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次序再論
作者:湯洪 李丹(分別係四川師範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教授、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初七日丙午
耶穌2024年8月10日
“六經”有兩(liang) 種主要排列次序,一是以《詩》為(wei) 首,即《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一是用《易》居前,即《易》《書(shu) 》《詩》《禮》《樂(le) 》《春秋》。兩(liang) 種不同排序的原因,學界認識視角不一,因而分歧較大。最早關(guan) 注此問題的是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他讚同用《易》居前的排序,其理據是“六經”中《易》著述成書(shu) 最早。周予同《經今古文學》則認為(wei) 兩(liang) 種不同的次序是今古文之爭(zheng) 的結果,今文學家以《詩》為(wei) 首是按照“六經”內(nei) 容深淺程度排列,古文學家用《易》居前是根據成書(shu) 時代早晚排列。徐複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則認為(wei) 《史記·儒林列傳(chuan) 》《詩》《書(shu) 》《禮》《易》《春秋》序列是建立“五經”博士的時代序列,而《漢書(shu) ·藝文誌》《易》《書(shu) 》《詩》《禮》《春秋》序列是劉歆的新說。楊伯峻《經學淺談》讚同陸德明的說法。金景芳《孔子的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an) ——六經》補充徐複觀之說,認為(wei) 用《易》居前是劉歆為(wei) 抬高古文學家地位而編造的新說。廖名春《“六經”次序探源》則認為(wei) 以《詩》為(wei) 首的“六經”次序是先秦和漢初人們(men) 的共識,《詩》《書(shu) 》《禮》《樂(le) 》次序在孔子之前即已成為(wei) 習(xi) 稱,用《易》居前是孔子晚年重《易》經學思想產(chan) 生的巨變。黃麗(li) 麗(li) 《六經次序辨》認為(wei) 以《詩》為(wei) 首的排序由《詩》在西周春秋時代獨特而巨大的社會(hui) 功能所形成,用《易》居前的次序由軸心時代《易傳(chuan) 》的哲學突破而使《易》升華為(wei) “大道之原”所形成。鍾書(shu) 林《“六經”次序新探》認為(wei) 以《詩》為(wei) 首是依照“六經”產(chan) 生時代的早晚而排序,用《易》居前則按照西漢“六經”恢複的早晚而排序。各家所言,皆有充足的理據,但此一問題離定論共識似乎還為(wei) 時尚早,故本文擬梳理原始文獻,探尋兩(liang) 種排序背後的成書(shu) 時代、前後源流以及文化機製和內(nei) 在緣由。
一
記載“六經”的早期文獻尚多,傳(chuan) 世文獻《左傳(chuan) 》《商君書(shu) 》《荀子》《莊子》《禮記》和出土文獻郭店簡、馬王堆帛書(shu) 皆有記載。
《左傳(chuan) 》僖公二十七年記晉國大夫趙衰推薦郤縠為(wei) 中軍(jun) 元帥時曰:“《詩》《書(shu) 》,義(yi) 之府也。《禮》《樂(le) 》,德之則也。德、義(yi) ,利之本也。”《詩》《書(shu) 》《禮》《樂(le) 》“四經”並舉(ju) ,已基本形成以《詩》為(wei) 首的排列次序。
《商君書(shu) 》“四經”排序與(yu) 《左傳(chuan) 》一致。《農(nong) 戰》有四處說到“務學《詩》《書(shu) 》”,說明《詩》《書(shu) 》這兩(liang) 本經典,在先秦應是人所共知的必讀書(shu) 目。《農(nong) 戰》又說:“《詩》《書(shu) 》《禮》《樂(le) 》善、修、仁、廉、辯、慧,國有十者,上無使守戰。”商鞅反對以《詩》《書(shu) 》治國,力主耕戰,相同的思想在同書(shu) 《去強》篇也有論述:“國用《詩》《書(shu) 》《禮》《樂(le) 》、孝、弟、善修治者,敵至必削國,不至必貧國。”總之,商鞅力斥儒者所看重的這些傳(chuan) 世經典和治國主張。
《荀子》增列《春秋》,已成“五經”,前“四經”次序與(yu) 《左傳(chuan) 》《商君書(shu) 》一致。《儒效》為(wei) 儒者辯護,論述重用儒者才能得天下:“故《詩》《書(shu) 》《禮》《樂(le) 》之歸是矣。《詩》言是,其誌也;《書(shu) 》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le) 》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莊子·外篇》增列《易》,已成“六經”,前“四經”次序與(yu) 《左傳(chuan) 》一致。與(yu) 《荀子》“五經”次序有異。《天運》記載孔子回答老聃的一段話,已是以《詩》為(wei) 首的“六經”完整麵貌:“丘治《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六經,自以為(wei) 久矣,孰知其故矣。”孔子自言長期修治研究“六經”,自認為(wei) 諳熟其中道理,但還是沒有被君王所取用,因而尚未得道。六經的核心主旨在《天下》篇有解釋:“其在於(yu) 《詩》《書(shu) 》《禮》《樂(le) 》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誌,《書(shu) 》以道事,《禮》以道行,《樂(le) 》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yu) 天下而設於(yu) 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此外,《徐無鬼》中,女商對徐無鬼說自己取悅君主“橫說之則以《詩》《書(shu) 》《禮》《樂(le) 》”,雖沒有舉(ju) 全“六經”,但前“四經”次序與(yu) 《左傳(chuan) 》《商君書(shu) 》無異。
