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歌子】呼籲關學精神回歸關中書院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12-07-31 08:00:00
標簽:


呼籲關學精神回歸關中書院
作者:韓歌子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發表


  
    我國有著重視教育的悠久傳統。在春秋時期,學在官府的局麵被打破,諸子百家紛紛著述講學,私學從此興起。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開私學之先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戰國末期在齊國國都設立的稷下學宮成為先秦教育發展的裏程碑。秦漢以後,官辦學校太學、私學書院和科舉並存,成為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尤其是中國的書院教育,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書院是從宋代到清代一直持續不衰的一種高等教育的組織形式,它以私人創辦為主,積聚大量圖書,把教學活動與學術研究相結合,一般選擇山林名勝之地為院址。在教學方法上,采取個別鑽研、相互問答、集眾講解的方式,以研習儒家經籍為主,也兼議時政,成為中國古代的學術基地。

    時至今日,各地書院陸續恢複或新建,以為這個名字有文化韻味。書院的主旨除了部分主攻傳統文化以為,大多數從事文學藝術等方麵的研究、交流和普及。因而呼籲中國精神回歸中國書院。今以關學精神回歸關中書院為例做簡要分析。 

    一、張載開創“關學”精神

    張載(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因僑居鳳翔郿縣橫渠鎮(今陝西省眉縣橫渠鄉),人稱“橫渠先生”,因其弟子多為關中人,後人以他的學派為“關學”,“關學”得名晚於張載生年。張載少年時曾學習兵法,後經範仲淹勸說苦讀儒家典籍,專心治學。宋仁宗時期,張載考中進士,曾任祁州司法參軍、丹州雲岩(今陝西宜川)縣令、渭州判官公事、崇文院校書,後因擔心受到政治鬥爭牽連,辭職回鄉隱居橫渠,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體係,並廣招學生,形成學派。熙寧十年(1077年)經呂大防舉薦,一度任同知太常禮院,不久即因與主管禮官意見不一而告退回家,途中病死於臨潼,時年58歲。講學處留有橫渠書院多處。張載博覽群書,研究天文和醫學,以《易傳》為根據建立自己的哲學體係,對佛教、道家的唯心主張進行批判。著有《正蒙》、《西銘》、《橫渠易說》、《經學理窟》等,後編為《張子全書》,1978年出版有《張載集》。張載的“關學”思想核心突出倡導“四為論”,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中期“關學”(張載)與“濂學”(周敦頤)、“洛學”(二程:程顥、程頤)、“閩學”(朱熹)並稱為“濂洛關閩”四大學派。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評價了張載的“宇宙論”學說。西德漢學家將張載的《正蒙》已譯為德文出版。這充分證明了張載的“關學”思想在人類認識世界的曆史中是走在前列的。

張載的主要思想有:“立心、立道”的人生使命觀、“崇禮貴德”的道德觀與感恩、博愛精神。張載提出的 “為天地立心”是指人如何看待和對待自然;“為生民立道”,要求個人正確對待生命的含義。倡導要將偶然性從命中剔除出去,強調人的後天修為,強調 “義命合一存乎理”。 同時關學還倡導“民胞物與”的道德境界、“大心體物”的人生態度與博愛精神,強調個人應該以萬民為同胞,以萬物為朋友。這與現如今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文明和感恩、博愛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

“繼絕學、開太平”的人生價值觀與“開放、超越”的進取精神。張載提出的“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強調不忽視先天因素,更強調後天作為,表達著敢於創新、超越的進取精神和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開拓精神。這與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文本、建設和諧社會倡導的人生觀和進取精神是一致的。

     二、馮從吾為關中書院立魂 

   生活於明萬曆年間被時人譽為“關西夫子”的著名理學家馮從吾,是關中書院的創立者,主持關中書院20餘年,培養弟子5000餘人。他辦學講學的目的非常明確,“開天辟地在此講學,旋轉乾坤在此講學,致君澤民在此講學,扶正變邪在此講學”,“千講萬講,不過要大家作好人,存好心,做好事”。
       馮從吾,號少墟,長安馮家村人。他出身士大夫家庭,自幼苦讀儒家經典,研求宋明理學。明神宗萬曆十七年考中進士,官任監察禦史。馮從吾為官清廉剛正,不媚權貴,敢於直言。萬曆二十年,他上書批評萬曆皇帝置軍國大事於不顧,終日以身體欠佳為名在宮中飲酒作樂,聲色犬馬,且濫施淫威,隨意杖斃不聽話的官員。萬曆皇帝羞怒異常,革去其官職。馮從吾從此退居家鄉,開始了30多年的講學生涯。 

  曆史上陝西關中地區自北宋張載以來,形成一個理學派別,史稱“關學”。關學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反對坐而論道,空談理論,主張身體力行,學以致用,其學風敦厚樸實。馮從吾最早與好友蕭輝之、周淑遠等在南門內寶慶寺講學。他繼承關學優良傳統,又吸收其他學派一些理論成分,強調儒家學說要在實際生活中推廣應用。由於他知識淵博,品行周正,授課嚴謹,又曾居高位,一時從學者達數千人,其中不乏一些地方官吏。時人評其曰:出則真禦史,直聲震天下;退則名大儒,書懷一瓣香。 

  萬曆三十七年,經地方官員出麵,將寶慶寺東小悉園改建為關中書院,馮從吾主持院事,當時從學者五千餘人,世人尊稱他為關西夫子,禮學大師。天啟元年,馮從吾應召任左都禦史,麵對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專政,他挺身而出行使禦史職權,彈劾閹黨,卻受到魏黨分子的迫害,馮從吾氣憤之極繼續回到關中書院講學。此後,魏忠賢權勢日盛,全國均為他建立生祠,唯獨陝西沒有,這正是馮從吾在關中書院講學設教的結果。天啟六年,魏忠賢在陝黨羽為迎合魏禁滅東林書院的旨意,派人搗毀關中書院,並將中天閣內供奉的先聖塑像拖出“擲之城隅”。馮從吾見自己嘔心瀝血經營多年的書院毀於一旦,悲憤成疾,第二年便去世了,終年72歲。 

