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莊公十二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廿二日壬辰
耶穌2024年7月27日
[春秋]十有二年,春,王三月,紀叔姬歸於(yu) 酅。
夏,四月。
秋,八月,甲午,宋萬(wan) 弑其君捷(接)及其大夫仇牧。
冬,十月,宋萬(wan) 出奔陳。
魯莊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年。
春季,《春秋》隻有一條記錄,“十有二年,春,王三月,紀叔姬歸於(yu) 酅。”酅,在魯莊公三年《春秋》有“秋,紀季以酅入於(yu) 齊”的記錄,所以這個(ge) 地方此時屬齊國。紀叔姬,就是魯隱公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於(yu) 紀”提到的叔姬。紀國在魯莊公四年被齊國滅掉,此時已經過去八年,在紀國被滅國的那一年,叔姬的姐姐伯姬去世。所以看到這條記錄,讓我很是感慨。
《春秋》這裏說叔姬“歸於(yu) 酅”,僅(jin) 就文字而言可以有兩(liang) 種解釋。一是“歸之於(yu) 酅”,即“歸”的目的地是酅。此外還可以解釋為(wei) “於(yu) 酅歸”,即是個(ge) 倒裝句,表示是從(cong) 酅回到了魯國。我查資料,看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夢生先生的《左傳(chuan) 譯注》,就是持第二種說法,對這條記錄翻譯就是“十二年春,周曆三月,紀叔姬從(cong) 酅地歸國”——從(cong) 個(ge) 人感情上,我也是傾(qing) 向於(yu) 第二種解釋,這也是為(wei) 何我說一看到這條記錄新生諸多感慨的原因:因為(wei) 第二種解釋,讓我有一種在外漂泊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家中的那種又傷(shang) 感又快樂(le) 的感覺。
但“歸於(yu) 酅”的解釋應該隻有一個(ge) ,所以出於(yu) 慎重,我又翻閱了一下《春秋》的類似記錄後,我覺得感情得讓位於(yu) 事實:參考之前的“伯姬歸於(yu) 紀”“叔姬歸於(yu) 紀”的表述,則按《春秋》的語法規律此處不存在倒裝一說,“歸於(yu) 酅”隻能表示叔姬去了酅的意思,李夢生先生的譯注應該錯了——古文由於(yu) 省略的緣故,這種讓後人不易確定的細節很多,我看童書(shu) 業(ye) 先生的《春秋史》,他寫(xie) 的就很謹慎,用了好多“大致”“似乎”之類的詞。例如在《從(cong) 西周到春秋時的政治製度和宗教學術》一章時,他舉(ju) 了一個(ge) 例子說:
魯成公十三年,晉侯派呂相斷絕秦國的國交,曾說秦人“入我河縣”,這“河縣”不知是一個(ge) 縣名,還是近河的縣?
老先生治學上這種謙虛嚴(yan) 謹的風範,很值得我們(men) 晚輩學習(xi) 啊!
回到我們(men) 的話題。如果“歸於(yu) 酅”,是表示叔姬去了酅的意思,則意味著此前她在紀國滅亡之後應該是回到了魯國,此次是從(cong) 魯國去了酅。我查資料看到杜預注釋也是持此態度,他認為(wei) “紀侯去國而死,叔姬歸魯。紀季自定於(yu) 齊而後歸之。全守節義(yi) 以終歸道,故係之紀而以出嫁為(wei) 文,賢之也。來歸不書(shu) ,非寧,且非大歸。”按照杜預的觀點,紀國滅亡之後,紀侯也死了,叔姬於(yu) 是回到了魯國。紀季投降了齊國(注:即魯莊公三年“秋,紀季以酅入於(yu) 齊”)此時也安定下來,所以叔姬這時候去了酅,以成全節義(yi) ,所以這裏前麵冠了“紀”,文字的表述也像當初記錄她出嫁一樣,就是表彰她的賢德。當初她回魯國的時候之所以沒有記錄,是因為(wei) 那不是回家省親(qin) (注:寧,指已經出嫁的女子回家問安,探望父母;也泛指省親(qin) ),也不是與(yu) 夫家斷絕關(guan) 係(注:大歸,指婦人被夫家遺棄,永歸母家)——其實杜預這裏說的“全守節義(yi) 以終歸道”,我讀到的時候覺得有點反感,我更希望叔姬此後能有一個(ge) 安寧祥和的餘(yu) 生,甚至希望她的餘(yu) 生能有一個(ge) 關(guan) 心、愛護她的男子陪伴度過。
