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一位孤獨而偉大的學者 ——紀念束景南先生

欄目:紀念追思
發布時間:2024-07-19 21:03:09
標簽:
董平

作者簡介:董平,男,西元一九五九年生,浙江衢州人,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為(wei)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著有《陳亮評傳(chuan) 》《天台宗研究》《浙江国际1946伟德史——從(cong) 王充到王國維》《王陽明的生活世界》《傳(chuan) 奇王陽明》等。

一位孤獨而偉(wei) 大的學者

——紀念束景南先生

作者:董平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十二日壬午

          耶穌2024年7月17日

 

今年5月1日下午,我去浙江省中醫院探望病中的束景南先生。到了病房,見束先生閉目仰臥,看去麵色略顯蒼白。陪護在旁的師母說:“老束,董老師來看你了!”於(yu) 是束先生睜開眼睛,稍顯振奮,試圖坐起身來,我立即表示不必坐起,躺著更好,因為(wei) 他當時還打著點滴。我坐在他的病床邊,了解些病況,說些寬慰的話,感謝他多年來對我的各種幫助,並希望他能夠早日康複,繼續他的學術事業(ye) 。言談間,他有一陣子突然眸子放光,聲音有力,竟不像病入膏肓的模樣,謂病中方見得生死竟是平常之事,雖然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但人總有一死,畢竟看淡,他對生死之事已經不再糾結,但對計劃中沒有完成的研究卻還有揮之不去的牽掛……

 

我與(yu) 束先生的交談大約15分鍾,見他略顯疲累之態,便起身告辭,師母送我至電梯口。出了醫院,因剛好是五一節,街麵上人山人海,一片歡騰,與(yu) 我剛才在病房中所經曆的情景,恍若兩(liang) 個(ge) 世界。我獨行於(yu) 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湖邊街道上,束先生說話時的神態竟也留存於(yu) 腦海,其音聲猶縈繞於(yu) 耳邊。

 

5月22日周三上午,我為(wei) 研究生講“中國哲學範疇”,講課間不知緣何,竟突然提到束景南先生,講到他關(guan) 於(yu) 死亡的見解。我說死亡並不處於(yu) 生命的對立麵,而本來就是生命的一個(ge) 階段,更是新生命開端的一種形式。死亡也是生命的原理,是天道永恒正義(yi) 的體(ti) 現。若秦始皇一直不死,恐怕不是好事,雲(yun) 雲(yun) 。然而就在當天下午,我就收到了束景南先生去世的消息,突然間不禁悵然若有所失。

 

我與(yu) 束景南先生相識,是2002年我從(cong) 浙江省社科院哲學所調入浙江大學之後,當時在西溪校區,辦公室都在同一棟樓,也經常見麵。我與(yu) 束先生在學術領域上接近度較高,我也畢業(ye) 於(yu) 中文係,後來從(cong) 事中國哲學與(yu) 宗教相關(guan) 領域的研究。束先生同樣畢業(ye) 於(yu) 中文係,雖一直在中文相關(guan) 係所工作,但他的學問是融貫文史哲的,於(yu) 佛道二教也無不通透,因此不僅(jin) 在學術上我與(yu) 他的交往較多,在學生的培養(yang) 等方麵,相互之間的交往更為(wei) 頻繁。在長期的接觸中,我不僅(jin) 認識了束先生的學問,更深知其為(wei) 人。他身上很有一些舊派知識分子的特點。雖然計算機已經普及到了人手一台的地步,但他一直保持手書(shu) 寫(xie) 作的習(xi) 慣;他從(cong) 不與(yu) 他人起任何衝(chong) 突,卻也少見與(yu) 何人有密切往來;他做事極為(wei) 認真,唯是之求,頗有些獨往獨來的氣象,卻又能寄興(xing) 於(yu) 胡琴以自娛其情懷;偶與(yu) 他談及世事,他雖口不言他人之是非,卻能就事論事,是是非非,態度清晰,神情自若,頗能見出些英豪磊落之氣。柔中有剛,黃中通理,大約可以概括束先生的性格。

 

 

 

工作中的束景南先生

 

