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僖公八年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24-08-26 20:20:22
標簽:

《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僖公八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廿三日壬戌

          耶穌2024年8月26日

 

[春秋]八年春,王正月,公會(hui) 王人、齊侯、宋公、衛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yu) 洮。鄭伯乞盟。

 

夏,狄伐晉。

 

秋,七月,禘於(yu) 大廟,用致夫人。

 

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

 

魯僖公八年,公元前652年。

 

剛開年便是一場諸侯會(hui) 盟,《春秋》記錄說“八年春,王正月,公會(hui) 王人、齊侯、宋公、衛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yu) 洮。鄭伯乞盟。”對於(yu) 鄭國的世子華是否參與(yu) 了這次會(hui) 盟,三傳(chuan) 出現了不同說法。《左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引述的《春秋》記錄中沒有他,但《公羊傳(chuan) 》引述的《春秋》則有此人。洮,楊伯峻先生注釋說在今天的山東(dong) 鄄城。

 

《公羊傳(chuan) 》先解釋了一下與(yu) 會(hui) 的“王人”有什麽(me) 微妙之意:

 

王人者何?微者也。曷為(wei) 序乎諸侯之上?先王命也。

 

《春秋》這裏提到的“王人”,是一個(ge) 地位低微的人。但為(wei) 何排序在諸侯之上呢?因為(wei) 他是奉王命而來,(作為(wei) 王室代表所以)排序優(you) 先——這點在一開始的番外篇裏我已經專(zhuan) 門論述過了,有王室代表的時候,王室代表順位第一。

 

然後解釋了一下“乞盟”的含義(yi) :

 

乞盟者何?處其所而請與(yu) 也。其處其所而請與(yu) 奈何?蓋酌之也。

 

“乞盟”是什麽(me) 意思呢?是(鄭文公)在國內(nei) ,派出了(使者)來請求會(hui) 盟。為(wei) 何這樣做呢?是想試探一下齊桓公的態度。

 

酌,是斟酌、試探、打探的意思。可見,鄭文公自己也知道諸侯聯盟對他意見很大,不敢貿然親(qin) 自出麵,怕有危險或者直接被拒絕了打臉,派個(ge) 使者去探探風頭。

 

《榖梁傳(chuan) 》也是先關(guan) 注了一下“王人”:

 

王人之先諸侯何也?貴王命民。朝服雖敝,必加於(yu) 上,弁冕雖舊,必加於(yu) 首,周室雖衰,必先諸侯。兵車之會(hui) 也,

 

為(wei) 何王室代表排序在諸侯之先?是表示以王命為(wei) 貴。朝服雖然破舊,也必定穿在最外麵,弁冕雖然破舊,也必定會(hui) 戴在頭頂,周王室雖然衰微了,也必然排在諸侯之前。這次諸侯會(hui) 盟,是帶著軍(jun) 隊與(yu) 會(hui) 。

 

“朝服雖敝,必加於(yu) 上,弁冕雖舊,必加於(yu) 首,周室雖衰,必先諸侯”,還是強調禮儀(yi) ,但感覺這裏也多少有點無可奈何地承認王室已經衰微的事實;“兵車之會(hui) ”則強調了這次會(hui) 是有一定的危險性——說明齊桓公等諸侯,事先預備好了萬(wan) 一叔帶作亂(luan) ,就準備要出兵平亂(luan) 的。

 

然後解讀了一下“乞盟”:

 

以向之逃歸乞之也。乞者,重辭也,重是盟也。乞者,處其所而請與(yu) 也。蓋汋(zhuó)之也。

 

汋,通酌。因為(wei) 之前鄭文公首止之會(hui) 逃盟,所以這次請求參加會(hui) 盟。《春秋》這裏用“乞”,是措辭嚴(yan) 重,表示鄭文公重視與(yu) 諸侯的會(hui) 盟。所謂的“乞”,是(鄭文公)在國內(nei) ,派出了(使者)來請求會(hui) 盟。是試探齊桓公是否同意。

 

“乞者,重辭也”,我們(men) 今天讀,都能感覺到“乞”有點卑躬屈膝、乞求的意思。

 

之前周惠王給鄭文公畫了國大餅,鄭文公信以為(wei) 真,結果惹來一堆麻煩,此時周惠王已死,周襄王即位已成定局,鄭文公這時候一定懊悔的要死,趕緊一百八十度轉向——真是首鼠兩(liang) 端。但即使再重新回來,他在諸侯之間,哪還有什麽(me) 威信可言?

