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學與(yu) 傳(chuan) 統學術”高端論壇在浙江大學舉(ju) 辦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廿三日壬戌
耶穌2024年8月26日
近二十年來,中國人文學術界發生的最重要現象之一便是中國經學研究的複興(xing) 。自春秋戰國以來直到清代,經學一直是中華文明的主幹,深刻影響了傳(chuan) 統中國社會(hui) 與(yu) 公私生活,被認為(wei) 中國文明的“根”與(yu) “魂”。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自2017年成立以來,便確立了經學作為(wei) 書(shu) 院的主體(ti) 研究方向,並將經學設立為(wei) 二級學科博士點,這是迄今為(wei) 止唯一的經學博士點。馬一浮書(shu) 院舉(ju) 辦了“返歸六經:新材料、新觀念、新方法暨馬一浮先生誕辰140周年學術研討會(hui) ”“返歸六經:重光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高端學術論壇”等多個(ge) 以經學為(wei) 主體(ti) 的高端學術會(hui) 議,並推出了“中國經學百講”等係列講座以及“經學與(yu) 文明”學術對談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在弘揚中國經學與(yu) 傳(chuan) 統人文學術方麵,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2024年6月29日,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主辦的“中國經學與(yu) 傳(chuan) 統學術:文本、思想與(yu) 方法學術研討會(hui) ”,在紫金港校區圓正啟真酒店順利召開。本次會(hui) 議圍繞“經學與(yu) 傳(chuan) 統人文學的文本與(yu) 文獻研究”“經學與(yu) 傳(chuan) 統人文學的方法論研究”“經學與(yu) 傳(chuan) 統人文學術的思想與(yu) 理論研究”“經學與(yu) 傳(chuan) 統學術的現代開新與(yu) 創造轉化研究”“經學與(yu) 人文學術的互動”“世界文明視閾中的經學與(yu) 傳(chuan) 統學術”等前沿問題展開,來自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北京化工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上海大學、山東(dong) 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江南大學、安徽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暨南大學、五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西北師範大學和《中國社會(hui) 科學》雜誌社的五十多位專(zhuan) 家學者暢所欲言,從(cong) 不同進路、以不同方式、在多個(ge) 議題上推進了對以經學為(wei) 主體(ti) 的傳(chuan) 統學術的研究。
開幕式
大會(hui) 開幕式由馬一浮書(shu) 院副院長陳贇教授主持,浙江大學副校長周江洪教授,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hui) 理事、經學資助管理委員會(hui) 委員、秘書(shu) 長林紅女士,馬一浮書(shu) 院院長楊國榮教授先後致辭。
周江洪
周江洪副校長首先代表浙江大學對與(yu) 會(hui) 嘉賓表示熱烈歡迎。研討和弘揚中華傳(chuan) 統學術,是賡續中華傳(chuan) 統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自創院以來就確立了以經學為(wei) 主體(ti) 、推動中國傳(chuan) 統人文學科高水平研究的戰略,這一戰略既是學術之盛事,也是以學術方式推動中華民族複興(xing) 的具體(ti) 方式。
林紅
林紅秘書(shu) 長在致辭中回顧了敦和基金會(hui) 協助浙江大學建立馬一浮書(shu) 院的曆史,高度肯定書(shu) 院在現有的教育體(ti) 製和學位製度下改革創新,尤其是設立國內(nei) 首個(ge) 以“經學”命名的二級學科博士點,為(wei) 培養(yang) 經學研究的高精尖人才開創先河。她還指出敦和基金會(hui) 的定位是做守道者的同道、步行者的陪伴、探索者的後援,希望能與(yu) 專(zhuan) 家學者一起,推動經學回應現代性變革的需要。
楊國榮
楊國榮教授以“怎樣理解經學”為(wei) 核心,總結歸納經學在不同曆史階段呈現的各自特點,並指出現代經學既要求在學術層麵繼承以往的實證性研究成果,也要揚棄或轉化不合時宜的方麵。今天的學者應當給予經學不同於(yu) 以往的時代特征,在指向傳(chuan) 統文獻或經典的研究過程中,應當展現出現代理論的視野,敞開經學本身深層內(nei) 涵,使傳(chuan) 統經學獲得理論層麵的創新成長。
接下來,八位專(zhuan) 家代表分別報告各自關(guan) 注領域的前沿問題,馬一浮書(shu) 院副院長林誌猛教授、真大成教授擔任主持。
主題報告
