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會(hui) 議紀要(二):【論壇一】《公羊》學研究
來源:“經學研究”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十七日丁巳
耶穌2024年6月22日
第二屆春秋學學術會(hui) 議論壇一 紀要
論壇一
-第一組-
主持人與(yu) 評議人:
主持人:郭曉東(dong)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評議人:高瑞傑(上海師範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發言人:
餘(yu) 治平(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
題目:《春秋》的“補敝起廢”——《太史公自序》“餘(yu) 聞董生曰”新解
作者認為(wei)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太史公”回答中大夫壺遂的那一段話,應該是“太史公”所謂“餘(yu) 聞董生曰”的內(nei) 容,並非太史公本人的觀點。《春秋》“新王”受命而改正朔,製正月,不再奉周之正朔,則重新建構出一個(ge) 道統。公羊學話語係統中的《春秋》絕不隻是一部史書(shu) ,而是一部闡發王道、揭櫫真理的偉(wei) 大經典,是一部不朽的義(yi) 書(shu) 。
評議:餘(yu) 老師這一篇文章在考據方麵十分精審。但有一個(ge) 疑惑,《春秋》如何能夠變成孔子範圍天地的經書(shu) ?如果《春秋》能範圍天地,那其他五經的必要性又在何處?
朱承(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題目:從(cong) 天道到教化:董仲舒的公共性思想
作者認為(wei) 董仲舒延續並發展了先秦儒家的公共致思取向,建構了以“天”“君”“禮”“教”為(wei) 核心觀念的公共性思想。在解決(jue) 公共性的治亂(luan) 問題上,教化之道優(you) 先於(yu) 政刑之具,以儒家價(jia) 值為(wei) 內(nei) 容的公共教化是將天道、君意、禮治等精神在民眾(zhong) 中推廣開來的必由之路。董仲舒的公共性思想是儒家公共性思想脈絡中的重要關(guan) 節,對於(yu) 深入理解中國政治思想文化傳(chuan) 統有著標誌性作用。
評議:朱老師這篇文章特別的清晰有條理,文章特別重視公共性的話題。但問題在於(yu) ,這個(ge) 公共性的問題在當下儒家的這種發展中是如何可能的?
張靖傑(上海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題目:寬柔與(yu) 刻削:董仲舒《春秋》決(jue) 獄的“兩(liang) 幅麵孔”
作者認為(wei) 《春秋》決(jue) 獄中,一方麵由董仲舒所提出的“本其事而原其誌”的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多偏寬宥,體(ti) 現出對於(yu) 秦政刻削的補偏救弊,以收穩定民心與(yu) 政局之效;另一方麵,由“原心定罪”衍生而來的“君親(qin) 無將”成了劉漢王朝翦滅諸侯勢力的經義(yi) 根據,服務於(yu) “封建”向“郡縣”的曆史進程。無論是寬宥亦或刻削,《春秋》決(jue) 獄始終以維護“大一統”為(wei) 目的。但在後世,董仲舒尚寬柔的《春秋》決(jue) 獄被“異化”為(wei) 酷吏舞文之具,成為(wei) 口誅筆伐的對象。
評議:張老師這篇文章視野宏大,講了經學進入到製度領域體(ti) 現了寬容和刻削兩(liang) 個(ge) 方麵。但有一個(ge) 疑問,對《春秋》決(jue) 獄的這兩(liang) 個(ge) 方麵從(cong) 親(qin) 親(qin) 和尊尊角度是不是也能理解?
王磊(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
題目:董仲舒仁學的內(nei) 在邏輯
文章觀點是董仲舒仁學的內(nei) 在邏輯以仁道政治為(wei) 核心而展開。仁為(wei) 天心,為(wei) 仁道政治確立了形而上的天道合法性根基。取仁於(yu) 天,將天道之仁下貫為(wei) 王道之仁和人性之仁,從(cong) 而確保仁道政治的現實展開。仁在愛人,由親(qin) 親(qin) 推至愛人類、愛萬(wan) 物,為(wei) 仁道政治的展開提供一種實踐路徑。禮庶於(yu) 仁,表明在仁道政治中仁乃禮之本,仁道乃是禮法施行和權變的依據。董仲舒通過對仁學的創新闡發,目的在於(yu) 建立仁道政治,從(cong) 而為(wei) 現實政治提供一種理想的政治形態。
評議:王老師這篇文章充分體(ti) 現了其哲學素養(yang) ,帶有濃濃的一種宋明理學的色彩。然有兩(liang) 個(ge) 問題,第一在天為(wei) 天之仁,在人為(wei) 人之仁這個(ge) 說法跟理一分殊是否有區別?第二,普遍人性和政治德性是什麽(me) 關(guan) 係?
