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清華大學新雅書院副院長張偉特:新文科“落地”,書院製具有跨學科製度優勢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07-03 20:15:53
標簽:

清華大學新雅書(shu) 院副院長張偉(wei) 特:新文科“落地”,書(shu) 院製具有跨學科製度優(you) 勢

受訪者:張偉(wei) 特(清華大學新雅書(shu) 院副院長)

采訪者:王帥(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助理教授)

來源:“嶽麓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廿六日丙寅

          耶穌2024年7月1日

 

 

編者按

 

近日,“新時代‘四新’學科建設與(yu) 大學書(shu) 院製”研討會(hui) 暨中國大學書(shu) 院交流共同體(ti) 第二次院長聯席會(hui) 議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召開。圍繞“新時代‘四新’學科建設與(yu) 大學書(shu) 院製”這一主題,15所高校書(shu) 院的師生代表分享經驗、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多位高校書(shu) 院院長在接受嶽麓書(shu) 院師生采訪團隊專(zhuan) 訪時表示,以書(shu) 院製教育改革推動新時代“四新”學科建設大有可為(wei) 。6月27日起,訪談內(nei) 容以《師說·新時代“四新”學科建設與(yu) 大學書(shu) 院製》專(zhuan) 欄形式陸續推出。

 

Q

 

本次會(hui) 議,各大高校書(shu) 院相聚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研討書(shu) 院製度。請問您認為(wei) 現代大學采用書(shu) 院製的意義(yi) 是什麽(me) ?相較於(yu) 一般的大學教育模式,大學書(shu) 院製有哪些優(you) 勢?

 

張偉(wei) 特:如果按照中國和西方的古典書(shu) 院標準來看,我們(men) 現在的中國大學在某種意義(yi) 上都是一個(ge) 大號“書(shu) 院”。

 

依據相關(guan) 學者的研究,中國古代書(shu) 院肇始於(yu) 唐代,在南宋時期就已經逐步具備了六大功能(研究學問、教學傳(chuan) 道、藏書(shu) 、刻書(shu) 、祭祀學派祖師、經營田產(chan) ),師生在一個(ge) 師生比規模適中的集體(ti) 生活中共同建構了老師講授、學生自修和實踐體(ti) 驗、師生研討相結合的學習(xi) 共同體(ti) ,師生之間形成高密度、啟發式、隨機指導的互動交流和“從(cong) 遊”生活。

 

最新的研究表明,西方的早期中世紀大學並沒有校園、樓宇(如教室、圖書(shu) 室、宿舍)等有形資產(chan) ,也不提供住宿(學生都是走讀製或在大學附近租房)。在教會(hui) 或一些捐贈者的捐資助學的幫助下,形成了為(wei) 外地或本地的貧寒學生和教師提供服務的有章程約束的住宿性“學舍”,與(yu) 大學平行存在,比如最早學舍是巴黎大學的索邦學院。歐洲逐步形成法式(學生宿舍)、英式(師生共處)、德式(涵養(yang) 師資)、美式(一站式生活社區)等四種住宿製學院(或雅稱為(wei) “住宿製書(shu) 院”)。在住宿製學院中最核心的是一站式生活社區,師生在這個(ge) 社區之中共同生活和開展教學活動。

 

跟國外的大學不同,中國當代的大學一般都是一個(ge) 相對封閉的一站式學習(xi) -生活社區(有圍牆的院子),也為(wei) 師生提供住宿。按照上述中西古典書(shu) 院的標準,我們(men) 當代的大學無疑就是一個(ge) 大號的“住宿製書(shu) 院”。而從(cong) 2005年開始,中國大陸興(xing) 起了一場大學內(nei) 興(xing) 辦書(shu) 院的運動。這個(ge) 運動的本質其實是在大號的書(shu) 院之中辦小號書(shu) 院,是解決(jue) 顆粒度過大的問題。

 

假定一個(ge) 大學師生規模是5萬(wan) 人,那麽(me) 在這個(ge) 規模下很難實現書(shu) 院製所寄望的那種細顆粒度的教育功能。畢竟一般中國大學的家屬區和學生區相對分割,師生的交流場景一般都是在教室。因此,大學的超大師生規模阻礙了師生之間像“一家人”一樣的細顆粒度的書(shu) 院從(cong) 遊生活和教育活動。

 

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根據研究提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上限是148人(一年至少聯係一次的人),這大概也是一個(ge) 書(shu) 院(或一個(ge) 書(shu) 院年級)規模的上限。

 

