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增光作者簡介:劉增光,男,西元一九八四年生,山西襄汾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著有《晚明<孝經>學研究》《<孝經>學發展史》等。 |
五經與(yu) 中華文明的禮讓精神
作者:劉增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廿六日丙寅
耶穌2024年7月1日
“禮讓”是中華文化中淵源甚早的重要德行和觀念,以“讓”作為(wei) 核心字的“謙讓”“禮讓”等詞匯至今都為(wei) 人們(men) 所常道及。從(cong) 思想學理上進行探究可知,周代禮樂(le) 文明有著“聖人貴讓”的傳(chuan) 統,以讓為(wei) 禮的實質與(yu) 精神,“讓”與(yu) 禮製政治實踐緊密相關(guan) 。今人觀念中作為(wei) 公民道德的文明禮讓,也正是幾千年來以禮讓為(wei) 核心的禮樂(le) 文明的遺留和傳(chuan) 承。
“禮讓”正是五經所蘊含的核心精神,古人雲(yun) “六經皆禮”,亦可說六經皆歸於(yu) 禮讓。從(cong) 時間上來看,尤其以《詩經》《尚書(shu) 》為(wei) 重要。《尚書(shu) 》以《堯典》開篇,這意味著《尚書(shu) 》是以堯舜禪讓為(wei) 開端的曆史之書(shu) ,或者說,禪讓是中華早期文明最重要的曆史事件。有趣的是,“文”“明”二字即是出現在《堯典》開首,“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yu) 上下”。禪讓發生於(yu) 堯、舜、禹之間,讓是王天下的美德。難怪近代思想家陳柱直言,《堯典》“一篇大旨,莫非一讓字”。在堯舜禪讓之後的三代時期,以《詩經》記載的周代禮讓傳(chuan) 統最為(wei) 顯著。《詩經·大雅·綿》記載太王古公亶父將本國的土地讓於(yu) 狄人,不願因此而讓百姓受到傷(shang) 害。此事不僅(jin) 被儒家的孟子所稱道,也進入了道家著作《莊子·讓王》的視野。《大雅·皇矣》則記載作為(wei) 長子的泰伯本應得國,但讓國於(yu) 王季,而王季之子文王繼之興(xing) 起,這是周之所以能夠最終取代殷商的重要事件。《論語》中有專(zhuan) 門的《泰伯篇》,孔子稱讚泰伯“可謂至德”,也體(ti) 現出了儒家宗師孔子對於(yu) 周代禮讓傳(chuan) 統的重視和認同。此外,《史記·周本紀》記載,文王“行善”最重要的便是使治下之民能彼此相讓,虞、芮之人不再爭(zheng) 訟。由此來看,“禮讓”是周人自太王古公亶父以來的家風。簡言之,後世習(xi) 稱的堯舜三代有著一以貫之的禮讓傳(chuan) 統。
這一精神傳(chuan) 統在記載周代後期政治實踐內(nei) 容的《春秋》中體(ti) 現得淋漓盡致。在周代禮樂(le) 文化的氛圍中,周人早期讓國的精神被春秋時期的士大夫逐漸轉變成了禮讓的德行,由此,周王興(xing) 讓,就不僅(jin) 是可為(wei) 典法的周代故事,而且是重要的人人可遵循的美德。從(cong) 《左傳(chuan) 》內(nei) 容來看,“讓”是春秋士大夫講求的美德,也是行為(wei) 合禮的重要體(ti) 現;“讓”還是以禮治國的核心內(nei) 容,是國與(yu) 國之間建立外交關(guan) 係時的重要準則。而這些都是孔子之前便建立起來的禮樂(le) 文明的內(nei) 在精神。《左傳(chuan) 》記載賢人叔向之言“卑讓,禮之宗也”,晏子言“讓,德之主”,又載“君子曰”之語“讓,禮之主”。一言以蔽之,禮讓是“明德”,“爭(zheng) 善”便是“昏德”。而推崇禮讓,不僅(jin) 是《左傳(chuan) 》之意,也是《公羊傳(chuan) 》之意,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直言“讓者《春秋》之所貴”,“讓者《春秋》之所善”,以“讓”為(wei) 孔子所作《春秋》蘊含的重要價(jia) 值觀念。
與(yu) 《左傳(chuan) 》相表裏,《國語·周語》記載叔向所述周初史佚之言:“德莫若讓”,也確證了西周悠久的讓德傳(chuan) 統。《國語·周語》又載“聖人貴讓”,認為(wei) 人性都有陵越他人之上的欲望,這便是人的爭(zheng) 心,對此不能壓製而應當以禮讓的方式來處理,否則隻會(hui) 導致更壞的後果,就國家治理而言便是上下相爭(zheng) 不和。以“貴讓”為(wei) 聖人之德,將“讓”放在了最高的位置。總之,在周代禮樂(le) 文明的背景中,尊禮就意味著必然要貴讓,是否能“讓”是判斷一個(ge) 人德行之優(you) 劣、一個(ge) 國家是否能有善治的重要標準。
作為(wei) 群經之首的《周易》也以讓為(wei) 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如《周易》六十四卦中,唯有《謙》一卦,無論卦辭或爻辭,盡屬吉利,可見《易》作者之推崇謙讓;《周易》以乾坤為(wei) 易之門,因為(wei) 天地翕辟產(chan) 生萬(wan) 物,就此來說,“天地交泰”之象是以上下下,也正是體(ti) 現了禮讓的精神。
