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隱公十一年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24-07-05 20:52:34
標簽:

《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隱公十一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十九日己未

          耶穌2024年6月24日

 

[春秋]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

 

夏,(五月),公會(hui) 鄭伯於(yu) 時來(祁黎)。

 

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魯隱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

 

春季,《春秋》唯一記錄是“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兩(liang) 位國君滕侯、薛侯來訪。

 

滕國前麵已經提到過。薛國是任姓,始封祖奚仲是夏朝的車正(注:即主要負責造車的官員),封地在今天的山東(dong) 棗莊薛城區一帶——這個(ge) 地方挨著滕州區,而滕州區就是滕國的封地。商朝末年,薛國國君一脈的後裔任成,把女兒(er) 嫁給了周文王的父親(qin) 季曆並生下了後來的周文王(注:所以文王的母親(qin) 史書(shu) 稱“太任”)。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封任成的後裔畛於(yu) 薛國。薛國後來被齊國所滅,一度成為(wei) 孟嚐君的封地,孟嚐君的故事裏有一個(ge) 很有名馮(feng) 諼(xuān)薛城市義(yi) ,就發生在此。

 

《公羊傳(chuan) 》對這兩(liang) 位諸侯來訪記錄解讀說:

 

其言朝何?諸侯來曰朝,大夫來曰聘。其兼言之何?微國也。

 

先解釋了一下朝和聘的區別。諸侯來交流用“朝”,大夫來訪問用“聘”。之所以滕侯和薛侯放在一起說,是因為(wei) 這是兩(liang) 個(ge) 小國家。

 

《榖梁傳(chuan) 》的看法則有點不同:

 

天子無事,諸侯相朝,正也。考禮修德,所以尊天子也。諸侯來朝,時正也。犆(tè)言,同時也。累數,皆至也。

 

考禮修德,即演習(xi) 禮儀(yi) ,提高德行。犆,同“特”,犆言即特別言明的意思。天子無事,諸侯之間互相朝拜是正當的。(通過互相交流達到)演習(xi) 禮儀(yi) 、提升道德修養(yang) ,是尊重天子的表現。諸侯來朝,記錄下時節(即季度),是正當的。特別說同一個(ge) 季度,是說明薛侯和滕侯是同一天到達魯國的。

 

同一天到達的,有啥特殊的嗎?還真有,《左傳(chuan) 》春季的記錄就是交代薛侯滕侯來朝的一個(ge) 插曲: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爭(zheng) 長。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公使羽父請於(yu) 薛侯曰:“君與(yu) 滕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周之宗盟,異姓為(wei) 後。寡人若朝於(yu) 薛,不敢與(yu) 諸任齒。君若辱貺(kuàng)寡人,則願以滕君為(wei) 請。”薛侯許之,乃長滕侯。

 

薛侯之所以說“我先封”,原因前麵說了,因為(wei) 薛在夏朝就已有封。滕侯說的卜正,是負責占卜的官員之長。當時很重視占卜,所以很多事情都需要占卜問吉凶。卜正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與(yu) 鬼神溝通的人物,地位非常尊貴。他之所以說“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是因為(wei) 滕國是姬姓,薛國是任姓。魯隱公讓羽父說的“辱在寡人”是謙辭,意思是來看望我使你們(men) 受委屈了。諸任,此處代指任姓的各位諸侯。齒,是並列的意思。貺,是賞賜的意思。辱貺,類似我們(men) 今天說的給我個(ge) 麵子(讓您受委屈了)。“賓有禮,主則擇之”,我感覺意思說因為(wei) 賓客有禮貌,所以能體(ti) 諒主人的難處,主人也不用擔心因為(wei) 疏忽做錯什麽(me) 而惹客人生氣。“願以滕君為(wei) 請”的意思就是遵照滕侯的心願以他為(wei) 長。

 