《左傳(chuan) 》春季沒有記錄事情。《榖梁傳(chuan) 》對這條記錄解讀說:
國而曰歸,此邑也,其曰歸,何也?吾女也,失國,喜得其所,故言歸焉爾。
之所以說“失國,喜得其所”,是因為(wei) 紀季在酅,故而紀國雖然已經滅亡了,但宗廟祭祀得以保存。這段解讀意思說,針對(前後出現在不同的)國家,《春秋》才用“歸”,酅不過是個(ge) 城邑,這裏為(wei) 何也用“歸”?因為(wei) 叔姬是我們(men) 魯國的女兒(er) ,雖然她的國家亡了,但我們(men) 高興(xing) 她又有了歸宿,所以用了“歸”。
《公羊傳(chuan) 》解讀說:
其言“歸於(yu) 酅”何?隱之也。何隱爾?其國亡矣,徒歸於(yu) 叔爾也。
《春秋》這裏說“歸於(yu) 酅”是什麽(me) 意思?是為(wei) 她感到哀痛。哀痛什麽(me) ?哀痛她國家滅亡了,現在隻能去依附自己的小叔子了。
《公羊傳(chuan) 》解讀文字裏透露出來的這種喜悅,《榖梁傳(chuan) 》解讀文字裏透出來同情心,讓我看到了老夫子古板麵孔下隱藏的溫情,還是有點小感動。
夏季,沒有什麽(me) 大事發生,所以《春秋》用“夏,四月”三個(ge) 字帶過。秋季,《春秋》唯一的記錄是宋國發生南宮長萬(wan) 弑君事件。不過在引述《春秋》原經時,《左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都是“秋,八月,甲午,宋萬(wan) 弑其君捷及其大夫仇牧。”《公羊傳(chuan) 》是“秋,八月,甲午,宋萬(wan) 弑其君接及其大夫仇牧。”捷(結)是宋閔公的名,同音異字而已。“宋萬(wan) ”這種稱呼法前麵已經講過,宋國上一位被這樣稱呼的人是弑殺了宋殤公的“宋督”。因南宮長萬(wan) 弑君而同時被殺的還有大夫仇牧——這個(ge) 人的名字此前已經提過,《公羊傳(chuan) 》在魯桓公二年論述“宋督弑其君與(yu) 夷及其大夫孔父”的時候,就提到了“仇牧、荀息”,所以我們(men) 可以得出結論,類似的荀息也是死於(yu) 一場弑君,而且以他國大夫的身份得以名入《春秋》——相關(guan) 記錄在魯僖公十年會(hui) 看到。
《榖梁傳(chuan) 》對這條記錄解讀如下:
宋萬(wan) ,宋之卑者也,卑者以國氏。“及其大夫仇牧”,以尊及卑也。仇牧,閑也。
宋萬(wan) ,是宋國身份卑微的人,卑微的人以國為(wei) 氏。《春秋》說的“及其大夫仇牧”,是先說身份尊貴的國君然後說身份相對較低的大夫。仇牧,是保衛宋閔公的。
“卑者以國氏”,這句話有點意猶未盡,我感覺要表達的真實意思是“卑微的人以國為(wei) 氏,這顯然是夫子故意為(wei) 之的。”
《公羊傳(chuan) 》對此事的解釋,跟之前對華父督之亂(luan) 的解釋很像:
及者何?累也。弒君多矣,舍此無累者乎?孔父、荀息皆累也。舍孔父、荀息無累者乎?曰:有。有則此何以書(shu) ?賢也。何賢乎仇牧?仇牧可謂不畏強禦矣!其不畏強禦奈何?萬(wan) 嚐與(yu) 莊公戰,獲乎莊公。莊公歸,散舍諸宮中,數月然後歸之。歸反為(wei) 大夫於(yu) 宋。與(yu) 閔公博,婦人皆在側(ce) 。萬(wan) 曰:“甚矣,魯侯之淑,魯侯之美也!天下諸侯宜為(wei) 君者,唯魯侯爾!”閔公矜此婦人,妒其言,顧曰:“此虜也!爾虜焉故,魯侯之美惡乎至?”萬(wan) 怒,搏閔公,絕其脰(dòu)。仇牧聞君弒,趨而至,遇之於(yu) 門,手劍而叱之。萬(wan) 臂摋(sà)仇牧,碎其首,齒著乎門闔。仇牧可謂不畏強禦矣!
