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學研究》第五輯征稿
《春秋學研究》委員會(hui)
主 編
曾亦 郭曉東(dong)
學術委員會(hui) (按姓氏筆畫排列)
幹春鬆(北京大學)
王江武(上海師範大學)
〔日〕古勝隆一(京都大學)
李長春(中山大學)
吳仰湘(湖南師範大學)
餘(yu) 治平(上海交通大學)
〔韓〕金東(dong) 敏(成均館大學)
郜積意(湖南大學)
郭院林(揚州大學)
郭曉東(dong) (複旦大學)
陳壁生(清華大學)
黃聖鬆(台灣成功大學)
葛煥禮(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
曾亦(同濟大學)
蔡長林(台灣“中研院”)
編輯委員會(hui) (按姓氏筆畫排列)
穀繼明(同濟大學)
徐淵(同濟大學)
高瑞傑(上海師範大學)
陳峴(湖南大學)
黃銘(重慶大學)
曾海龍(上海大學)
主辦方 同濟大學經學研究院
資助方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hui)
《春秋學研究》征稿啓事
一、刊物介紹
《春秋學研究》(Study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是同濟大學經學研究院主辦的學術期刊,一年兩(liang) 期,分上下半年出版,2023年初創刊並計劃長期舉(ju) 辦。本刊主編爲曾亦教授和郭曉東(dong) 教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負責出版與(yu) 發行。本刊以反映中國五經之《春秋》及《春秋公羊傳(chuan) 》《春秋穀梁傳(chuan) 》《春秋左傳(chuan) 》最新研究成果爲宗旨,以推動“返本開新”型中國經典研究新範式形成爲己任,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傳(chuan) 統的基礎上,進行義(yi) 理、曆史、文獻及語言文字等方麵的深入探究。《春秋學研究》是國內(nei) 第一部以《春秋》專(zhuan) 經爲研究對象的專(zhuan) 業(ye) 學術刊物,期望通過學術同好的共同努力搭建起《春秋》學研究的高水平交流平台,恢複《春秋》學研究固有的經學定位和經學立場,凝聚起《春秋》作爲中國精神重要來源的廣泛共識。
本刊現麵向海內(nei) 外人文、社科、藝術等領域的學者征集第五輯稿件。稿件以《春秋》及《春秋》三《傳(chuan) 》爲核心領域,旁及《周易》《詩經》《尚書(shu) 》、三《禮》等專(zhuan) 經和經學史、思想史的研究。
第五輯征稿截止時間為(wei) 2024年12月31日,出版時間為(wei) 2025年上半年。
二、投稿主題
根據本刊的欄目設置,投稿的主題及內(nei) 容範圍包含以下幾個(ge) 部分:
一、《春秋》及三《傳(chuan) 》經學史、學術史研究;
二、《春秋公羊傳(chuan) 》研究;
三、《春秋穀梁傳(chuan) 》研究;
四、《春秋左傳(chuan) 》研究;
五、《春秋》思想與(yu) 文化的闡釋與(yu) 辨析;
六、其他經學專(zhuan) 書(shu) 研究。
投稿論文的研究角度包括但不限於(yu) 以下方麵:
一、經學研究;
二、哲學、思想史研究;
三、曆史、曆史文獻研究;
四、語言文字、文化史研究;
五、社會(hui) 科學、個(ge) 案實證研究。
來稿既可以討論《春秋》學相關(guan) 的重大理論與(yu) 重要問題,也歡迎對於(yu) 具體(ti) 曆史事件、語言文字的細致考證。本刊抱定兼容並蓄、多學科交融的宗旨,推動各學科合作研究《春秋》學的嶄新局麵。本刊征集稿件的字數不限,長篇論文一般不超過五萬(wan) 字,短篇劄記、信息等稿件字數可以從(cong) 數百字到數千字不等。
不論什麽(me) 篇幅的稿件,格式應按照《〈春秋學研究〉投稿稿件格式》爲標準進行統一。來稿應使用規範的繁體(ti) 字撰寫(xie) ,相關(guan) 標準執行本刊編輯部的《〈春秋學研究〉新舊字形、異體(ti) 字字形統一表》,並參照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hui) 於(yu) 2021年10月發布、2022年5月開始實施的《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