這段意思說,魯隱公十一年春天,滕侯和薛侯來魯國交流訪問,兩(liang) 位國君爭(zheng) 論誰應該為(wei) 尊長。薛侯說:“我們(men) 薛國分封的早。”滕侯說:“我的先祖是周王室的卜正,你們(men) 薛國是庶姓,我不可以排在你後麵。”魯隱公就派羽父勸說薛侯說:“委屈您和滕侯來訪問我們(men) 魯國了。周有句諺語說,‘山上有樹木,工匠才會(hui) 去度量;賓客有禮貌,主人才可以選擇’。周王室會(hui) 盟的順序,都是異姓國家排在後麵。如果是我去薛國拜見您,一定不敢跟您的任姓國家諸侯並列。希望您委屈一下給我一個(ge) 薄麵,允許我替滕侯給您提這個(ge) 請求。”薛侯答應了,於(yu) 是以滕侯為(wei) 長。

 

所謂外交無小事,長幼尊卑的順序,在這種場合確實很重要。當然,有人大度不在乎這些,有些人則未必,很看重這些——後麵的魯桓公十年會(hui) 看到因為(wei) 同樣排序問題,引發鄭國和魯國的一場戰爭(zheng) 。

 

夏季,《春秋》也隻有一條記錄,“夏,(五月),公會(hui) 鄭伯於(yu) 時來(祁黎)。”不過三傳(chuan) 引述《春秋》原經時有兩(liang) 處差異,一是《榖梁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都明確記錄了會(hui) 麵的時間是五月,但《左傳(chuan) 》則無“五月”二字;二是會(hui) 麵的地方,《左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作“時來”,《公羊傳(chuan) 》作“祁黎”。但《榖梁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都未關(guan) 注此事。

 

《左傳(chuan) 》夏季的記錄如下:

 

夏,公會(hui) 鄭伯於(yu) 郲(lái),謀伐許也。鄭伯將伐許。五月,甲辰,授兵於(yu) 大宮。公孫閼與(yu) 穎考叔爭(zheng) 車,穎考叔挾輈(zhōu)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

 

郲,即《春秋》經提到的“時來”。杜預注釋說“滎陽縣東(dong) 有釐城”,在今天的鄭州市西北。許,是薑姓諸侯國,周初周成王封許文叔於(yu) 許——即今天的河南許昌,建立許國。許國是目前史書(shu) 記載中唯一確定的男爵國家。許國就在鄭莊公眼皮底下,以鄭莊公的性格,遲早要吞並。大宮,即國君的祖廟。因為(wei) 要打仗,所以祭祀先祖告知一下,以求先祖庇佑。公孫閼,即後麵提到的子都,子都是他的字。他是鄭桓公的孫子,和鄭莊公平輩。此人據說很是英俊,所以後來經常用子都代指美男子。輈,是車轅。棘,即戟。逵,指大路。

 

這段意思說,夏季,魯隱公和鄭莊公在郲會(hui) 麵,商量討伐許國。鄭莊公將要討伐許國,五月甲辰,在宗廟舉(ju) 行出兵儀(yi) 式。公孫閼與(yu) 穎考叔爭(zheng) 車,穎考叔挾起車轅就跑,子都拔戟去追,一直追到大路上也沒追上,子都因此很憤怒。

 

這兩(liang) 人為(wei) 何不顧身份要爭(zheng) 車,我猜可能鄭國的戰車並不是很多,對於(yu) 想立功於(yu) 戰場的將軍(jun) 而言,戰車非常重要,所以兩(liang) 人爭(zheng) 車也能理解了。

 

鄭國聯絡好了魯國,並且出兵儀(yi) 式都舉(ju) 行了,許國的命運堪憂。潁考叔恐怕也不會(hui) 想到這次激怒了子都,會(hui) 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秋季,《春秋》唯一記錄是魯、齊、鄭終於(yu) 對許國動手了。“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魯隱公和鄭莊公夏季會(hui) 麵商談的事情終於(yu) 落在實處。魯隱公和齊僖公、鄭莊公三位諸侯親(qin) 征,組成聯軍(jun) 攻入許國。《榖梁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對這條記錄沒有再發揮。《左傳(chuan) 》秋季的記錄比較多:

