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沂】綜論各種孔子史料的可靠性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08-13 21:08:46
標簽:
郭沂

作者簡介:郭沂,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山東(dong) 臨(lin) 沂人,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哲學係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科隆大學客座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威斯康星大學富布萊特研究學者,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副秘書(shu) 長。著有《中國之路與(yu) 儒學重建》《郭店竹簡與(yu) 先秦學術思想》《子曰全集》《孔子集語校注》等。

綜論各種孔子史料的可靠性

作者:郭沂(首爾大學哲學係教授)

來源:選自“尼山儒學文庫”之《儒學何以反本開新》

 

在現存的古籍中有大量有關(guan) 孔子的史料,雖然一概懷疑是錯誤的,但完全相信也不足取。下麵我嚐試著把這些史料按照可信程度大致地劃分為(wei) 三大類,並略加甄辨。

 

第一大類為(wei) 基本可靠的史料,其目有七:

 

1.《論語》類文獻

 

從(cong) 上文的辨析看,包括今本《論語》在內(nei) 的《論語》類文獻是基本可靠的。

 

2.孔子遺著

 

《孟子》《荀子》《莊子》等先秦古書(shu) 中皆載有孔子作《春秋》之事。《史 記·孔子世家》更明確地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春秋》是孔子所作的曆史著作。其內(nei) 容雖然不是孔子對自己思想的直接闡述,但著名的《春秋》筆法卻生動地體(ti) 現了孔子的政治思想。所以孔子本人對此書(shu) 非常看重。據司馬遷記載:“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 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記·孔子世家》)《春秋》一書(shu) 在當時的現實政治中的確產(chan) 生了很大影響。如孟子說:“孔子成《春秋》而亂(luan) 臣賊子懼。” (《孟子·滕文公下》)司馬遷也說:“《春秋》之義(yi) 行,則天下亂(luan) 臣賊子懼焉。”(《史記·孔子世家》)

 

什麽(me) 是《春秋》筆法呢?司馬遷概括道:“據魯,親(qin) 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hui) 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yu) 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yi) ,後有王者舉(ju) 而開之。”(《史記·孔子世家》)從(cong) 《史記》《漢書(shu) 》等可靠文獻看,孔子曾作《書(shu) 序》,應是曆史事實。

 

《史記·三代世表》載:“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至於(yu) 序《尚書(shu) 》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漢書(shu) ·藝文 誌》載:“故《書(shu) 》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yu) 堯,下訖於(yu) 秦,凡百篇, 而為(wei) 之序,言其作意。”相傳(chuan) 今本《尚書(shu) ·小序》即為(wei) 孔子所作,但自宋代以 來,學者多有懷疑。我認為(wei) ,《古文尚書(shu) 》和今本《尚書(shu) ·小序》的可靠性不 能輕易懷疑。郭店竹簡引用了多條《古文尚書(shu) 》中的材料,其中大部分見於(yu) 今傳(chuan) 《古文尚書(shu) 》(有幾條不見於(yu) 今本,說明今本有佚文)。更有意思的是, 《古文尚書(shu) 》中有一篇叫《大禹謨》,《尚書(shu) 》的《小序》稱此篇為(wei) 《大禹》,而 在郭店竹簡中,此篇正叫《大禹》。這說明《小序》相當原始,這就為(wei) 孔子作《小序》的說法增添了新的證據。

 

如上所述,今本和帛書(shu) 本《易傳(chuan) 》中還保存了孔子的《易序》《序乾文言》《乾坤大義(yi) 》等遺著。

 

3.《詩》《書(shu) 》《禮》《樂(le) 》《易》

 

孔子曾經對其前的重要典籍作過係統整理。這正如《史記·儒林列傳(chuan) 》 所載:“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xing) ,於(yu) 是論次《詩》《書(shu) 》,修起禮樂(le) 。”當時《詩》《書(shu) 》失序,故孔子為(wei) 之“論次”;禮樂(le) 崩壞,故孔子將其“修起”。

 

從(cong) 《史記》中孔子“序《象》《係》《象》《說卦》《文言》”的記載看,孔子 對《周易》的整理主要也是“論次”。其中,《係》即今之《易經》(卦爻辭皆  係於(yu) 卦爻之下,故謂之“係辭”);《彖》《象》即今之《象傳(chuan) 》《象傳(chuan) 》;《說卦》 包括今之《說卦》前三章之外的部分和《序卦》《雜卦》的全部;《文言》大部分已佚,今之《乾文言》第一節即其殘篇。也就是說,孔子曾對《易經》和其前業(ye) 已存在的《象》《象》《說卦》《文言》等早期《易傳(chuan) 》加以“論次”。

 

《詩》《書(shu) 》《禮》《樂(le) 》《易》再加上《春秋》,號稱“六經”,孔子又以之為(wei) 教材。

 

李鏡池先生因《史記·孔子世家》中有“孔子以《詩》《書(shu) 》《禮》《樂(le) 》 教”之語推測“可見孔子沒有拿《易》來教;人說孔子以《六經》教弟子,恐怕在西漢才有這個(ge) 說法”。對此,我曾指出:“孔子早年尚未學《易》、作《春秋》,其教授科目蓋隻有《詩》《書(shu) 》《禮》《樂(le) 》,久而久之,將四者並稱便約定俗成;而《易》《春秋》為(wei) 孔子晚年所治,故常常不與(yu) 前四者並稱。”今觀郭店竹簡,有多處將“六經”並稱,如此李鏡池之說不攻自破。