稿件文風要求樸實嚴(yan) 謹,本刊不刊登缺乏原創性、虛浮誇大、論證不清的文章,堅決(jue) 杜絕一切抄襲行爲。
三、投稿流程
本刊投稿的郵箱地址爲chunqiuxue2023@163.com,接受廣大同好來稿,稿件付梓後即付稿酬,稿酬從(cong) 優(you) 。投稿請寫(xie) 明作者的真實姓名、工作單位、職稱、聯係方式、中英文摘要、關(guan) 鍵詞。投稿稿件請發送Word與(yu) Pdf兩(liang) 個(ge) 版本,兩(liang) 個(ge) 版本的內(nei) 容應當保持一致。本刊編輯部收到稿件後會(hui) 通過郵件告知作者收到稿件,若沒有收到回複,可以通過其他方法與(yu) 編輯部取得聯係以確認稿件是否發送成功。
投稿收到之後,本刊編輯部將進行初步評審,評審合格後將會(hui) 通過郵件通知作者論文進入二審階段,稿件將交付兩(liang) 名相關(guan) 領域資深專(zhuan) 家評審。經專(zhuan) 家評審通過後,將通過郵件通知作者錄用本稿。如果經專(zhuan) 家評審後未能通過,也會(hui) 通過郵件告知作者。如果二審評審中專(zhuan) 家意見有分歧,還會(hui) 另外邀請第三位專(zhuan) 家進行二次評審。以上流程一般不超過三個(ge) 月,三個(ge) 月內(nei) 未能完成以上流程的,作者在通知本刊編輯部的情況下,可以另行投稿他刊。
四、版權說明
所有本刊錄用的稿件,作者應承諾爲原創作品,並確認該論文在本刊上係首次公開發表,文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ei) 容從(cong) 來沒有以任何形式在其他任何刊物上發表過,不存在重複投稿問題,不存在任何剽竊、抄襲他人的行爲,不包含任何違反法律法規以及侵害他人權益的內(nei) 容。作者應同意將該論文的版權自動轉讓給編輯部,包括紙本出版、電子出版、多媒體(ti) 出版、網絡出版及以其他形式出版的權利,並在見刊之前與(yu) 本刊簽訂《〈春秋學研究〉作者承諾授權書(shu) 》。
五、聯係地址
編輯部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1239號同濟大學雲(yun) 通樓人文學院411室,《春秋學研究》編輯部,郵編:200092。
《春秋學研究》編輯部
2024年7月
《春秋學研究》稿件格式
一、來稿應使用規範的繁體(ti) 字撰寫(xie) ,相關(guan) 標準執行本刊編輯部的《〈春秋學研究〉新舊字形、異體(ti) 字字形統一表》。如有確需保留的異體(ti) 字與(yu) 俗字,可酌情保留。
二、於(yu) 正標題後加*號,下方腳注*標明所屬社科成果。
三、正文前分別為(wei) 摘要、關(guan) 鍵詞、作者簡介。
四、作者簡介信息請注明:姓名,出生年,學校、院係、職稱。
五、正文全部采用小四號宋體(ti) 字,1.5倍行距。段落引文全部采用小四號楷體(ti) 字。論文標題二號宋體(ti) ,一級標題三號宋體(ti) 加粗,二級標題四號宋體(ti) 加粗。文章發稿後會(hui) 重新設計版式。
六、插圖、表格,文章內(nei) 連續編號,建議用圖一、二、三……表一、二、三……要有表頭和圖題,且原則上需圖與(yu) 文、表與(yu) 文一一對應,即行文中要在恰當位置交代見圖一或表一等。
七、采用頁下注,每頁連續編號(不是全篇或每章連續編號),均用阿拉伯數字加圓圈號表示(即①、②……),注釋號由Word係統自動生成。當頁或次頁征引同一文獻,注釋不采用“同上”的形式,仍應標明作者、書(shu) 名(文章名)和頁碼,但可以適當省略出版地、出版社、年份、所出文集或集刊名等信息。頁下注格式如下:
(一)中文文獻(日韓文獻參照中文文獻格式)
甲、1949年之前的古籍文獻
標注朝代、作者、書(shu) 名、篇名、子目或卷次。(常見經部、史部、子部文獻及其注文,除涉及異文問題的,可以不出頁下注。)
例:(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shu) 》卷七十三《馬嘉運傳(chuan) 》。
乙、現代人整理出版的古籍文獻