因此,一個(ge) 書(shu) 院的理想狀態是維持較小的規模(目前清華大學新雅書(shu) 院每屆學生在100左右,在讀學生有430人)。在足夠細的顆粒度下,才能建立人與(yu) 人之間高密度、有效的交流成長和集體(ti) 生活。

 

從(cong) 上述角度來看,我們(men) 當代辦書(shu) 院有三重意義(yi) :

 

一是中國大學自覺地借鑒歐美一流大學住宿製學院的優(you) 秀經驗,複興(xing) 中國古代已經運行1400餘(yu) 年的悠久書(shu) 院教育傳(chuan) 統(體(ti) 現文化自信),實現中西匯通,綜合創新,創建世界一流大學。

 

二是為(wei) 了克服超大規模大學帶來的育人困境,將師生的規模控製在科學的顆粒度範圍內(nei) ,構建師生像“家庭”一樣的書(shu) 院學習(xi) -生活共同體(ti) 。

 

三是為(wei) 了發揮書(shu) 院相對於(yu) 傳(chuan) 統院係在本科育人上的製度優(you) 勢。傳(chuan) 統的院係承擔育人、科研、社會(hui) 服務等多重功能,但是當前一流大學都非常重視科研,投入給本科育人的精力,還有決(jue) 策的效率及科學性,都會(hui) 受到一定的限製。書(shu) 院的首要功能是教育教學,按照教育的規律辦本科,專(zhuan) 業(ye) 的人做專(zhuan) 業(ye) 的事,最適合的人上適合的課。因此,書(shu) 院專(zhuan) 注於(yu) 本科育人,相應決(jue) 策的效率和科學性就會(hui) 提升。同時書(shu) 院一般是跨學科設置,能在一定程度上遏製過度的專(zhuan) 業(ye) 本位主義(yi) ,構建院係之間的第三方中立平台,能夠更為(wei) 高效地推進課程深度改革,重構培養(yang) 方案,創造新的培養(yang) 計劃或交叉項目,以適應現代社會(hui) 的劇烈變化,更好地匹配社會(hui) 的需求。現在的研究型大學無論主觀或客觀出現重科研輕教學現象,書(shu) 院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營造局部空間,加大對本科育人和教學的投入。

 

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道路上,辦好書(shu) 院有利於(yu) 增強文化自信。從(cong) 有史可考的最早的書(shu) 院(南齊時期湖南攸縣的光石山書(shu) 院)到中國近代書(shu) 院被廢除,大約經過了1400餘(yu) 年,我們(men) 形成了深厚而悠久的書(shu) 院教育傳(chuan) 統(德育、通識教育、自修與(yu) 體(ti) 驗教學法等)。我們(men) 應該有意識地傳(chuan) 承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教育優(you) 勢和曆史經驗,同時借鑒牛津、劍橋、哈佛、普林斯頓等西方一流大學的住宿製學院的經驗,推動新時代的書(shu) 院建設。

 

根據統計數據,截止2022年底,中國大陸大學的書(shu) 院已經有將近400家,到現在應該已經有更多。在中國大學的書(shu) 院建設中,湖南大學2005年恢複“嶽麓書(shu) 院”建製,是一個(ge) 引領風氣的書(shu) 院化運動的開啟者,具有劃時代的意義(yi) 。2014年,清華大學成立第一家住宿製書(shu) 院——新雅書(shu) 院,截止目前一共創辦了11家本科書(shu) 院(含6月6日新成立的2家)。

 

Q

 

您剛才提到顆粒度以及小規模書(shu) 院生活的意義(yi) 。清華新雅書(shu) 院保持了一個(ge) 小而精的規模,因而呈現出特別好的育人效果。請問您有什麽(me) 經驗可以分享嗎?

 

張偉(wei) 特:新雅書(shu) 院目前每年實際招生100人左右。在維持在較小規模的情況下,書(shu) 院師生之間高密度和有效的互動才相對充分,來自不同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彼此的聯結和認識也相對充分,書(shu) 院老師對每個(ge) 學生的投入和關(guan) 注有較好的保障。如果規模過大,可能又變成了一個(ge) 中型的大學,失去辦書(shu) 院的某些初衷,師生難以在一起形成一個(ge) 像緊密聯結的家庭一樣的師生學習(xi) -生活的從(cong) 遊共同體(ti) 。

 

