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範瑞平作者簡介:範瑞平,男,西曆1962年出生。包頭醫學院醫學學士(一九八四),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碩士(一九八七),美國萊士大學哲學博士(一九九九)。現任教於(yu)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hui) 行政學係,從(cong) 事儒家生命倫(lun) 理學與(yu) 比較哲學的教學和研究。 |
圖書(shu) 名稱:儒家憲政與(yu) 中國未來
作 者: 範瑞平,等編
出 版 社: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1792162
出版時間:2012-04-01
版 次:1
頁 數:274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定 價(jia) :¥39.80
內(nei) 容提要
中華正在崛起,儒學可當複興(xing)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如今已是人民共和的天下,至聖先師何在?中國模式初現崢嶸頭角,大道三通直麵普世價(jia) 值,仁義(yi) 禮智何為(wei) ? 《儒家憲政與(yu) 中國未來》選文三部十五篇,三部所題“政治儒學複興(xing) 的正當性”、“可行性與(yu) 可取性”、“走向未來”,直指儒學的當下與(yu) 未來,可欲與(yu) 可行。既有當代大陸儒家的黃鍾大呂之音,亦有港台新儒家綿延之嫡緒,間有西來賢者對儒家的同情之理解,抑或來自自由主義(yi) 陣營的儒家式建構,前世今生,舊邦新命,無不是在如今肆虐寰宇的世界潮流之中,追問著這個(ge) 感人至深的問題: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向何處去? 《儒家憲政與(yu) 中國未來》由範瑞平等編著。
目錄
範瑞平:前言
政治儒學複興(xing) 的正當性問題
蔣 慶:儒學在當今中國有什麽(me) 用?
王紹光:“王道政治”是個(ge) 好東(dong) 西?
蔣 慶: 回應王紹光對“王道政治”的批評
盛 洪:積善之家,必有餘(yu) 慶
陳弘毅:評盛洪的曆史維度原則
李晨陽:天一地一人之天,還是超越天一地一人之天?
範瑞平:評李晨陽的天人觀與(yu) 民主觀
陳祖為(wei) :儒家憲政的合法性問題
貝淡寧:評陳祖為(wei) 的合法性觀點
唐文明:儒教、憲政與(yu) 中國:一個(ge) 初步的思考
可行性與(yu) 可取性問題
白彤東(dong) :新邦舊命
韓 星:三才之道與(yu) 王道政治
姚中秋:論儒家式多中心治理秩序
楊汝清:以孝治天下
楊朝明:儒學特質與(yu) 廉政文化
林安梧:中國政治傳(chuan) 統之過去與(yu) 未來
走向未來
張祥平: 德治中國,德覆天下
貝淡寧:儒家學說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的和解?
洪秀平 梁金瑞: 論家族文化複興(xing) 對儒家文化複興(xing) 之基礎性意義(yi)
範瑞平: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向何處去?
前言
本書(shu) 所包括的是從(cong) 兩(liang) 次學術研討會(hui) 中精選出來、經過作者修改、及我們(men) 三位主編編輯的優(you) 秀論文。第一次研討會(hui) 的主題是“改革開放與(yu) 中國前途——儒家的義(yi) 理、價(jia) 值、動力及當代探索”,於(yu) 2009年4月25-26日在山東(dong) 泗水召開;第二次研討會(hui) 的主題為(wei) “儒教憲政與(yu) 中國未來”,於(yu) 2010年5月3-5日在香港城市大學舉(ju) 行。這些論文都在不同側(ce) 麵、以不同方法論證兩(liang) 項重大課題:一是改革開放與(yu) 政治儒學複興(xing) 的相關(guan) 問題,一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儒學資源問題。作者們(men) 都認識到,隨著中國的經濟日益進步,國家不斷強大,國人應該具有更多的文化自覺,應該訴諸自己的文化資源來提出適當的方案,明確發展方向,提升道德實力,不但為(wei) 世界文明做出經濟貢獻,也做出文化貢獻。儒學無疑具有內(nei) 容最豐(feng) 富、影響最深遠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資源,因而,這些論文大都以儒學的核心思想為(wei) 基礎來展開自己的論說。我們(men) 按照它們(men) 的大致內(nei) 容和特點將本書(shu) 分為(wei) 三個(ge) 部分:政治儒學複興(xing) 的合法性問題,可行性與(yu) 可取性問題,以及走向未來的關(guan) 注問題。
