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勤福、劉豐等 著《中華傳統禮製的理論》出版暨前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4-06-10 15:05:53
標簽:

湯勤福、劉豐(feng) 等 著《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理論》出版暨前言

 

 

 

書(shu) 名:《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理論》

作者:湯勤福、劉豐(feng) 等

出版社: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4月

 

前  言

 

沒有學術理論作基礎的學術研究味同嚼蠟,沒有學術研究作鋪墊的學術理論則是空中樓閣。學術理論與(yu) 學術研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是眾(zhong) 所周知的道理,也是學術研究的基本規律。

 

然而具體(ti) 到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研究上,長期以來呈現出“學術研究”興(xing) 盛,“學術理論”蒼白——研究專(zhuan) 著數以百計,相關(guan) 論文難以統計,而有關(guan) 禮製研究的理論著述極其缺乏。這不能不說是種極為(wei) 奇特的學術現象。

 

事情緣起於(yu) 2012年,當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招標題目中列有“中華傳(chuan) 統禮製變遷及其現代價(jia) 值”一目,由於(yu) 我的《宋史禮誌辨證》一書(shu) 已經出版,學校有關(guan) 領導希望我申報。其實我興(xing) 趣並不在此,而是另有所屬,然反複推辭無果,隻得應允嚐試一下。在對自己電腦中存放的相關(guan) 資料進行整理後,填寫(xie) 表格時卻驚詫地發現,有關(guan) 中華傳(chuan) 統禮製(包括經學)的著述、論文汗牛充棟,而研究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理論或稱禮學理論的專(zhuan) 著則付之闕如,甚至連像樣的禮學理論的論文都寥寥無幾。這種對禮學理論“集體(ti) 無意識”的冷漠實在匪夷所思,也深深地觸動了我的神經:在經學、禮製研究已經取得相當成就之時,理應從(cong) 理論高度加以總結,以利相關(guan) 研究繼續深入進行,然泱泱中華竟然沒有學者專(zhuan) 門關(guan) 注這個(ge) 非常重要的理論問題!比如,禮、禮俗、禮儀(yi) 、禮義(yi) 、禮製等概念如何界定?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演化究竟分為(wei) 幾個(ge) 曆史階段,各階段有什麽(me) 特點?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發展動力何在?禮製的變遷與(yu) 社會(hui) 發展的關(guan) 係如何?中華傳(chuan) 統禮製在中華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何在?禮學發展與(yu) 禮學思想之間的關(guan) 係如何?中華傳(chuan) 統禮製能否適應現代社會(hui) ,如何為(wei) 現代社會(hui) 服務?新時期的禮製如何創建?等等。

 

理論上的空白自然需要通過努力來加以填補,但當時限於(yu) 申報課題的名稱而難以展開,因此我在論證課題時著重對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發展的階段進行區分,提出中華禮製發展四時期論,並做了一些論證,粗淺地勾勒出中華傳(chuan) 統禮製變遷的基本過程,同時對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價(jia) 值及部分理論做了一些思考。在京西賓館答辯時,專(zhuan) 家組對關(guan) 於(yu) 中華禮製發展階段的論述予以肯定和鼓勵,指出發掘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現代價(jia) 值是課題的生命線,希望我能在價(jia) 值與(yu) 理論方麵下點功夫。項目申請僥(jiao) 幸獲得成功,其實對我的壓力反而更加大了,因為(wei) 我畢竟沒有全麵研究過曆代禮製,更沒有涉及過其現代價(jia) 值和禮學理論。由此,我對課題結構進行調整,加重了相關(guan) 理論研究的內(nei) 容,並在肇慶學院召開的課題組首次會(hui) 議上,把自己的一些構想與(yu) 課題組成員做了深入交流,在吸取大家意見的基礎上,又對整體(ti) 結構加以調整與(yu) 補充,初步形成了研究框架。這一框架大大加重了現代價(jia) 值部分和某些禮學理論的分量。經過商量,確定主要由我執筆撰寫(xie) 。

 

實際上,框架的構思僅(jin) 是粗線條勾勒而已,其後的研究中遇到的困難遠遠比想象的要大得多。由於(yu) 前無借鑒,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理論框架如何確定?理論的概括必須基於(yu) 紮實的禮製研究之上,依稀在腦海中形成的某些“理論”能否經得起考驗?對這些問題,我確實心中沒底。當然事已至此,也隻能抓緊閱讀基礎典籍及許多專(zhuan) 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不斷思考,陸續推進。其實在閱讀大量典籍與(yu) 成果後,我又研究了一些具體(ti) 問題,發現原來框架仍然有許多疏漏,需要做補充與(yu) 修改,而相關(guan) 理論問題還需要更深入思考,因此在最初的提綱上進一步增加了部分研究內(nei) 容。經過五年多的努力,2018年形成結項成果五個(ge) 部分,前四部分是對中華傳(chuan) 統禮製變遷問題的係統研究,第五部分是研究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現代價(jia) 值,其中包含一些禮學理論的內(nei) 容。最終成果的前四部分便是由中華書(shu) 局出版的四卷本《中華禮製變遷史》。然而現代價(jia) 值與(yu) 禮學理論部分確實相對薄弱,僅(jin) 是這本書(shu) 的雛形。之後,我又花了很多時間對這部分內(nei) 容做了全麵修訂與(yu) 大幅充實,最終形成目前這部不算成熟的書(shu) 稿。