《禮記》言“六經”次序為(wei) 《詩》《書(shu) 》《樂(le) 》《易》《禮》《春秋》,與(yu) 《莊子》稍有差異,此為(wei) 早期文獻特例。《經解》論說“六經”宗旨及得失:“其為(wei) 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shu) 》教也;廣博易良,《樂(le) 》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jian) 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shu) 》之失誣;《樂(le) 》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繁;《春秋》之失亂(luan) 。”
除傳(chuan) 世文獻外,郭店簡《六德》所記與(yu) 《莊子》一致:“觀諸《詩》《書(shu) 》,則亦載矣;觀諸《禮》《樂(le) 》,則亦載矣;觀諸《易》《春秋》,則亦載矣。”由此,我們(men) 認為(wei) ,遲至戰國晚期至秦漢時期,學術界所討論的儒家“六經”,其排列次序主要是《天運》《天下》以及《六德》所記載的以《詩》為(wei) 首的《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這應是先秦列舉(ju) “六經”文獻舊製習(xi) 慣和通說,是當時學術界的文化共識。
二
上引《左傳(chuan) 》《商君書(shu) 》《荀子》《莊子》《禮記》大致根據成書(shu) 時代先後排列,仔細揣摩各書(shu) 所載“六經”名目和次序,轉換一種觀察視角,我們(men) 或許可以大致勾勒“六經”成為(wei) 經典教科書(shu) 目的四個(ge) 成書(shu) 曆程。
第一階段為(wei) 《詩》《書(shu) 》“兩(liang) 經”,其纂成時間,當在《左傳(chuan) 》成書(shu) 之前,為(wei) 晉大夫趙衰前時代所纂輯。《詩》《書(shu) 》並舉(ju) ,先秦文獻甚多,前引《商君書(shu) 》中即有不少,郭店楚簡以及馬王堆帛書(shu) 中亦夥(huo) 。從(cong) 現存文獻的記載規律推測,在趙衰之前的某個(ge) 時代,應存在一個(ge) 較為(wei) 原始的《詩》《書(shu) 》“兩(liang) 經”時代,但確鑿的文獻載錄,尚需進一步探索。
第二階段為(wei) 《詩》《書(shu) 》《禮》《樂(le) 》“四經”,其纂成時間,至遲在趙衰(?—前622年)所生活的時代。《左傳(chuan) 》中趙衰所舉(ju) “義(yi) ”之《詩》《書(shu) 》,“德”之《禮》《樂(le) 》,已是當時儒者所熟練掌握的儒術。《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以《詩》《書(shu) 》《禮》《樂(le) 》教,弟子蓋三千焉”,可知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教學所用教科書(shu) 仍是趙衰所說的“四經”。但是,孔子以自己豐(feng) 富的學識係統全麵整理修訂過這些教科書(shu) 並以此教育弟子,或許也有自己一些新的闡釋,故儒家學派由此而興(xing) 。直至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所生活的時代,依然保持著《詩》《書(shu) 》《禮》《樂(le) 》“四經”的舊製。
第三階段為(wei) 《詩》《書(shu) 》《禮》《樂(le) 》《春秋》“五經”,其纂成時間,至遲在《荀子·儒效》篇成書(shu) 的戰國時代。記微言大義(yi) 的《春秋》已進入儒家經術範疇,並正式成為(wei) 儒家師傳(chuan) 的必讀教科書(shu) 。戰國時代學術隆盛,書(shu) 籍驟增,在《春秋》納入儒家經典後不久,《易》也由卜筮書(shu) 升華為(wei) 哲學著作從(cong) 而躋身為(wei) 儒家研習(xi) 經典。
第四階段為(wei) 《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六經”,其纂成時間,至遲在《莊子·外篇》成書(shu) 的戰國時代。《天運》《天下》所舉(ju) “六經”,基本定型,直至向、歆父子以古文經學家觀念重新編排“六經”次序。《莊子》此一成熟定型,在出土文獻郭店簡《六德》中有雙重印證,且《六德》將“六經”分成三組敘述,撰者應是深諳“六經”成書(shu) 所經曆的三個(ge) 曆史階段。由“六經”成書(shu) 的三個(ge) 階段推測,孔子所生活的時代,《詩》《書(shu) 》《禮》《樂(le) 》“四經”已為(wei) 士人所熟知。孔子新的創設或許是教學內(nei) 容新增了《易》和《春秋》,由此形成孔子教授“六藝”的教學範式。孔子對《易》和《春秋》的重視程度尚沒有後世古文學家表述的那麽(me) 顯著,但孔子的這一開創為(wei) 後世儒者所遵從(cong) 並不斷研習(xi) 、闡釋、累加,由此形成孔子之後戰國文獻如《莊子》、郭店簡所舉(ju) “六經”《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的稱引次序,直至漢初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論說“六藝”尚以此為(wei) 序:“《詩》《書(shu) 》序其誌;《禮》《樂(le) 》純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