毋庸諱言,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偉(wei) 大成就,但實用主義(yi) 的發展路線已經走到了盡頭。中國的未來之路怎麽(me) 走?就近些年來的學術界而言,人們(men) 可以明顯看到自由主義(yi) 派別與(yu) 新左派別之間的不斷爭(zheng) 論。自由派宣揚現代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等觀念,高調倡議在中國落實這些所謂“普世價(jia) 值”;新左派則看到這些價(jia) 值不過是現代西方價(jia) 值,強調中國具有不同的國情,應當走自己的獨特道路;自由派對於(yu) 文革災難、極權主義(yi) 、人權問題痛心疾首,急欲建立“自由民主憲政”來醫治匡正;新左派則認識到西方傳(chuan) 統對於(yu) 中國現實的外在性、偏激性以及照搬別人的膚淺性,並以民族主義(yi) 的情懷提議通融中國曆史中的孔夫子傳(chuan) 統、毛澤東(dong) 傳(chuan) 統和鄧小平傳(chuan) 統,以指導新時代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
相比之下,以儒學的核心思想為(wei) 基礎來展開自己論說的當代儒家學派尚未形成相當的勢力,但他們(men) 的隊伍正在不斷壯大之中。一批真正的儒家學者已經從(cong) “研究儒家的學者”中脫穎而出,作了非常有益的文化自覺的工作。例如,當代儒者蔣慶基於(yu) 儒家傳(chuan) 統的義(yi) 理、價(jia) 值和動力所提出的“王道政治”,已經在學術界產(chan) 生重要影響。這一批具有儒家情懷的學者確實具有自己的見解,既不能把他們(men) 歸於(yu) 自由派,也不能把他們(men) 歸於(yu) 新左派,但可以把他們(men) 稱為(wei) 中派。他們(men) 不是自由派,因為(wei) 他們(men) 和新左派一樣認識到,把現代西方價(jia) 值看作“普世價(jia) 值”不過是一種一廂情願的幼稚——這些現代西方價(jia) 值帶有明顯的西方個(ge) 人主義(yi) 和平均主義(yi) 特征,同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避免的衝(chong) 突之處。他們(men) 也不是新左派,因為(wei) 他們(men) 認識到,中國社會(hui) 應當用一個(ge) 具有自己悠久曆史的、正當的主流價(jia) 值來指引,實行蔣慶所說的“一統之下的多元”。如果把互不相容的傳(chuan) 統不分主次統統擺在一起,那就難以得到協調一致的合理辯護,也難以為(wei) 國家發展提供明確導向,甚至可能引起思想混亂(luan) 、社會(hui) 動蕩。說他們(men) 是中派,是因為(wei) 他們(men) 繼承中國幾千年來的儒家文化正統,麵對現實,既堅持儒家的基本義(yi) 理和核心價(jia) 值,又學習(xi) 和借鑒現代西方的先進經驗,嚐試以儒家思想為(wei) 基礎來提出有益於(yu) 中國社會(hui) 發展和人民幸福的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麵的建議和方案,以供人們(men) 思考和討論。
這些學者的思想常常被一些人說成“保守”、“狹隘”或“不切實際”。事實上,具有儒家情懷的學者講究“中庸之道”,反對走極端,認同孔子所說的“過猶不及”的觀點。二十世紀可以說是世界範圍內(nei) 的革命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心態尤其典型。他們(men) 對自己的傳(chuan) 統完全喪(sang) 失信心,也失去了逐漸改革的耐心,期望找到捷徑,一蹴而就,通過革命一下子就能變貧窮落後為(wei) 繁榮先進;甚至認社會(hui) 達爾文主義(yi) 為(wei) 真理,以功利主義(yi) 為(wei) 圭臬,徹底砸爛自己的傳(chuan) 統,直到搞得六親(qin) 不認,雞犬不寧,道德精神空虛,甚至讓慘無人道盛行。人們(men) 是通過這方麵的極其深重的“革命”教訓以後,回過頭來意識到傳(chuan) 統儒學的“仁義(yi) 道德”和“天地良心”的重要性的。此外,今天的儒家學者並不“狹隘”,他們(men) 並不認為(wei) 傳(chuan) 統中的一切都是好的,也十分清楚需要向西方學習(xi) 的必要性。事實上,他們(men) 的那些最受矚目的提議,包括蔣慶的提議,都是在學習(xi) 和吸收了西方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做出的。關(guan) 鍵在於(yu) ,他們(men) 堅持要以具有悠久曆史積澱的、中國自己的核心思想和價(jia) 值為(wei) 主導來思考中國的現實和未來,而不是一麵倒地投向現代西方的核心思想和價(jia) 值。他們(men) 為(wei) 此提出了理由和論證,供人們(men) 反思和批評。他們(men) 的觀點當然是有爭(zheng) 議的,但並非“不切實際”。如果我們(men) 能夠認真閱讀他們(men) 的論文和思考他們(men) 的觀點,我們(men) 就會(hui) 發現,他們(men) 所提出的是一些根本性的、關(guan) 乎中國的進一步改革和未來發展的問題。