蔣爽(遼寧大學哲學院講師)
題目:何以為(wei) 聖?——《公羊傳(chuan) 》中的孔子形象探析
《公羊傳(chuan) 》塑造的孔子是和曆史相互作用,互相成就的聖人。《公羊傳(chuan) 》中的聖人之智體(ti) 現為(wei) 對當下周文之弊的把握和據此建立《春秋》新製的洞察前瞻,而聖人之德體(ti) 現為(wei) 對同時代人造成的“三月不違”“齊人歸田”的服膺認可,乃至跨越時空直至漢代仍在經傳(chuan) 詮釋中體(ti) 現出的“素王”“受命”認同。《公羊傳(chuan) 》中的聖人孔子形象不是人倫(lun) 日用之間的個(ge) 體(ti) 性存在,而是在政教變革之際推動曆史,又被曆史承認的整體(ti) 性符號。
評議:蔣老師這篇文章十分精彩,認為(wei) 孔子形象在《公羊傳(chuan) 》裏麵不斷闡釋,但孔子本人沒有這樣的意識,天命是後置的。那麽(me) 問題在於(yu) ,若董仲舒可以後置孔子,我可不可以這樣後置孔子?
李潔(漢江師範學院文學院講師)
題目:論公羊學中所蘊含的實踐意義(yi) 上的“仁”——兼談“人我之分”與(yu) “書(shu) 重”的意義(yi)
文章對“仁”的概念進行了細致的梳理,認為(wei) 董仲舒的“仁”是愛人,“義(yi) ”是愛己。廣義(yi) 而言,仁和義(yi) 皆屬於(yu) 仁。故而,仁之中有一個(ge) 人我之分。作者認為(wei) 在《公羊傳(chuan) 》體(ti) 係中亦存在一個(ge) “人我之分”的獨特視角,而通過“書(shu) 重”原則體(ti) 現。另外,《公羊傳(chuan) 》“書(shu) 重”原則所內(nei) 含的“諱”又提示“正己”“愛人”都須“自得”。以上諸元素共同組成了一個(ge) 能夠以立體(ti) 形式呈現的“仁”的實踐,是《論語》中有關(guan) “仁”的敘述的重要補充。
評議:李老師這篇文章講了很多問題,特別宏大。但有兩(liang) 個(ge) 問題,文章認為(wei) 愛我就是正我,就是貴己,這不僅(jin) 有仁,還有義(yi) 。若僅(jin) 是從(cong) 廣義(yi) 上說義(yi) 屬於(yu) 仁,這樣解釋不是太具有說服力。另外一個(ge) ,“書(shu) 重”的書(shu) 法在體(ti) 現人我關(guan) 係上似乎並不明顯。
-第二組-
主持人與(yu) 評議人:
主持人:餘(yu) 治平(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
評議人:張靖傑(上海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發言人:
郭曉東(dong)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題目:董仲舒與(yu) 何休對《春秋》“元年春王正月”的詮釋
對於(yu) 《春秋》開篇之六字以及《公羊傳(chuan) 》的詮釋,從(cong) 漢代開始便被學者們(men) 總結為(wei) 一種“五始”學說,並以之作為(wei) 《公羊》學理論體(ti) 係的基本出發點之一。對“元年春王正月”及《公羊》傳(chuan) 文的詮釋,最為(wei) 係統的莫過於(yu) 東(dong) 漢何休的《公羊解詁》。不過,早在西漢的董仲舒那裏,也有諸多深入的討論,並成為(wei) 董仲舒《春秋》學極為(wei) 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鑒於(yu) 何休對“五始”學說論述之係統性與(yu) 完整性,我們(men) 不妨以何休說為(wei) 參照係,並以之對照董仲舒的論述,從(cong) 而通過比較董、何對“元年春王正月”詮釋之異同,以考察董仲舒與(yu) 何休詮釋《春秋》的旨趣與(yu) 特色。
評議:郭老師認為(wei) “元”在董仲舒那裏不是元氣的含義(yi) ,但就像郭老師提到過“天”可以有兩(liang) 種含義(yi) ,那麽(me) 我們(men) 可不可以認為(wei) 在董仲舒那裏“元”其實也有不同含義(yi) ?