深圳大學景海峰教授提出當前“中國古典學”普遍存在兩(liang) 種路向:一是“移植性的古典學”,即以西方古典學的引進和消化為(wei) 重點,強調作為(wei) 一門新知識的古典學具有學科體(ti) 製化特點和研究規範化諸要素;二是“本土格義(yi) 式的古典學”,也就是用古典學的名義(yi) 來研究中國傳(chuan) 統學問,尤其是用古典學包容諸科的優(you) 長來反思現代學科劃分和研究方式。除此之外,還應該尋找第三種路向,即在哲學詮釋的意義(yi) 上建構“中國古典學”,我們(men) 應該在日常生活的經驗裏體(ti) 證生命的獨特價(jia) 值和意義(yi) ,並以此融入文字、文本、經典凝聚的共識中,而不是堅守隻屬於(yu) 文獻整理範疇的傳(chuan) 統古典學的堡壘。
景海峰
四川大學舒大剛教授帶來題為(wei) “經史兼宗:金景芳先生的經學思想與(yu) 成就”的主題報告。舒教授指出金景芳先生善於(yu) 利用經學史料解決(jue) 曆史問題,具體(ti) 表現為(wei) 堅持“六經”的典則意義(yi) 和信史價(jia) 值;運用馬克思主義(yi) 唯物辯證法指導《周易》研究;重視以“三禮”資料解決(jue) 先秦史上的製度問題;開辟“思想史研究與(yu) 社會(hui) 史研究”的新路徑,等等。金先生的學術人生體(ti) 現了一代鴻儒從(cong) 舊經學入新史學,又用新史觀治舊經典的轉變,對現代學術進步作出巨大貢獻。
舒大剛
浙江大學王雲(yun) 路教授以“顛沛”本字考釋為(wei) 例,深入探討漢語詞義(yi) “殊途同歸”的現象。王教授指出“沛”字跟水有關(guan) ,而跟“顛沛”的“走頓”義(yi) 沒有聯係,因而“顛沛”之“沛”必不是本字。通過分析“沛”“波”“播”等字本義(yi) ,以及安大簡的字形,可知《論語·裏仁》“顛沛必於(yu) 是”中“顛沛”本字是“顛播”。“顛播”與(yu) “顛波”同義(yi) ,“波”與(yu) “沛”因形近、音近而誤。“波”因為(wei) 水流波湧而有散開的特征,“播”強調手,因撒播種子而有四散的特征,“顛播”與(yu) “顛波”皆為(wei) 同義(yi) 並列關(guan) 係,屬於(yu) 漢語詞義(yi) 的“殊途同歸”現象,與(yu) 我們(men) 理解的“同音假借”現象不同。
王雲(yun) 路
北京大學吳飛教授從(cong) 中國古代祭禮尚質角度重新審視巫史傳(chuan) 統的超越性。吳教授認為(wei) 孔子及其後學闡釋的祭禮尚質原則,所繼承的是巫史傳(chuan) 統的核心精神:崇尚自然。雖然儒家非常看重人類的理性智慧和文明製作,但強調自然始終是人類無法完全了解,也不可能超越和改造的。祭禮之所以尚質,就是因為(wei) 人不可以人類文明中的標準來理解鬼神,而必須始終對鬼神持敬畏之情。由於(yu) 人不可能真正了解鬼神,所以人類不知道究竟怎樣的祭品是鬼神所喜愛的,於(yu) 是就以最質素,即最接近自然的祭品獻給神,因為(wei) 鬼神正代表了自然中神秘不可測的力量。
吳飛
浙江大學虞萬(wan) 裏教授分享了本人關(guan) 注“經傳(chuan) 分合”問題的心得體(ti) 會(hui) 。他指出,孔穎達謂“以傳(chuan) 附經”始於(yu) 馬融,並由此分判西漢以前經傳(chuan) 分離,東(dong) 漢以後經傳(chuan) 合一。然若考察傳(chuan) 自先秦之諸子文本和七十子後學篇章,放眼出土文獻,便可發現“以傳(chuan) 附經”的形態可追溯到《管子》《墨子》形成之時,最晚在戰國中期已有萌芽。縱觀先秦經、傳(chuan) 合一之形態,緊接經文連抄者,有的已成為(wei) 經文的一部分,簡短的解釋變相成為(wei) 正文訓詁;有的經文、傳(chuan) 文雖分為(wei) 兩(liang) 篇而篇名相關(guan) 相連;有的一篇之中前經後傳(chuan) ,前後接續解釋;有的則將傳(chuan) 文直接插入相應經文下,猶如漢魏之經傳(chuan) 合一文本。這些問題的時代很早,這些領域的定點也很小,它可能不切於(yu) 世用,與(yu) 現實關(guan) 係不大,但作為(wei) 客觀梳理經學史、經典文本形成史,以及漢語形成史,則將起到很大的作用。
虞萬(wan) 裏
武漢大學吳根友教授的報告為(wei) “全球化時代諸‘聖經’的精神傳(chuan) 統之間如何對話”。他指出世界各民族大體(ti) 都有屬於(yu) 自己的“聖經”傳(chuan) 統,該傳(chuan) 統從(cong) 根本上影響並決(jue) 定了他們(men) 關(guan) 於(yu) 世界基本秩序的觀念。其中,“一神論”的“聖經”往往堅定地維護絕對地位,故其如何向無神論、異教徒開放出人際交往中的互信之根源,便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現實的政治與(yu) 社會(hui) 問題。吳教授認為(wei) 學術界應該首先正視諸“聖經”傳(chuan) 統對話的困難性,其次要積極地探索其中的可能方法,從(cong) 曆史上尋找經驗與(yu) 教訓,為(wei) 當代的諸“聖經”傳(chuan) 統的對話思想的啟迪。
李尚信
山東(dong) 大學李尚信教授圍繞“易學共同體(ti) 的問題與(yu) 目標”,將易學學科層次和易學人才隊伍建設劃分為(wei) 七個(ge) 層次:第一,易學理論體(ti) 係的基本結構;第二,易學理論與(yu) 各學科關(guan) 係;第三,易學思想體(ti) 係演變發展;第四,易學知識體(ti) 係與(yu) 學科發展;第五,易學的現代價(jia) 值;第六,易學文獻的搜集整理與(yu) 數字化;第七,易學人才問題。當前迫切需要突破的問題是生生哲學、象思維、易學跨學科研究、易學起源、《周易》經傳(chuan) 解讀、易學知識體(ti) 係與(yu) 易學教材建設、易學的海外交流與(yu) 傳(chuan) 播、易學與(yu) 數字人文、易學人才培養(yang) 。
