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齊勇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hui) 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yu) 現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chuan) 論》《守先待後》《文化學概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
傳(chuan) 統文化的時代性與(yu) 生命力
作者:郭齊勇
來源:《北京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三十日庚午
耶穌2024年7月5日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課題。麵對時代的挑戰,中國文化的健康發展需要我們(men) 虛心學習(xi) 各國、各民族、各族群的經驗,博采眾(zhong) 長,援外於(yu) 中,同時調動自身的文化資源,努力推陳出新,返本開新。
今天,中華文化的發展麵臨(lin) 複雜的場景。從(cong) 時間軸來看,文化綿延,有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及過去、現在與(yu) 未來的曆程;從(cong) 空間軸來看,文化廣闊,有東(dong) 方與(yu) 西方、中心與(yu) 邊緣的差異。因此,我們(men) 討論中國文化,隻能立足現實,繼往開來,在現實性的基礎上調動傳(chuan) 統,麵向未來。我們(men) 對中國傳(chuan) 統的物質文化、製度文化、價(jia) 值觀念文化的內(nei) 涵、樣態與(yu) 表達予以改造,並賦予其時代性,激活其生命力。
中國文化不斷發展,不同時期的文化各有其特色,如人們(men) 常說的先秦子學、兩(liang) 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等,雖不免以偏概全,但也說明了不同時期文化風尚的差別。先秦諸子百家爭(zheng) 鳴,漢唐盛世雍容博大,宋代市井豐(feng) 富多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基因。南宋以降,中國傳(chuan) 統的主流文化,簡略地說即儒釋道文化,通過簡易化、普及化,不斷深入人心。民間老百姓不一定讀過四書(shu) 、五經,但通過唱戲、說書(shu) 、蒙學讀物、民間諺語等,耳濡目染的是飽含著中華民族價(jia) 值觀的話語。
我把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特質歸納為(wei) 六點:“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剛健自強,生生不息;仁義(yi) 至上,人格獨立;民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整體(ti) 把握,辯證思維;經世務實,戒奢以儉(jian) ”;把中國哲學的精神與(yu) 特點概括為(wei) 七點:“存有連續與(yu) 生機自然,整體(ti) 和諧與(yu) 天人合一,自強不息與(yu) 創造革新,德性修養(yang) 與(yu) 內(nei) 在超越,秩序建構與(yu) 正義(yi) 訴求,具體(ti) 理性與(yu) 象數思維,知行合一與(yu) 簡易精神。”
《中華文化根脈》郭齊勇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我們(men) 要揚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揚棄”這個(ge) 詞包含著兩(liang) 層意思,即既克服又保留,也即我們(men) 常說的“批判地繼承”。因此,我們(men) 在理解傳(chuan) 統文化的優(you) 長與(yu) 價(jia) 值時,又必須深具自我批判的精神,正視並反思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自身的內(nei) 在缺失與(yu) 不足,這恰好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兩(liang) 創”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中國的土地上,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西方近現代文化、馬克思主義(yi) 不斷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中國文化。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傳(chuan) 播的土壤,二者有契合之處。我們(men) 的中、西、馬相融合的現代文化是主體(ti) 性的文化,是有本有源的,其根源就在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一傳(chuan) 統開放包容,因此與(yu) 外來的文化,尤其是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相結合。中、西、馬相融合的傳(chuan) 統也有了一百多年的曆史,這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兩(liang) 創”的結晶,也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一步“兩(liang) 創”的基礎。
應當指出,當代中、西、馬相融合的新型文化的建構,包括對傳(chuan) 統文化與(yu) 西方文化的改造,既非全盤接受,也非全然拋棄。對傳(chuan) 統文化最成功的繼承和弘揚,就是不斷創新,把外來的、多樣的、現代性的內(nei) 涵融入民族文化的內(nei) 容與(yu) 形式中。對外來文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yi) 的成功引進、吸收和消化,也是與(yu) 時俱進的發展、創新,把現代性的因素結合到中國文化中來,進而改造現實與(yu) 傳(chuan) 統,重塑當代中國精神。
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缺乏知識論的傳(chuan) 統、細密的論證方法等。當下,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飛速發展,知識的生產(chan) 、傳(chuan) 播和應用,已經顛覆了傳(chuan) 統。在現代,我們(men) 要進一步重視、擁抱科技革命,在中國社會(hui) 與(yu) 文化的發展中,科學、邏輯思維的前景十分廣闊。同時,我們(men) 又要避免科學主義(yi) 與(yu) 技術主義(yi) 的偏頗,用人文精神加以補充與(yu) 協調。
馬克思主義(yi) 倡導建立每個(ge) 人自由而全麵發展的理想社會(hui) 。建構和完善民主、自由的價(jia) 值與(yu) 製度,是時代賦予我們(men) 的任務。近代以來,數代中國知識分子為(wei) 爭(zheng) 取自由的意誌和獨立的精神,做了不懈的努力。我們(men) 主張並鼓勵個(ge) 體(ti) 有自由的心靈和獨立的個(ge) 性,不隨波逐流、人雲(yun) 亦雲(yun) ,主張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達、自由地發展。
中國文化不是過去時,而是現在時,也是將來時。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現當代的創造性轉化,關(guan) 鍵在於(yu) 我們(men) 如何做一個(ge) 現代的中國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新時代的人的精神人格、精神麵貌、安身立命提供了一些思想背景、根源性的東(dong) 西。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