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漢民 著《湖湘學統與中華道統》出版暨緒論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4-08-01 00:53:44
標簽:
朱漢民

作者簡介:朱漢民,男,西曆一九五四年生,湖南邵陽人,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院長二十多年,推動了嶽麓書(shu) 院的現代複興(xing) 。著有《玄學與(yu) 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湖湘學派與(yu) 湖湘文化》《經典詮釋與(yu) 義(yi) 理體(ti) 認》、《儒學的多維視域》等。

朱漢民 著《湖湘學統與(yu) 中華道統》出版暨緒論

 

 

 

書(shu) 名:《湖湘學統與(yu) 中華道統》

作者:朱漢民著

出版社:嶽麓書(shu) 社

出版時間:2024年7月出版

 

 

作者簡介

 

/朱漢民/

 

 

 

湖南大學傑出教授,嶽麓書(shu) 院國學院院長。擔任嶽麓書(shu) 院院長二十多年,推動嶽麓書(shu) 院的現代複興(xing) 。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張栻與(yu) 湖湘文化研究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學術顧問。國家重大學術文化工程《(新編)中國通史·中國思想史》《國家清史·湘軍(jun) 》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宋學源流》《湖湘文化通書(shu) 》首席專(zhuan) 家。著有《玄學與(yu) 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儒學的多維視域》《湘學通論》《湖湘學派與(yu) 湖湘文化》《士大夫精神與(yu) 中國文化》《儒家義(yi) 理的曆史衍化》等專(zhuan) 著十餘(yu) 種。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通過湘學形成、演變的千年學術曆程,考察湖湘地域性學統與(yu) 中國文化道統之間的密切聯係;通過對湘學學統與(yu) 中華道統之間關(guan) 係的探討,從(cong) 源遠流長的湘學發展脈絡中挖掘中華文化的道統意義(yi) 。全書(shu) 共十五章,前五章探源中華道統,講述湘學的形成與(yu) 傳(chuan) 承,辨析湘學學統與(yu) 中華道統的內(nei) 在聯係。後十章通過對周敦頤、胡宏、張栻、王船山、魏源、曾國藩、郭嵩燾、譚嗣同、金嶽霖、李澤厚等不同時期典型湖湘學人及其思想的介紹,描繪出曆代湖湘學人身上所展現的學術探究和精神追求。最後的結語部分則對道統問題做成進一步的闡釋,對道統與(yu) 中華文化的返本開新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探討。

 

全書(shu) 著眼於(yu) 湘學學統與(yu) 中華道統的研究,通過這一研究,既可以鮮明地展示湘學的思想特色與(yu) 學術成就,又可以深入思考中華文化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化的密切關(guan) 係,同時也可以挖掘湘學傳(chuan) 統中的全球性普遍價(jia) 值,使我們(men) 在湘學這一地方知識中探求人類普遍性價(jia) 值。

 

目  錄

 

緒 論 

 

第一章 中華道統探源

第一節 前軸心文明的聖王之道

第二節 先秦諸子重建聖王之道

第三節 中華之道的理性建構

第四節 中華之道的主要特征

第五節 道的理性與(yu) 道的信仰

 

第二章 湘學的定義(yi) 與(yu) 原道

第一節 湘學的定義(yi)

第二節 湘學的特征

第三節 湘學的原道意識

 

第三章 湘學的曆程與(yu) 學統

第一節 湘學的淵源

第二節 湘學的成型

第三節 湘學的發展

第四節 湘學的學統

 

第四章  湘學旨趣與(yu) 中華之道

第一節 湘學學統及其依據 

第二節 道、治、學貫通的旨趣

第三節 湘學旨趣與(yu) 儒家正學

 

第五章 湘學學統的傳(chuan) 承條件

第一節 書(shu) 院教育

第二節 學祠祭祀

第三節 刊印書(shu) 籍

第四節 學術交往

 