複旦大學鄧秉元教授以“人性與(yu) 教化——先秦人性論探析”為(wei) 題陳述報告,他指出近代以來對人性論的探討,大體(ti) 是從(cong) 人性自覺的角度加以反思的,但從(cong) 經學角度而言則複雜許多。先秦的人性論至孔子時才得到係統反思,孔子對人性的直接論述雖然不多,但通過對“性相近,習(xi) 相遠”、個(ge) 體(ti) 教化的可能性及材性的差異等問題的討論,提出了完整的普遍人性論。此後學者由自身訴求的差異形成不同的人性論,而在經學史上各家學說之所以勢同水火,原因在於(yu) 學者常將這些基於(yu) 不同角度的強調視為(wei) 本質性差異。戰國時代人性爭(zheng) 論的主軸依然是人性與(yu) 教化的關(guan) 係,此前那種素樸的人性論逐漸解體(ti) ,各種性善論紛紛登場。鄧教授認為(wei) 人性與(yu) 教化的關(guan) 係極為(wei) 密切,由此可以理解不同政教體(ti) 製的人性論基礎。不過,從(cong) 義(yi) 理角度而言,真正起決(jue) 定性作用的還是人類的心性結構本身。
鄧秉元
大會(hui) 主題發言結束後,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即分組圍繞著“經學與(yu) 傳(chuan) 統人文學的文本與(yu) 文獻研究”“經學與(yu) 傳(chuan) 統人文學的方法論研究”“經學與(yu) 傳(chuan) 統人文學術的思想與(yu) 理論研究”“經學與(yu) 傳(chuan) 統學術的現代開新與(yu) 創造轉化研究”“經學與(yu) 人文學術的互動”“世界文明視閾中的經學與(yu) 傳(chuan) 統學術”等前沿問題展開討論和交流。
文本與(yu) 文獻的研究無疑是經學研究的重要基礎。汪少華(複旦大學)利用台灣師範大學藏孫詒讓批校《周禮正義(yi) 》本與(yu) 通行之乙巳本、楚本、中華本對校,為(wei) 判斷《周禮正義(yi) 》異文的正誤提供了翔實而確切的依據。此外,汪教授發現孫詒讓批校本與(yu) 周貞亮利用孫校本校正而成的楚本在對乙巳本的改正上有高度的相同,可見當時周貞亮所見的孫校本很有可能即是今日藏於(yu) 台灣師範大學圖書(shu) 館的孫詒讓批校本。而孫詒讓批校本中所存有的二百餘(yu) 處未被楚本吸納的正確校改,這也為(wei) 完善《周禮正義(yi) 》的點校提供了寶貴的依據。史應勇(江南大學)近年注目於(yu) 《公羊》《穀梁》之解經差異,他通過全麵清理和比勘《公羊》《穀梁》經、注、疏文字,可確信“二傳(chuan) ”解經大多不同,而非前賢所言“同者十居七八”。史教授選取了《春秋》經中關(guan) 於(yu) 災異的條目共30條,通過分析《公羊》《穀梁》二家《傳(chuan) 》文以及各自的注疏文字,指出《公羊》《穀梁》的相似之處和在經典詮釋方法論、褒貶、是非觀等方麵存在全方位的差異。石瑊(湖南大學)關(guan) 注到《白虎通》少量問答小節後附有“一說”/“或曰”的擴展文本,這些文本為(wei) 《白虎通》在常規的單元文本之外,提供了新的空間以容納其他與(yu) 之相關(guan) 的內(nei) 容。留心“一說”/“或曰”這一特殊的文本結構之於(yu) 《白虎通》經學整合,意義(yi) 建構的功能與(yu) 作用,通過對具體(ti) 例證的分析,石老師認為(wei) ,《白虎通》之“一說”∕“或曰”有為(wei) 單元主體(ti) 補事者、補義(yi) 者;亦有在主體(ti) 的義(yi) 事結合之外,另立義(yi) 事結合者。無論是以上哪種類型,《白虎通》通過設置“一說”∕“或曰”的結構,使得表意單元能夠容納對義(yi) 事結合造成挑戰的內(nei) 容,同時而又盡量維持住文本一貫的表意特征。傅傑(浙江大學)指出,作為(wei) 《論語》研究的必備要籍,程樹德《論語集釋》博采古注古說六百八十餘(yu) 種,資料豐(feng) 富,至今沒有可以完全取而代之的同類著作。然而囿於(yu) 編纂此書(shu) 時諸多客觀條件的限製,是書(shu) 訛誤極多。而學者研究孔子與(yu) 《論語》往往據為(wei) 典要,沿襲其誤而不自知,有感於(yu) 此,因指導博士生張桐琿從(cong) 事《論語集釋》全書(shu) 的校訂,以期為(wei) 學者提供一個(ge) 可靠的《論語集釋》版本,並向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介紹了校訂的工作計劃與(yu) 已取得的成果。
不斷麵世的出土文獻為(wei) 經學研究增添著新的活力。賈海生(浙江大學)指出,《毛詩》中的《采蘋》呈現了古文係統中的文本麵貌,以安大簡所抄《采蘋》、武威簡所見不同於(yu) 《毛詩》的篇名相校,可知曆史上還曾流傳(chuan) 過文本麵貌不同於(yu) 今文本、古文本的《詩經》。安大簡不同於(yu) 《毛詩》的異文體(ti) 現了西部方言的語音特點,武威簡所見不同於(yu) 《毛詩》的篇名暗示了首章的語序有別於(yu) 《毛詩》。毛傳(chuan) 、毛序闡釋《采蘋》所記儀(yi) 式典禮,或借詩之本事推行詩教,或以空泛的說教釋詩之主旨。漢代傳(chuan) 詩形成的經學觀念與(yu) 釋詩方法影響深遠,後世釋詩即使力圖擺脫空洞的說教而有意揭示詩之本事,仍然或明或暗地體(ti) 現了經學的特點。
