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震 著《陽明學再讀》出版
書(shu) 名:《陽明學再讀》
作者:吳震
出版社:商務印書(shu) 館
出版時間:2024年5月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集結了複旦大學哲學學院吳震教授近五六年來陽明學研究的新成果。
“陽明學”,既指王陽明個(ge) 人的哲學思想,也包含陽明後學或後世學者有關(guan) 陽明學的思想詮釋與(yu) 理論發展;而“再讀”,指重新解讀和思考,也涵指不盡同於(yu) 以往學界的相關(guan) 研究而略有新的看法。全書(shu) 由問題所牽引,討論的內(nei) 容呈多點散發,最終聚焦於(yu) 廣義(yi) 陽明學的思想和曆史。主要關(guan) 心的問題有兩(liang) 大類:第一類關(guan) 於(yu) 陽明心學的理論結構及其特質,第二類關(guan) 於(yu) “後陽明”時代的思想演進及文化現象。兩(liang) 篇附錄則將視野擴大至“東(dong) 亞(ya) 陽明學研究”的領域,探索陽明學在不同曆史文化背景中,所發生的各種思想轉化。
【圖書(shu) 目錄】
宋明理學視域中的朱子學與(yu) 陽明學
一 廣義(yi) 的視域
二 理氣的建構
三 道德與(yu) 知識
四 義(yi) 理的拓展
五 結語:宋明理學是一場整體(ti) 性的思想運動
王陽明的良知學係統建構
一 問題由來
二 知者自知
三 良知獨知
四 良知自知
五 良知自覺
六 良知一念
七 良知無知
八 簡短結語
論陽明學的良知實體(ti) 化
一 問題由來:何謂“實體(ti) ”?
二 良知實體(ti) 化何以必要?
三 良知即天理
四 良知何以是“實體(ti) ”?
五 結語:超越與(yu) 內(nei) 在的雙向轉化
作為(wei) 陽明良知學的“知行合一”論
一 問題由來:何謂“一念上取證”?
二 一念良知
三 念念致良知
四 本體(ti) 工夫合一論
五 結語
論王陽明“一體(ti) 之仁”的仁學思想
一 問題由來
二 晚年講學宗旨
三 仁體(ti) 即良知實體(ti)
四 一體(ti) 之仁的實踐性
五 一體(ti) 之仁的批判性
六 結語:天下視域的倫(lun) 理學
心學道統論—以“顏子沒而聖學亡”為(wei) 中心
引言:“道統”何以成了問題
一 心學謎案:“顏子沒而聖學亡”
二 “見道”:陽明的顏子解釋
三 王畿的心學道統論重建
四 結語:心學道統論的特質及其意義(yi)
從(cong) 泰州學派看江南儒學的世俗性轉化
一 儒學傳(chuan) 統曆來就有“世俗性”特質
二 作為(wei) 民間儒學的泰州學派更關(guan) 注“化民成俗”
三 泰州學派思想中的精神性和世俗性特質
四 對民間儒學的文化現象須注入必要的理論關(guan) 切
陽明學時代何以“異端”紛呈?——以楊慈湖在明代的重新出場為(wei) 例
一 《慈湖遺書(shu) 》的出現
二 季彭山的慈湖批判
三 王龍溪的慈湖評價(jia)
四 陽明後學的多種回應
五 心之精神是謂聖
六 結語
李贄思想的重新定位
一 事件
二 家世生平
三 思想背景
四 童心真心
五 以道抗勢
六 異端之辨
七 真道學
八 結語:定位與(yu) 評估
何為(wei) 陽明學的文化研究?
一 文化、文明與(yu) 人文
二 作為(wei) 文化的陽明學
三 陽明文化的幾項表現
四 陽明學與(yu) 文化東(dong) 亞(ya)
心學與(yu) 氣學的思想異動
一 “一氣流通”與(yu) 陽明心學的良知宇宙觀
二 “性即是氣”與(yu) “生之謂性”的重新出場
三 “形色天性”的顯題化及其意義(yi) 重估
四 “情善”說及“氣善”說的出現與(yu) 張揚
五 “氣質之性”重估現象的蔓延與(yu) 擴散
六 結語:氣質何以通向道德?
明清之際人性論述的思想轉變及其反思
一 從(cong) “性即理”到“性即氣”
二 陳確的人性一元論
三 顏元的氣質人性論
四 結語:反思理學
袁了凡善書(shu) 的文獻學考察——以《省身錄》《 立命篇》《 陰騭錄》為(wei) 中心
前言
一 《省身錄》
二 《立命篇》
三 《陰騭錄》
四 簡短結語
附錄一 作為(wei) 哲學方法論的“本來性—現實性”——就荒木見悟《佛教與(yu) 儒教》而談
一 超越儒佛之爭(zheng)
二 “本來性”的出場
三 “現實性”的對置
四 生命體(ti) 驗與(yu) 問題意識
五 結語
附錄二 關(guan) 於(yu) “東(dong) 亞(ya) 陽明學”的若幹思考——以“兩(liang) 種陽明學”的問題為(wei) 核心
引言:何謂“東(dong) 亞(ya) 陽明學”,什麽(me) 是“陽明學”?
一 “兩(liang) 種陽明學”:解構中日陽明學的“同質性”
二 何以說“原本就沒有兩(liang) 種陽明學”?
三 “紅色陽明學”與(yu) “白色陽明學”
四 “近代陽明學”是日本的“近代思想”“政治言說”
五 小結:東(dong) 亞(ya) 陽明學研究具有建構性意義(yi)
後 記
【作者簡介】
吳震,京都大學博士,現為(wei)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會(hui) 長、複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執行副院長、國際儒聯理事暨學術委員會(hui) 會(hui) 員等。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中國哲學、宋明理學、東(dong) 亞(ya) 儒學等,著有《陽明後學研究》《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係年:1522—1602》《泰州學派研究》《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傳(chuan) 習(xi) 錄>精讀》《當中國儒學遭遇“日本”》《顏茂猷思想研究》《東(dong) 亞(ya) 儒學問題新探》《朱子思想再讀》《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百部經典·傳(chuan) 習(xi) 錄》《孔教運動的觀念想象》《朱子學與(yu) 陽明學》等。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