這種禮讓的精神貫穿於(yu) 儒道二家傳(chuan) 統。而源自印度的佛教主張放下執著,保持“平等心”,以“忍辱”為(wei) 六度之一。因此,禮讓也就構成了儒釋道三家精神的內(nei) 在相融之處,是其共同的要義(yi) 。就儒家來說,孔子身處周代禮樂(le) 文明沒落時期,但他浸淫於(yu) 《詩》《書(shu) 》禮樂(le) 的五經傳(chuan) 統之中,使其能夠“集大成”式地繼承周文傳(chuan) 統。一般來說,孔子思想兼括仁、禮二維,“禮讓”是其開創的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論語·裏仁》篇記載:“子曰:能以禮讓為(wei) 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wei) 國,如禮何?”顯然,以禮讓為(wei) 國正是對此前周代政治實踐之內(nei) 在精神的繼承,禮讓而不爭(zheng) ,其本質是重義(yi) 輕利,故儒家所言政治是以禮治國,亦即是以仁義(yi) 治天下。而孔子作《春秋》,撥亂(luan) 反正,其旨意便是天下莫不亂(luan) 於(yu) 爭(zheng) 而治於(yu) 讓。於(yu) 此,可見《春秋》與(yu) 五經內(nei) 在精神之一脈相承。曆代思想家都注意到,孔子之崇讓大有取於(yu) 堯舜、周家之事。需說明的是,相對於(yu) 禮讓來說,孔子以仁釋禮,“仁”是最高的德目,是總德。因此,我們(men) 可以看到不論是孟子抑或是荀子都是重仁過於(yu) 重禮。孔門及其後學的“仁”貴於(yu) “禮”,仁高於(yu) 讓,這表現出的是孔門思想家對於(yu) 周文疲敝、禮崩樂(le) 壞的反思。雖然孔子仍重視“以禮讓為(wei) 國”這樣的政治涵義(yi) ,並未脫卻西周禮樂(le) 文明的貴讓傳(chuan) 統,但是在他這裏,以作為(wei) 理想政治觀念的仁政統攝禮治,對讓的理解必須要基於(yu) 仁義(yi) 方可。簡言之,禮讓不是不講原則、沒有立場的讓。但即使如此,讓的精神仍然貫穿於(yu) 儒家仁學的內(nei) 部,不論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的忠恕之道,都顯露著鮮明的禮讓精神,仁愛和禮讓是一體(ti) 的。
就道家來說,漢代班固《漢書(shu) ·藝文誌》已經揭示了道家思想中的禮讓精神:“道家者流,蓋出於(yu) 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麵之術也。合於(yu) 堯之克讓,《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認為(wei) 老子的貴柔守雌,崇尚不爭(zheng) ,繼承了堯舜和《周易》謙卦的精神。於(yu) 此可對儒道之同源有新的領會(hui) 。《易傳(chuan) 》說“天道虧(kui) 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而老子則說“天之道,損有餘(yu) 以補不足”。“天之道,不爭(zheng) 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是謂不爭(zheng) 之德,……是謂配天,古之極”,以謙讓不爭(zheng) 為(wei) 天道,為(wei) 德行的極致。實則就儒家而言,禮讓也是天道,《左傳(chuan) 》以禮為(wei) “天之經,地之義(yi) ,民之行”,便包含了這一層含義(yi) ;而孔子說堯“則天”而行,既然如此,堯之禪讓本身也是法則天道的體(ti) 現。總之,以不爭(zheng) 、禮讓為(wei) 天道,是儒道二家的通義(yi) 。二者的差異在於(yu) ,儒家主要落在人生、社會(hui) 、政治中說明禮讓、不爭(zheng) 的價(jia) 值,而道家對周代禮樂(le) 文明有著強烈的批判反思,認為(wei)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yi) ,失義(yi) 而後禮”,進一步從(cong) 形而上的“道法自然”層麵思考禮讓、不爭(zheng) 的精神。由此,就將“讓”視為(wei) 人生、自然、宇宙中普遍貫穿的法則,依其思路,現實社會(hui) 中的禮讓和不爭(zheng) 正是建基於(yu)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wan) 物而不爭(zheng) ”的自然法則,人的生活要以天道為(wei) 依歸,人文世界要以自然世界為(wei) 基礎,呈現出了一種整體(ti) 的世界觀、宇宙觀。
合並觀之,儒道兩(liang) 家都在繼承堯舜三代禮讓傳(chuan) 統的基礎上有所推進,前者走向內(nei) 在,以仁釋禮,道就是仁道;後者則超越而上,推天道以明人事,用天道的不爭(zheng) 來成就人事的和諧,和諧不爭(zheng) 都深植於(yu) 儒道二家的思想傳(chuan) 統中。近代以來,西強東(dong) 弱,華夏山河破碎,乃至禮樂(le) 文明也被置於(yu) 掃除的境地,然現代思想家熊十力、馮(feng) 友蘭(lan) 等人都立足世界局勢而思考華夏傳(chuan) 統的現代意義(yi) ,一致認為(wei) “禮讓”是中華文明貢獻給世界的寶貴精神財富,且可以作為(wei) 國際間交往秩序的共同準則。由今觀之,經典之為(wei) 經典,本就是人類實踐的積澱和總結,固為(wei) 後世所當遵循之常道,所以能被儒道所共遵,二家互補,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追求和平與(yu) 不爭(zheng) 的文化基因,至今依然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張小霞】朱熹哲學中的人與(yu) 宇宙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