隨著視野的開闊,方法的創新,文獻的發掘,學者們(men) 對經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重新進行解讀和闡釋,也形成了許多新解新證。蘇芃(南京師範大學)綜理了《左傳(chuan) 》中“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wei) ‘魯夫人’”的曆代之說,並由“虞”字金文字形產(chan) 生了新的思考,以金文“虞”和“魯”字構件多有近似之處,而“夫人”合文與(yu) “虞”的構件“夨” 近似,提出“魯夫人”與(yu) “虞”很可能是對同一個(ge) 手文圖案的解讀,並可推知曆代爭(zheng) 訟的“為(wei) ”字並非手文。且“夫人”合文至戰國文獻常見,故可進一步推測“魯夫人”之說是戰國時人的附會(hui) 追述。龐光華(五邑大學)則對聚訟已久的《古文尚書(shu) 》作偽(wei) 問題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聚焦於(yu) 《胤征》篇,從(cong) 語言文字的角度出發,列舉(ju) 二十三條證據,從(cong) 《胤征》篇中的字詞、引文、句式等方麵論證是書(shu) 不可能是魏晉學者偽(wei) 造,隻能說春秋甚至西周以前的古本文獻。基於(yu) 此,他還向與(yu) 會(hui) 學者介紹了新作《沉香齋經學文存》中的其它思考。王挺斌(浙江大學)則對武威漢簡《儀(yi) 禮·特牲》中的“絖”字提出了新的解釋。《漢簡》中的“絖枅”今本作“纚笄”,“絖”與(yu) “纚”的異文關(guan) 係雖有不少學者進行了討論,但多不適意。王挺斌則提出竹簡中的“絖”字很可能就是“縰”的省形。二字不但字形非常相似,且“縰”就是“纚”的異體(ti) ,從(cong) “徙”得聲之字與(yu) 從(cong) “麗(li) ”得聲之字關(guan) 係也非常密切,這樣釋讀在字形和辭例上都較為(wei) 直接。武威漢簡雖然抄寫(xie) 工整,但也不乏抄寫(xie) 問題,“絖”為(wei) “縰”的訛字(省寫(xie) )是非常有可能的。
對傳(chuan) 統經典文本在“新”的維度進行闡釋的同時,也有許多學者從(cong) “深”的維度來不斷追問經學問題中的重要關(guan) 節。關(guan) 長龍(浙江大學)認為(wei) ,《周易·說卦》首章結語“窮理盡性以至於(yu) 命”一句可視為(wei) 軸心時代有關(guan) 宇宙論之義(yi) 理規模的學術總結,也是其後儒釋道三教成長與(yu) 傳(chuan) 播的通用教理架構。但曆代注疏專(zhuan) 論皆未能闡明而猶有剩義(yi) 。關(guan) 教授通過文本語境的對文互證、概念場域的存有辨析、儒學規模的結構比征等三個(ge) 方麵對這句經典名言中的生命意義(yi) 和學術價(jia) 值做出了深刻的闡發。李守力(敦和基金會(hui) )則詳細推闡《周易》明夷卦卦象,分析卦辭爻辭,探討其本義(yi) ,解釋其義(yi) 理。李老師指出,明夷卦代表著賢臣的境遇。以卦體(ti) 言之,離明入於(yu) 坤地之中,為(wei) 坤暗所傷(shang) ,是光明殞傷(shang) 之象。以人事言之,上坤為(wei) 國邑,代表王室,下離則為(wei) 王室外的諸侯賢良。若進以六爻分之,則上一爻代表昏君,下五爻都代表明臣見傷(shang) ,故為(wei) 明夷。其彖傳(chuan) 以文王、箕子為(wei) 例解析卦辭。穀繼明(同濟大學)由皮錫瑞言《春秋》“借事明義(yi) ”之說,指出《周易》其實也是在“借占明義(yi) ”。《周易》與(yu) 其它易類文獻不同,其並非隻是簡單的案例匯編,而是由作者預先撰寫(xie) 並參考占筮記錄匯纂而成,如乾卦就體(ti) 現了其撰作的特點、零碎的情景化和想象和卦爻辭所蘊含的普遍性的意義(yi) 構成了《周易》的經典性質,使得本書(shu) 在具備占筮功能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卦爻辭以寄托普遍性的義(yi) 理的訴求和關(guan) 懷。劉增光(中國人民大學)認為(wei) ,鄭玄在對《詩經·大雅》的箋釋中,構建了周人世世修德,天意去殷之惡,歸美於(yu) 周之善的圖景,形成了殷紂之惡與(yu) 文王之善的善惡二元對比,以成為(wei) 周人何以能夠代殷的解答。其箋中處處流露出對思孟一係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揮,體(ti) 現出了鮮明的儒家理想政治色彩。
劉梁劍(華東(dong) 師範大學)將舜之事親(qin) 中麵對父親(qin) 瞽瞍的謀害所麵臨(lin) 的孝道難題稱之為(wei) 瞽瞍難題,即在親(qin) 不可逆的通則下如何應對親(qin) 不能順的情形。通過和柏拉圖對話錄《遊敘弗倫(lun) 》中的問題參互思考,劉老師指出,儒家的孝道既不是唯意誌論、權威主義(yi) 或盲從(cong) 主義(yi) ,也不是蘇格拉底式的理性主義(yi) ,而是唯義(yi) 主義(yi) ,在消極的意義(yi) 上從(cong) 義(yi) 不從(cong) 父,在積極的意義(yi) 上則以義(yi) 輔親(qin) 。而從(cong) 形上之維來看,義(yi) 之所在為(wei) 天。蔣鑫(華東(dong) 師範大學)則以“氣性”和“煦嫗”為(wei) 線索,來探討鄭玄是如何詮釋《禮運》“人者天地之心”的含義(yi) 。鄭玄隨文作注,故從(cong) 其經注中細繹其理。可以看出,鄭玄從(cong) 五德、五行切入,鄭玄以氣性的概念來解釋天地之心,而聖人以母體(ti) 外受非類之感帝精氣的“煦嫗”氣化方式誕生,並以此貫穿起天地(五帝)煦嫗生萬(wan) 物之天事與(yu) 政教煦嫗化烝民之人事而置身於(yu) 交接天人、倡導天氣、變化民性的中介位置。