王江武(上海師範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題目:《公羊傳(chuan) 》“文王之戰”的義(yi) 理邏輯
《公羊傳(chuan) 》對宋襄公的評價(jia) 與(yu) 《穀梁傳(chuan) 》《左氏傳(chuan) 》的評價(jia) 勢如冰炭。其背後的義(yi) 理脈絡值得深思。或以為(wei) 《公羊傳(chuan) 》推崇理想,而《穀梁傳(chuan) 》注重現實。實則可以進一步探求,《公羊傳(chuan) 》推崇的是什麽(me) 樣的理想,以至於(yu) 會(hui) 立足於(yu) 與(yu) 現實的社會(hui) 生活經驗截然對反的立場。公羊學不否定霸道,所否定、痛恨的是為(wei) 求自保而致的富國強兵,以及相應的暴政,以及由暴政而致的無窮無盡的兼並與(yu) 沒有底線的征伐屠戮。《公羊傳(chuan) 》對宋襄公“文王之戰”之定評,毋寧是對王道理想下征伐之道的期許。
評議:王老師的文章是對《公羊》立場非常嚴(yan) 正的一個(ge) 堅守。但何休將宋襄公泓之戰和文王伐崇類比,有一個(ge) 細微的差別,宋襄公是大敗,而文王則是退兵修教化。這兩(liang) 者之間在義(yi) 理上是否有所不同?
王光輝(山東(dong) 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
題目:論康有為(wei) 的“《春秋》改製,即立憲法”說
康有為(wei) 認為(wei) 《春秋》“辨名正分”與(yu) 近代憲法確立的“國家分子對於(yu) 國家之權利義(yi) 務”一致。正是在此種意義(yi) 上,他提出“《春秋》為(wei) 憲法”一說,將古老的政治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政治觀念對接,並把召開國會(hui) ,製定憲法看作是挽救危亡的重要途經。
評議:王老師的文章探討了改製和立憲在康有為(wei) 思想當中的展開。但這裏其實對於(yu) 名有一個(ge) 問題,就是名有權利和義(yi) 務兩(liang) 個(ge) 麵向。文章特別提到了限製權利的問題,但是康有為(wei) 對於(yu) 正名的討論有沒有偏向於(yu) 就是我可以去做什麽(me) 呢?
郜喆(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講師)
題目:“九世異辭”——論廖平對《公羊》三世說的改造與(yu) 重構
廖平針對《公羊傳(chuan) 》中的“三世異辭”,提出獨特的解讀與(yu) 重構,挑戰了何休的解釋框架。他通過《穀梁傳(chuan) 》和《論語》構建新的三世體(ti) 係,強調從(cong) “隱桓”至“定哀”的時間序列,及由遠及近的變化,進而發展出“九世異辭”概念。廖平的解讀旨在揭示《春秋》中蘊含的“用夏變夷”與(yu) “撥亂(luan) 反正”雙重主題,兩(liang) 者交織於(yu) 《春秋》的立法精神中,旨在展現孔子理想中的“尊讓禮樂(le) 之天下”,以及對治亂(luan) 循環的深刻洞察。
評議:關(guan) 於(yu) 這篇文章有一個(ge) 疑問,即是廖平是想用九世去取代公羊家的三世,還是附麗(li) 在三世之上?廖平還是用傳(chuan) 統的那套話語,應該是有意想附麗(li) 在三世之說上。但這裏有一個(ge) 問題,就是又用了這樣一套所傳(chuan) 聞、所聞和所見的話語,那原來的含義(yi) 還有嗎?
宮誌翀(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講師)
題目:“經史”與(yu) “天人”:康有為(wei) 三世說的支點
康有為(wei) 他們(men) 那一代人,他們(men) 既把握了現代的特征,又不須準確、如實的把握。以康有為(wei) 為(wei) 例,無論經史問題,還是天人問題,他都是在中國的秩序結構和觀念體(ti) 係中把握和消化現代,從(cong) 而創造出一個(ge) 從(cong) 中國文明傳(chuan) 統中生長出的現代。他們(men) 在開端處的回答是理論性的原型,有待後續曆史將其展開。他們(men) 深知隻有完成古今之變,才能延續中國文明,保持更長時段下的古今一貫。
評議:宮老師的文章特別提到大同,作為(wei) 一個(ge) 麵向未來的對象,其中有一點,就是對於(yu) 從(cong) 特殊當中開出普遍,從(cong) 傳(chuan) 統當中去開出現代的這樣一個(ge) 意義(yi) 。但問題是,從(cong) 普遍或者現代中開出的,是不是一種比較過於(yu) 理想的一個(ge) 狀態?
於(yu) 超藝(清華大學國學院博士後)
題目:天人相與(yu) 之際:董仲舒、何休災異說之異同
在《公羊》家看來,《春秋》記災異,並不是對這些天象的簡單記錄,而是推求其原因、目的指向人事,即所謂“天人相與(yu) 之際”。董仲舒與(yu) 何休之論《春秋》,皆十分關(guan) 注災異問題,董仲舒、何休對災異的解讀亦有著共同的宗旨,不過,從(cong) 另一方麵來說,二者在具體(ti) 的論述上又頗有分歧。因此,比較董仲舒與(yu) 何休對災異問題的論述,對於(yu) 我們(men) 深入理解《公羊》學之天人關(guan) 係,以及董仲舒與(yu) 何休對《公羊》詮釋之旨趣,或有所裨益。
評議:這篇文章對於(yu) 董、何二人的災異說梳理的是比較細致的。但有兩(liang) 個(ge) 問題,一是我們(men) 有沒有必要進一步去區分《公羊傳(chuan) 》和何休的災異說?二是何休與(yu) 董仲舒皆是重異不重災,但是異在他們(men) 那裏的作用是不是一樣?