我們(men) 的學生從(cong) 高考直接錄取進入新雅書(shu) 院,首先接受“價(jia) 值與(yu) 共識”(思政、軍(jun) 訓、體(ti) 育、勞育、院課等)、“邏輯與(yu) 理性”(數學思維、物理思維、計算思維、邏輯思維等)、“文明與(yu) 曆史”(中國文明、世界文明、外國語言)、“文藝與(yu) 審美”、“自由與(yu) 探索”等五大類別的高挑戰度、小班授課的通識核心課程的訓練,然後一年之後,學生根據誌趣自由選擇一個(ge) 專(zhuan) 業(ye) 方向,除了校內(nei) 院係各專(zhuan) 業(ye) 方向外,新雅自身還開設若幹特色交叉專(zhuan) 業(ye) 。

 

從(cong) 管理上看,學生四年學籍管理、通識教育和書(shu) 院生活均在書(shu) 院。書(shu) 院會(hui) 為(wei) 全體(ti) 學生提供高質量的、結構性的通識教育以及書(shu) 院製“一萬(wan) 小時”課外培養(yang) 體(ti) 係(分為(wei) 學術浪漫係列、從(cong) 遊係列、友朋係列),以及三個(ge) 交叉專(zhuan) 業(ye) 的專(zhuan) 業(ye) 教育。選擇非交叉專(zhuan) 業(ye) 的同學將具備雙重身份(新雅和相應院係),同時加入校內(nei) 相應院係完成專(zhuan) 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課程)。書(shu) 院會(hui) 為(wei) 每個(ge) 班級(包括由不同專(zhuan) 業(ye) 學生構成的同年級的行政班和由同一個(ge) 專(zhuan) 業(ye) 構成的三個(ge) 年級的縱向班)配備班主任、輔導員,在書(shu) 院一站式社區中設立駐院導師或學者、駐院輔導員、駐院社區服務人員,共同保障書(shu) 院的學習(xi) -生活空間。

 

Q

 

近年來,國家持續推進新文科建設。您可否分享一些對新文科建設的認識,以及清華大學新雅書(shu) 院的相關(guan) 經驗?

 

張偉(wei) 特:個(ge) 人認為(wei) ,政府和學界提出新文科的建設方向可能是出於(yu) 如下幾個(ge) 原因:

 

(1)人類知識本來是係統關(guan) 聯的,分科隻是一種管理或組織的邏輯而非學理的邏輯。社會(hui) 生活具有高度的複雜性、不確定性,係統關(guan) 聯性。

 

(2)當前中國的專(zhuan) 業(ye) 分科過細、太專(zhuan) ,學生對社會(hui) 需求的配備度不理想,導致客觀的專(zhuan) 業(ye) 流失率很嚴(yan) 重。

 

(3)學生在人文社科和科學技術上存在較為(wei) 嚴(yan) 重的偏科傾(qing) 向。正如新雅書(shu) 院院長梅賜琪老師在很多場合引用梁思成的話所說的那樣,當前我們(men) 出現了“半個(ge) 人”的時代現象:“隻懂技術而靈魂蒼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侈談人文的‘邊緣人’。”(梁思成)

 

我認為(wei) ,在本科人才培養(yang) 階段針對新文科落地至少有幾種做法:

 

01

真正的文理通識教育

(美國模式)

 

正如國內(nei) 很多專(zhuan) 家都高度認可的觀點,通識教育不是人文素質教育,也不是貴族教育(打高爾夫、品紅酒);通識教育不能將過去幾百年的現代文明的科學技術以及文化積累排斥在外。通識教育需要建立在人文和科學等人類核心知識板塊的普遍性知識和底層邏輯之上,恢複對人類文明的整合、反思和關(guan) 照的能力。新雅書(shu) 院的新通識培養(yang) 體(ti) 係包含五大板塊,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邏輯與(yu) 理性”板塊的通識課程,體(ti) 現數理、計算、邏輯等方麵的思維訓練。

 

02

多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德國模式)

 

德國傳(chuan) 統學製(Magister,本碩連讀)中較少有單獨的通識課程,一個(ge) 學生需要主修二個(ge) 專(zhuan) 業(ye) 或取一主二副的專(zhuan) 業(ye) 搭配方式。德國模式采取多核心專(zhuan) 業(ye) 組合的方式擴大學生對於(yu) 社會(hui) 和知識領域的輻射能力。學生隻能選一個(ge) 專(zhuan) 業(ye) 既不是因為(wei) 教育邏輯,也不是因為(wei) 資源緊張,這是一個(ge) 未經反思和論證的無依據的慣習(xi) 。目前這個(ge) 方式落實新文科的做法國內(nei) 比較少見。

 

03

學科交叉培養(yang) 項目

 