第六章 周敦頤推本太極之道

第一節 《太極圖說》的天道論

第二節 《通書(shu) 》的人道論

第三節 從(cong) 地域學統到中華道統

 

第七章  湖湘學派的體(ti) 用合一之道(上) 

第一節 湖湘學派源流

第二節 湖湘學派道學的務實特色

 

第八章   湖湘學派的體(ti) 用合一之道(下) 

第一節 胡安國的人倫(lun) 日用之道

第二節 胡宏道學體(ti) 用論的雙重意義(yi)

第三節 張栻的學統與(yu) 道統

第四節 工夫論的融通

 

第九章 王船山的實有之道

第一節 天道之實

第二節 人道之實

第三節 曆史觀之實 

第四節 船山之道與(yu) 近代湘學

 

第十章 魏源之道的傳(chuan) 承與(yu) 變革

第一節 天人之道的堅守

第二節 道、學、治的統一

第三節 技與(yu) 道的張力

 

第十一章 曾國藩的道貫群學

第一節 晚清學風與(yu) 道學重光

第二節 道與(yu) 經濟之學

第三節 道與(yu) 考據之學

第四節 道與(yu) 辭章之學

 

第十二章 郭嵩燾的天變道亦變 

第一節 道與(yu) 漢學

第二節 道與(yu) 實學

第三節 道與(yu) 西學

 

第十三章 譚嗣同的《仁學》之道

第一節 原道的內(nei) 在動力

第二節 “以太—仁”的相互詮釋

第三節 新仁學之道的特點

 

第十四章 金嶽霖重建形而上學之道

第一節 形而上學之道的哲學背景

第二節 形而上學之道的西學思想

第三節 形而上學之道的中學根基

 

第十五章 李澤厚的新內(nei) 聖外王之道 

第一節 “新儒學”的身份確認與(yu) 思想統合 

第二節 儒學四期說 

第三節 內(nei) 聖外王之道的重建

第四節 新道統論

 

結 語 道統與(yu) 中華文化的返本開新  

一、道統與(yu) 中華文化返本開新

二、湘學與(yu) 中華文化返本開新

三、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與(yu) 中華文化返本開新 

 

後 記 

 

緒論

 

哲學哲學家金嶽霖說:“每一文化區有它底中堅思想,每一中堅思想有它底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謂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為(wei) 最終的目標。”這一段話其實表達了本書(shu) 關(guan) 注的兩(liang) 個(ge) 核心問題。其一,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道”,故而中國學人是以探究道、踐行“道”為(wei) 學術的最終目標。其二,金嶽霖是湖南學者,他這一段話引自《論道》,恰好寫(xie) 於(yu) 湘學的重要淵源之地——南嶽,這就表明《論道》的哲學思想具有深厚的湘學傳(chuan) 統和湖湘文化背景。由此可見,金嶽霖的上述思想既深入到中國文化之道脈,又涉及湘學之學統。本書(shu) 正是以《湘學學統與(yu) 中華道統》為(wei) 書(shu) 名,本書(shu) 的初步設想,就是通過湘學形成、演變的千年學術曆程,考察湖湘地域性學統與(yu) 中國文化道脈之間的密切關(guan) 係。筆者進一步意識到,這一個(ge) 課題的背後,其實還有許多更加重要的思想史意義(yi) 。

 

中華大地一代代學者原道的精神曆史,其實也就是中華文化之道的建構與(yu) 傳(chuan) 承曆程。“原道”之“原”是動詞,其意就是探究、窮索。在中國文化背景中,“道”是“最崇高的概念”,探究、窮索這一崇高的理念“道”,也就是中國學人思考宇宙的終 極存在與(yu) 人生的終極意義(yi) 。所以,尋道、識道的精神曆程,往往 稱之為(wei) 原道、求道、知道;尋道、識道的精神成果,也往往稱之為(wei) 道學、道脈、道統。在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有無數以 “道”為(wei) 宗旨的論著,同樣也有無數以“原道”為(wei) 使命的論著。為(wei) 了闡明中國傳(chuan) 統“原道”的學術宗旨,這裏特別引論兩(liang) 篇以《原道》為(wei) 名的論著。