 

秋,七月,公會(hui) 齊侯、鄭伯伐許。庚辰,傅於(yu) 許。穎考叔取鄭伯之旗蝥(máo)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壬午,遂入許。許莊公奔衛。

 

齊侯以許讓公。公曰:“君謂許不共,故從(cong) 君討之。許既伏其罪矣,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yu) 聞。”乃與(yu) 鄭人。

 

鄭伯使許大夫百裏奉許叔以居許東(dong) 偏,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於(yu) 許君,而假手於(yu) 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yi) ,其敢以許自為(wei) 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於(yu) 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沒於(yu) 地,天其以禮悔禍於(yu) 許,無寧茲(zi) ,許公複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yè)焉,如舊昏媾(gòu),其能降以相從(cong) 也。無滋他族實逼處此,以與(yu) 我鄭國爭(zheng) 此土也。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yīn)祀許乎?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唯許國之為(wei) ,亦聊以固吾圉(yǔ)也。”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曰:“凡而器用財賄,無置於(yu) 許。我死,乃亟禋去之!吾先君新邑於(yu) 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夫許,大嶽之胤也。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yu) 許爭(zheng) 乎?”

 

君子謂:“鄭莊公於(yu) 是乎有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

 

鄭伯使卒出豭(jiā),行出犬、雞,以詛射穎考叔者。君子謂鄭莊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無德政,又無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詛之,將何益矣!”

 

王取鄔、劉、蒍(wěi)、邘(yú)之田於(yu) 鄭,而與(yu) 鄭人蘇忿生之田:溫、原、絺(chī)、樊、隰(xí)郕、攢茅、向、盟、州、陘(xíng)、隤(tuí)、懷。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鄭也。恕而行之,德之則也,禮之經也。己弗能有,而以與(yu) 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鄭伯與(yu) 戰於(yu) 竟,息師大敗而還。君子是以知息之將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親(qin) 親(qin) ,不征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wěi),而以伐人,其喪(sang) 師也,不亦宜乎?

 

第一段交代聯合伐許的經過。傅,通附,當“附著”講,“傅於(yu) 許”意思就是兵臨(lin) 城下。蝥弧,按杜預注釋,是用來標識鄭莊公身份的旗子名。瑕叔盈,是鄭國的將領。許莊公,是當時許國的國君。

 

第一段意思說,秋季七月,魯隱公會(hui) 同齊僖公、鄭莊公討伐許國。庚辰,兵臨(lin) 許國城下。潁考叔帶著鄭莊公的蝥弧旗子搶先登上許國城牆,子都自城牆之下用弓箭射潁考叔,潁考叔摔落下來,瑕叔盈又拿著蝥弧旗子登上許國的城牆,揮舞著大喊:“國君已經登上城牆了!”鄭國軍(jun) 隊士氣大振,全部登上城牆。壬午,大軍(jun) 進入許國,許莊公逃奔衛國。

 

子都暗箭傷(shang) 人,就是報當初的爭(zheng) 車之仇。顛,字麵意思是摔落,但從(cong) 後麵看,潁考叔就此死去了——至於(yu) 是被子都射死之後掉下來還是射傷(shang) 之後掉下來摔死,就無法確認了。

 

第二段講述攻下許國之後,齊魯讓許。魯隱公說“君謂許不共”的共,通恭,不恭就是不奉王命。

 

第二段意思說,齊僖公讓魯隱公接收許國。魯隱公說:“您當初說許國不尊奉王命對王室不恭,所以我才追隨您討伐許國。如今許國已經伏罪,即使您有這命令,我也不敢遵從(cong) 。”於(yu) 是把許國給了鄭國。

 