當然,如同任何有生命力的學派一樣,儒家學者內(nei) 部並非總是意見一致。事實上,本書(shu) 的讀者可以清楚看到,他們(men) 之間在許多具體(ti) 問題上都有不同看法。從(cong) 大的方麵說,盡管他們(men) 都是中派——即堅持以儒學的核心思想和價(jia) 值為(wei) 主導來思考中國的現實和未來,不躲避或諱言這些思想和價(jia) 值與(yu) 現代西方思想和價(jia) 值之間的衝(chong) 突,但也有各種類型的不同。有的較為(wei) 宗教,有的較為(wei) 世俗;有的略為(wei) 偏左一點,有的略為(wei) 偏右一點;有的重視理論考察,有的偏好當下行動;有的致力於(yu) 曆史經驗,有的集中於(yu) 現實分析。我們(men) 認為(wei) ,這種“和而不同”的儒學研究狀況,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有益的。為(wei) 此,我們(men) 還特別邀請了一些非儒家的學者,參與(yu) 評論、對話和論述,期望讀者能在他們(men) 之間的交鋒和批評中學到更多的東(dong) 西,以助於(yu) 自己的反思、判斷和取舍。
在我們(men) 看來,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過程正是向儒家傳(chuan) 統逐漸複歸的過程。從(cong) 鄧小平擯棄以階級鬥爭(zheng) 為(wei) 綱、支持包產(chan) 到戶、不問姓資姓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開始,到江澤民提出建設“小康社會(hui) ”和追求“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再到胡錦濤構建“以人為(wei) 本”、“和諧社會(hui) ”的宏偉(wei) 理想,中國政府正在一步一步地向自己傳(chuan) 統文明的核心價(jia) 值複位。在當今世界的文明競爭(zheng) 、利益爭(zheng) 奪的大格局中,儒家傳(chuan) 統的信仰、義(yi) 理、價(jia) 值和動力將為(wei) 中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和發展提供最好的資源和指導。作為(wei) 有情感、有理性和有向往的存在者,人們(men) 不能不問“我們(men) 是誰?”、“我們(men) 向何處去?”的問題。明確接受儒家思想和價(jia) 值的地位,將有助於(yu) 解決(jue) 人民的信仰饑渴,填補社會(hui) 的道德真空,維護和促進經濟的持續有效發展,並且證明國家政治的正當性。
需要說明的是,泗水研討會(hui) 上的一些優(you) 秀論文未能包括到本書(shu) 中來。特別是,有些作者會(hui) 後還對論文作了認真修改並提交給我們(men) ,但由於(yu) 篇幅關(guan) 係,我們(men) 隻能暫付闕如,這是應向這些作者表示歉意的。有幾位學者兩(liang) 次研討會(hui) 都參加了,也都提供了高質量的論文,我們(men) 隻能每位選了一篇,也請他們(men) 諒解。此外,我們(men) 需要衷心感謝為(wei) 我們(men) 的兩(liang) 次研討會(hui) 提供無私幫助的人們(men) 。濟南省文化標誌城規劃建設辦公室領導高述群先生為(wei) 泗水會(hui) 議精心策劃,周到安排,他的同事王明強先生幫助接待四方來賓;泗水縣陳洪夫先生等相關(guan) 領導為(wei) 泗水會(hui) 議的成功舉(ju) 辦鼎立相助,全力支持;遠在北京的高翔先生專(zhuan) 程趕來泗水參與(yu) 接待和聯絡工作;曲阜孔子文化學院的楊朝明院長,宋立文老師為(wei) 會(hui) 議的材料準備做了大量工作;孔氏後裔創辦的上海明德基金為(wei) 兩(liang) 次研討會(hui) 慷慨提供了讚助。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hui) 行政學係資助並主辦了第二次研討會(hui) ,我們(men) 感謝係主任陳漢宣教授的大力支持和高級研究助理劉屹智先生的周到安排。該係的研究助理劉木暉、研究生周國樑、李琴、宋玢璐、孫小逸、洪祟妙、吳靈瓊、朱桂蘭(lan) 為(wei) 會(hui) 議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服務,在此一並致謝!最後,我本人要誠摯感謝本書(shu) 的另外兩(liang) 位主編、我的朋友貝淡寧和洪秀平,他們(men) 和我一起做了本書(shu) 的編輯工作,更重要的是和我一起主持了這兩(liang) 次相關(guan) 的研討會(hui) :山東(dong) 泗水研討會(hui) 的優(you) 異成績應當歸功於(yu) 洪秀平,香港城大研討會(hui) 的良好協作應當歸功於(yu) 貝淡寧。
範瑞平
2010年6月於(yu) 香港城市大學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