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榮】文明的價值意義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07-01 15:43:37
標簽:
楊國榮

作者簡介:楊國榮,男,西曆1957年生,浙江諸暨人,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院院長、哲學係教授,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華東(dong) 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著有《王學通論——從(cong) 王陽明到熊十力》《善的曆程:儒家價(jia) 值體(ti) 係的曆史衍化及現代轉換》《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理性與(yu) 價(jia) 值——智慧的曆程》《存在的澄明——曆史中的哲學沉思》《科學的形上之維——中國近代科學主義(yi) 的形成與(yu) 衍化》《倫(lun) 理與(yu) 存在——道德哲學研究》《存在之維——後形而上學時代的形上學》等。

文明的價(jia) 值意義(yi)

作者:楊國榮(西北師範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學院,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廿三日癸亥

          耶穌2024年6月28日

 

以文明作為(wei) 一個(ge) 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義(yi) 。習(xi) 近平同誌把文明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根,也從(cong) 一個(ge) 方麵體(ti) 現了這一點。從(cong) 哲學的視域看,文明既是指人類存在的一種基本方式,也是人類文化創造成果的總和。具體(ti) 而言,文明不僅(jin) 有其外在的、物質層麵的多重體(ti) 現,而且有傳(chuan) 統的觀念性的內(nei) 容。現在倡導兩(liang) 個(ge) 結合,即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文明可以說提供了這種結合的現實基礎。一方麵,它展開並體(ti) 現於(yu) 社會(hui) 的不同的層麵,在物質的、踐行的背景、實踐展開的具體(ti) 情景上,都具有文明的實際維度。從(cong) 古到今,這種現實的內(nei) 容前後傳(chuan) 承,正是以文明的衍化為(wei) 前提。今天所麵臨(lin) 的社會(hui) 現實與(yu) 以往的曆史發展前後相連,談中國的具體(ti) 實踐及其背景,無法離開這一基本之點。另一方麵,中國文化在觀念層麵上也包含傳(chuan) 統的延續,而文化的延續即以文明的衍化為(wei) 依托。可以看到,以文明為(wei) 基礎,上述兩(liang) 個(ge) 結合可以得到比較充分地體(ti) 現,這也從(cong) 一個(ge) 方麵體(ti) 現了文明作為(wei) 核心的重要特點。

 

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的角度去理解文明,需要聯係中國思想的另一重要觀念,即文野之別。這裏的“文”也就是文明或文化,“野”則是指前文明、前文化的形態,文明的發展表現為(wei) 從(cong) 自然的、前文明或前文化的狀態向文明化的狀態發展。關(guan) 於(yu) 文明的發展以及文明的理解問題,這裏可能特別涉及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縱向的。前麵提到的由野而文、由前文明到文明的發展無疑是一個(ge) 延續過程,這一發展進化與(yu) 物質層麵的前後演進(縱向衍化)具有同步性:人類生活取得文明形態,基於(yu) 廣義(yi) 的工具改進(包括晚近從(cong) 機械工業(ye) 到信息產(chan) 業(ye) )、能源變遷(具體(ti) 表現為(wei) 水力、畜力、蒸汽、電、作為(wei) 電能延伸的石化形態-石油和煤、取代石油和煤等石化形態的新能源等演進)、材料革新:曆史地看,人類已經曆石器、鐵器、多重自然金屬、合成金屬或新材料的衍化,等等,這些變化主要體(ti) 現為(wei) 技術的進步;這些演進既給文明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托,也展現了文明發展與(yu) 進步的曆程。

 