魯隱公不受許,我猜一者當初伐宋,鄭莊公已經給了魯國郜、防兩(liang) 座城池,魯國再納許的話,顯得貪得無厭適得其反;二者許更近鄭,魯國即使取得了也無多大實際意義(yi) 。所以直接推辭做個(ge) 順水人情。

 

第三段講述拿下許國後,鄭莊公如何安排部屬善後。百裏,是許國的大夫,應該是鄭莊公指定的傀儡政權官員的首領。許叔,是許莊公的弟弟,被鄭莊公拉出來做了傀儡政權的首腦。鄭莊公對許國人的這段講話還是很有水平,“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於(yu) 許君,而假手於(yu) 我寡人”,這是先拉大旗充虎皮,占據道義(yi) 上的優(you) 勢,不是我要攻打許國,是你們(men) 國君有罪,老天看不下去於(yu) 是假我之手而已;然後以事例論證自己德能都不足以承擔老天安排的這一重任——當然這是假惺惺的謙辭。“共億(yi) ”,用今天話說就是和諧相處。“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於(yu) 四方”,指的就是公叔段事件。從(cong) 這句話看似乎段當初並沒被殺死,而是流亡在外——不過鄭莊公說的這個(ge) 聽聽就可以了,不必當真,這句話裏的“弟”,也可能是省略,實際指的是弟弟的家人。“吾將使獲也佐吾子”,這裏的獲,即後麵提到的公孫獲,是鄭莊公安排在許國的事實上首腦。誰都清楚公孫獲的職責其實不是輔佐而是監視。昏媾,杜預注釋“婦之父曰昏,重昏曰媾。”連起來還是表達通婚的意思。禋祀,即恭敬的祭祀。能祭祀先祖意味著國家沒有滅亡、香火還在延續,所以禋祀實際意思是掌管許國江山社稷。圉,是邊界的意思。

 

隨後對公孫獲強調的事情,也看得出鄭莊公非常有遠見。“凡而器用財賄,無置於(yu) 許”,這是避免激起許國人的反感;“我死,乃亟禋去之!吾先君新邑於(yu) 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夫許,大嶽之胤也。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yu) 許爭(zheng) 乎?”新邑,指的就是鄭國此時都城新鄭。大嶽即太嶽,《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時有四嶽,是傳(chuan) 說的四方部落首領。胤,是後代的意思。許國是薑姓,按鄭莊公此處說法,其先祖應是四嶽之一。這是居安思危,意識到天道已經不在周這一脈了,作為(wei) 周王室同族的鄭國,也難以對抗天意,而將來替代周的很有可能是四嶽的後人,也許就是許國這一脈的後人,所以做人做事要給對手留有餘(yu) 地。

 

第三段意思說,鄭莊公讓許國的大夫百裏奉許莊公的弟弟許叔主持許國國政,居住在許國的東(dong) 部,說:“老天降下這災禍懲罰許國,是鬼神看不下去你們(men) 國君的所作所為(wei) ,所以假借我手懲罰他。我連一兩(liang) 個(ge) 父兄都不能友好相處,又怎敢以此次伐許作為(wei) 自己的功勞呢。我有個(ge) 弟弟,我們(men) 都不能處的相安無事,以至於(yu) 使他流亡在外糊口,又何德何能敢長期占據許國?請您侍奉許叔安撫許國的百姓,我將派獲來輔佐您。假如有一天我不在了,老天又依禮不再懲罰許國,許國的國君重新執掌社稷,那時如果我們(men) 鄭國有求於(yu) 許國,就像以前我們(men) 兩(liang) 國通婚一樣,還希望你們(men) 能屈尊答應我們(men) 的請求。不要讓別的國家侵占我們(men) 這裏,來跟我們(men) 鄭國爭(zheng) 這裏的土地。我的子孫自己尚且無暇應對當前的危亡困境,哪有精力替許國祭祀先祖,我讓您留在這裏,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許國,也是為(wei) 了鞏固我們(men) 鄭國的疆界。”於(yu) 是讓公孫獲住在許國的西部,對他說:“凡是你所需要的器用財賄,都不要留在許國,我如果死了,你一定要趕緊離開許國。當年我們(men) 的先祖在這裏建立新的城邑,周王室如今已經衰微,子孫越來越喪(sang) 失祖宗的基業(ye) 。許國,是四嶽的後代,上天如今已經在拋棄周王室,我們(men) 怎麽(me) 能和許國相爭(zheng) 呢?”

