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書院發展“三思”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4-08-29 16:25:07
標簽:
劉強

作者簡介:劉強,字守中,別號有竹居主人,筆名留白,西曆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陽人,複旦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詩學集刊《原詩》主編、古代文學與(yu) 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出版《世說新語會(hui) 評》《有刺的書(shu) 囊》《竹林七賢》《魏晉風流》《驚豔台灣》《世說學引論》《清世說新語校注》《論語新識》《古詩寫(xie) 意》《世說三昧》《穿越古典》《曾胡治兵語錄導讀》《世說新語研究史論》《世說新語資料匯編》(全三卷)《四書(shu) 通講》《世說新語新評》《世說新語通識》等二十餘(yu) 種著作。主編《原詩》四輯、《中華少兒(er) 詩教親(qin) 子讀本》十一卷、《世說新語鑒賞辭典》及論文集多種。

書(shu) 院發展“三思”

作者:劉強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守中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各位書(shu) 院同仁:

 

大家好!很高興(xing) 來參加粵港澳大灣區書(shu) 院發展論壇。昨天我在貴陽孔學堂,今天又來到河源萬(wan) 綠湖畔的孔聖堂,這一孔二堂的空間轉換,真可謂“無縫連接”,因緣殊勝。所以,我要先感謝主辦方孔聖書(shu) 院和曾子書(shu) 院的邀請。

 

今天我帶來一個(ge) 很小的話題,叫做“書(shu) 院發展三思”。

 

 

 

大家看到“三思”,一定會(hui) 想到《論語》中的一段話:“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意思就是說再思就可以了,一旦三思的話,一個(ge) 人的私心雜念就出來了,行動力反而受阻了。所以,一般情況想幹事的人盡量不要“三思”。就像台灣慈善基金會(hui) 的創始人證嚴(yan) 法師,她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對的事,做就對了。”其實就是說,“思而後行”“知而能行”就可以了,旨在強調“行”和“做”的重要性。

 

 

 

證嚴(yan) 法師

 

但是我今天為(wei) 什麽(me) 要講“三思”呢?其實是想從(cong) 三個(ge) 方麵、三個(ge) 角度來看書(shu) 院發展。我要說的這個(ge) “三思”,也是我長期以來的思考。2015年的時候,我跟上海的一些朋友發起了首屆全國書(shu) 院高峰論壇。我在論壇開幕式的致辭中,說到我有一個(ge) “書(shu) 院夢”。什麽(me) 書(shu) 院夢呢?我說:“書(shu) 院夢是學術夢,貫通文史哲;書(shu) 院夢是文化夢,出入儒釋道;書(shu) 院夢是教育夢,關(guan) 係你我他;書(shu) 院夢還是民族夢,承載家國天下。”這是我對書(shu) 院發展的一個(ge) 粗淺理解,我相信這個(ge) 理解放在今天也還是一個(ge) 有效的表達。

 

我們(men) 今天的書(shu) 院發展應該說是方興(xing) 未艾,全國各地都成立了很多書(shu) 院,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但是書(shu) 院的真實情況是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很多的書(shu) 院有名無實。正是基於(yu) 這樣一種現實,我對書(shu) 院才有以下這三點反思:一思大與(yu) 小,二思新與(yu) 舊,三思進與(yu) 退。

 

先說第一個(ge) “思”:大與(yu) 小之思。

 

這也包括三個(ge) 方麵:一是發心,願心宜大,野心宜小。我們(men) 都知道,要想求道要先有“發心”。昨天我們(men) 在車上,我突然靈機一動,感覺這廣東(dong) 到處都是大山,如果在古代的話,一個(ge) 人想要從(cong) 河源走到廣州多麽(me) 艱難,可是古代因為(wei) 沒有很多路,古人反倒有求道、問道之心;今天道路四通八達,方便快捷,導航一開,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men) 反而不知“問津”“求道”了。這真是很耐人尋味的。我所說的“願心宜大”是指什麽(me) 呢?其實就是“問路”與(yu) “求道”的差別。我覺得如果我們(men) 真要辦書(shu) 院,不妨把自己的心量擴大,以“人心”接通“道心”,以自己的“小宇宙”接通古今的“大宇宙”。古人所說的“與(yu) 天地精神相往來”,大概就是這個(ge) 意思。所以今天我們(men) 在這裏“坐井觀天”,其實是很有象征意義(yi) 的,就是要把我們(men) 的人心和道心、天心打通。但是這些話未免陳義(yi) 過高,大而無當。一旦和私心雜念混雜在一起,往往就會(hui) 形成某種“野心”。所以我說“野心宜小”。今天很多做書(shu) 院的人似乎都抱著一種宏大的野心——我說野心是比較難聽的,大家見諒——但不能不說,有的人的確是懷有一種世俗的野心的,那就是想幹一番大事業(ye) 。他把書(shu) 院當做了一種事業(ye) ——其實書(shu) 院應該是一種誌業(ye) ,甚至是一種道業(ye) ,是“是非成敗轉頭空”,“隻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所以當你想“做大做強”的時候,你的心就容易跑偏,最後功敗垂成,“一地雞毛”。這方麵,前車之鑒有很多,甚至殷鑒也不遠,時間關(guan) 係我就不展開了。

