在這些國家中處於(yu) 支配地位”。唐都長安也因此成為(wei) 周邊各民族、國家和睦相處、和諧共生、和平相聚,具有價(jia) 值導向標識意義(yi) 的國際化中心都市,唐王朝的政治體(ti) 製、思想形態、製度文化甚至被周邊民族、國家長期複製、運用:“它們(men) 的統治者具有同樣的思想意識,它們(men) 用中文來處理公務,並采用中國的法律和辦事手續。”唐王朝與(yu) 周邊國家的和平分享與(yu) 平等互鑒,推動東(dong) 亞(ya) 地區形成了一種和睦、和諧的國際間的和平秩序,之所以能夠形成這種和平秩序,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所秉持的“偃革興(xing) 文,布德施惠,中國既安,遠人自服”的外交價(jia) 值觀念,以及親(qin) 仁善鄰、協和萬(wan) 邦的和平思想理念。

 

中華文明與(yu) 其他文明交流交往的曆史,以及古代大一統王朝所秉持的和睦、和諧、和平的和平性價(jia) 值立場,都再一次闡明了這樣一個(ge) 事實:中國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始終會(hui) 堅持以和平、發展、共享、共進的原則構建民族、國家間的和諧發展秩序,都始終不會(hui) 將自己的思想、文化、體(ti) 製強製輸入其他民族、國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jue) 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jue) 定了中國不會(hui) 把自己的價(jia) 值觀念與(yu) 政治體(ti) 製強加於(yu) 人,決(jue) 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jue) 不搞‘黨(dang) 同伐異’的小圈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闡明,“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今天,我們(men) 重新回顧中華民族的思想導向、價(jia) 值追求與(yu) 中華文明和平性突出特性的深層關(guan) 係,就是要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為(wei) 指導,不斷增強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創新的自覺性、主動性,不斷深化對文化繁榮發展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這對於(yu) 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承、發展、創新,對於(yu)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形態以及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建設與(yu) 發展,對於(yu) 世界文明未來發展形成新的內(nei) 涵、新的方向、新的格局具有重大的曆史與(yu) 現實意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