 

第四段借君子之口評論鄭莊公在這件事上的表現。君子說:“鄭莊公在這件事上是符合禮製的。禮製,是治理國家、穩定社稷、安撫百姓、有利後代的。許國不遵守法度所以去討伐它,伏罪了就寬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處理問題,估量自己的實力去行事,看準時機後行動,不連累後人,可以說是知禮了。”

 

第五段是鄭莊公給死去的穎考叔一個(ge) 交代。卒和行,都是軍(jun) 事單位,百人為(wei) 卒,二十五人為(wei) 行。與(yu) 行對應的還有一個(ge) 伍,五人為(wei) 伍,五伍為(wei) 行,今天還有一個(ge) 詞叫“行伍”就是代指軍(jun) 人。豭,是公豬。從(cong) 後麵《左傳(chuan) 》裏很多祭祀記錄看得出,豭是當時很重要的祭品。

 

第五段意思說,鄭莊公讓一百名士兵出一頭公豬,二十五人出一條狗和一隻雞,來詛咒射死潁考叔的凶手。君子說:“鄭莊公失掉了政和刑。政用來治理百姓,刑用來糾正邪惡。既缺乏清明的政治,又沒有威嚴(yan) 的刑法,所以才發生邪惡。已經發生了邪惡的事,然後加以詛咒,有什麽(me) 用呢!”

 

伐許之戰到此結束。至於(yu) 潁考叔死於(yu) 冷箭之下,凶手是誰,鄭莊公即使當時不知道,那麽(me) 多人總有人看到,搞這一出詛咒鬧劇,無疑是鄭莊公擔心下麵人對子都不滿而演戲罷了,就像後來曹操的割發代首一樣,以至於(yu) 《左傳(chuan) 》要借君子之口譏諷鄭莊公的虛偽(wei) 。

 

第六段史稱周鄭易地。鄔、劉,都在今天的河南偃師一帶;蒍,楊伯峻先生說是今天的河南孟津縣東(dong) 北;邘,在今天的河南沁陽一帶。蘇忿生,是周武王時期的司寇,封於(yu) 蘇,國於(yu) 溫,所以蘇國和溫國是一回事,封地在今天的河南溫縣。周王室拿來與(yu) 鄭交換的溫、原、絺、樊、隰郕、攢茅、向、盟、州、陘、隤、懷等幾處土地就是溫國的轄區。原、樊、向都在今天的河南濟源市;絺、州、陘,在今天的河南沁陽市;隰郕、懷在今天的河南武陟縣一帶;攢茅在今天的河南修武縣;盟在今天的河南孟縣;隤在今天的河南獲嘉縣。看起來王室給的地方挺多,但從(cong) 君子評論時說的“己弗能有,而以與(yu) 人”看,王室拿來跟鄭國交換的這一片土地事實上此時已經不是王室能實際控製的。所以這次周鄭易地,王室拿走的都是實實在在的,而且就在跟前。給鄭國的則是畫了個(ge) 餅,名義(yi) 上鄭國用四地換來了王室十二地,但實際上鄭國還得自己去征討,王室有點不厚道——不過當初周王封秦國先祖的時候,也是畫了一個(ge) 大餅,隻是誰也沒有想到後來秦國真的把這個(ge) 畫的餅給做成了現實,並且加倍討回來了最後還一統天下了。這件事可能是周桓王故意惡心鄭莊公而設的套,如果鄭國拒絕就是不遵王命,所以明知是陽謀鄭莊公也得忍。但帶來的後果就是王室徹底失去鄭國的支持。所以《左傳(chuan) 》借君子之口也批評了周王室。恕,即以仁愛的心待人,用自己的心推想別人的心,用今天話說就是要換位思考。

