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體(ti) 現的大一統觀念
作者:張新科(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廿三日癸亥
耶穌2024年6月28日
曆史著作既是一個(ge) 民族發展曆程的真實寫(xie) 照,也是一個(ge) 民族生命和思想精神的重要載體(ti) 。《史記》承載的思想非常豐(feng) 富,大一統觀念就是其中的核心。
《史記》大一統觀念形成的基礎
秦始皇結束了春秋戰國的分裂局麵,天下一統。此後,秦亡漢興(xing) ,至武帝時期出現鼎盛局麵。政治上采取“推恩”辦法,削弱了諸侯王勢力,中央集權得以鞏固。這一時期經濟繁榮,如《平準書(shu) 》所說:“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yu) 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wan) ,貫朽而不可校。”在外交方麵,張騫通西域,這一“鑿空”創舉(ju) 打開了中原與(yu) 西域各國交往的大門。在軍(jun) 事方麵,威脅漢朝的邊患問題得以逐步解決(jue) 。在文化方麵,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思想,為(wei) 大一統社會(hui) 提供理論武器;司馬相如的大賦,“苞括宇宙,總覽人物”,為(wei) 大一統的盛世製造輿論,整個(ge) 社會(hui) 呈現出昂揚向上的豪邁氣概。此時也需要一部曆史著作係統總結前代興(xing) 亡的經驗教訓,為(wei) 漢代的大一統社會(hui) 尋求合理的文化源頭,這是《史記》大一統觀念形成的社會(hui) 基礎。
司馬談、司馬遷父子深受大一統社會(hui) 的感染,自覺擔負起曆史使命。《太史公自序》載司馬談臨(lin) 終前遺言:“今漢興(xing) ,海內(nei) 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yi) 之士,餘(yu) 為(wei) 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yu) 甚懼焉,汝其念哉!”司馬遷接受父命,立誌要完成《史記》,他說:“漢興(xing) 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yu) 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且餘(yu) 嚐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e) 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父子二人都說到“漢興(xing) ”盛世修史的使命問題,可見大一統時代給了他們(men) 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司馬遷看來,如果不完成《史記》,不僅(jin) 沒有盡孝、對不起父親(qin) ,更沒有盡忠、對不起大一統的時代。
實際上,從(cong) 遠古的黃帝開始就為(wei) 一統天下而努力,在國家疆域、政治體(ti) 係等方麵已有所建樹,夏商周三代又進一步加強。《史記·周本紀》載:“先王之製,邦內(nei) 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秦代實行郡縣製,車同軌,書(shu) 同文等,這些都是大一統社會(hui) 的製度保障。從(cong) 思想觀念來看,“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天下大同”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孟子提出天下“定於(yu) 一”,荀子倡導“一天下,財萬(wan) 物,長養(yang) 人民,兼利天下”,韓非子主張“一匡天下”,《呂氏春秋》強調“一則治,異則亂(luan) ;一則安,異則危”,都不同程度地體(ti) 現了大一統觀念。“大一統” 一詞始見於(yu) 《春秋公羊傳(chuan) ·隱公元年》,董仲舒作為(wei) 春秋公羊學派的代表人物,大一統觀念非常突出。司馬遷隨董仲舒學習(xi) ,自然受到他的大一統觀念的影響。但司馬遷又突破了董仲舒思想的局限,更全麵地表現出新的大一統觀念。
《史記》體(ti) 例凸顯大一統觀念