“萬(wan) 嚐與(yu) 莊公戰,獲乎莊公”,按《左傳(chuan) 》說法是魯莊公十年的乘丘之戰,按《榖梁傳(chuan) 》說法則是魯莊公十一年的鄑之戰。博,應該是一種棋類遊戲。脰,即脖頸。摋,指殺死。門闔,是門扇的意思。
這段記錄首先認為(wei) 仇牧也是被連累的。與(yu) 孔父嘉的表述對比,對仇牧的表述是“不畏強禦”。然後講述了一下事件的來龍去脈:南宮長萬(wan) 曾經與(yu) 魯莊公交戰,被魯莊公俘獲。魯莊公回去以後,將他安置在宮中,過了幾個(ge) 月放他回宋國。回到宋國後他成為(wei) 大夫。有一次他與(yu) 宋閔公玩遊戲,宋閔公的妻妾當時都在旁邊。南宮長萬(wan) 說:“哎呀,魯侯真是賢良!魯侯真是美好!天下諸侯之中適合做國君的,隻有魯侯!”宋閔公一向在自己的妻妾麵前很驕傲,聽了這話就很生氣,回頭對他的妻妾們(men) 說:“這個(ge) 人曾經是別人的俘虜!”(然後回頭對南宮長萬(wan) 說) “你不過是人家的俘虜罷了,魯侯這麽(me) 好,好在哪了?”南宮長萬(wan) 大怒,衝(chong) 上去與(yu) 宋閔公搏鬥,弄斷了宋閔公的脖子。仇牧聽說國君被弑殺,快步趕來,在宮門前遇到南宮長萬(wan) ,仇牧手持劍痛罵他,南宮長萬(wan) 用手臂猛擊仇牧,捶碎了仇牧的頭,仇牧的牙齒都粘在了門上。仇牧真可以說謂不畏強暴啊!
前麵我們(men) 說宋閔公情商不高,南宮長萬(wan) 這次應該也是故意挑釁。捶殺仇牧的場景聽著極其血腥殘忍。我甚至懷疑南宮長萬(wan) 這家夥(huo) 就是個(ge) 嗜血變態。
南宮長萬(wan) 不過一介莽夫,弑君之變發生後並無力應對宋國政局,無奈之下選擇出奔他國,《春秋》冬季的記錄即此,“冬,十月,宋萬(wan) 出奔陳。”不過對於(yu) 這條記錄,《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都沒有關(guan) 注。
再來看《左傳(chuan) 》下半年的記錄:
十二年秋,宋萬(wan) 弑閔公於(yu) 蒙澤。遇仇牧於(yu) 門,批而殺之。遇大宰督於(yu) 東(dong) 宮之西,又殺之。立子遊。群公子奔蕭。公子禦說奔亳。南宮牛、猛獲帥師圍亳。
冬,十月,蕭叔大心及戴、武、宣、穆、莊之族以曹師伐之。殺南宮牛於(yu) 師,殺子遊於(yu) 宋,立桓公。猛獲奔衛。南宮萬(wan) 奔陳,以乘車輦其母,一日而至。
宋人請猛獲於(yu) 衛,衛人欲勿與(yu) ,石祁子曰:“不可。天下之惡一也,惡於(yu) 宋而保於(yu) 我,保之何補?得一夫而失一國,與(yu) 惡而棄好,非謀也。”衛人歸之。亦請南宮萬(wan) 於(yu) 陳,以賂。陳人使婦人飲之酒,而以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見。宋人皆醢(hǎi)之。
第一段講述弑君事件過程。蒙澤,杜預注釋說“梁國有蒙縣”,在今天的河南商丘。批,是用手打擊的意思。大宰督,就是當初弑殺宋殤公的華父督,他被新一代的弑君者殺掉也算是報應。子遊,是宋國的公子。蕭,即今天的安徽蕭縣,是宋的附庸小國。亳,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北。南宮牛,杜預注釋說是南宮長萬(wan) 之子。猛獲,是南宮長萬(wan) 的同黨(dang) 。
第一段意思說,魯莊公十二年秋,南宮長萬(wan) 在蒙澤弑殺了宋閔公。在宮門外遇到仇牧,徒手將仇牧殺死。在東(dong) 宮的西邊遇到太宰華父督,又將他殺掉。然後擁立子遊為(wei) 國君。其他公子都逃奔到蕭。公子禦說逃奔到亳。南宮牛、猛獲帥軍(jun) 隊包圍了亳。