 

第六段意思說,王室從(cong) 鄭國取得了鄔、劉、蒍、 邘的土地,而把當初分封給蘇忿生的溫、原、絺、樊、隰郕、攢茅、向、盟、州、陘、隤、懷等幾處土地給了鄭國。君子因此知道周桓王失去鄭莊公的支持了,說:“按照‘恕’的原則辦事,是符合道德的規則,是符合禮製的要求。王室自己都不能實際擁有的土地,拿來跟別人交換,別人此後不再尊重你不再聽你的召喚,豈不是很正常的事情?”

 

第七段講述鄭莊公討伐息國。息國是姬姓諸侯國,位於(yu) 今天河南息縣一帶。違言,即言語相違和,發生爭(zheng) 吵的意思。

 

第七段意思說,當初息國和鄭國發生爭(zheng) 執,息侯於(yu) 是帥軍(jun) 隊攻打鄭國,鄭莊公帥軍(jun) 隊與(yu) 其相戰於(yu) 兩(liang) 國邊境,結果息國大敗而歸。君子因此知道息國也將要滅亡了。不揣度自身的德行,不考量自身的實力,不親(qin) 近該親(qin) 近的人,不考證別人說的話是真是假,不明察是非,這是犯了“五不韙”的錯誤,在這種情況下還去攻打別人,豈不是注定失敗?

 

“不度德,不量力”,這是直接說息侯對自己定位有問題,認識不到自己的不足;“不親(qin) 親(qin) ”,是因為(wei) 息國和鄭國都是姬姓,本來有血緣關(guan) 係應該親(qin) 近才對;“不征辭,不察有罪”,是因為(wei) 鄭、息之戰起因是有違言——至於(yu) 誰對誰錯、誰說的真誰說的假,息侯也沒有去調查就貿然攻打鄭國,做事太衝(chong) 動了。

 

綜合看最近一兩(liang) 年的情況,鄭莊公南征北戰,戰果累累,此時真的應該說是誌得意滿。

 

隻可惜,魯隱公的命運,迎來了重大轉變。冬季,《春秋》唯一的記錄是魯隱公被弑殺,“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十一月壬辰,魯隱公去世。

 

《榖梁傳(chuan) 》對這條記錄釋讀如下:

 

公薨不地,故也。隱之,不忍地也。其不言葬,何也?君弑賊不討,不書(shu) 葬,以罪下也。隱十年無正,隱不自正也;元年有正,所以正隱也。

 

“隱之”的隱,是哀痛的意思,此處並非指魯隱公的諡號;“其不言葬”,指的是《春秋》後麵並沒有魯隱公的葬禮記錄。“隱十年無正”,指《春秋》從(cong) 魯隱公二年至魯隱公十一年,春季所有的第一條記錄都不是以“王正月”開始;“元年有正”,則指的是魯隱公元年《春秋》開篇第一條“元年春,王正月”的記錄。但我個(ge) 人覺得“隱十年無正,隱不自正也;元年有正,所以正隱也”這個(ge) 結論有些過度解讀。

 

這段意思說,魯隱公去世了但《春秋》沒有記錄他去世的地點,是因為(wei) 有變故。哀痛他的死,不忍心記錄他遇難的地點。之所以不記載他下葬的信息,是因為(wei) 弑君的亂(luan) 臣賊子沒有被討伐,所以不記載他下葬的信息,表示對臣子的責備。魯隱公(除了元年之外)後麵十年,《春秋》都沒有寫(xie) 每一年的正月,是因為(wei) 魯隱公自己不願以國君自居。《春秋》之所以在一開始的魯隱公元年記載正月,表示《春秋》認可魯隱公的君位是正當的。

 