-第三組-
主持人與(yu) 評議人:
主持人:黃覺弘(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獻學研究所教授)
評議人:陳峴(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副教授)
發言人:
羅軍(jun) 鳳(西安交通大學中文係教授)
題目:論晚清揚州學者的公羊學
本文所論晚清揚州學者,以占籍揚州的學者而言。揚州學者肆力於(yu) 公羊學的研究,以淩曙為(wei) 開端,以陳立為(wei) 集大成,其時間在嘉慶至同治年間。揚州籍學者將公羊學當作揚州本有的文化傳(chuan) 統加以發闡光揚,並以接續《公羊》絕學自任。揚州學者的公羊學,係乾嘉之後,乾嘉學者將漢學方法引申入公羊學研究,保存了經學的傳(chuan) 承命脈,並為(wei) 公羊學開創生機。
評議:羅老師的文章講了揚州地區的公羊學,這是很受啓發的一個(ge) 研究。那麽(me) 想要向羅老師請教一個(ge) 問題,就是三傳(chuan) 在這個(ge) 過程中有沒有相互之間的一個(ge) 交互性?
黃鳴(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題目:《春秋》學與(yu) 漢武帝時代的戰爭(zheng)
本文探討了漢代儒家學者,尤其是以董仲舒為(wei) 代表的《春秋》學學者對於(yu) 漢武帝時代的戰爭(zheng) 所持的態度,以及相應的《春秋》學觀念是否對漢武帝的戰爭(zheng) 觀念具有影響,並由此一隅來觀察漢武帝時代儒家學者的真實處境,探究傳(chuan) 統說法中所謂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曆史麵貌。
評議:黃鳴老師文章的選題非常有趣,文章落腳到一個(ge) 很重要的一個(ge) 點,那就是說儒學跟漢武帝之間的關(guan) 係。但有一個(ge) 問題,在文章中,關(guan) 於(yu) 漢武帝和《春秋》的聯係似乎並不密切。
代春敏(衡水學院董仲舒研究院副教授)
題目:從(cong) “春秋學”視域再評孔子對“初稅畝(mu) ”的態度——以《公羊傳(chuan) •宣公十五年》為(wei) 中心
“初稅畝(mu) ”是中國曆史上一次重要的田稅製度改革,學界大多從(cong) 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角度給予分析和判斷,卻很少有學者從(cong) “春秋學”視野關(guan) 注孔子的態度並進行評判。孔子對此的譏貶態度不隻是為(wei) 維護周禮,經深入探究,可知:一方麵,“初稅畝(mu) ”是應勢而生的一項革新,它的目的不是為(wei) 保障民生,也沒有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土地買(mai) 賣和兼並問題,所以,很難說是曆史的進步;另一方麵,孔子“擇善而從(cong) ”的曆史觀和變革精神,體(ti) 現了他對信仰的堅守和追求,也是《春秋》欲返王道之根本的垂範和法則。
評議:代老師的文章對《公羊傳(chuan) 》“初稅畝(mu) ”這一經文的梳理,是很清晰的。但是關(guan) 於(yu) 井田製曆來有很多的爭(zheng) 議,那麽(me) 想請教的一個(ge) 問題是,代老師對井田製1/10的說法如何理解?
陳姿樺(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後)
題目:論孔廣森對“孔子製作”的理解
孔廣森於(yu) 乾隆四十八年完成清代第一部公羊學專(zhuan) 門著作《春秋公羊經傳(chuan) 通義(yi) 》,但其《春秋》學常被批評為(wei) 不守公羊家法。孔廣森新立“三科九旨”、擯棄“王魯”說,源於(yu) 其對“孔子製作”的特殊理解。在孔廣森看來,孔子作《春秋》絕非素王改製立法,而是在亂(luan) 世中保存先王治天下之大法,以俟後王用之以治世。
評議:這篇文章從(cong) 總體(ti) 而言,對孔廣森關(guan) 於(yu) 孔子製作的理解的梳理是非常到位的。對於(yu) 西狩獲麟,究竟它屬於(yu) 災異,還是祥瑞,是完全不同的理解思路。作者抓住了這一點,就是“麟”和“獲麟”之間它本身是有區別的。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