章句、義(yi) 疏的研究近來是經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前輩學人多有討論,今之學者亦多有發覆。馬楠(清華大學)認為(wei) ,章句的內(nei) 容結構及其曆時變化是研究漢代經學的核心線索。章句完備不僅(jin) 在西漢宣帝、元帝時期成為(wei) 立博士學官的前提,此後也與(yu) 博士試策選任密切相關(guan) 。章句既包含分文析字、循文說解的內(nei) 容,也包含議論分歧、辯駁是非、整合同異的內(nei) 容,二者都屬於(yu) 章句學的傳(chuan) 統,既可以組合也可以分離。而東(dong) 漢章句的發展歸納起來有三種路徑:一是以本經本傳(chuan) 為(wei) 中心;二是經義(yi) 論難部分離經別行;三是通過遍注群經,建立容納經傳(chuan) 的經學體(ti) 係。郜同麟(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指明,《禮記正義(yi) 》中的皇侃、熊安生舊疏,尚未得到明確的離析。利用其中《文王世子》內(nei) 容駁雜以致各節之疏體(ti) 例不一內(nei) 容矛盾的特點,可以辨明其中采用先經後疏形式的節當來自熊安生,采用經、注疏間錯形式的節應是在皇侃舊疏基礎上做成的,這種排列不同很可能是由於(yu) 二家經本的經注排列順序即有不同。而通過《文王世子》中注疏分布規律,可進一步推知《禮記正義(yi) 》以卷為(wei) 單位體(ti) 現出明顯的對皇、熊二疏的不同偏好,這也表明《禮記正義(yi) 》可能在編撰之初即確定了分卷並按卷來分工。
經學和文明之間存在著緊密而複雜的聯係。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根與(yu) 魂,經學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而文明的發展也為(wei) 經學的豐(feng) 富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動力。陳贇(華東(dong) 師範大學)關(guan) 注到六經成立與(yu) 中華文明的奠基這一重要聯係,指出《六經》的成立發生在人類曆史由“治出於(yu) 一”到“治出於(yu) 二”的轉折性紀元,並成為(wei) 建構這一紀元性意識的關(guan) 鍵性事件,而其奠基主要體(ti) 現在確立聖人為(wei) 秩序擔綱主體(ti) 、經的符號創建及文明之為(wei) 文明、人性之為(wei) 人性的原理之確立。而陶磊(浙江大學)側(ce) 重關(guan) 注六經次序與(yu) 文明問題,指出六經次序本質上是對經學重要性的排序,經典重要性的更迭實質上反映的是文明變遷的問題。從(cong) 以《詩》為(wei) 首到以《易》為(wei) 首,反映出的是古代中國群體(ti) 秩序建構模式的變遷。方朝暉(清華大學)則抓住中國人對“天”的信仰,通過考察指出天作為(wei) 至上神的信仰實際上是在西周以後才興(xing) 盛起來的,而這一信仰的確立決(jue) 定了後世數千年中國文化此世取向的基本特點。此世取向不僅(jin) 導致了中國文化以“天人合一”為(wei) 最高理想,還決(jue) 定了中國學術幾千年來壓倒一切的實用傾(qing) 向。
在現代轉型視野下,經學的轉型是一個(ge) 複雜而深刻的過程。張凱(浙江大學)關(guan) 注經史分合與(yu) 近代學術的古今之變。張老師指出新文化派側(ce) 重以方法與(yu) 材料為(wei) 準則判分新舊中西,無形割裂傳(chuan) 統學術與(yu) 現代學科、價(jia) 值與(yu) 知識之間的關(guan) 聯。近代“新學術”之建立,形成由史學方法來承擔全局的趨向,以科學方法辨析“材料”成為(wei) 近代新舊派分的重要依據,導致民國學術與(yu) 清代學術的關(guan) 聯集中在“材料”與(yu) “方法”層麵,中國學術流變的內(nei) 在理路被截斷眾(zhong) 流式的派分所割裂。此一趨勢不僅(jin) 導致近代學術流變的脈絡難明,更使中國學術的本意被曲解。以古今之變的視角考察近代經史轉型,為(wei) 克服、超越這一困境開辟可資嚐試的道路。馬曉見(武漢大學)則著眼於(yu) 魏源《夷艘寇海記》,指出是書(shu) 並非單純的史實記錄,而是魏源基於(yu) 其獨特的經學觀而旨在未來文明改革所擬寫(xie) 的“新《春秋》”的核心篇章。通過對中英“行事”的記錄,全文體(ti) 現著魏源對“商民之富”“義(yi) 民之強”的新富強觀的肯定,並在製度意義(yi) 上肯定了英國政製的“無王精神”,並最終指向追求百姓自立的新政製。因此,是書(shu) 實可視為(wei) 鴉片戰爭(zheng) 以降中華文明現代轉型過程裏最初的思想火種。髙瑞傑(上海師範大學)認為(wei) ,近代以來,對傳(chuan) 統文化進行重新估定時,對先秦經學的重新審視無疑是重中之重,而就其中影響最大的“諸子出於(yu) 王官說”,經曆了由“諸子出於(yu) 王官”、東(dong) 周王官失守而諸子學興(xing) 的古文經學敘事;轉向孔子製作六經,刪述之旨,如日中天,為(wei) 大地教主的今文經學敘事;最終形成子學興(xing) 起而後百家爭(zheng) 鳴,最終於(yu) 武帝時六藝定於(yu) 一尊的哲學史敘事,並以前者為(wei) 子學時代,後者為(wei) 經學時代,可謂經曆了一次巨大的學術反轉。
經學史及其相關(guan) 問題的研究關(guan) 涉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吳仰湘(湖南大學)指出,“素王”說為(wei) 漢代《春秋》學重要主張之一。董仲舒、劉向、賈逵等人以為(wei) 孔子修《春秋》,“立素王之法”。這些可概括為(wei) “《春秋》素王”說。但漢成帝、哀帝以後,經過緯說的附會(hui) 、發展,逐漸形成“孔子自號素王”說,並衍生出“素王—素臣”說。而皮錫瑞承杜預、孔穎達之緒,指明西漢前期“素王”學說的內(nei) 涵,揭出“孔子素王”說的錯誤。其重申“《春秋》素王”說,既有其個(ge) 人治經力複西漢之學的一貫旨趣,也是想糾挽廖平、康有為(wei) 所倡“素王改製”新說的流弊。孟琢(北京師範大學)基於(yu) 對兩(liang) 漢經學今古文敘事的反思,提出已往的經學研究中多強調孔子對經學文本的刪定之功,而對其通過“以道統經”的義(yi) 理方式推動中國經學走向統一性的曆史貢獻鮮有論述。孟教授從(cong) 孔子的六經之學、孔子經學的精神內(nei) 核、孔子經學的教學次第、孔子經學的曆史意義(yi) 四個(ge) 方麵分別加以闡釋,指出孔子不僅(jin) 是儒家經學的開創者,也是經學統一性的奠基人。
