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緒平作者簡介:陳緒平,男,字子茂,號爾雅台,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陽新人。長期從(cong) 業(ye) 於(yu) 互聯網科技界,曾任阿裏巴巴資深架構師,現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
論語篇次概說(9): 五子辯揚,學脈有統,孔子為(wei) 至聖先師也
作者:爾雅台
來源:“爾雅台”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初四日癸卯
耶穌2024年8月7日
論語之書(shu) 成於(yu) 子貢、子張、子夏、子遊、曾子五子。聖人代天立言之語,非五子入室之人討論潤色,則不能成此書(shu) 也。於(yu) 是更取五子之語成篇,以接於(yu) 前十八篇,讓其功於(yu) 五子也。故以《子張》篇次之,輯五子之語,記士行、交情、仁人、勉學,或接聞夫子之語,或辯揚聖師之德。此孔門諸子其於(yu) 禮讓,猶三代君子,所以卓越於(yu) 後世也。
子張劈頭便說“見危致命,見得思義(yi) ”,便是究竟學問。蓋學問隻有生死一關(guan) 為(wei) 究竟地,尋常隻有義(yi) 利一關(guan) 最難破解也。故子夏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勉人學為(wei) 大道正典也。而於(yu) 小道則觀之而不為(wei) 之,舍短取長,皆折中於(yu) 大道而通之也;如為(wei) 小道而不知大道,而為(wei) 人與(yu) 為(wei) 國,則泥而不通矣。心常赫赫乎此,溫故而知新,切問而近思,求仁而得仁。猶百工居肆,非學無以造道也。學,學先王之道也;仕,行先王之道也。故曰“仕而優(you) 則學,學而優(you) 則仕”,學則矢誌經綸,仕則輔世長民,仕學相資也。故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仕學兩(liang) 不相妨而相為(wei) 用,處為(wei) 真儒,出為(wei) 名世矣。子貢曰“是以君子惡居下流”,蓋一日居下流,則天下歸惡焉。聖人言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歸仁歸惡,在一轉念之頃耳。
故曰“仲尼焉學”?曰“文武之道未墜於(yu) 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道在日用之間,賢與(yu) 不賢各有所識,而夫子無所不從(cong) 學也。故又曰“夫子之牆數仞”,牆高則不可窺見內(nei) 在之美,猶君子之道不可小知也。曰“得其門者或寡矣”,善乎顏子得門而入也,博我以文約我以禮盡之矣,卓爾之見豈偶然哉。曰“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夫子道德高深,冠絕千古,人雖欲自絕之,終無傷(shang) 於(yu) 日月之明也。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天不可階求,天於(yu) 吾心而階在昊天是也。夫子過化存神超然聲色之表,亦若是而已,聖同天不既深乎善乎。子貢推尊夫子一擬之宮牆,再擬之日月,擬之天,可謂至矣。
由是,孔子開創了六經傳(chuan) 承的聖道模式。孔子之後,吾人學術恒以孔子為(wei) 依歸。朱子曰:“夫堯、舜、禹,天下之大聖也”,“自是以來,聖聖相承:若成湯、文、武之為(wei) 君,皋陶、伊、傅、周、召之為(wei) 臣”。朱子又曰:“若吾夫子,則雖不得其位,而所以繼往聖、開來學,其功反有賢於(yu) 堯舜者。然當是時,見而知之者,惟顏氏、曾氏之傳(chuan) 得其宗。及曾氏之再傳(chuan) ,而複得夫子之孫子思,則去聖遠而異端起矣。子思懼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於(yu) 是推本堯舜以來相傳(chuan) 之意,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更互演繹。”自是而又再傳(chuan) 以得孟子、荀子,以承先聖之統。這是第一波,聖道經孔子及其弟子所由傳(chuan) 也。
第二波是漢唐經學。其有兩(liang) 派,一曰今文經學,一曰古文經學。今文經學是當時學術所傳(chuan) ,尊孔子,明其微言大義(yi) 。古文經學則依據當時新的考古文獻,重視周公製禮作樂(le) 的規模。正如馬一浮先生指出的,今古文之分,乃是說經家異義(yi) ,於(yu) 本經無與(yu) 。大抵,今文多為(wei) 博士之學,古文多為(wei) 經師之學。家法者,即《漢誌》所謂“安其所習(xi) ,毀所不見”,劉歆所謂“黨(dang) 同門,妒道真也”,失在專(zhuan) 錮。古文後出,不立學官,於(yu) 是乃有經師之學。然今文家亦有精處,古文家亦有駁處。當觀其通,不可偏執。如鄭君今古文並用,或疑其壞家法。然鄭君實通博可宗,非博士所及也。今文家如董生,實為(wei) 醇儒,亦不同博士之陋。總之,六經皆因事顯義(yi) ,治經當以義(yi) 為(wei) 主。求其當於(yu) 義(yi) 而已,不必硜硜於(yu) 今古文之別。(馬一浮《爾雅台答問·答池君》)
第三波是宋明理學。宋學與(yu) 漢學不同,其由章句訓詁之學轉向義(yi) 理之學,由五經轉向四書(shu) 。亦主要有二個(ge) 流派: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程朱重天理,天地之間,何處不是天理流行?漢儒講天道,要在經典文本,重文字訓詁、名物考據;宋儒則力透紙背,把目光移向蒼穹,與(yu) 天地同流,與(yu) 聖王符契。故程子曰天理二字是自家體(ti) 貼出來。當知體(ti) 貼二字,並非是淩空踏虛,而是在先王仰俯觀象基礎上的格物與(yu) 通貫。朱子格物窮理之學,蔚然大觀,其基於(yu) 理氣論的宇宙圖景,極廣大而盡精微,是宋學之高峰。
然格物亦有其困頓處,詩雲(yun)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宋儒既格之知之,如何能“順帝之則”,而不被私意遮蔽?心學由此出場。陸九淵曰“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直陳本心。王陽明則拈出“致良知”法門,謂“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cong) 此出”。顯然,良知是性天貫注吾心,故聽命於(yu) 天理;而吾心以內(nei) 臨(lin) 外之發用,故亦隻是天理流行。蓋人為(wei) 天之副,心具天德,浩然之氣充,則自是天理流行。心學、理學一體(ti) 圓融於(yu) 天理。馬一浮先生曰:“先儒臨(lin) 機施設,或有抑揚,皆是對治時人病痛,不可執藥成病。程朱陸王並皆見性,並為(wei) 百世之師,不當取此舍彼。”
或曰漢儒講經術,宋儒講義(yi) 理。馬一浮先生曰:“經術即是義(yi) 理。離義(yi) 理,豈別有經術?若離經術而言義(yi) 理,則為(wei) 無根之談。離義(yi) 理而言經術,則為(wei) 記問之學。”故經術與(yu) 義(yi) 理一,不分今、古,不分漢、宋,不分朱、陸也。《四庫提要》曰:自漢京以後垂二千年,“要其歸宿,則不過漢學、宋學兩(liang) 家互為(wei) 勝負。夫漢學具有根柢,講學者以淺陋輕之,不足服漢儒也。宋學具有精微,讀書(shu) 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門戶之見而各取所長,則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經義(yi) 明矣。蓋經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
錢穆先生認為(wei) ,漢學的精神在“通經致用”,宋學的精神在“明體(ti) 達用”。皆注重“用”,經世之學也。由經學開經世,去修齊治平,去通貫天道大義(yi) ,這就是“儒學”的精神,即是“經學”的家法。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