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梁劍作者簡介:劉梁劍,男,西元一九七五年生,浙江永嘉人,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專(zhuan) 業(ye) 博士。現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現代文化思想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中國哲學、中西哲學比較。著有《天·人·際:對王船山的形上學闡明》《漢語言哲學發凡》《王船山哲學研究》等。 |
王船山與(yu) 明清哲學轉型的一個(ge) 麵向
作者:劉梁劍(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係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明清之際,天崩地解。與(yu) 明代覆亡相隨的,不隻是簡單的朝代更迭意義(yi) 上的亡國之恨,更有與(yu) 夷夏之辨緊密關(guan) 聯的“中國淪亡”之痛。王船山(1619—1692)早年積極用世,對時代問題有著深切感受。中年之後,托跡山野,懷著“七尺從(cong) 天乞活埋”的痛鬱之心,從(cong) 事“六經責我開生麵”的偉(wei) 業(ye) 。其中,他沉思性與(yu) 天道,批判宋明理學關(guan) 於(yu) 天道之理及人自身存在的抽象運思,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反映了那個(ge) 時代的哲學轉型。
克服天道之理的二重抽象
在天道觀上,船山以氣化為(wei) 宗,批判超越化的抽象之理。船山強調,理是氣化之理:“理隻在氣上見,其一陰一陽、多少分合,主持調劑者即理也。”在氣化之中由同異所彰顯的條理即是理。理既為(wei) 氣化之條理,故而理氣相即不相離。一方麵,理不離氣,氣外並無虛托孤立之理:“理即是氣之理,氣當得如此便是理,理不先而氣不後。”另一方麵,氣不能無理,氣化過程總是呈現出某種有序態勢:“言氣即離理不得。”合起來說,理氣相即:“理與(yu) 氣互相為(wei) 體(ti) ,而氣外無理,理外亦不能成其氣,善言理氣者必不判然離析之。”
船山的理氣相即說不同於(yu) 朱熹的理先氣後說。朱熹說:“有此理後方有此氣。”太極“在無物之前,而未嚐不立於(yu) 有物之後”,“在陰陽之外,而未嚐不行乎陰陽之中”。在朱熹那裏,太極與(yu) 陰陽之辨即理氣之辨。太極在陰陽之外、在陰陽之前,即理在氣先,而且是時間在先。朱熹有時強調理之於(yu) 氣的“邏輯在先”:“要之,也先有理。隻不可說是今日有是理,明日卻有是氣;也須有先後。且如萬(wan) 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隻在這裏。”理相對於(yu) 氣具有存在論上的優(you) 先性。在朱熹那裏,理還兼指必然與(yu) 當然。作為(wei) 當然之則,理(或曰道)具有絕對性與(yu) 永恒性:“若論道之常存,卻又初非人所能預,隻是此個(ge) 自是亙(gen) 古亙(gen) 今常在不滅之物。”正因為(wei) 理是當然與(yu) 必然的統一,當然之理的絕對性與(yu) 永恒性,同時意味著必然之理的絕對性與(yu) 永恒性。
進一步來看,理的抽象性還表現在理獨立於(yu) 人的存在。船山考察“理”字的詞源:“理,本訓治玉也……理之則有理矣,故轉為(wei) ‘理義(yi) ’字,事之當然而行之順也。玉渾然在璞而未有理,治之而文理見……玉之未治而理隱,已治而理著也。”“理”的本義(yi) 是對玉的治理,也就是加工玉璞,使其中隱含的紋理彰顯出來。作為(wei) 名詞的理,又由玉石的紋理引申為(wei) 抽象意義(yi) 的條理,即理義(yi) 之理。船山還提出“理物”的說法。有理玉,有理水,推而廣之即是理物。理物便是人治理萬(wan) 物。玉之理在理玉的過程中彰顯,物之理在理物的過程中彰顯。王船山強調人的實踐活動對於(yu) 存在之理的揭示作用。當然,反過來,合理的理物必然是遵循物之理的過程。因此,真正的理物意味著遵循物之條理、文理以開啟物之條理、文理。在此意義(yi) ,理物與(yu) 其說是人居高臨(lin) 下地治理、統治、駕馭萬(wan) 物,倒不如說是聽從(cong) 萬(wan) 物之理的召喚而歸依於(yu) 萬(wan) 物。“理”在這裏是人與(yu) 物之親(qin) 和。理物的過程既是化物之天為(wei) 人之天的過程,也是人之天合乎物之天的過程。一方麵,理是事物本有之條理;另一方麵,理在理物過程中開顯。合而言之,理是物之文理與(yu) 人之理物的統一。
人的具體(ti) 存在
船山秉持古典思想的運思方法,貫天地人而一理之,將天道觀貫通於(yu) 性命之學。在他那裏,天道是具體(ti) 的存在,人也是具體(ti) 的存在。