劉依平(暨南大學)指出,《詩》文本性質的種種變遷,與(yu) 先秦儒家對《詩》的詮釋密切相關(guan) 。結合傳(chuan) 世文獻和出土文獻,劉老師將先秦儒家引《詩》解《詩》分為(wei) 三個(ge) 階段:孔子創造“解經”“說經”兩(liang) 種經典詮釋模式、子夏、曾子走出了儒家經典詮釋分化的兩(liang) 條路線、子思大規模地運用“子曰+《詩》雲(yun) ”的格式來構造文本,進一步形成了早期道統意識。基於(yu) 以上分期,可歸納出孔子——子夏“宗經”、曾子——子思“征聖”兩(liang) 種詮釋模式,可以解釋先秦儒家學派在經典詮釋理念、方法。目的上的結構性差異。張文智(山東(dong) 大學)提出,中國哲學在曆朝曆代的發展都是通過解讀經典以“返本開新”的形式展開。如果對六經的解讀不能發揮應有的指導和糾錯功能,即說明在對經典的“反本”上出現了問題。張教授以此為(wei) 出發點,回顧曆代易學學者的問題,究其原因在於(yu) 沒有在《周易》經傳(chuan) 中尋找出宇宙生成之源及心性本體(ti) ,而這對《周易》的當代轉化和發展有相當的啟示作用。
禮學浩穰,素稱難治。其中問題繁複,因此也極為(wei) 學者所重視。陳緒波(重慶大學)從(cong) 布席切入,指出作為(wei) 禮經之大節,布席在《儀(yi) 禮》中多有提及,而以席麵、席上二要素最為(wei) 重要,《曲禮》《禮經釋禮》中雖有成說,然皆不甚允當。陳緒波即在前賢研究基礎之上,對禮經中的布席之例重新考察。指出布席之例十分複雜,其中尤以席上問題最為(wei) 關(guan) 鍵,而其例雖不能一言以蔽之,但總體(ti) 遵循著尊者有席,卑者無席,而諸席之中尊者之席設於(yu) 尊處,卑者之席設於(yu) 卑處的規律。黃銘(重慶大學)則從(cong) 出母、嫁母的服製論“尊尊”與(yu) “親(qin) 親(qin) ”的邊界。出母、嫁母服中有三層義(yi) 理,分別是母子關(guan) 係、父母關(guan) 係、母與(yu) 父族關(guan) 係。母子關(guan) 係指的是母子個(ge) 體(ti) 之間的“親(qin) 者屬”。父母關(guan) 係指的是母親(qin) 是否“配父足竟”。母與(yu) 父族關(guan) 係則涉及母親(qin) “在堂”與(yu) “絕族”,一旦母親(qin) 被出或改嫁即是“絕族”。出母、嫁母是否有服,取決(jue) 於(yu) 三層義(yi) 理之間的高低關(guan) 係。這樣不僅(jin) 符合《儀(yi) 禮·喪(sang) 服》的規定,也能解釋《禮記·檀弓》中的相關(guan) 條目。張濤(清華大學)指出,由於(yu) 禮類著作發展狀況的複雜性,對“通禮”類目的界定和選目曆來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其類目和歸於(yu) 其中的著作也未免有削足適履之病。為(wei) 明晰其界定,即需梳理通禮著作的發展曆史,回答通禮這一類型因何出現。通過對“通禮”的淵源進行了通貫的考察,可見朱熹鑒於(yu) 禮樂(le) 廢壞,無有全經而撰修的貫通三禮的《儀(yi) 禮經傳(chuan) 通解》與(yu) 元明清通禮著作有或多或少的學術因緣,而元明清三代學者不斷撰著通禮,除了與(yu) 朱熹影響有關(guan) ,也受到曆朝典製書(shu) 籍的影響。這為(wei) 界畫通禮係統和呈現通禮發展史的豐(feng) 富麵貌提供了翔實的依據。
經學既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學術的重要內(nei) 容,與(yu) 政治、教育、道德、文化等各個(ge) 方麵都有著緊密的關(guan) 係。閆雲(yun) (重慶大學)認為(wei) ,宋代政學傳(chuan) 統中,《春秋》學為(wei) 國家治理實踐提供了諸多理論支持。宋儒將三代聖王之法和當代祖宗之法相結合,以《春秋》學增益儒家經世傳(chuan) 統的文明境界。通過考察宋儒運用《春秋》學的主要表現,可以窺見宋代學術與(yu) 政治之間的相互維係關(guan) 係。同時,宋人以《春秋》學參與(yu) 政治實踐亦具有其複雜性,其間有加強君主皇權、被奸臣利用等情形,這需要予以客觀、辯證地看待。常達(《中國社會(hui) 科學》雜誌社)認為(wei) ,政教和風俗之間的關(guan) 係存在天然張力,在麵對風俗以同一性為(wei) 旨歸和本有的差異性時,儒家的態度可以用“風俗雖異,趨向則一”概括之。從(cong) 儒學經典來看,一方麵,儒家認為(wei) 政教應出自王者一人,並在“辟無常之失”和“辟人為(wei) 之亂(luan) ”的意義(yi) 上肯定了以教易俗的正當性;另一方麵,又通過分辨差異性風俗的兩(liang) 種來源和強調聖王之德的至公無私,為(wei) 多樣化風俗的存續留出了空間。“風俗雖異”與(yu) “趨向則一”的結合,使儒學經典視域中的文明生活方式得以實現其多元一體(ti) 的可能。
彭林(清華大學)指出,當代司法界一般認為(wei) 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司法思想核心的“德刑”思想萌芽於(yu) 先秦,形成於(yu) 西漢,然而通過《尚書(shu) 》可見周人實際上對德刑思想之緣起、學理、結構、價(jia) 值等邏輯環節和治民原則、司法公正、審案程序、典獄守則、德刑關(guan) 係等大本大源問題皆已論述無遺。通過細繹《尚書(shu) 》中的相關(guan) 論述,彭教授指出周人德刑思想的體(ti) 係在理論和實踐層麵均已成立。