標注朝代、作者、整理者、書(shu) 名、卷數(冊(ce) 數)、出版地、出版社、年份、頁碼。
例:(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十一,《朱子全書(shu) 》(第14冊(ce)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51頁。按:十三經注疏,采用最嚴(yan) 格的標注方式。如(漢)毛亨傳(chuan)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yi) 》。
注意事項:朝代用圓括號,國別用方括號。不標整理者。卷次用漢字,冊(ce) 數用阿拉伯數字。出版社要寫(xie) 所在地。
丙、專(zhuan) 著
標注作者、書(shu) 名、出版地、出版社、年份、頁碼。
例:陳逢源:《朱熹與(yu) 四書(shu) 章句集注》,台北:裏仁書(shu) 局,2006年,第195—196頁。
丁、期刊論文
標注作者、文章名、期刊名、某年第某期、頁碼。
例:黃盛璋:《新發現之三晉兵器及其相關(guan) 的問題》,《文博》1987年第2期,第58頁。
戊、集刊論文
標注作者、文章名、集刊名稱、某年第某輯、出版地、出版社、年份、頁碼。
例:沈文倬:《簡本證禮家校勘精義(yi) 述評》,《中華文史論叢(cong) 》1985年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7頁。
己、報紙
標注作者、文章名、報紙名稱、某年某月某日、第某版。
例:王學典、孟巍隆:《西方儒學研究新動向》,光明日報,2015年9月21日,國學版。
庚、網絡文獻
標注作者、文章名、網站名稱、網址、文章發表時間。
例:陳偉(wei) :《〈鄭子家喪(sang) 〉通釋》,武漢大學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s://www.bsm.org.cn/?chujian/5166.html,發表日期:2009年1月10日。
辛、學位論文
標注作者、文章名、某大學或研究所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年份,第某頁。
例:趙立偉(wei) :《魏三體(ti) 石經古文輯證》,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50頁。
(二)外文文獻
甲、外文專(zhuan) 著
標注作者名、專(zhuan) 著名(斜體(ti) )、出版地、出版社、年份、p.頁碼.(連續頁碼pp.頁碼-頁碼.)
Jean Geaney, Language as Bodily Practice in Early China: A Chinese Grammatolog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8), pp. 271-301.
乙、外文論文
標注作者名、文章名(正體(ti) ,引號標示)、論文集或期刊名(斜體(ti) )、期數、機構與(yu) 時間、p.頁碼.(連續頁碼pp.頁碼-頁碼.)
Robin Yates, “Soldiers, Scribes, and Women: Literacy among the Lower Orders in Early China”, in Writing and Literacy in Early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2), pp. 339-369.
五、其他
(一)凡用阿拉伯數字,起迄中用一字線“—”,不用“~”及漢字“至”“到”。
(二)公元紀年統一采用阿拉伯數字。
例:2023年。
(三)年號紀年後原則上應用括號標注公元紀年。
例: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
(四)征引中西文文獻皆須謹慎核對,務使準確無誤。如原文有誤植、錯簡,或原譯有不夠精確處,有礙於(yu) 正確理解的,可出注幫助。征引尚無中文譯本的西文文獻,尤請全麵理解文意,慎重翻譯。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