《史記》創立了五種體(ti) 例。根據《太史公自序》,十二本紀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是全書(shu) 的“科條”,也就是全書(shu) 的綱領,是最高層次,以曆代帝王為(wei) 中心,建構起三千年曆史發展的基本框架,展現出社會(hui) 更替的基本軌跡。黃帝開篇,是天下大一統的開始,此後社會(hui) 雖有動蕩分裂,但最終走向秦漢大一統。“十表”,以帝王作為(wei) 天下核心,展示社會(hui) 發展的階段性,如《三代世表》始於(yu) 黃帝,到共和結束,展現從(cong) 黃帝到夏商周三代天下一統的曆史;《十二諸侯年表》始於(yu) 共和,到孔子卒結束,周天子雖然名存實亡,但依然是天下共主。《六國年表》從(cong) 周元王到秦二世,天下由分裂到統一再到秦亡。《秦楚之際月表》從(cong) 陳涉發難到劉邦稱帝,又由分裂走向一統。其後,《漢興(xing) 以來諸侯王年表》到《漢興(xing) 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六表也從(cong) 不同方麵彰顯了西漢大一統的政治格局。“八書(shu) ”,展現了不同時代政治製度、經濟製度、文化製度等方麵的變革,也關(guan) 乎大一統的社會(hui) 基礎。“三十世家”,認為(wei) 諸侯作為(wei) 藩輔,要圍繞中央、保護中央,更體(ti) 現了天下一統的觀念。“七十列傳(chuan) ”,記錄社會(hui) 各階層人物,尤其是把中原周邊民族也納入其中,體(ti) 現了天下一統的思想。這五種體(ti) 例是一個(ge) 完整的係統。《史記》紀傳(chuan) 體(ti) 以人為(wei) 核心,體(ti) 現了社會(hui) 發展的主體(ti) 。當然,人又分為(wei) 不同的階層,是一個(ge) 金字塔形的社會(hui) ,塔尖是帝王,中間是累世公卿,塔基是社會(hui) 各階層人物,形成了以帝王為(wei) 中心的體(ti) 現大一統觀念的獨特編纂體(ti) 例。
人物、事件體(ti) 現大一統觀念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說:“遷著書(shu) 最大目的乃在發表司馬氏一家之言,與(yu) 荀況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質正同,不過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發表耳,故僅(jin) 以近世史的觀念讀《史記》,非能知《史記》者也。”這說明司馬遷是要通過具體(ti) 的人物和事件表達思想觀念。
《史記》讚揚為(wei) 大一統社會(hui) 作出貢獻的人物,貶斥製造分裂、製造叛亂(luan) 的人物。西周時期,成王年幼,管叔、蔡叔發動叛亂(luan) ,周公平叛,天下歸一,司馬遷給予周公充分肯定。春秋時期,齊桓公等“尊王攘夷”,維護周天子,也受到重視。秦統一六國,《史記》予以特別關(guan) 注,把諸侯國時期的“秦”也列入本紀,展示了大一統社會(hui) 形成的曆史過程。秦王朝雖然曆史短暫,但《秦始皇本紀》引賈誼說:“周室卑微,五霸既歿,令不行於(yu) 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侵弱,眾(zhong) 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今秦南麵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yu) 此矣。”可見,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重要意義(yi) 。就漢代人物而言,開國皇帝劉邦,此後的文帝、景帝、武帝和輔佐他們(men) 的重要大臣,以及保家衛國的衛青、霍去病、李廣等人,也都為(wei) 大一統作出了貢獻,《史記》予以充分關(guan) 注。即使韓信這樣的功臣,司馬遷對他的造反行為(wei) 也予以批評。特別是“三十世家”,《自序》用了20個(ge) “嘉”字褒揚維護周天子、維護漢王朝的諸侯和貴族:“嘉勾踐夷蠻能修其德,滅強吳以尊周室,作《越王勾踐世家》。”“嘉鞅討周亂(luan) ,作《趙世家》。”“嘉厥輔晉匡周天子之賦,作《韓世家》”“嘉威、宣能撥濁世而獨宗周,作《田敬仲完世家》。”“嘉遊輔祖,作《楚元王世家》。”“七國叛逆,蕃屏京師,唯梁為(wei) 扞;偩愛矜功,幾獲於(yu) 禍。嘉其能距吳楚,作《梁孝王世家》。”漢初,諸侯王如吳王、淮南王、衡山王等人反叛朝廷,司馬遷把他們(men) 放入列傳(chuan) ,並予以批評:“淮南、衡山親(qin) 為(wei) 骨肉,疆土千裏,列為(wei) 諸侯,不務遵蕃臣職以承輔天子,而專(zhuan) 挾邪僻之計,謀為(wei) 畔逆,仍父子再亡國,各不終其身,為(wei) 天下笑。”司馬遷在這些人物傳(chuan) 記中,寄寓著鮮明的褒貶傾(qing) 向。
不難看出,司馬遷通過對人物和事件的評價(jia) ,表現出強烈的維護大一統的觀念。之所以如此,是因為(wei) 司馬遷深知大一統的來之不易。他在《秦楚之際月表序》中通過總結遠古到秦的一統過程,發出感歎:“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lun)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由曆史看現實,更增強了他維護大一統的觀念。
從(cong) 文化發展曆程看,《史記》第一次以“通”的形式將不同的學派思想進行整合,將官方文化和民間文化進行整合,將多元的地域文化進行整合,將先秦以來的巫、史文化進行整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態。這無疑也是《史記》大一統觀念的體(ti) 現。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