 

《左傳(chuan) 》春季的記錄如下:

 

八年春,盟於(yu) 洮,謀王室也。鄭伯乞盟,請服也。襄王定位而後發喪(sang) 。

 

晉裏克帥師,梁由靡禦,虢射為(wei) 右,以敗狄於(yu) 采桑。梁由靡曰:“狄無恥,從(cong) 之必大克。”裏克曰:“拒之而已,無速眾(zhong) 狄。”虢射曰:“期年,狄必至,示之弱矣。”

 

第一段介紹洮之會(hui) 盟的主要意圖。聯係去年末,《左傳(chuan) 》記錄的周惠王去世後周襄王擔心叔帶作亂(luan) 以至於(yu) 秘不發喪(sang) ,所以這次會(hui) 盟的主題就是如何確保王室政權順利交接以安定王室。鄭文公向齊桓公為(wei) 首的諸侯聯盟示好,希望能參加這次會(hui) 盟。周襄王的王位確定下來後才給諸侯發布周惠王的喪(sang) 訊。

 

周襄王的位子能安定下來,說明年初諸侯在洮舉(ju) 行的兵車之會(hui) ,還是起到了應有的威懾作用,叔帶並未敢作亂(luan) ——至少在當時未敢興(xing) 風作浪。

 

第二段是晉國跟狄人之間爆發戰爭(zheng) 。原因也能猜到,重耳逃往出奔狄人,晉獻公顯然並不想放過這個(ge) 兒(er) 子,所以有了這次戰爭(zheng) 。梁由靡和虢射,是隨裏克出征的搭檔。采桑,杜預注釋說“平原北屈縣有采桑津。”大致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臨(lin) 汾市吉縣一帶。

 

這段意思說,晉國派裏克帥軍(jun) 隊出征,梁由靡負責駕車,虢射為(wei) 車右,在采桑打敗了狄人。梁由靡說:“狄人無恥,我們(men) 乘勝追擊,一定會(hui) 大勝。”裏克說:“打敗了他們(men) 就行了,沒必要再招惹更多的狄人。”虢射說:“要不了一年,狄人一定還會(hui) 再來,因為(wei) 我們(men) 這次向他們(men) 示弱了。”——毫無疑問,這預示著後麵狄人肯定會(hui) 主動挑釁晉國的。

 

果然,夏天,戰爭(zheng) 再次出現,《春秋》記錄說“夏,狄伐晉。”這條記錄《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都未關(guan) 注。《左傳(chuan) 》交代了緣由:

 

夏,狄伐晉,報采桑之役也。複期月。

 

這年夏天,狄人攻打晉國,就是報複之前的采桑戰役失敗。虢射說的一年之內(nei) 狄人必然來犯的預言應驗了。

 

到了秋天,《春秋》再次記錄了一次魯國的祭祀儀(yi) 式,“秋,七月,禘於(yu) 大廟,用致夫人”。秋季七月,在太廟裏舉(ju) 行了禘祭之禮,“用致夫人”——之所以這裏我直接引用了,是因為(wei) 圍繞這位“夫人”的身份,三傳(chuan) 出現了不同說法。

 

《春秋》之前也出現過一次禘禮的記錄,魯閔公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於(yu) 莊公。”當時三傳(chuan) 都認為(wei) 不合禮儀(yi) ,所以頗有微詞。這次的記錄,三傳(chuan) 也都認為(wei) 是不符合禮儀(yi) 。《左傳(chuan) 》說法如下:

 

秋,禘而致哀薑焉,非禮也。凡夫人不薨於(yu) 寢,不殯於(yu) 廟,不赴於(yu) 同,不祔於(yu) 姑,則弗致也。

 

可見《左傳(chuan) 》認為(wei) 這裏的“夫人”即魯莊公的夫人哀薑。那麽(me) 《春秋》這裏的“禘於(yu) 大廟,用致夫人”就是“禘而致哀薑”,即禘禮是把哀薑的神位安放進太廟。《左傳(chuan) 》在這裏先下結論,說這件事“非禮也”,然後解釋了一下原因:“凡夫人不薨於(yu) 寢,不殯於(yu) 廟,不赴於(yu) 同,不祔於(yu) 姑,則弗致也”——哀薑的葬禮是在魯僖公二年五月舉(ju) 行的,《左傳(chuan) 》此處能有這段議論,哀薑葬禮過程中是否存在“不殯於(yu) 廟,不赴於(yu) 同,不祔於(yu) 姑”這些情況,沒看到確切的相關(guan) 文字記錄不好說,但哀薑是魯僖公元年七月戊辰,被齊桓公派人殺死在與(yu) 夷,屬於(yu) 非正常死亡,至少“不薨於(yu) 寢”這條是躲不開的。

 

《公羊傳(chuan) 》對這位夫人身份提出了不同說法:

 

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致者何?致者,不宜致也。禘用致夫人,非禮也。夫人何以不稱薑氏?貶。曷為(wei) 貶?譏以妾為(wei) 妻也。其言以妾為(wei) 妻奈何?蓋脅於(yu) 齊媵女之先至者也。

 

《春秋》這裏特意寫(xie) 了“用致夫人”,是表示“不應用”和“不宜致”。用禘禮將夫人到達這件事告於(yu) 太廟,是不符合禮儀(yi) 的。夫人為(wei) 何不稱薑氏?是表示貶斥的意思,譏諷以讓妾室享受正妻才可以享用的禮儀(yi) 。為(wei) 何說是以妾為(wei) 妻?是因為(wei) 齊國隨嫁過來的媵妾先到,魯國受到齊國的脅迫而將其立為(wei) 了夫人。