 

第一篇是《淮南子·原道訓》。漢初淮南王劉安組織門客編著有《淮南子》一書(shu) ,其書(shu) 的首篇就是以“原道”命名。《淮南子》的思想主旨是黃老之學,作者以先秦道家思想為(wei) 主幹,兼取其他諸家學派之長,為(wei) 漢初的無為(wei) 之治提供天道論的依據。所以《淮南子·原道訓》繼承了先秦道家探究、窮索“道”的精神,他們(men) 主張通過“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諸理”,就能夠從(cong) 宇宙本源處為(wei) 人類法則找到最終依據。《原道訓》開篇即說:“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稟授無形;原流泉浡,衝(chong) 而徐盈;混混滑滑,濁而徐清。故植之而塞於(yu) 天地,橫之而彌於(yu) 四海,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舒之幎於(yu) 六合,卷之不盈於(yu) 一握。”作者探究、窮索的這一個(ge) “道”,就是宇宙本根之道,它產(chan) 生萬(wan) 物而又無形無象,並無處不在地存在於(yu) 天地萬(wan) 物之中。它高不可際,又深不可測,一切人為(wei) 的聰明、才智、品行的途徑和手段,均不能夠得道與(yu) 行道。《淮南子·原道訓》希望為(wei) 政者能夠遵循此宇宙之道,作者指出:“萬(wan) 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知守其門。故窮無窮,極無極,照物而不眩,響應而不乏。此之謂天解。故得道者誌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作者希望人主能夠處無為(wei) 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就是對最高宇宙之道的遵循。可見,《淮南子·原道訓》所探究、窮索的終極存在之道,其實就是宇宙自然之道,也就是天道。

 

第二篇是唐代韓愈的《原道》。如果說《淮南子》的“原道”所探究、窮索的“道”是道家的宇宙之道、自然之道的話,韓愈的“原道”所探究、窮索的“道”則是儒家的人文之道、仁義(yi) 之道。從(cong) 魏晉到隋唐,佛老之學對國家、社會(hui) 產(chan) 生愈來愈大的影響,兩(liang) 漢時期居於(yu) 中國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學受到嚴(yan) 重挑戰。從(cong) 唐中葉到兩(liang) 宋時期,思想界興(xing) 起一個(ge) 複興(xing) 儒學的思潮,韓愈是推動儒學複興(xing) 的第一人,而他的《原道》也是呼喚儒學之道複興(xing) 的先聲。韓愈在其《原道》開篇即指出:“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yi)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yu) 外之謂德。仁與(yu) 義(yi) 為(wei) 定名,道與(yu) 德為(wei) 虛位。”如果說劉安的“原道”將對“道”的探究、窮索,引入到一個(ge) “高不可際,深不可測”的宇宙自然之道的話,韓愈則將人文之道落實到人類社會(hui) 生活之中,是士農(nong) 工賈、禮樂(le) 刑政的華夏文明之道。正如韓愈《原道》所說:“其文《詩》《書(shu) 》《易》《春秋》,其法禮樂(le) 刑政,其民士農(nong) 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si) ,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wei) 道易明,而其為(wei) 教易行也。”由此可見,韓愈從(cong) 文化主體(ti) 性意識出發,關(guan) 注的是華夏文明的人文精神之道,中國人現實生活之道。韓愈的“原道”所探究、窮索的是終極意義(yi) 的人文之道,也就是具有文明自覺的文化主體(ti) 性之道。

 