在本科階段設置橫跨文理工藝的學科交叉培養(yang) 項目。學科交叉不同於(yu) 交叉學科。新雅書(shu) 院聯合校內(nei) 相關(guan) 院係開設了三個(ge) 學科交叉培養(yang) 項目:政治學、經濟學與(yu) 哲學(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簡稱“PPE”)、智能工程與(yu) 創意設計(Creative Design and Intelligent Engineering,簡稱“CDIE”,是機械、自動化、工業(ye) 設計之間的交叉,本專(zhuan) 業(ye) 進入教育部目錄,係清華首創)和心理、腦與(yu) 認知(Mind, Brain and Machine, 簡稱“MBM”,是心理、腦科學、人工智能、生物學之間的交叉)。

 

04

采取具有跨學科製度優(you) 勢的書(shu) 院製

 

書(shu) 院製通常包括師生住宿製安排、師生高密度的交流和互動、師生集體(ti) 生活、一站式生活社區、養(yang) 成教育、跨學科建製、多專(zhuan) 業(ye) 生態。書(shu) 院製有利於(yu) 克服專(zhuan) 業(ye) 本位主義(yi) ,提升通識教育的地位,搭建第三方平台,助力學科交叉項目。新雅書(shu) 院的書(shu) 院製特色聚焦在凝聚在“書(shu) 院一萬(wan) 小時”課外培養(yang) 體(ti) 係中,包含學術浪漫係列(驚鴻係列和Colloquium 係列)、從(cong) 遊計劃(院長對談、全院聚談、全校訪談、年級會(hui) 飲)、友朋係列(新雅體(ti) 魄、新雅畫坊、新雅耕讀、新雅節令(男女生節、學生節、教師節、冬至節、一二·九節))等三大係列書(shu) 院特色活動。

 

Q

 

目前各個(ge) 大學的書(shu) 院製實踐呈現出各自的辦學風格。請問您認為(wei) 大學書(shu) 院製的實踐有沒有共同的發展方向?

 

張偉(wei) 特:我認為(wei) 書(shu) 院共同的發展方向有四個(ge) 方麵:

 

01

師生住宿製

 

這個(ge) 是中西的古典書(shu) 院的共同特質,其底層邏輯是解決(jue) 工業(ye) 化時代大學整體(ti) 規模過大帶來的育人顆粒度太粗或太標準化(工業(ye) 流水線生產(chan) )的問題,通過住宿製建立一個(ge) 規模科學的師生學習(xi) -生活共同體(ti) 和一站式學習(xi) 生活社區(類似於(yu) 一個(ge) “家”,有書(shu) 房、廚房、客廳、臥室、庭院等),回到教育的本源方式(蘇格拉底式或孔子式的因材施教以及師徒製教育)。

 

02

師生高密度、有效的學術

和生活上的從(cong) 遊互動和交流

 

書(shu) 院中的師生不是僅(jin) 僅(jin) 在上課時有互動,在小型的因材施教場景中(類似於(yu) 一對二、一對一的課程)進行學術互動,而且在課外有機會(hui) 一起共同生活。

 

“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遊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cong) 遊也,從(cong) 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wei) 而成”。”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

 

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書(shu) 院就像師生的家,家庭成員之間既有學習(xi) 氛圍,也有生活氣息。

 

03

跨學科生態

(學習(xi) 和生活)

 

書(shu) 院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專(zhuan) 業(ye) 方向,住宿時進行專(zhuan) 業(ye) 混住,為(wei) 學生創造天然的跨學科或學科交叉的聯結場景以及未來的知識網絡和人力資源儲(chu) 備。

 

04 

發揮書(shu) 院的第三方平台的製度優(you) 勢

 

書(shu) 院作為(wei) 第三方平台有助於(yu) 解決(jue) 當前院係格局中難以有效推進的課程深度改革、培養(yang) 方案重構、學科交叉培養(yang) 項目、跨學科教學團隊建設、提升通識教育地位、克服過度的專(zhuan) 業(ye) 本位主義(yi) 等等係列挑戰。

 

Q

 

湖南大學是中國大學中較早開始探索書(shu) 院製發展模式的院校,嶽麓書(shu) 院也是“中國大學書(shu) 院交流共同體(ti) ”的創始成員之一。請問您對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有何寄語?

 

張偉(wei) 特:《詩經》雲(yun)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嶽麓書(shu) 院是迄今為(wei) 止中國現存書(shu) 院中最古老的,也是大陸書(shu) 院被廢除後第一家複建的書(shu) 院,希望嶽麓書(shu) 院傳(chuan) 承和創新中國古代書(shu) 院文化傳(chuan) 統,發展出中國書(shu) 院建設的新範式。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