 

這五部經典雖然不是孔子直接闡述其思想的著作,但皆為(wei) 孔子所整理,當然也體(ti) 現了孔子的思想,其中《樂(le) 經》已佚。

 

4.孔子所述其他曆史文獻

 

有些曆史文獻,雖不在“六經”中,但由孔子轉述傳(chuan) 承,亦當含孔子之思想,如保存在大小戴《禮記》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中的有關(guan) 文獻等。

 

5.《春秋》三傳(chuan) 中的有關(guan) 文獻

 

《春秋》三傳(chuan) 都是闡釋《春秋》的,但闡釋方式有所不同。《左傳(chuan) 》功在明《春秋》之事,《公羊傳(chuan) 》和《穀梁傳(chuan) 》功在明《春秋》之義(yi) 。

 

《左傳(chuan) 》為(wei) 與(yu) 孔子同時的左丘明所作。《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孔子 “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xing) 於(yu) 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 辭文,去其煩重,以製義(yi) 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chuan) 指,為(wei) 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shu) 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左傳(chuan) 》中有大量關(guan) 於(yu) 孔子的記載,當為(wei) 信史。

 

《公羊傳(chuan) 》出自公羊高,《穀梁傳(chuan) 》出自穀梁子。兩(liang) 人俱為(wei) 子夏弟子,故兩(liang) 書(shu) 有關(guan) 孔子的記載亦屬有據。

 

6.先秦儒家子書(shu)

 

所謂儒家,實際上就是由孔子、七十子和七十子後學代代相傳(chuan) 所構成的 學術團體(ti) 。所以儒家子書(shu) 中有關(guan) 孔子的記載皆有其傳(chuan) 承,其源頭就是各種口 傳(chuan) 和筆錄的《論語》類文獻。正因如此,儒家學者對有關(guan) 孔子言行的記載的真偽(wei) 應相當了解。《孟子·萬(wan) 章上》載:

 

鹹丘蒙問曰:“語雲(yun) :‘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麵而立,堯帥諸侯北麵而朝之,瞽明亦北麵而朝之,舜見瞽度,其容有蹙。孔子曰:於(yu) 斯時也,天下殆哉岌發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dong) 野人之語也。”

 

萬(wan) 章問曰:“或謂孔子於(yu) 衛主癰疽,於(yu) 齊主侍人瘠環,有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為(wei) 之也。”

 

《荀子·儒效》載:

 

客有道曰:“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貴而愈恭,家富而愈儉(jian) ,勝敵而愈戒。’”應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非孔子之言也…… ”

 

這一方麵表明先秦時期就有人將他人的言行事跡假托於(yu) 孔子,另一方麵表明孟、荀等儒家學者能夠明辨真偽(wei) 。

 

7. 《史記》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chuan) 》

 

《史記》一書(shu) 雖成於(yu) 漢代,但司馬遷治史嚴(yan) 謹,此二篇是他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專(zhuan) 著,後世謂之實錄。

 

第二類為(wei) 比較可靠的文獻。有些文獻雖然比較可靠,但來源龐雜,難免受各種傳(chuan) 聞的影響,以致魚目混珠。其目有三:

 

1.曆代史書(shu) 中的有關(guan) 記載

 

中國古代史家有秉筆直書(shu) 的傳(chuan) 統,曆代正史、別史所載有關(guan) 孔子的言行事跡,多有所本,值得參考。

 

2.曆代傳(chuan) 注中的有關(guan) 記載

 

中國擁有悠久的經學傳(chuan) 統,所以傳(chuan) 注之學特別發達,而尤以漢唐時期為(wei) 勝。在汗牛充棟的典籍傳(chuan) 注中,散見大量有關(guan) 孔子言行事跡的文字,具有一定的史料價(jia) 值。

 

3.曆代子書(shu) 中的有關(guan) 記載

 

作為(wei) 嚴(yan) 肅的學者,曆代諸子所述孔子言行事跡當有一定根據,但又由於(yu) 對有關(guan) 史料並非有所傳(chuan) 承,故其難免受孟子所說的“齊東(dong) 野人之語”“好事者之為(wei) 之”的影響。

 

第三類是大致為(wei) 依托的文獻,其目如下:

 

1.《列子》《莊子》中的有關(guan) 文字

 

《莊子》一書(shu) ,太史公已明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chuan) 》)對於(yu) 《列子》一書(shu) ,劉向《列子敘錄》雲(yun) :“且多寓言,與(yu) 莊周相類。”故 兩(liang) 部書(shu) 雖為(wei) 先秦古籍(筆者不支持《列子》為(wei) 偽(wei) 書(shu) 之說),但所載孔子言行,多非信史。

 

2.緯書(shu) 中的有關(guan) 文字

 

緯書(shu) 是經學神學化的產(chan) 物,所載孔子言行,多屬依托。

 

3.雜史、野史、小說、神話中的有關(guan) 文字

 

兩(liang) 漢時期,儒家開始被宗教化,孔子也隨之被推上神壇。在這個(ge) 過程中, 形成了許多有關(guan) 孔子的傳(chuan) 說,散見於(yu) 各種雜史、野史、小說、神話類古籍,多荒誕不經。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雖然對曆史上有關(guan) 孔子的記載依真實程度分為(wei) 基本 可靠、比較可靠和依托三大類,但不可一刀切。也就是說,第一類並非字字真實,第三類亦非句句偽(wei) 妄。其間的虛虛實實,隻能靠人們(men) 再加斟酌了。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