但最為(wei) 人所稱道,也最令我景仰與(yu) 欽佩的,自然是束先生的學問。在某種意義(yi) 上,我與(yu) 束先生的學術經曆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從(cong) 先秦文學入手,此後也都轉入宋明理學的研究,因此在學術領域上也有較多交集。象束先生那樣,窮一生之功,精研覃思,窮盡朱熹、王陽明兩(liang) 位大儒的學術與(yu) 思想,詳述其生平,細考其事跡,搜集其遺著,抉發其思想,重構其體(ti) 係,闡釋其精微,以宏篇巨構而分別展開二位大儒的生活與(yu) 思想,在當代學術界是絕無僅(jin) 有的。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中葉開始,束先生以常人不可想像的勤勉與(yu) 毅力,寫(xie) 出了《朱熹佚文輯考》《朱熹年譜長編》(二卷)、《朱子大傳(chuan) ——“性”的救贖之路》等當代朱子學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旋即又轉入陽明學的研究,花苦功夫,下大氣力,沉浸於(yu) 千萬(wan) 卷古籍之中,鉤沉輯佚,全麵搜輯陽明文獻資料,加以詳細梳理與(yu) 考證,去偽(wei) 存真,去蕪存菁,完成了《王陽明佚文輯考編年》(二卷)、《王陽明年譜長編》(四卷)、《王陽明:“心”的救贖之路》(三卷)等皇皇巨著,成為(wei) 當代陽明學研究的豐(feng) 碑。束先生關(guan) 於(yu) 朱子學、陽明學研究的著作,僅(jin) 就字數而言,即將近一千萬(wan) 字!更何況凡其所述,皆能博征詳考,原原本本,事實無不清晰;凡其所論,皆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本末無不諦當。所謂“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不虛美,不隱惡”,惟是之求,束先生之所著述,實足以當之而無愧!而其關(guan) 於(yu) 朱子學、陽明學的研究成果,皆無不為(wei) 人奉為(wei) 瑰寶,飲譽學林,垂為(wei) 範式,而足為(wei) 學術楷模,實為(wei) 相關(guan) 學術領域具有獨特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的裏程碑。

 

 

 

束景南與(yu) 導師蔣天樞先生

 

作為(wei) 一名學者,我想束先生應當是沒有遺憾的。他曾在病榻上寫(xie) 下“多餘(yu) 的話”,自稱為(wei) “一個(ge) 孤獨偉(wei) 大的文化學者”,應當是他為(wei) 自己的學術人格所作的概括。竊以為(wei) 十分準確。他是一個(ge) 曆史世界中的孤獨行者,但正是孤獨成就了他的崇高。他在文化世界中與(yu) 古人對話,從(cong) 中領悟聖賢之大道,而將其轉化為(wei) 精神境界之高標。他在“隻說真話”的曆史還原中彰顯了對於(yu) 真善美的永恒追求,體(ti) 現了他的學術理想,完成了他的學術人格,從(cong) 而綻放出具有獨特魅力的精神豐(feng) 采。

 

 

 

束景南病榻手書(shu)

 

作為(wei) 一名教師,我想束先生更加是沒有遺憾的。他以畢生心血所培養(yang) 出來的數十名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早已遍布於(yu) 全國各地的有關(guan) 高校與(yu) 學術部門,其中不少不隻是在學術界嶄露頭角,而且已成為(wei) 學術中堅或單位負責人,束先生畢生的學術事業(ye) 、理想追求及其豐(feng) 碩成就,正在轉換為(wei) 一種別樣的精神遺產(chan) 而為(wei) 他的弟子們(men) 所繼承。我完全相信,束先生“孤獨而偉(wei) 大”的行者精神,必將成為(wei) 其弟子們(men) 繼誌而述事的資糧,由此而往,則碩果累累而遍滿於(yu) 學林,束先生之學術事業(ye) 及其精神之垂於(yu) 後世,鬱勃繁興(xing) ,豈不駐足而可待也乎!

 

嗚呼!斯人已逝,而風範長存;陰陽雖隔,而日月常新;事雖流轉,而精神永恒;繼誌述事,尚有來人。束景南先生永垂不朽!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