古代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思想曆史和學術傳(chuan) 統,而“原道”確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在漫長思想曆程和學術演化中,“原道”的思想探究與(yu) 學術思考在不斷地開拓著新的學術成果和思想發展,體(ti) 現了從(cong) 上古、中古到近古時期學人精神探索、學術發展的豐(feng) 富曆程。上述《淮南子·原道訓》與(yu) 韓愈的《原道》,應該是中國古代文獻中非常重要的兩(liang) 篇“原道”之文。如果比較一下二者思想旨趣,會(hui) 發現它們(men) 的明顯差異:《淮南子·原道訓》是道家的代表性著作,表達出對自然性天道的強烈關(guan) 注;韓愈的《原道訓》是儒家代表性著作,表達出對人文性人道的 特別推崇。《淮南子》的《原道訓》與(yu) 韓愈的《原道》各有自己的學派立場和價(jia) 值取向,但是各執一端並不能夠真正反映華夏文明的精神豐(feng) 富性,不能夠真正代表中華文化之道,故而也就不能滿足唐宋以後的傳(chuan) 統中國對“道”更高、更深、更新的精神需求。中國人既需要一種維係自己家國秩序的人文之道,也需要一種維係天地秩序的自然之道,還需要一種將自己的人文之道與(yu) 自然之道整合起來的天人之道。《淮南子·原道訓》探究、窮索的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這一具有宇宙本體(ti) 意義(yi) 的“道”不能作為(wei) 解決(jue) 中華文明家國秩序的終極依據,不能夠安頓中國人的精神情感。韓愈的《原道》探究、窮索的是中華人文之道、社會(hui) 生活之道,這一具有中華文明家國秩序意義(yi) 的 “道”,卻缺乏一個(ge) 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天道依據,即一個(ge) 具有理性化哲學的終極存在依據。盡管後來的道學史敘述,往往會(hui) 追 溯到韓愈的《原道》,但是作為(wei) 道學奠基人的二程卻對韓愈頗有 微詞:“韓退之言‘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yi)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yu) 外之謂德’,此言卻好。隻雲(yun) ‘仁與(yu) 義(yi) 為(wei) 定名,道與(yu) 德為(wei) 虛位’,便亂(luan) 說。”韓愈不能夠將仁義(yi) 之道與(yu) 宇宙之道統一起來,故而講出“道與(yu) 德為(wei) 虛位”的“亂(luan) 說”。

 

所以,致力於(yu) 將天之道與(yu) 人之道、自然之道與(yu) 人文之道統合起來,就成為(wei) 兩(liang) 宋時期中華文化複興(xing) 、儒學重建的曆史使命。宋代儒學的學術成就就是將自然之道與(yu) 人文之道也即是天之道與(yu) 人之道統合起來,建立了二者結合的“道學”。宋儒還基於(yu) 這一天之道與(yu) 人之道緊密結合的道學體(ti) 係,將那些能夠建構、傳(chuan) 承這一道學體(ti) 係者,納入中華學術正統的“道統”譜係,建構了一個(ge) 影響千年的道統論。宋代理學所要建構的是自然法則和人文法則統一的學術體(ti) 係,體(ti) 現出中華民族對宇宙與(yu) 人生的基本態度,表達了中國人“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追求。所以,宋代理學產(chan) 生後,就能夠逐漸成為(wei) 兩(liang) 宋以後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不僅(jin) 成為(wei) 宋元明清的思想主流,也成為(wei) 東(dong) 亞(ya) 儒教文化圈的核心思想,延續近千年之久。

 