 

按照此處的解釋,這位“夫人”是齊國女子,本身隻不過是個(ge) 隨嫁的媵妾——後世學者認為(wei) 這位夫人就是聲薑。魯僖公本來聘了楚國女子為(wei) 妻,按當時的禮儀(yi) 齊國送聲薑為(wei) 媵妾,但齊國的媵妾聲薑先到了魯國,並脅迫魯國以夫人之禮相待,所以《春秋》的“禘於(yu) 大廟,用致夫人”就是在太廟裏將此事告祭先祖。

 

如果是這樣,則這是《春秋》關(guan) 於(yu) 魯僖公婚禮的一條委婉記錄。也就是說,魯僖公正式迎娶法定夫人是在這一年——雖然法定夫人本來應該是楚國女子,可能魯僖公又試圖效仿父親(qin) 魯莊公,改變魯國國君娶齊國女子的傳(chuan) 統,但很遺憾,未遂。

 

《榖梁傳(chuan) 》的說法又有不同:

 

用者,不宜用者也。致者,不宜致者也。言夫人,必以其氏姓。言夫人而不以氏姓,非夫人也,立妾之辭也,非正也。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夫人卒葬之,我可以不卒葬之乎?一則以宗廟臨(lin) 之,而後貶焉;一則以外之弗夫人,而見正焉。

 

前半段議論貌似與(yu) 《公羊傳(chuan) 》無區別。但綜合前後文看,《榖梁傳(chuan) 》認為(wei) 這位夫人已經去世了,而且本身的身份不是夫人,而是妾室。那麽(me) 《春秋》這裏的“禘於(yu) 大廟,用致夫人”就是把某位不是夫人的逝者的神位,以去世夫人之禮安放進太廟。“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夫人卒葬之,我可以不卒葬之乎?”意思說,國君把她當夫人對待,我們(men) 怎麽(me) 能不當夫人對待呢?國君把她按照夫人的葬禮安葬了,我們(men) 也隻能以夫人的葬禮記錄。“一則以宗廟臨(lin) 之,而後貶焉;一則以外之弗夫人,而見正焉”,則是說史官隻能一來在宗廟裏安放她神位的時候,用曲筆表示貶斥(注:即稱夫人但不稱姓氏),二來通過記錄其他國家不以“夫人”稱呼她,以正視聽。

 

但在對於(yu) 《春秋》這條記錄裏的這位夫人具體(ti) 是誰,依然沒有明說,我們(men) 隻能猜測也許是魯莊公的某位庶夫人,譬如魯閔公的母親(qin) 之類。為(wei) 何說不是魯僖公的母親(qin) 成風呢?因為(wei) 成風此時並未去世。

 

冬季,《春秋》唯一記錄是“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其實我們(men) 都知道,這裏去世的就是周惠王,而且真正的去世時間是去年的閏十二月。王室足足晚了一年才給諸侯發喪(sang) ,所以《春秋》也就按照王室公告的日子來記錄。《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都沒有關(guan) 注這條記錄,《左傳(chuan) 》冬季的記錄如下:

 

冬,王人來告喪(sang) ,難故也,是以緩。

 

宋公疾,大子茲(zi) 父固請曰:“目夷長,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魚,子魚辭,曰:“能以國讓,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順。”遂走而退。

 

第一段意思說,冬天,王室派使者來告喪(sang) ,因為(wei) 之前王室麵臨(lin) 危難,所以報喪(sang) 晚了。

 

第二段講述宋國的事。目夷,就是後麵提到的公子子魚。按照太子茲(zi) 父說的“目夷長”,說明他比太子年長。雖然年長但不是第一順位繼承人,且他自己也認為(wei) 如果自己即位的話“不順”,說明他應該是太子的庶兄。這個(ge) 人後麵還會(hui) 多次出現,尤其是在宋襄公爭(zheng) 霸過程中,多次勸諫,展現出卓越的智慧與(yu) 遠見,後麵看到了再細說。這段意思說,宋桓公病重,太子茲(zi) 父堅決(jue) 請求說:“目夷年長,而且仁厚,國君您應該立他為(wei) 繼承人。”宋桓公於(yu) 是命子魚為(wei) 繼承人,子魚推辭說:“太子茲(zi) 父能以國家讓給別人,還有什麽(me) 比這個(ge) 更大的仁義(yi) ?臣不及他,而且我如果為(wei) 君的話也不符合禮儀(yi) 。”於(yu) 是快速退出。

 

這段記錄裏,兄弟兩(liang) 人都認為(wei) 對方更“仁”,太子茲(zi) 父後來即位成為(wei) 宋襄公,最終史書(shu) 留名也是因為(wei) “仁”——不過後人提及宋襄公的“仁”,更多是帶著譏諷的態度,具體(ti) 原因在後麵魯僖公二十二年講述大名鼎鼎的泓水之戰時,我們(men) 再細說。

 

這裏能提前講述宋桓公安排後事,意味著宋桓公將不久於(yu) 人世啊。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