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秦漢魏晉南北朝禮製與國家治理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07-09 13:07:12
標簽:

秦漢魏晉南北朝禮製與(yu) 國家治理

作者:楊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初二日壬申

          耶穌2024年7月8日

 

中國古代的“禮”與(yu) 國家治理的關(guan) 係是一個(ge) 值得深入探討的重大問題。“國家治理”是指包括國家在內(nei) 的各種治理主體(ti) 來管理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目前已是各社會(hui) 科學學科研究的熱點。但是,曆史上國家治理研究的成果尚很有限,而古代國家治理研究對於(yu) 總結借鑒曆史經驗、為(wei) 當下的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曆史智慧具有現實意義(yi) 。至於(yu) “禮”,它是中國古代一整套理念及複雜製度的總和,具體(ti) 可分為(wei) 傳(chuan) 統禮學、廟堂禮典、鄉(xiang) 裏禮秩三部分。傳(chuan) 統禮學屬於(yu) “禮”的知識生產(chan) 和再生產(chan) 部分;“廟堂禮典”包括朝廷的吉、凶、軍(jun) 、賓、嘉五禮,它囊括了對日月山川和宗廟的祭祀,宗室成員守孝服製以及軍(jun) 事、朝貢、元會(hui) 節日等儀(yi) 式;“鄉(xiang) 裏禮秩”由旨在序齒的鄉(xiang) 飲酒禮、旨在收族的宗族祭祖禮和各地林林總總的地方性神祀組成,它們(men) 是實現大一統成本最低的基層終端治理方式。因此,無論從(cong) “國家治理”還是從(cong) 禮製研究的現狀來看,中國古代“禮”與(yu) 國家治理的關(guan) 係都是一個(ge) 重大的學術問題,需要從(cong) 全方位進行推進和深入。本文將著眼於(yu) 秦漢魏晉南北朝這一斷代,初步探討這一問題。

 

國家治理能力對“禮”的需求

 

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可分為(wei) 直接治理、社會(hui) 治理兩(liang) 個(ge) 層麵。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大一統中央集權形成、完善、嬗變的階段,直接治理和社會(hui) 治理也經曆了相應過程。首先看直接治理。從(cong) 秦朝開始實行郡縣製,郡縣製的下麵是鄉(xiang) 裏製,鄉(xiang) 有三老、嗇夫、遊徼,掌管戶籍、賦稅、徭役、治安等一係列事宜;鄉(xiang) 下設裏,大致與(yu) 自然村落合而為(wei) 一。在這個(ge) 製度下,所有百姓均為(wei) 皇帝治下的編戶齊民。從(cong) 出土秦漢簡牘看,裏耶秦簡和走馬樓吳簡反映的情況均以多姓雜居為(wei) 主,說明從(cong) 秦漢至孫吳,王朝在基層一直通過推行鄉(xiang) 裏製析分家戶規模,實現官方對編戶民的直接控製。但在兩(liang) 漢平穩的“結構過程”中,個(ge) 體(ti) 家庭通過繁衍形成家族,家族形成聚落,在某些地方聚族而居,若家族成員再占據鄉(xiang) 裏製下的三老等職位,於(yu) 是便從(cong) 最初秦朝的直接治理中孕育出了以家族為(wei) 核心、靠多方協調來維持社會(hui) 秩序的基層社會(hui) 治理。甘肅臨(lin) 澤晉簡“田產(chan) 爭(zheng) 訟爰書(shu) ”為(wei) 世人呈現的就是西晉時期家族進行社會(hui) 治理的具體(ti) 內(nei) 容。北魏入主中原後,社會(hui) 秩序和基層社會(hui) 組織經曆了崩析再重建的過程,早期的宗主督護製是國家權力暫時認可和接受鄉(xiang) 裏自組織(塢堡或塢壁)的結果,後來的三長製則是國家重建基層統治網絡並讓國家權力的末梢下沉到鄉(xiang) 裏的製度。

 

總之,從(cong) 東(dong) 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治理是直接治理和社會(hui) 治理的結合。但無論直接治理還是社會(hui) 治理,其治理能力和技術都是簡單的,僅(jin) 靠此二者並不足以維係穩定的大一統結構,還需要其他力量為(wei) 國家治理賦能。禮製就是這樣一種重要的賦能力量,它從(cong) 思想到製度渾然一體(ti) ,能作為(wei) 古代統治技術有限時的延伸。禮製中的“禮儀(yi) 標識”展示了王朝進行治理合法性的來源;廟堂禮典的展演,部分地承擔了國家治理的功能;禮製的價(jia) 值觀被援引進入儒家化的法律體(ti) 係,實現了“以禮入法”來治理天下;“禮教”作為(wei) 統治者的意識形態往下推行,形塑並規範了民間禮俗的內(nei) 容,最終形成了文化上的大一統。經過“禮”在這些方麵的賦能,秦漢魏晉南北朝國家治理手段的有限被最大限度地彌補,治理能力大大提升,並做到了治理範圍的全覆蓋。

 

“禮”為(wei) 國家的直接治理賦能

 

“禮”為(wei) 秦漢魏晉南北朝國家治理賦能,首先表現在為(wei) 王朝權力的來源提供合法性上。秦統一天下後開始用正朔服色等一整套“禮儀(yi) 標識”來表示自己是“天命”的獲得者,可以合法治理天下。這種“天命”的合法性通過郊廟祭祀禮典來證明。雖然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郊廟祭祀在經學和權力的多次變化下經曆了多輪變動,但通過“禮儀(yi) 標識”和郊廟祭祀的禮典展演來論證治理的合法性這一傳(chuan) 統始終穩固,它是政權正統的重要標誌。