本書(shu) 以《湘學學統與(yu) 中華道統》為(wei) 題,為(wei) 什麽(me) 要將一個(ge) 如此重大的題目,置於(yu) 一個(ge) 湘學的地域學術史的框架之中?當然,首要的前提條件是湘學人物對中華文化之道探索的不懈學術努力和豐(feng) 富精神曆程,為(wei) 中華文化之道的重建、傳(chuan) 承、發展留下了豐(feng) 富的思想資源,作出了獨特的學術貢獻。我們(men) 相信,湖湘文化是一種有著深厚思想底蘊和學術深度的地域文化,這種思想底蘊和學術深度的依據就是湘學學統中一以貫之的中華道統。湘學興(xing) 起於(yu) 兩(liang) 宋時期,一方麵是一種早期儒學人文思潮複興(xing) 的思想運動,同時也是一種探索天人合一終極依據的理性主義(yi) 哲學思潮。理學奠基和湘學興(xing) 起幾乎是同步,理學奠基於(yu) 北宋,集大成於(yu) 南宋,傳(chuan) 承發展於(yu) 明清時期,而湖南成為(wei) 這幾個(ge) 重要階段的學術重鎮。從(cong) 北宋開始,湖湘之地成為(wei) 複興(xing) 、重建中華文化之道的學術基地,湘學學人成為(wei) 他們(men) 那個(ge) 時代道學建構的開拓者和倡揚者。從(cong)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通書(shu) 》,到胡宏、張栻的性論、天理論,再到王夫之的道器論、人性論、曆史論,無不體(ti) 現出湘學學統對中華文化道脈的曆史傳(chuan) 承與(yu) 學術創新。晚清以來,中國麵臨(lin)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華文化受到強勢西方文化的巨大衝(chong) 擊。湘學在這個(ge) 時期進一步崛起,成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近代化演進的典範。近代湖湘知識群體(ti) 一方麵主動學習(xi) 、引進外來體(ti) 現現代化的器物文化、製度文化、精神文化,全方位推動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另一方麵又堅守中國文化的天人之道,堅守中華文化那些具有恒常性意義(yi) 的價(jia) 值體(ti) 係,以實現中國文化的主體(ti) 性重建。那些提倡學習(xi) 西方近代器物、製度、思想文化的誌士仁人,往往是胸懷民族主義(yi) 的家國情懷、立誌大同之道的優(you) 秀湖湘學人。他們(men) 致力於(yu) 中華文明現代化建設,以實現中國文化主體(ti) 性重建。那些在近代史上推動中國文化現代化、開創文化融通以實現中國文化主體(ti) 性重建的先驅人物,均有著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高度自信,這一種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之道的深刻體(ti) 認基礎之上。從(cong) 魏源到曾國藩,從(cong) 郭嵩燾到譚嗣同,他們(men) 無不是關(guan) 於(yu) 新的中華文化之道的開拓者和建構者。近代湖南湧現出了更多對中國国际1946伟德的進程有重大影響的學人,他們(men) 從(cong) 思想文化的各個(ge) 層麵上全麵關(guan) 注近代中國,同時,他們(men) 仍然將文化精神的依托——“道”的問題,作為(wei) 首要關(guan) 注的重大學術問題。特別值得關(guan) 注的是,辛亥革命與(yu) 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中國傳(chuan) 統知識體(ti) 係、價(jia) 值體(ti) 係進一步發生重大變革,地域性“湘學”不再是主要學術形態。但是,由於(yu) 湘學學統與(yu) 中國文化傳(chuan) 統的深刻影響,許多優(you) 秀的湘人仍然在探究、窮索中國文化之道,並且產(chan) 生了深刻而重大的曆史影響。為(wei) 了說明湘學學統對近現代思想文化的深刻影響,探討近現代湖湘文化的卓越思想貢獻,本書(shu) 選取了金嶽霖的道形而上學、李澤厚的新內(nei) 聖外王之道,作為(wei) 新文化運動以來湖湘地區国际1946伟德的代表。這些專(zhuan) 門章節的論述,或許能夠引發讀者更多的思想觀察與(yu) 學術思考。

 

由此可見,本書(shu) 著重研究湘學學統與(yu) 中華道統的關(guan) 係,明顯地具有多重學術意義(yi) 與(yu) 文化意義(yi) 。

 