 

二是規劃:目標宜大,步子宜小。我聽說,孔聖書(shu) 院的大門是昨天剛剛搭建完畢,那也是在張華董事長的緊鑼密鼓地敦促之下,把這個(ge) 工程完結的。所以當我們(men) 這些來賓來到這裏的時候,那就是一個(ge) 新的氣象。因為(wei) 張董的目標還是大的,他很想建立一個(ge) 儒家的道場。而且我看這一兩(liang) 天他的表現,那是一個(ge) 儒家信徒的表現,難怪他的牌匾上有“儒家信仰”四個(ge) 字。很顯然,他的目標是大的,步子應該說是一步一步來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覺得他符合我說的這個(ge) 規劃的原則。

 

 

 

三是實操:格局宜大,規模宜小。今天我看到了曾慶寧院長的具體(ti) 操作,他的八年實踐,我認為(wei) 也完全符合“格局宜大,規模宜小”的這樣一個(ge) 分寸拿捏。我雖然沒到過曾子書(shu) 院,但是我聽說一開始就是深圳梧桐山上一個(ge) 很小的空間,現在擴大了,大概有一個(ge) 院落,有四層樓。我覺得我們(men) 做書(shu) 院,不要追求好大喜功,但是目標格局要大一些,格局大了,目標大了,是讓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還能夠勇猛精進,不至於(yu) 就掉鏈子,就躺平不幹。但是書(shu) 院的規模不宜太大,因為(wei) 規模越大就容易帶來後患,帶來一種風險,最後收拾不住。我們(men) 知道,今天是一個(ge) 經濟下行的時間節點,我就經常奉勸那些企業(ye) 家們(men) 現在不要盲目投資了,好好地管住你的錢袋,因為(wei) 已經不是當年了。但是話又說回來,今天又恰恰是書(shu) 院發展最好的契機,因為(wei) 當企業(ye) 家不再拿錢出去,好大喜功的時候,恰恰是他們(men) 要收攝身心,好好修煉和讀書(shu) 的時候。這個(ge) 時候書(shu) 院要給企業(ye) 家提供一個(ge) 文化充電和精神撫慰的平台,他們(men) 已經受過傷(shang) 了,尤其是民營企業(ye) 家,有的人甚至精神出了問題。這個(ge) 時候我們(men) 的書(shu) 院教育和傳(chuan) 統文化經典也許能夠起到療愈的作用——當然話又說回來,也別指望能有多大的作用,我一向主張不要誇大傳(chuan) 統文化的現實效用。簡單說,就是辦書(shu) 院心量可以放大,但是心態要非常平和。

 

 

 

再看第二個(ge) “思”——新與(yu) 舊之思。

 

還是有三個(ge) 方麵:

 

第一,讀書(shu) :新舊結合,融新納舊。我看到今天很多書(shu) 院讀的都是古代的經典,甚至有的都不是經典,比如說有的就讀《三字經》《弟子規》,這是蒙學讀物,談不上經典,但是今天很多人都把它奉若經典,這是很成問題的。我覺得要讀還是要讀四書(shu) 五經這樣的經典。但是,僅(jin) 僅(jin) 讀古代經典也不夠,還要把現代文明納入進來,要把科技文明納入進來,要把西方的文史哲經典也納入進來。隻有這樣,我們(men) 才可以做到,返本開新,中西融通,古今匯通。

 

第二,教學:教材宜舊,教法宜新。我覺得要涉及教材,那當然跟讀書(shu) 也有關(guan) 係,其實前麵的那個(ge) 讀書(shu) 是我們(men) 作為(wei) 老師自己應該有的學養(yang) ,但是如果涉及給學員安排課程,那麽(me) 我覺得教材宜舊,教法宜新。教材最好用一些經典文本,最好用一些權威出版社的,經得起考驗的著名學者的,這樣的文本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看有的地方用的這個(ge) 文本比如說《論語》,竟然寫(xie) 著“孔丘著”,這樣的文本就不能用。一是對孔子沒有尊重,二是孔子到死都不知道有《論語》,你說是他著的,這顯然是不合事實的。“教法要新”是什麽(me) 意思呢?因為(wei) 今天是一個(ge) 融媒體(ti) 時代,人工智能已經向人類發起了挑戰,人類的教育模式和傳(chuan) 播形式都亟待更新和改進,不然很快就會(hui) 被淘汰。就書(shu) 院的講學而言,應該因勢利導,充分發揮現代科技的優(you) 勢,今天的線上線下的這種直播也受到大家的歡迎,小視頻傳(chuan) 播很快,我們(men) 的書(shu) 院不妨開通線下線上,同步播出,這樣受眾(zhong) 麵就由內(nei) 而外擴展到更大的空間。

 