《公羊傳(chuan) 》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何以不書(shu) 葬?隱之也。何隱爾?弑也。弑則何以不書(shu) 葬?《春秋》君弑,賊不討,不書(shu) 葬,以為(wei) 無臣子也。子沈子曰:“君弑,臣不討賊,非臣也。子不複仇,非子也。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弑,賊不討,不書(shu) 葬,以為(wei) 不係乎臣、子也。”公薨何以不地?不忍言也。隱何以無正月?隱將讓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

 

“君弑,臣不討賊,非臣也。子不複仇,非子也”,是因為(wei) 臣、子沒有盡到誅討亂(luan) 臣賊子為(wei) 先君複仇的責任。子沈子,按上下意思推測,應該是研究《春秋》的一個(ge) 專(zhuan) 家學者之類人。之所以說“《春秋》君弑,賊不討,不書(shu) 葬,以為(wei) 不係乎臣、子也”,因為(wei) 臣子和兒(er) 子都沒有盡到複仇的責任。

 

這段意思說,為(wei) 何《春秋》後麵沒有記錄魯隱公的葬禮相關(guan) 事宜?因為(wei) 表示哀痛。哀痛什麽(me) ?哀痛他被人弑殺。為(wei) 何被弑就不記錄葬禮事宜?《春秋》慣例是,國君被弑殺了,如果亂(luan) 臣賊子沒有被誅討,就不記載國君葬禮的事,以此來表示國家就像沒有臣子一樣。子沈子說:“國君被弑殺,做臣子的不去誅討賊人,就不是臣子;做兒(er) 子的不去複仇,就不是兒(er) 子。安葬逝者,是生者的事。《春秋》(的慣例是)君主被弑殺,如果賊人還沒有被誅討,就不記載國君的葬禮,以此表示先君已經跟大臣和兒(er) 子沒有關(guan) 係了。”魯隱公去世為(wei) 何不記錄遇難的地點?是因為(wei) 不忍心寫(xie) 。為(wei) 何關(guan) 於(yu) 魯隱公的記錄(基本上都)沒有說正月?因為(wei) 魯隱公本來就是計劃要讓位給魯桓公的,所以不寫(xie) 他在位期間每一年的正月。

 

《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在這裏都強調《春秋》了兩(liang) 點:一是《春秋》沒有記錄魯隱公去世的地點。後麵讀關(guan) 於(yu) 其他魯國國君去世的記錄就能明白,正常情況下,國君去世的記錄應該是“某月某日,公薨於(yu) 某地”;二是《春秋》後麵沒有魯隱公安葬的記錄。因為(wei) 正常情況下,國君(包括夫人)去世後,前麵如有去世記錄,後麵對應必然有一條“某月某日,葬我君某公”或“某月某日,葬我小君某某”的記錄。這兩(liang) 處異常,後世都認為(wei) 是夫子有意為(wei) 之的。

 

《左傳(chuan) 》冬季的事情記錄如下:

 

冬,十月,鄭伯以虢師伐宋。壬戌,大敗宋師,以報其入鄭也。宋不告命,故不書(shu) 。凡諸侯有命,告則書(shu) ,不然則否。師出臧否,亦如之。雖及滅國,滅不告敗,勝不告克,不書(shu) 於(yu) 策。

 

羽父請殺桓公,將以求大宰。公曰:“為(wei) 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tù qiú),吾將老焉。”羽父懼,反譖(zèn)公於(yu) 桓公而請弑之。公之為(wei) 公子也,與(yu) 鄭人戰於(yu) 狐壤,止焉。鄭人囚諸尹氏。賂尹氏,而禱於(yu) 其主鍾巫。遂與(yu) 尹氏歸,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鍾巫,齊於(yu) 社圃,館於(yu) 寪(wěi)氏。壬辰,羽父使賊弑公於(yu) 寪氏,立桓公,而討寪氏,有死者。不書(shu) 葬,不成喪(sang) 也。

 