其一,研究湘學學統與(yu) 中華道統,可以鮮明地展示湘學的思想特色與(yu) 學術成就。湘學也和其他的地方學術如浙學、閩學、蜀學、贛學一樣,隻是一個(ge) 區域的學術傳(chuan) 統和地方知識。但是,我們(men) 不應該僅(jin) 僅(jin) 是從(cong) 地域性與(yu) 特殊性來考察湘學傳(chuan) 統,還應該從(cong) 中華文化的角度來考察湘學學統。由於(yu) 道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支柱,道論往往是中國古代思想體(ti) 係、學術傳(chuan) 統中的最核心部分,故而挖掘湘學學統中的中華道統,就能夠在區域學術傳(chuan) 統的曆史脈絡中揭示湘學的精神追求與(yu) 理論貢獻,能在源遠流長的湘學發展脈絡中尋求那些千年一貫的精神傳(chuan) 統,從(cong) 而更全麵、更透徹地展示這種地方學術史中的中華文化傳(chuan) 統意義(yi) 。

 

其二,研究湘學學統與(yu) 中華道統,可以深入思考中華文化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化的密切關(guan) 係。曆史上一度有一個(ge) 錯誤看法:中國現代化過程應該是一個(ge) 不斷批判、拋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過程。其實,如果深入考察湘學的近代變遷,會(hui) 發現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華民族一直堅持將中國文化傳(chuan) 統與(yu) 引進外來現代文化結合起來,故而使得這一過程最終體(ti) 現為(wei) 中國文化主體(ti) 性的重建。中國現代化的興(xing) 起與(yu) 發展,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內(nei) 在精神動力,這一精神動力恰恰存在於(yu) 中華文化的主體(ti) 性。隻有從(cong) 這種中國文化的主體(ti) 性精神出發,才能真正發現中國現代化動力的文化源泉。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之道既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過程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成為(wei) 推動中國現代化的精神動力和文化基因。近代湘學學者就是一批懷有救國救民的士大夫群體(ti) ,他們(men) 的內(nei) 心一直懷有中國文化的家國情懷、天下有道、大同理想的精神追求,而最終實現中華文化之道。湘學學者既在不斷推進中國現代化,同時又致力於(yu) 中華文化之道的傳(chuan) 承和變革。

 

其三,研究湘學學統與(yu) 中華道統,可以挖掘湘學傳(chuan) 統中的全球性普遍價(jia) 值,可以使我們(men) 在湘學這一地方知識中探求人類普遍性價(jia) 值。由於(yu) 中國文化之道的哲學內(nei) 涵包括了宇宙法則、社會(hui) 理想、人生意義(yi) 的終極關(guan) 懷問題,深入探討湘學傳(chuan) 統與(yu) 中華道統的關(guan) 係,能夠更加全麵地挖掘出湘學的地方知識與(yu) 中華文化之道的密切關(guan) 係。筆者曾經邀請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於(yu) 嶽麓書(shu) 院講學,他說:“我最近在考慮一個(ge) 問題。就是一種地方知識有沒有可能發展成為(wei) 一種具有全球意義(yi) 的知識,也就是說地方知識的全球意義(yi) 問題。……在這個(ge) 地方(指嶽麓書(shu) 院——引者注)所發展的具有長沙特色、湖南特色的這種地方知識,不僅(jin) 從(cong) 全國來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而且也有國際的意義(yi) ,所以它是一種有全球意義(yi) 的地方知識。”由於(yu) 中華文化之道具有化解人類現代化麵臨(lin) 的許多嚴(yan) 重問題,包括人與(yu) 自然、人與(yu) 人、人的心靈與(yu) 肉體(ti) 之間的矛盾與(yu) 衝(chong) 突,我們(men) 相信,中華文化之道的複興(xing) 與(yu) 重建,會(hui) 給人類的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重要的積極意義(yi) 。而湘學學統具有豐(feng) 富的道學資源,也許會(hui) 給我們(men) 許多意外的驚喜。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