第三,學規:禮不守舊,俗不趨新。那就是我們(men) 書(shu) 院的學規,肯定會(hui) 涉及一個(ge) 新舊的問題,我的主張是“禮不守舊,俗不趨新”。比如今天我們(men) 的拜孔禮,其實按理說應該是四拜,但是我們(men) 今天是三拜,根據孔子“禮,與(yu) 其奢也,寧儉(jian) ”的說法,這也無可厚非,隻要我們(men) 心誠就行了。當然如果說要做得更專(zhuan) 業(ye) ,四拜是比較好的是吧?“俗不趨新”是啥意思呢?就是說我們(men) 還是要按照一定的傳(chuan) 統禮節來待人接物。而不是說,完全是西化派的,人與(yu) 人之間可能完全沒有那種禮的那種約束以後,人就容易缺乏敬畏,缺乏敬意。這樣也不利於(yu) 一個(ge) 孩子的身心成長。所以我覺得這個(ge) 是新與(yu) 舊的結合,一方麵吐故納新,與(yu) 時俱進,一方麵又要誠敬在心,彬彬有禮。

 

第三個(ge) “思”——進與(yu) 退之思。

 

一是學問上要盈科後進,勇猛精進。因為(wei)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書(shu) 院總是要傳(chuan) 承學術的,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yi) 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書(shu) 院講學總是建立在學術、學問和學養(yang) 的基礎上的。學是一輩子的事業(ye) ,“學不可以已”,除非有一天離開這個(ge) 世界,我們(men) 才真正可以休息了。聽說有的教授一退休就把書(shu) 全賣了,而另一些學者則是退而不休,這後一種才是真學者。其實,古人是把學術當生命的,從(cong) 孔子到朱子,一直到王陽明、曾國藩,近代如錢穆先生都是如此,都是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息,精進不止的——這才是書(shu) 院的真精神!

 

 

 

二是思想上要與(yu) 時俱進,不進則退。書(shu) 院是不是要有思想?我覺得是需要的。李澤厚先生曾經說過,今天的很多的學者,是有學問,無思想,或者叫“學術出場,思想退場”。但是我覺得一個(ge) 書(shu) 院是要有思想的,古代的書(shu) 院都是思想家的搖籃,宋明時期常常是理學家做書(shu) 院的山長。但是話又說回來,思想也不能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抱殘守缺,而應該融通古今中西,與(yu) 時俱進,因為(wei) 不進則退,固守文化而不能對接文明,就沒有真正的希望。我看到今天很多的學者,尤其是儒家學者,常常帶有一種原教旨主義(yi) 的心態,因為(wei) 信奉自己的文明就排斥西方文明,這也帶來很大的問題,而且尤其在當下愈演愈烈。當你不能夠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國的時候,你從(cong) 中國看世界也會(hui) “失焦”。因為(wei) 書(shu) 院本來是個(ge) 傳(chuan) 統的道場,但固守傳(chuan) 統就特別容易守舊,所以應該與(yu) 時俱進。

 

 

 

第三,態度上要循序漸進,進退裕如。孔子說“與(yu) 其進也,不與(yu) 其退也”,這是就一個(ge) 人的學習(xi) 態度而言。具體(ti) 到書(shu) 院的發展與(yu) 社會(hui) 變化的關(guan) 係,我以為(wei) ,孔子的另外一句話更有啟發意義(yi) 。他說:“可與(yu) 共學,未可與(yu) 適道;可與(yu) 適道,未可與(yu) 立;可與(yu) 立,未可與(yu) 權。”這裏說的是一種權變的智慧。蘇東(dong) 坡說文章的寫(xie) 法,有“行於(yu) 當行,止於(yu) 所不可不止”的說法,其實也是強調一種近乎“從(cong) 心所欲不逾矩”的藝術境界。作文是如此,做事也一樣。大家知道,今天的書(shu) 院發展,和民營企業(ye) 和教培行業(ye) 一樣,受到現實政策的影響很大,所以隻能量力而行,適可而止。遇到大的問題的時候,還是可以“斷舍離”的,因為(wei) 當斷不斷,必有後患;當退不退,必受其累。有時候“止足”之道,其實也是一種“止損”之道。我辦的守中書(shu) 院就不想“做大做強”,而且不尋求所謂“實體(ti) ”和“道場”,可以說是一個(ge) 流動的書(shu) 院,我在哪裏,書(shu) 院就在哪裏,有時在網上,有時在路上。所以,這個(ge) 方麵,我是不讚同“一意孤行”,“一條路走到黑”的,最好能夠“用行舍藏”,“一條路走到亮”!

 

以上就是我的書(shu) 院發展之“三思”。最後想說的是,書(shu) 院是繼往開來,守先待後的誌業(ye) ,盡管孔子說“再”(思)斯可矣,但對於(yu) 具體(ti) 的執行者來講,三思而後行的審慎還是需要的,故“三思”而後是“五不”:第一不自大,第二不跟風,第三不勢利,第四不懈怠,第五不執著(具體(ti) 內(nei) 容略)。

 

 

 

這就是我的分享,不到之處,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教。謝謝!

 

 

 

(此文根據2024年8月3日在大灣區首屆書(shu) 院發展論壇的會(hui) 講錄音整理,發布前又有補充修訂)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