除了以上縱向衍化之外,還要注意文明發展的多樣性。“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文明發展也並非以千篇一律的方式展開,從(cong) 語言表述、道德觀念、價(jia) 值追求、行為(wei) 方式、生活習(xi) 俗、政治體(ti) 製、社會(hui) 治理,等等,文明都具有多重樣態。可以說,石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機、電能、信息與(yu) 新能源新材料的依此衍化,體(ti) 現了技術層麵文明的進步,而從(cong) 蒸汽機到電能,則西方似乎領先一步;如果僅(jin) 僅(jin) 注重於(yu) 縱向的技術之維,便可能導致歐洲中心主義(yi) 或西方中心主義(yi) 。一度盛行的西方中心主義(yi) 或歐洲中心主義(yi) ,即與(yu) 之相關(guan) 。確實,西方比其他的民族要早一點體(ti) 現近代的科技的文明。然而,這裏同時需要注意文明有其多樣形態,並非僅(jin) 僅(jin) 表現為(wei) 單一路向;從(cong) 文明多樣形態來看,不同文明之間並沒什麽(me) 優(you) 劣、高下之分。文明衍化涉及文明的多樣展開,古希臘、埃及、印度、中國的不同形態,便體(ti) 現了這一點。廣而言之,從(cong) 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取向以及宗教形式到近代的價(jia) 值觀念以及宗教形態,包括儒學、基督教、伊斯蘭(lan) 、印度教等不同演進,也體(ti) 現了文明的多重形態。總起來,對文明的理解應當從(cong) 縱向和橫向兩(liang) 個(ge) 方麵去理解,隻有這樣,才能避免西方中心主義(yi) 的取向。

 

文明同時與(yu) 價(jia) 值係統相關(guan) 聯。從(cong) 價(jia) 值係統來看,當代的西方文化似乎趨向於(yu) 把近代以來價(jia) 值趨向和價(jia) 值觀念作工具化、片麵化的理解,並自詡為(wei) “民主”國家,由此導致的現代社會(hui) 的文化現象,是片麵化的“民主”被無限拔拔高:民主似乎天然等同於(yu) 政治正確。然而,這一視域中的民主,本身往往被扭曲,其形態首先側(ce) 重於(yu) 形式的層麵,通常所說的一人一票的選舉(ju) ,便構成了民主的形式化典型。這種“民主”形式表麵上似乎包含民眾(zhong) 的“普遍”參與(yu) ,但在從(cong) 實質的層麵考察,在選舉(ju) 之前,選民對候選人的情況往往缺乏真實了解;在選舉(ju) 之後,民眾(zhong) 便立即離場:選舉(ju) 出來的政治人物做什麽(me) ,怎麽(me) 做,完全無法左右。在這種形態中,所謂“民主”,僅(jin) 僅(jin) 表現為(wei) 選舉(ju) 前的盲目投票,選舉(ju) 後的冷眼旁觀。在被扭曲的形態下,“民主”常常被工具化,其表現之一,是以民主為(wei) 劃分陣營的標準:與(yu) 某一利益集團自身觀念一致的,就是民主;反之,則是所謂“威權”,民主與(yu) 威權的對峙,成為(wei) 政治生活的基本套語。與(yu) 之相關(guan) 的是處心積慮的打壓、對抗對手。這種形態的“民主”每每成為(wei) 美化自身的符號:一旦被打扮為(wei) 相關(guan) 陣營的代表,就成為(wei) 民主燈塔,並似乎獲得了道德和價(jia) 值觀上的“製高點”。然而,在這種所謂“民主”旗號下,人們(men) 看到的往往是各種反人類的醜(chou) 行:煽動對立,幹預侵略;破壞有餘(yu) ,建設不足。18、19世紀時,羅蘭(lan) 夫人曾悲憤地指出:自由,自由,天下多少罪行借汝之名以行之;現在,同樣可以說,民主、民主,天下多少罪行借其名以行之。

 