第一段記錄,講述鄭國伐宋。伐宋的原因在於(yu) “以報其入鄭也”——指的就是去年宋、衛國入鄭,並糾結蔡國伐載(戴)一事。臧否,本意是善惡的意思,《出師表》裏的“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就是此意。“師出臧否”,提到軍(jun) 隊應該是指戰爭(zheng) 順利或者不順利的意思。策,即冊(ce) ,類似今天說的檔案。

 

第一段意思說,冬季十月,鄭莊公帥虢國軍(jun) 隊攻打宋國。壬戌,大敗宋國軍(jun) 隊,以報複宋國攻入鄭國。宋國沒有前來告知此事,所以《春秋》沒有記載。凡諸侯發生大事,來告知了《春秋》就記載,不然就不記載。出兵順利或者不順利,也是一樣。即使國家被滅亡,被滅的不報告戰敗,勝利的不報告戰勝,也不記載在冊(ce) 。

 

第二段講述魯隱公被弑殺過程。魯隱公四年《公羊傳(chuan) 》已大致講過。隻不過《公羊傳(chuan) 》裏把魯隱公計劃養(yang) 老的地方寫(xie) 做“塗裘”,此處則寫(xie) 做“菟裘”。魯隱公留宿的寪,應該也是魯國的大夫一類人物,這個(ge) 家族比較倒黴,為(wei) 這次弑君政變事件背了黑鍋——羽父在弑殺魯隱公後還“討寪氏”,顯然就是栽贓給其且殺人滅口。

 

第二段意思說,羽父向魯隱公建議殺掉魯桓公,想借此求得太宰的官職。魯隱公對他說:“當初是由於(yu) 他年紀還小的緣故(所以我代為(wei) 攝政),我打算把國君的位子交還給他,已經派人在菟裘建築房屋,我將要去那終老了。”羽父害怕(他對魯隱公說的這些傳(chuan) 到魯桓公耳朵裏將來對自己不利),於(yu) 是反而在魯桓公跟前誣陷魯隱公,並且主動請求替魯桓公殺死隱公。當初魯隱公還是公子的時候,曾率兵同鄭國人在狐壤打仗,被鄭國人俘獲。鄭國人把他囚禁在尹氏那裏。魯隱公賄賂了尹氏,並在尹氏所祭神主鍾巫之前一直祈禱。後來果然和和尹氏一起逃回魯國。於(yu) 是就在魯國立了鍾巫的神主(也開始祭祀)。十一月,魯隱公要去祭祀鍾巫,在社圃齋戒之後,去寪氏那裏住宿。壬辰,羽父派賊人在寪氏家刺殺了魯隱公,立魯桓公為(wei) 國君,並且派人討伐寪氏,寪氏有人被殺害。《春秋》後麵不記載安葬魯隱公,是由於(yu) 後來魯國並沒有按國君的規格正式為(wei) 魯隱公舉(ju) 行葬禮。

 

魯隱公時代到此終結。從(cong) 三傳(chuan) 的文字看,對魯隱公一直持同情態度。魯隱公攝政的十多年時間裏,魯國總體(ti) 來說是穩中向好,影響力穩步提升,可惜,正是好時候,魯隱公卻被弑殺。

 

但客觀說,魯隱公之死跟他自己也有很大關(guan) 係。即使魯桓公在父親(qin) 去世的時候才一兩(liang) 歲,在魯隱公執政十一年後,魯桓公也完全達到當時可以親(qin) 政的年紀了,如果參考公子翬與(yu) 他能商量謀殺魯隱公這種事看,要說他才十多歲出頭的少年都有點小了,感覺至少十七八歲往上了。所以魯隱公雖然一再做出要還政的表示,但遲遲不落實,作為(wei) 大臣們(men) 也一直麵臨(lin) 著站隊的問題,尤其是對於(yu) 公子翬這樣的政治投機分子而言,站隊問題更是大問題。所以,魯隱公的死,固然有別人的原因,但魯隱公自身在還政於(yu) 魯桓公這件事上曖昧的態度,也為(wei) 自己的悲劇埋下了隱患。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