 

“禮”為(wei) 國家治理賦能的第二個(ge) 表現就是用廟堂禮典彌補“直接治理”技術的有限,具體(ti) 措施就是將“直接治理”儀(yi) 式化,並讓有關(guan) 的廟堂禮典承擔部分政治生活的實際功能,這方麵最有代表性的是元會(hui) 禮。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為(wei) 天下之尊,包括王畿之內(nei) 、各州郡縣、四海“夷狄”的“天下”一並接受皇帝的統治,元會(hui) 禮典的展演就是這一秩序在特定空間的儀(yi) 式化表現。元會(hui) 禮是漢初叔孫通製作朝儀(yi) 的延伸,近年張家山336號漢墓、胡家操場漢墓M12均出土有《朝律》,它們(men) 是規定西漢時期“朝”這一禮典過程和細節的法律條文。漢宣帝時呼韓邪單於(yu) 參加“朝十月”的禮典成為(wei) 著名的“呼韓邪故事”,它奠定了漢朝處理內(nei) 外關(guan) 係的基本儀(yi) 式和過程。西晉於(yu) 晉武帝鹹寧年間舉(ju) 行的元會(hui) 禮奠定了基本的華夷秩序,皇帝、百官、諸侯、匈奴單於(yu) 在這個(ge) 秩序中各有站位,這些站位組成的空間秩序是儒家心目中的“天下”格局通過禮典展演的反映。東(dong) 晉、劉宋、南齊大部分因襲西晉製度,梁天監年間的元會(hui) 禮有所改易,反映了梁的五禮興(xing) 作是南朝的高峰。北朝的元會(hui) 禮中,北齊製度對此記載較詳,它承自北魏,為(wei) 北朝涉及外交方麵的國家治理大大賦能。

 

“禮”為(wei) 社會(hui) 治理賦能

 

除了為(wei) 國家的直接治理賦能之外,“禮”在為(wei) 社會(hui) 治理賦能方麵助力更是強大。具體(ti) 可概括為(wei) 兩(liang) 方麵:一是通過滲透了“禮”精神的儒家化法律在全社會(hui) 的施行,建立一個(ge) 符合儒家倫(lun) 理觀和理想模式的社會(hui) ;二是通過“禮教”對民間風俗進行改造,形成體(ti) 現大一統文化的“禮俗”,後者在文化統一方麵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ti) 說來,西晉《泰始律》按“準五服以製罪”即以家族為(wei) 本位實行同罪異罰;北魏則將“不孝”入罪,並發明了“存留養(yang) 親(qin) ”製度,這樣“禮”的精神和製度終於(yu) 通過“法律儒家化”落實為(wei) 法律條文,進而治理社會(hui) ,這是“禮”為(wei) 社會(hui) 治理賦能的一個(ge) 重要領域。此外,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禮”通過表現為(wei) 文化形式的“禮教”對民間禮俗進行改造,雖然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未開始“禮製下移”,但從(cong) 東(dong) 漢時期開始,朝廷推行的“禮教”已在各地區和基層紮根,這一點從(cong) 武梁祠、孝堂山石刻的故事畫內(nei) 容可以看出。於(yu) 是,地方官員、鄉(xiang) 裏豪強或世家大族成為(wei) “禮教”的載體(ti) ,通過他們(men) 的主導,符合“禮”精神的一部分儀(yi) 式在鄉(xiang) 裏紮根,這些儀(yi) 式包括祀神和歲時節慶。從(cong) 出土文獻和碑刻資料看,裏耶秦簡、周家台秦簡有祠先農(nong) ;東(dong) 漢碑刻資料記載了地方官按慣例祭祀國家祀典體(ti) 係內(nei) 的當地山川;走馬樓吳簡反映了臨(lin) 湘侯國祭祀録山、明星等神,這些均是合乎禮製的神祀。歲時節慶方麵,《四民月令》記載了東(dong) 漢鄉(xiang) 裏基層士大夫地主每到春、秋社以及夏至、初伏、冬至,都要祭祀神靈與(yu) 祖先的情景;《荊楚歲時記》則記載了中古南方荊楚地區的蠟、儺(nuo) 、寒食、端午、齋等歲時節慶的情況,它們(men) 跟廟堂禮典中的“五時讀令”之禮遙相呼應。雖然魏晉南北朝時期歲時節慶存在南北差異,比如北方的寒食、南方的端午分別是富有代表性的節日,但無論南北,都繼承了秦漢以來按時令運行節奏來安排各種節日的傳(chuan) 統。這也是後來隋朝能結束分裂、重建大一統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秦漢魏晉南北朝禮製為(wei) 國家治理起了全方位的賦能作用。在直接治理方麵,通過正朔服色等“禮儀(yi) 標識”和部分禮典展演為(wei) 王朝權力的合法性賦能;通過廟堂禮典將王朝的直接治理儀(yi) 式化,承擔部分政治生活的功能。在社會(hui) 治理方麵,一是通過滲透“禮”精神的儒家化法律實現對社會(hui) 秩序的全覆蓋和糾治;二是通過上層的“禮教”對民間風俗進行改造。於(yu) 是,“禮”為(wei) 有限的國家治理技術進行了全方位賦能,從(cong) 思想到製度到文化全方位建立了大一統,這是中國文化從(cong) 古早時期就能屹立於(yu) 世界之林,幾經摧折而終不倒,至今仍有頑強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