第二段講述南宮長萬(wan) 被迫出奔。蕭叔大心,即蕭的國君,杜預認為(wei) 這裏的“叔”不是表示排行而是名,大心是他的字。“戴、武、宣、穆、莊”指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宋穆公、宋莊公。以戴族為(wei) 例,繼承宋戴公國君之位的兒(er) 子是宋武公,宋戴公的兒(er) 子裏,除了宋武公之外的各位公子則統一被稱為(wei) “戴族”。其他各族基本依此類推。宋桓公,即之前提到的公子禦說。
第二段意思說,冬季十月,蕭叔大心以及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宋穆公、宋莊公的族人率領曹國軍(jun) 隊攻打南宮萬(wan) 。在戰亂(luan) 中殺死了南宮牛,攻入都城殺死子遊,擁立了宋桓公。猛獲逃奔至衛國。南宮長萬(wan) 逃奔陳國,逃奔的時候用車載著母親(qin) ,一天就逃到了陳國。
第三段講述南宮長萬(wan) 之死。石祁子,應該是衛國的大夫,估計是石碏的後代。醢,本意指把人殺死後剁成肉醬。但殺死後再剁肉醬死者已無知覺,所以我猜測這個(ge) 行刑的過程絕對不是一刀殺死,應該更殘酷,可能有點類似後來的淩遲。
第三段意思說,宋國人請衛國交出猛獲,衛國人不想答應,石祁子說:“不可。天下的邪惡都是一樣的,(猛獲)在宋國作惡,我們(men) 反而保護他,這樣對我們(men) 有什麽(me) 好處?得到一介莽夫而失去一個(ge) 國家,幫助作惡的而拋棄友好的邦國,這不是好的抉擇。”衛國人於(yu) 是把猛獲交給了宋國。宋國人也請陳國交出南宮長萬(wan) ,給陳國送上了賄賂。陳國人就安排婦人陪南宮長萬(wan) 飲酒,將其灌醉後用犀牛皮把他捆綁起來送往宋國,等到宋國時南宮長萬(wan) 的手足都露出來,宋國人把這兩(liang) 人都剁成了肉醬。
犀牛皮屬於(yu) 非常堅韌的東(dong) 西,“以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見”就是說南宮長萬(wan) 在途中掙紮差點將犀牛皮都掙破——充分證明此人力大無比。南宮長萬(wan) 這個(ge) 人,綜合看確實是一介莽夫,雖然無比勇猛但沒有頭腦,能被女人灌醉可見也不過是酒色之徒,唯一閃光點是出奔的時候還不忘記帶走老母親(qin) 。“以乘車輦其母,一日而至”也說明此人力大無比,也算是有孝心的人。可惜,如果不是作亂(luan) ,老母親(qin) 也不必跟著受此罪。
此次南宮長萬(wan) 之亂(luan) ,在《史記·宋微子世家》也有記載,不過《史記·宋微子世家》裏應該是有一些細節上的錯誤。乘丘之戰是魯莊公十年,這一年對應的是宋閔公八年,南宮長萬(wan) 作亂(luan) 是在魯莊公十二年,這一年對應的是宋閔公十年。但《史記·宋微子世家》裏說乘丘之戰是宋閔公十年、南宮長萬(wan) 作亂(luan) 是宋閔公十一年,這兩(liang) 個(ge) 紀年應該是有誤的,宋閔公在位應該也隻有十年而無十一年。
實際上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一年周莊王駕崩。按說周王駕崩,《春秋》應該有記錄,但是《春秋》這裏沒見記錄,這是《春秋》時代第一次出現周天子駕崩而不記錄——不過後麵我們(men) 會(hui) 看到,類似情況不止一次。
按《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周莊王去世後,即位的是他的兒(er) 子胡齊,《史記·周本紀》稱其為(wei) 周釐王,史書(shu) 中也稱周僖王。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