人的具體(ti) 存在,首先表現為(wei) 人本身是理性與(yu) 感性的綜合體(ti) 。船山力倡理欲並存,批評理學家理欲對立、存天理而滅人欲的主張。天以理氣命人,人受之而有性有形。理氣相即,則性形相即。性形之辨關(guan) 聯著理欲關(guan) 係。“理自性生,欲以形開。”人有性有形,故有理有欲。性形相即,故而“誠者,誠於(yu) 理,亦誠於(yu) 欲也”。也就是說,理欲在理想狀態下是統一的。船山說:“天理、人欲,雖異情而亦同行。”我們(men) 說“有性有形”“有理有欲”,這裏使用了“有之有之”的句式,它所表達的,並非可以截然相分的兩(liang) 種東(dong) 西的並列,而是兩(liang) 個(ge) 具有密切關(guan) 係的不同側(ce) 麵的同時展現。俗儒“冀夫欲盡而理乃孤行”,以為(wei) 在欲之外別有理,正是不理解“理”和“欲”說的是兩(liang) 個(ge) 具有密切關(guan) 係的不同側(ce) 麵。在道德之域,“欲”主要與(yu) 個(ge) 體(ti) 的感性存在及生命力量相聯係,而“理”以普遍規範(當然之則)為(wei) 內(nei) 容,體(ti) 現了理性的要求。存理而滅欲,隨著欲望的消失,於(yu) 內(nei) 而言,個(ge) 體(ti) 生命失去感性的基礎,難免蛻變為(wei) 沒有力量、沒有活力的存在;於(yu) 外而言,基於(yu) 理性要求的當然之則失去感性的基礎,難免蛻變為(wei) 無生命的抽象教條。
以理欲為(wei) 截然可分之二物,再加上對理的重視,便難免不引出去欲以存理的錯誤主張。船山批評說:“須是人欲淨盡,然後天理自然流行。”這句話大有弊病。“以體(ti) 言之,則苟天理不充實於(yu) 中,何所為(wei) 主以拒人欲之發?以用言之,則天理所不流行之處,人事不容不接,才一相接,則必以人欲接之,如是而望人欲之淨盡,亦必不可得之數也……則以天理未複,但淨人欲,則且有空虛寂滅之一境,以為(wei) 其息肩之棲托矣。”“須是人欲淨盡,然後天理自然流行”之病,在“然後”二字;隻此二字,便將天理人欲分為(wei) 兩(liang) 截。理欲兩(liang) 橛,以理滅欲,便是設想了一個(ge) 需要克服的非理想狀態,即有欲卻無理。船山說,倘若無理,何以去欲?於(yu) 體(ti) 於(yu) 用,都是不通。再者,以理滅欲,同時也是設想了一個(ge) 從(cong) 有欲無理到天理流行的過渡階段,即無欲且無理。但這不過是佛家所謂的空虛寂滅之境罷了!
與(yu) 之相應,船山指出,去欲乃佛家的妄見。他批評朱子後學真德秀:“西山雲(yun) ‘諸子寡欲,顏子無欲’,則寡欲者斷現行煩惱之謂,無欲者斷根本煩惱之謂。隻到此便休去、歇去,一條白練去,古廟香爐去,則亦安得有聖學哉?”相形之下,“孔顏之學,見於(yu) 《六經》《四書(shu) 》者,大要在存天理。何曾隻把這人欲做蛇蠍來治,必要與(yu) 他一刀兩(liang) 斷,千死千休?”究其實,欲根本不可去。因為(wei) 欲根基於(yu) 形,而形是人在存在者層麵的規定性。恰當的做法是“理欲”。“理”在這裏首先是動詞,意味著“治理”,如上文提到的“理玉”“理水”“理物”之理。治理所預期的效果恰恰就是合乎當然之則的“理”。
人的具體(ti) 存在,還表現為(wei) 人是人倫(lun) 關(guan) 係、社會(hui) 關(guan) 係中的存在。在上文中,我們(men) 已看出船山對程朱及其後學的批判。相形之下,船山對陸王及陽明後學的批評更加言辭激烈,而其義(yi) 理之要點,則在強調人倫(lun) 之重要性。船山曰:“王氏之學,一傳(chuan) 而為(wei) 王畿,再傳(chuan) 而為(wei) 李贄,無忌憚之教立,而廉恥喪(sang) ,盜賊興(xing) ,中國淪沒,皆惟怠於(yu) 明倫(lun) 察物而求逸獲,故君父可以不恤,膚發可以不顧”,“始以私立而詖行,繼以猖狂為(wei) 邪說,如近世李贄之流,導天下以絕滅彝性,遂致日月失其貞明,人禽毀其貞勝,豈不痛與(yu) !”“猖狂”“無忌憚”者,對於(yu) 不當為(wei) 之事無所不為(wei) 。它的反麵則是對於(yu) 當為(wei) 之事無所為(wei) :“怠於(yu) 明倫(lun) 察物”,不恤君父,不顧膚發。船山於(yu) 此無疑突出了人作為(wei) 具體(ti) 存在的人倫(lun) 麵向:人倫(lun) 屬“當為(wei) ”之事,它構成人之本性得以成立的最基本的存在境域。人倫(lun) 不為(wei) ,不啻“絕滅彝性”,從(cong) 人的狀態蛻變為(wei) 禽獸(shou) 。
王船山以繼乎斯文的高遠文化理想出入經典,通過自己的生命感受激活經典,開出新的思想境界與(yu) 生存意義(yi) 世界。就此而言,王船山做哲學的方法也是具體(ti) 的。具體(ti) 者,既是以體(ti) 具之,通過自身的生命感受、問題意識激活經典,又是具之以體(ti) ,將經典化為(wei) 自身生命存在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任雪山】桐城派與(yu) 清代國家統一的文化建構
【下一篇】探訪孔孟故裏 感知千年儒學智慧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