經學家及其思想的研究也一直是經學研究的焦點。徐道彬(安徽大學)近年從(cong) 事江永的著述整理與(yu) 思想研究,著力於(yu) 整理出版《江永全書(shu) 》的工作。本次會(hui) 議,他即在長期整理研究江永文獻的基礎上,通過梳理傳(chuan) 記史料、地方誌和文人別集,努力還原出江永作為(wei) 一代儒宗的個(ge) 人形象。徐老師指出,從(cong) 中可以窺見出江氏“漢宋兼采”的思想、“中西匯通”的觀念、質樸無華的學風,以及後人對其學術地位的推崇。於(yu) 文博(北京化工大學)闡明了在“六藝論”視域下,馬一浮的《尚書(shu) 》詮釋以“皇極”為(wei) 核心著力進行的道德化闡釋。在詮釋方向上,馬一浮遵循“位以表德”的邏輯,將皇極看作人生而具有的道德本性和聖人達到的道德境界,皇極由政治哲學的關(guan) 鍵範疇轉變為(wei) 道德哲學的核心概念,具有超越時代的普遍價(jia) 值。在理論意圖上,按照皇極指向的道德修養(yang) 功夫,人人都可能成為(wei) 聖人、建立皇極,傳(chuan) 統的政治性論述由此轉變為(wei) 與(yu) 每個(ge) 人切實相關(guan) 的道德探討。他的闡釋對於(yu) 理解儒家經典意義(yi) 、強化道德修養(yang) 作用、鞏固中華文化主體(ti) 性都具有重要的啟示價(jia) 值。
圓桌會(hui) 議
6月30日上午10時許,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的“中國經學與(yu) 傳(chuan) 統學術:文本、思想與(yu) 方法”研討會(hui) 迎來了“中國經學與(yu) 現代文明”圓桌論壇。論壇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圓正·啟真酒店召開,武漢大學吳根友教授擔綱主持,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院長楊國榮教授、深圳大學景海峰教授、浙江大學傅傑教授、清華大學方朝暉教授、複旦大學鄧秉元教授、華東(dong) 師範大學劉梁劍教授、馬一浮書(shu) 院賈海生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劉增光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孟琢教授參與(yu) 會(hui) 談。
楊國榮教授從(cong) 中國經學與(yu) 西方古典學的關(guan) 聯談起,指出廣義(yi) 上的西方古典學包括文獻實證研究和神學兩(liang) 種研究方式,解釋學來自於(yu) 神學,尤其是從(cong) 解釋聖經文本開始;中國經學也是如此,包含訓詁與(yu) 義(yi) 理兩(liang) 個(ge) 層麵。無論是西方古典學還是中國經學都麵臨(lin) 現代化轉型的問題,我們(men) 既要注重繼承傳(chuan) 統經學的研究成果,又要抓住經學中的普遍觀念(如仁道觀念),揚棄經學中落後的思想,思考經學的現代研究範式。楊教授還認為(wei) ,中國經學不同於(yu) 古埃及學等學科,它不是僅(jin) 研究過去的學問,同時還具有現代意義(yi) ,至今依然在塑造我們(men) 的價(jia) 值觀。
景海峰教授從(cong) 經學的內(nei) 部機製角度檢討20世紀初經學為(wei) 何退場,20世紀末經學又為(wei) 何登場。他認為(wei) 經學除了學術意義(yi) 外,還承擔著政治意識功能,而在現代化之後,經學負載的政治價(jia) 值無法繼續。知識分子為(wei) 了尋找精神上的抵抗西方文明的力量,促成經學的退場和子學的登場。現代學術體(ti) 係也不是內(nei) 部生發出來的,而是學習(xi) 西方的結果,一百年來的傳(chuan) 統學術可能是子學而不是經學的主場。近年來,現代文明對話之風興(xing) 起,人們(men) 很自然地會(hui) 想到代表中國古代文明的傳(chuan) 統經學,但是如何打好“經學”這張底牌,還需要繼續探究。
傅傑教授結合本人在複旦大學和浙江大學開設《論語》通識課的經驗,指出古代經典一直活在現代,除了要求學生重視訓詁、熟悉文本之外,現代不同學科的學者一些既有根據、又有現代意義(yi) 的推闡則豐(feng) 富了我們(men) 對經典的理解。他舉(ju) 例在課堂上曾引述的現代哲學家、文學家、人類學家等對《論語》中關(guan) 於(yu) 個(ge) 體(ti) 與(yu) 群體(ti) 、生與(yu) 死、孝道的意蘊的闡發等來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這些闡發也都可以給現代文明提供精神啟示。
方朝暉教授回應景海峰教授提出的兩(liang) 個(ge) 問題,分析了中國經學命運為(wei) 什麽(me) 和其他文明或宗教中經學的命運不同。他認為(wei) 基督教、猶太教、印度教並沒有隨現代西方文明的建立,放棄其經學傳(chuan) 統,這是因為(wei) 其宗教的經學建立的是彼岸世界;儒家的經學信仰建立在世俗世界,當地上王國在西方文明麵前不堪一擊時,國人自然會(hui) 認為(wei) 傳(chuan) 統經學應該被取代,這就是“經學為(wei) 何退場”的原因。關(guan) 於(yu) “經學為(wei) 何登場”,方教授指出“經”概念隻適用於(yu) 信仰者,對於(yu) 非信仰者而言,它隻是研究對象。今天的學者基本不再認同自己是孔子的門生,而是以研究者身份自居,因而史料化和專(zhuan) 業(ye) 化是經學研究的必然趨勢。方教授還簡要介紹了他在《文明的毀滅與(yu) 新生》一書(shu) 中如何思考重建文明,以及未來中華文明的樣式等問題。