  崇禎元年,關中書院複建,由馮門弟子繼掌其學,繼續推行“德教為先”、“務戒空談”的教學思想。康熙五年(1666年),西安知府葉承桃擴建關中書院,並禮聘學者李顒主持講席,為李拒絕。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總督鄂善複修關中書院,再次邀請李顒主持書院,李顒再三推辭後才就聘。李顒登台講學之初,一時“德紳名賢、進士舉貢、文學子衿之眾,環階席而侍,聽者幾千人”,甚至總督鄂善和陝西巡撫阿席熙也前來聽講。這是關中書院自馮從吾講學之後的再度複興。 

  在關中書院延綿幾百年的辦學曆史中,其名人爭至,桃李爭輝,人才輩出。明、清兩代著名學者周淑遠、柏景偉、劉古愚、牛夢周等曾在這裏講學。出身於此的名人難以計數:王傑,是清王朝開國後陝西省第一個狀元;王鼎,道光年間任東閣大學士,追隨林則徐為國盡忠;路德,被譽為清末陝西第一嘉士。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公車上書,陝西籍參加者多達五十五人,其中大多數人曾就讀於關中書院。 

馮從吾是主要思想有:在關中書院講學時,他也始終堅持德教為先的原則,提出“講學即講德”,製定《書院會約》,規定了各種禮儀,著力於培養“粹然之養,卓越之識,特然之節”的真人品。他說:“學者須是有一介不苟的節操,才得有萬仞壁立的氣象。”

他力倡“困而能學”、“學而能行”的習行學風,認為知識能運用於實踐,才是真學問,他以學射為例,闡述學行結合的道理,說“學射者不操弓矢而談射,非惟不能射,其所談未必當。”

馮從吾第十二代嫡孫馮致遠先生,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敘說並評價祖先講學的目的:“他就是要教育大家做好事、存好心、行好事,他有一副對聯: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另一個目的,就是要和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做鬥爭,關中書院的講堂就是他與閹黨鬥爭的陣地。” 

    三、倡揚關學精神,複興關中書院
  
   關中書院是陝西西安重要的文化品牌,應該恢複建成國學、儒學乃至傳統文化基地,發揮研究、學習、交流、普及傳統文化的的重要場所,形成“佛家有法門寺、道家有樓觀台、儒家有關中書院”的傳統文化格局。那麽,關中書院開展的活動就應該以關學精神為主旨,讓書院成為有中國精神的書院。

    開展國學研究活動,定期召開全省或全國性國學、儒學研討會,以關學研究為重點,將研究成果向全社會公布,指導國學活動開展,為人們提供精神食糧。
    
    開設西安國學論壇,邀請專家學者向社會大眾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籌建關中書院網站、雜誌,邀社會各界助印國學經典,向社會贈發,讓更多人受益於國學、儒學、關學,
    
    塑立孔子等先賢像,開展春秋兩祭,代行文廟職能。組織群眾過中國的星期天,在書院祭拜聖賢、誦讀經典、交流體會。商討指定鄉規民約,發揮儒學教化作用。
    
    關注時代熱點,化解社會難題,為政府建言獻策,出智出力。關學精神一大特點即是學以致用,堅持正義,仗義執言,關注社會發展,致力和諧建設。可以組織名義或網站、雜誌等媒體針對社會時局提出意見和建議,為政府幫忙而不添亂。
    
    總之,張載的關學思想形成於關中,後經數代先賢傳播於關中及其他地區,影響、塑造了關中現代人文精神——“愛國守信、勤勞質樸、寬厚包容、尚德重禮、務實進取”。全社會要主持書院建設,以書院、學堂、文廟等為載體構建傳統文化傳承體係。儒家經典人文精神應成為書院的精神內核。條件成熟,召開全國書院聯席會議,交流書院建設經驗。對於陝西西安,在建設具有曆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進程中,關中書院舉足輕重,其他儒學場所逐步建設,關學精神乃至中國精神將會逐漸複興乃至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韓長乾,筆名韓歌子,1968年生,男,漢族。中學語文教師。民進會員。喜歡文學,有詩集《韓乾情詩300首》、《曾經激情》,長篇小說《青藏情殤》、《灞河流水人家》待出版。熱愛國學,主推《弟子規》、《人之規》、《《弟子規》學生適讀版》、《君子規》。研究方向為宗親文化、祭祀文化和節慶文化。擔任陝西省國學研究會傳承部長、和諧中國網西安辦主任、西安中和書院院長助理、西安和儒書院策劃,曾辦西安國學研究會、長安弘文館。編著《《弟子規》學生適讀版》、《《千家詩》中學生適讀本》、《新編論語四字經》待出版。將編寫《國學教育》、《國學德育》等國學教材。在西安市第八十一中學組織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近年來在清明節、中華母親節、五一節、六一節、建黨節、七夕節、國慶節組織多場國學傳承活動,得到多家媒體宣傳報道。和陝西師大等研究生對10多名讀經少兒進行跟蹤研究。編寫《西安國學2011年度報告》。關注並致力於合作共建複興關中書院,和韓星、李小成教授合著《試論關中書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儒家中國等網站發表。籌辦西安國學論壇和陝西儒教研究會、西安人文經典教育促進會,籌建中國書院聯盟,召開全國書院年度聯席會議。現為韓星教授民間弟子和國學助理,立誌於共同構建生活儒學,為西安的國學發展力爭做出更大的貢獻。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