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笑非】儒家主張的國體政體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4-07-15 21:55:39
標簽:
吳笑非

作者簡介:吳飛,字笑非,號太常、經禮堂,男,辛酉年(西曆1981年)生,山東(dong) 濟南人。業(ye) 鄭學,尊周書(shu) 院(網站)、道裏書(shu) 院(網站)管理員。出版有《漢學讀本》(知識產(chan) 權出版社2017年4月)《禮學拾級》(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2月)。

儒家主張的國體(ti) 政體(ti)

作者:吳笑非

來源:“尊周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初十日庚辰

          耶穌2024年7月15日

 

國體(ti) 、政體(ti) 應當是近代翻譯概念,由於(yu) 中西概念體(ti) 係背景不同,所以我也搞不清到底什麼意思。所以這裡隻是籠統理解為(wei) 關(guan) 於(yu) state(類似中文政權,但不等同於(yu) 國)即politics(類似中文政策,但不等於(yu) 政)的概括觀念。當然,本篇藉助西方概念,但主要不討論西方形態。

 

1、許多人以為(wei) 儒家崇尚禪讓。不,從(cong) 理論上講,禪讓有兩(liang) 個(ge) 嚴(yan) 重前提:

 

a、國主是聖人。

 

b、又找到一位聖人可以讓位。

 

考慮到孟子所言,五百年必有聖人出,則聖人並出理論上是極小概率事件。所以把良治寄託於(yu) 禪讓,基本上和寄託於(yu) 觀音菩薩顯靈或者末日審判一樣,甚至是比這些宗教學說還要虛無縹緲的。

 

所以,大家應當能夠反思:聖人怎麼會(hui) 有如此兒(er) 戲的想法?

 

或者,有人如果強說禪讓,認為(wei) 國主不必是聖人,被禪讓的也不必聖人。那結果呢?不就是魏晉宋齊梁陳嗎?所以通過降格為(wei) 禪讓打補丁,簡直就是顛倒黑白。

 

所以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近代人有一種禪讓崇拜,或者說無君崇拜罷了。但那是現代人,不是孔子。

 

孔子在著作是《春秋》,核心是“繼正”。就是要按照立法傳(chuan) 承君位,從(cong) 而君位是確定的,由來是正當的,君不是靠貴族、元老院、禁衛軍(jun) 、宦官的擁躉,而是命中註定就是他的。

 

好處是什麼?無所恃也。

 

今天吹捧的國家元首如何合法,但其即位都是有所恃的,甚至都不是單純的所恃,而是明暗兩(liang) 方麵的多重依賴。他們(men) 能夠上位,靠的是民選,是民選後麵的政黨(dang) 機器,是服務選舉(ju) 的媒體(ti) 壟斷,是操縱媒體(ti) 的金融寡頭,又或者,是軍(jun) 閥,是宗教,是貴族,是異族、外國操縱。而即便表麵上的選舉(ju) 過程,也依賴於(yu) 偶像的塑造,政治的潮流,甚至政治聯姻,和頗有家資。甚至追蹤下去,從(cong) 他上道的那一刻起,其實就已經被politics所裹挾了。而他的理想,早已被政治所掩蓋。

 

我不是說今日的statesman都是politician,但他們(men) 是嚴(yan) 重依賴政治權術的。

 

要知道,道上混的,都是要還的。你有所恃,就得與(yu) 人方便。

 

《春秋》的正,就是無所恃。他成為(wei) 君,不是大夫的擁戴,不是庶人的歡呼,而是按照立法,就應當由他即位。我並不認為(wei) 這一定美好,但至少如果他有一點理想,可以少一點障礙。

 

當然,如果大家喜歡,如果即位的法度滿足我所說的無所恃,那麼不用世襲也可以。比如,傳(chuan) 說希臘有一個(ge) “抽籤製”。

 

一旦大家想通了這個(ge) ,就明白了,禪讓其實仍是一種選舉(ju) 製,你以為(wei) 聖人真的能被選上嗎?

 

所以孔子所崇尚的是禮法至上,類似歐洲近代的立憲君主製,或者開明專(zhuan) 製(西文應當說是開明君主製)。或者如果有一種無所恃的策略選出國家元首,可以借鑒的,比如希臘傳(chuan) 說的抽簽製,明朝賜予活佛的金瓶掣簽製(其實就是抽籤,來自吏部傳(chuan) 統)。還有一個(ge) 更靠譜的,是科舉(ju) 製,如果科舉(ju) 直接產(chan) 生國家元首(比如首輔)。

 

2、古代儒家事實上選擇的,是類似立憲君主製,在強化禮法的同時,把中心從(cong) 君主轉移到官僚係統來。這個(ge) 係統可能是宰相-首輔一家獨大製,也可能是宰相會(hui) 議製,也可能是六部分職加學士谘詢製。總之,這個(ge) 文官係統就是代天理政的。

 

然後天子如果進取,可以如漢武帝一般有所作為(wei) 。如果保守,也不放如漢文帝一般從(cong) 諫如流。相對而言,文官係統更傾(qing) 向文帝類型。

 

但核心在於(yu) ,元首要在禮法的前提下貢獻自己的魄力或者堅忍。哪怕漢武帝隻是發揮略過,便要被史官所詬病了。

 

但基本上,由於(yu) 設官分職體(ti) 係的存在,君主基本已經納入規範之中。所以古代中國不可能產(chan) 生西方式的divine rights,因為(wei) 天子也隻是天之臣。也不可能產(chan) 生magna carta,因為(wei) 天子已在法則中,無需也不會(hui) 強調製衡。

 

甚至中國都不會(hui) 有權力意識。因為(wei) 當西方人還在爭(zheng) 奪權力(power)的時候,中國關(guan) 注的是官僚係統的結構,因為(wei) 結構決(jue) 定power。因為(wei) power是流動的,而設官分職的結構,決(jue) 定power的流向。這就是先進性,就如中國人談投票,還停留在投票箱階段,而西方人整天為(wei) 了選區劃分,計票製度,投票時間爭(zheng) 地不亦樂(le) 乎。

 

3、既然《春秋》貴繼正,那為(wei) 何推崇堯舜禪讓?因為(wei) 貴讓國。

 

也就是說,孔子並不會(hui) 認為(wei) 禪讓是理想製度,但他肯定讓國是那個(ge) 上下交征利的時代有助於(yu) 挽回世道人心的道義(yi) 擔當,或道德模範。

 

繼正是製度,是義(yi) 理所在。禪讓是德行,是可以同情的個(ge) 人發揮。但如果要把道德淩駕於(yu) 製度至上,那就是倒持太阿了。

 

另外,《春秋》是有真實背景的。孔子稱頌讓國讓天下,是為(wei) 誰稱頌的?在周德已衰,甚至《公羊》以為(wei) 天降徵兆的情況下,孔子是為(wei) 周天子暗示最好的歸宿。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