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吳飛:“六經皆史”的思想意義(yi) 》
來源:“史學史學步”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初二日壬申
耶穌2024年7月8日
2024年7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哲學係吳飛教授受邀為(wei) 曆史學院勵耘學術講座作題為(wei) 《“六經皆史”的思想意義(yi) 》的學術演講。本次講座由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朱露川老師主持,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江湄教授出席與(yu) 談,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張濤教授、華喆教授,以及院內(nei) 外60多名師生到場參加。
講座現場
講座紀要
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學術體(ti) 係的確立是以史學為(wei) 主幹。19世紀以來西方學術同樣以曆史為(wei) 核心。尼采、特洛爾奇、西美爾、卡爾·巴特、施特勞斯等一係列現代思想家對曆史主義(yi) 進行了深刻批判,值得當下史學發展反思。
清代學術發揮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對於(yu) 現代學術非常重要,其中,以章學誠為(wei) 代表的“六經皆史”與(yu) 以戴震為(wei) 代表的“實事求是”兩(liang) 個(ge) 綱領性命題,在現代思想中尤其起到了核心作用。本次講座主要針對“六經皆史”展開。
在章學誠以前,明清時期王陽明、趙貞吉、李贄、胡應麟等人均有關(guan) 於(yu) “六經皆史”的類似提法。章學誠在《文史通義(yi) ·易教》中明確提出,“六經皆史也”,這個(ge) 說法在現代經過梁啟超、胡適等的改造成為(wei) “六經皆史料”,影響極為(wei) 深遠,但距離章學誠的本意也最遠。就章學誠而言,“六經皆史”說主要包含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六經為(wei) 先王政典,二是六經中蘊涵的曆史哲學。
就第一個(ge) 方麵而言,這就是巫史傳(chuan) 統說的濫觴。所謂先王之政典,乃是史官的記錄。章太炎發揚其說雲(yun) :“六藝,史也。上古以史為(wei) 天官,其記錄有近於(yu) 神話”。劉師培則認為(wei) ,古學出於(yu) 史官,“有官斯有法,故法具於(yu) 官;有法斯有書(shu) ,故官守其書(shu) 。是則史也者,掌一代之學者也。一代之學即一國政教之本,而一代王者之所開也。”這種思想進一步發展產(chan) 生了巫史傳(chuan) 統說,由巫官演變為(wei) 史官,記言記事本來隻是史官的一種職責。
就第二個(ge) 方麵而言,章學誠提出六經皆史說是在《易教》當中。在六經中,《易》是最不像史書(shu) 的,章學誠卻在繼承李贄的基礎上,認為(wei) 《易》的治曆明時是史學的根本來源,對《易》的曆史哲學進行了深入闡釋。由於(yu) 這一點更為(wei) 抽象,現代人繼承的不多。主要是劉鹹炘先生,在接受西學後發展了章學誠的論斷,指出“夫《易》彰往而察來,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史之大義(yi) 也”,“蓋天道之顯然者為(wei) 四時,史本根於(yu) 時間,變本生於(yu) 時間”。對公共時空的闡發,將是進一步發展經學中曆史哲學的基礎。
最後,吳飛老師指出,本場講座從(cong) “六經皆史”切入,旨在對經史關(guan) 係進行新的詮釋,指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思考和理解,尤其要歸結於(yu) 曆史哲學的理解,以回應西方現代的曆史主義(yi) 。
交流環節
江湄教授指出,吳飛老師的講座旨在對近代以來科學的實證主義(yi) 與(yu) 曆史主義(yi) 進行反思性批判,他並非對啟蒙時代的現代價(jia) 值進行解構,而是回到中國古典文明,從(cong) 中西文明比較的視野下重構中國文明的曆史哲學。張濤教授指出,“六經皆史”是中國傳(chuan) 統學術中的重要問題,對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ti) 係極有啟示,與(yu) 此同時,當前學界對“究天人之際”的曆史哲學的層麵應該給與(yu) 更多的關(guan) 注。
華喆教授指出,近代胡適等人將“六經皆史”詮釋為(wei) “六經皆史料”,多受西學影響,也可以看作“六經皆史”思想發展的一環。此外,章學誠在乾隆時期提出“六經皆史”具有怎樣的思想史意義(yi) 同樣是一個(ge) 值得關(guan) 注的問題。
吳飛老師對現場嘉賓和聽眾(zhong) 提出的問題作了認真回應。
討論環節
總結發言
朱露川老師在總結發言中指出,“天人”是中國傳(chuan) 統經史之學的重要命題,打通經史,是理解中國古代曆史哲學的切入點。吳飛老師注意挖掘和詮釋傳(chuan) 統學術遺產(chan) 中的經典概念,對於(yu) 當代中國人文學術的主體(ti) 性建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講座現場
下午六時許,講座在熱烈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