劉梁劍教授也對景海峰教授提出的兩(liang) 個(ge) 問題提出獨到看法,他認為(wei) 中國文明兩(liang) 次與(yu) 西方文明的相遇,第一次是魏晉時期儒家文化與(yu) 佛教文化的交流,文化主體(ti) 性沒有遭到挑戰;第二次是鴉片戰爭(zheng) 後麵對西學衝(chong) 擊,文化主體(ti) 性遭到嚴(yan) 重挑戰,當時人們(men) 認為(wei) 中國文明需要在器物、製度、精神價(jia) 值等方麵做出改變。新儒學的複興(xing) 麵對完全不同的時代背景,自然生發出許多新問題,比如《老子》《壇經》《新約》《舊約》是否需要成為(wei) 古典學研究的對象?西方文明大多是“一神教”,缺乏對話,是否需要對“一神教”的教義(yi) 做出解釋,使之呈現出對話性的特點?思考中國經學對西方文明的轉化,是我們(men) 分內(nei) 之事。
鄧秉元教授從(cong) “怎樣理解經學概念”談起,他指出各大文明都有各自的政教係統,今天討論這些問題需要回歸根本,即體(ti) 用問題。經學的退場很大程度是因為(wei) 人們(men) 發現經學不具有實用意義(yi) ,無法解決(jue) 現實問題,所以轉向師夷長技,轉向改革社會(hui) 製度,這種傾(qing) 向從(cong) 質疑經學之“用”又上升到質疑“經學之體(ti) ”。現代經學的主要目的是解決(jue) 當下問題,具有一定的基礎:經學是傳(chuan) 統知識體(ti) 係的基石,是曾經理解世界的方式,具有某種真理性;西學無法包打天下,比如無法解決(jue) 信仰宗教的問題,這是經學尚有價(jia) 值之處。不過,每個(ge) 人都有安身立命的選擇,經學參與(yu) 人類文明的方式不能強加於(yu) 人。鄧教授還提出經學分期問題,他認為(wei) 第一期經學是上古到西漢,本土經學自行發展,誕生了內(nei) 聖外王等觀念;第二期是宋到晚明,本土經學與(yu) 印度文明的對話,誕生了宋明理學、新道教等新的思想流派;第三期經學是與(yu) 兩(liang) 希文明對話,反思傳(chuan) 統文明為(wei) 什麽(me) 會(hui) 斷裂,以及如何看待文明與(yu) 野蠻的關(guan) 係。
賈海生教授以他在浙江大學開設的“六經通論”課程為(wei) 例,指出“六經”是知識體(ti) 係、價(jia) 值體(ti) 係的綜合,需要相互配合。體(ti) 係轉化的核心就是經學現代化問題。今天的講授經學,不能按照漢學或宋學的角度來解釋,而要盡量與(yu) 時代接軌,與(yu) 世界接軌,比如要從(cong) 現代語言學的角度來講傳(chuan) 統的音韻、訓詁、文字之學。另一方麵,信仰需要文本來承載,比如讀《古蘭(lan) 經》必須先掌握阿拉伯文。但中國傳(chuan) 統經學不能通過掌握語言來把握,換言之,五經文本不能自覺承載信仰,這是本土經學麵臨(lin) 的最大危機和挑戰。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必須與(yu) 世界對接,這既是理論,也是實踐。
劉增光副教授圍繞“如何提煉五經中的價(jia) 值觀”,分享了個(ge) 人的讀書(shu) 心得。他以“六經皆禮”為(wei) 核心,指出《詩經·大雅》把“禮讓”精神放在很高的層次,而現代新儒家認為(wei) “禮讓”是中國文明為(wei) 國際提供的關(guan) 係法則。對於(yu) 經學的現代性而言,我們(men) 需要進一步提煉五經蘊含的價(jia) 值觀念。北京師範大學孟琢教授圍繞“經學的民間性”展開論述,指出自孔子以士人之身接續王官之學以降,經學一方麵與(yu) 王朝政教有關(guan) ,另一方麵則呈現反思和批判的精神,是高度的建構和批判的綜合體(ti) 。經學蘊含的“民間性”是突破學術壁壘的利器,隨著經學立於(yu) 學官,經師之學逐漸走向刻板,失去活力,而民間性意味著清醒地意識到經學和現實的分離,有助於(yu) 今天的學者在學術亢奮中保持定力。
閉幕式
圓桌論壇結束後,本次研討會(hui) 也漸進尾聲。大會(hui) 閉幕式由馬一浮書(shu) 院副院長張凱教授主持,副院長陳贇教授簡要總結會(hui) 議成果。陳贇教授指出,本次會(hui) 議討論了中國經學與(yu) 傳(chuan) 統學術的以下重要議題,一是六經整體(ti) 研究類問題,比如六經與(yu) 中國文明的關(guan) 係,六經的起源和成立,六經次第與(yu) 思想結構,六經的統一性,經史關(guan) 係,解經學的體(ti) 例,經傳(chuan) 文本的起源;二是經學思想問題,比如人性論、天道論、風俗論、政教論、孝道問題、皇極問題;三是經學的文本問題。會(hui) 議的主題是文本、思想與(yu) 方法,文本與(yu) 思想是以顯性方式出場,方法則以隱性方式出場。在圓桌會(hui) 議環節,各位老師圍繞經學與(yu) 現代文明展開激烈討論,方法問題則從(cong) 背景走向前台。中國經學的研究處於(yu) 上下求索的時代,一方麵是向上返本,一方麵是向下開新,在開新中返本,在返本中開新,具體(ti) 包括以經學為(wei) 對象的研究和以經學為(wei) 方法來來回應人類共同麵對的問題。經學如何能表明其意義(yi) 或活力,主要取決(jue) 於(yu) 經學如何能夠自我激活,參與(yu) 時代,對那些影響中國和世界、影響人類命運的深層次的根本性問題,給出自己的診斷和解決(jue) 方案。最後,他對參會(hui) 的各位專(zhuan) 家學者、敦和基金會(hui) 的各位老師以及承擔會(hui) 務工作的老師和同學們(men) 表示感謝。本次研討會(hui) 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