三
《莊子·天下》所言“鄒魯之士”或即為(wei) 戰國善儒術之“博士”,此“博士”與(yu) “稷下先生”異名同實,據錢穆《兩(liang) 漢博士家法考》,戰國魯、魏皆有博士。秦博士除掌“六經”外,亦有占夢博士、仙真人詩博士,至漢初文帝時,尚有諸子傳(chuan) 記博士。董仲舒《舉(ju) 賢良對策》“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出,博士之途逐漸限於(yu) 儒家經術,而儒術獨盛,此即世人皆知的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時代轉型。此時所立,應是今文博士,今文學家沿用先前舊製,“六經”所指,其內(nei) 涵與(yu) 《莊子》和《郭店楚墓竹簡》所載“六經”應無二致。先秦“六經”俱存,但秦火之後,《樂(le) 經》或即亡佚。因此漢初立經授博士實際為(wei) “五經”《詩》《書(shu) 》《禮》《易》《春秋》,今文“五經”的次序依然遵循先秦舊製,直至《史記·儒林列傳(chuan) 》仍是如此:“及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xiang) 之,於(yu) 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自是之後,言《詩》,於(yu) 魯則申培公,於(yu) 齊則轅固生,於(yu) 燕則韓太傅。言《尚書(shu) 》,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yu) 齊、魯自胡毋生,於(yu) 趙自董仲舒。”
自《左傳(chuan) 》經《莊子》到《史記》,“六經”次序有著基本一致的時代慣例,徹底打破這一格局始至《漢書(shu) ·楚元王傳(chuan) 》所載劉歆《移書(shu) 讓太常博士》:“漢興(xing) ……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書(shu) 。至孝惠之世,乃除挾書(shu) 之律……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錯從(cong) 伏生受《尚書(shu) 》……《詩》始萌芽,天下眾(zhong) 書(shu) 往往頗出……至孝武皇帝,然後鄒、魯、梁、趙頗有《詩》《禮》《春秋》先師,皆起於(yu) 建元之間。”觀劉歆此言,《易》《書(shu) 》《詩》《禮》《春秋》的排列先後是依據秦火後“五經”發現恢複的早晚次序,這個(ge) 次序是劉歆根據曆史真實的記述還是為(wei) 反對今文經學、提倡古文經學而特別造設的新論,此需另文專(zhuan) 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劉歆是主動有意識地改造了秦漢以來一直沿襲的以《詩》為(wei) 首的“六經”排序舊製,而變換成用《易》居前的書(shu) 寫(xie) 順序,這在他所編撰的《七略·六藝略》亦有明證。《六藝略》序“六經”次序,已是用《易》居前的《易》《書(shu) 》《詩》《禮》《樂(le) 》《春秋》。《七略》雖不傳(chuan) ,但其基本麵貌保存於(yu) 班固《漢書(shu) ·藝文誌》,其誌《六藝略》本於(yu) 劉歆《七略》。觀《六藝略》敘錄,劉歆編訂“六經”新次序的理據,一方麵應符合陸德明所言按“六經”產(chan) 生時代的早晚排列。但另一方麵,劉歆借“六經”新闡釋反對今文經學,極力為(wei) 古文經學爭(zheng) 取政治上的官學地位的目的也很明顯。在古文經學家看來,“六經”皆史。與(yu) 今文學家看待孔子為(wei) 政治家有所不同,古文學家認為(wei) 孔子是史學家,孔子秉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理念,將前代史料加以係統整理,並以此教授弟子,由此將經學和史學合二為(wei) 一。
自《漢誌》“六經”定型後(《樂(le) 經》佚,實存“五經”),後世完全遵循此一定製,唐承隋製增至《九經》:《易》《書(shu) 》《詩》《周禮》《儀(yi) 禮》《禮記》《春秋左氏傳(chuan) 》《公羊傳(chuan) 》《穀梁傳(chuan) 》;唐太和年間,增至十二經:《易》《書(shu) 》《詩》《周禮》《儀(yi) 禮》《禮記》《春秋左傳(chuan) 》《公羊傳(chuan) 》《穀梁傳(chuan) 》《論語》《孝經》《爾雅》;朱熹推崇《孟子》,由此成十三經:《易》《書(shu) 》《詩》《周禮》《儀(yi) 禮》《禮記》《春秋左傳(chuan) 》《公羊傳(chuan) 》《穀梁傳(chuan) 》《論語》《孝經》《爾雅》《孟子》,遂沿襲至今。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高海波】宋明理學“宇宙的心”及其現代價(jia) 值
【下一篇】【羅旻】隱者的心序:邵雍詩歌的物象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