較之民主,文明展現了更為(wei) 深沉和寬廣的內(nei) 涵。作為(wei) 人類創造的成果,文明與(yu) 民主並不衝(chong) 突,相反,它在實質上包括民主、自由等治理方式和觀念。也就是說,文明並不排斥民主,相反,它將民主等觀念納入自身,表現為(wei) “範圍而進退之”,正是這種博大有容的形態,使之高於(yu) 民主。與(yu) 片麵化、被扭曲的“民主”僅(jin) 僅(jin) 限定於(yu) 少數集團、國家的私利不同,文明以人類整體(ti) 命運為(wei) 關(guan) 切之點,它所關(guan) 注的是天下眾(zhong) 生的共同利益。同時,文明表現為(wei) 曆史的沉澱,是人類活動長期發展的結果,這與(yu) 被扭曲的近代“民主”忽視數千年文明發展、僅(jin) 僅(jin) 著眼於(yu) 社會(hui) 的短期演進、缺乏深度的曆史感顯然不同。

 

按其本義(yi) ,“民主”有其積極意義(yi) ,確是個(ge) “好東(dong) 西”,但在今天被片麵化的扭曲形態下,“民主”已成為(wei) 西方獲取“話語權”、打壓所謂“非民主”國家的意識形態工具,在此背景下,應當回歸文明這一人類的主流價(jia) 值,以此涵蓋民主、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在政治領域,可以理直氣壯地提出:文明高於(yu) 民主。如前麵指出的,這一口號並不否定民主,而是將其涵蓋於(yu) 文明之中,由此,廣大人民既可以獲得話語權的主動,也可以避免狹隘的陣營劃分,真正體(ti) 現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普遍價(jia) 值。

 

概要而言,應當承認,文明高於(yu) 民主、也高於(yu) 近代以來的價(jia) 值觀念。在這個(ge) 意義(yi) 上,選擇文明概念,對其豐(feng) 富的內(nei) 涵進行多方麵具體(ti) 闡釋,也有現實意義(yi) 。換言之,注重文明觀念既有理論性和學術價(jia) 值,也有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yi) 。前麵提到,從(cong) 世界範圍來看,話語權體(ti) 現了不同的價(jia) 值取向,突出文明,可以反轉以民主自由為(wei) “價(jia) 值製高點”的扭曲形態:文明概念高於(yu) 民主、自由,其內(nei) 容並非排除民主、自由,而是在實質上汲取並涵蓋了這些價(jia) 值觀念。按其內(nei) 涵,這一問題與(yu) 正義(yi) 與(yu) 仁道的關(guan) 係具有相關(guan) 性,就後者(正義(yi) 與(yu) 仁道的關(guan) 係)而言,可以將仁道高於(yu) 正義(yi) 或仁道觀念高於(yu) 權利作為(wei) 基本的原則。曆史地看,仁道是中國儒家的基本觀念,它以肯定人之為(wei) 人的內(nei) 在價(jia) 值為(wei) 核心,也就是說,它所確認的是作為(wei) 類的人不同於(yu) 物(對象)的價(jia) 值。孔子以愛人界說仁(仁者愛人)、《論語》中關(guan) 於(yu) 馬廄失火之後孔子急切的問“傷(shang) 人乎?不問馬”的記載,都表明了這一點:盡管馬具有價(jia) 值,但這種價(jia) 值僅(jin) 僅(jin) 表現為(wei) 工具性的(為(wei) 人所用),唯有人,才具有內(nei) 在的價(jia) 值(自身即目的),因此,關(guan) 切中心應放在人之上,這一價(jia) 值取向與(yu) 近代哲學家康德確認人是目的,具有一致性。相形之下,正義(yi) 或權利則首先關(guan) 注於(yu) 個(ge) 體(ti) 利益:正義(yi) 的核心是個(ge) 體(ti) 得其應得,這一規定的前提是對個(ge) 體(ti) 權益的強調。肯定仁道高於(yu) 正義(yi) 或仁道高於(yu) 權利,意味著確認人之為(wei) 人的價(jia) 值,高於(yu) 僅(jin) 僅(jin) 注重個(ge) 體(ti) 利益。文明高於(yu) 民主、文明高於(yu) 自由,可以視為(wei) 以上觀念的引申,其中包含實實在在的價(jia) 值意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