 

稍有學術史知識者都會(hui) 知道,曆史學科(或某一研究側(ce) 麵)的發展除學者本身之外,還取決(jue) 於(yu) 兩(liang) 個(ge) 重要因素:一是新材料的發現,一是新理論的產(chan) 生。就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研究而言,盡管已經發現了一些新材料,如包山、望山、東(dong) 陵天星觀、秦家咀等地的楚簡,西北漢簡,上博、清華整理出來的簡牘,以及海昏侯墓簡等,都含有少量禮製內(nei) 容,但畢竟數量有限,傳(chuan) 統禮製研究難以出現像發現敦煌文獻那樣獲得整體(ti) 突破與(yu) 重大進展的可能。麵對這種情況,傳(chuan) 統禮製研究隻能加強內(nei) 功——在理論探索上下苦功了。這便是我們(men) 力圖從(cong) 禮學理論上進行探索的重要動力。

 

眾(zhong) 所周知,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禮是範圍極廣的一種文化現象,涵蓋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曆史、思想、學術等諸多領域。有學者曾指出:“所謂‘禮',是以禮治為(wei) 核心,由禮儀(yi) 、禮製、禮器、禮樂(le) 、禮教、禮學等諸方麵的內(nei) 容融匯而成的一個(ge) 文化叢(cong) 體(ti) 。”盡管學界對此有不同見解,但大家都承認禮包含的內(nei) 容是很廣的,不僅(jin) 僅(jin) 是指具體(ti) 的禮儀(yi) 製度或具體(ti) 儀(yi) 節。實際上,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就對禮的內(nei) 涵進行過區分。例如,春秋時期就有人認識到禮和儀(yi) 的區別,《左傳(chuan) 》昭公五年載:“(魯昭)公如晉,自郊勞至於(yu) 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於(yu) 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wei) ?自郊勞至於(yu) 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yi) 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顯然女叔齊區分出禮義(yi) 與(yu) 禮儀(yi) ,將守國、行令與(yu) 保民作為(wei) 比具體(ti) 儀(yi) 節更為(wei) 重要的禮義(yi) 。《禮記》也明確說“禮之所尊,尊其義(yi) 也”,這說明當時已經認識到禮有儀(yi) 和義(yi) 兩(liang) 個(ge) 不同的層次,其中禮義(yi) 更為(wei) 重要。從(cong) 禮儀(yi) 的具象中探討其背後蘊含著的禮義(yi) ,當然是禮學理論研究的重要內(nei) 容。因為(wei) 就某一具體(ti) 的禮儀(yi) 形式(儀(yi) 節)來說,它在發展過程中會(hui) 出現很大變化,想揭示其變化的動因和變遷規律,就首先要真正了解該禮儀(yi) 所包含的“禮義(yi) ”(也有學者稱為(wei) “禮意”)的變化,否則就如《禮記》所說的那樣:“禮之所尊,尊其義(yi) 也。失其義(yi) ,陳其數,祝、史之事也。故其數可陳也,其義(yi) 難知也。”即不了解具體(ti) 禮儀(yi) 中包含的禮義(yi) ,僅(jin) 僅(jin) 按葫蘆畫瓢,那是祝史按部就班做的事情——如同小和尚念經那樣不解其意。因而我們(men) 所做的工作便是要從(cong) 具體(ti) 的禮儀(yi) 中發掘蘊含著的傳(chuan) 統禮製之“義(yi) ”,進一步探尋其變化的規律,從(cong) 而加深對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理解,探索創建中華禮製研究的新途徑。

 

在我們(men) 看來,禮是人與(yu) 人(或集團、國家)各種交往的規範與(yu) 準則,禮製便是由權力機構頒布的有關(guan) 各種交往的規範與(yu) 準則。曆來研究者按照王朝興(xing) 亡線索來研討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變遷,分為(wei) 先秦至明清六大塊。我們(men) 認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禮製變遷誠然與(yu) 王朝興(xing) 亡有一定關(guan) 係,但禮製演化有著自己的規律,不能全然等同於(yu) 王朝興(xing) 亡。基於(yu) 此,我們(men) 提出了中華傳(chuan) 統禮製變遷的四大時期,每個(ge) 時期還可分若幹階段。四大時期分別為(wei) :前禮製時期(海岱大汶口—龍山文化之前)→王國禮製時期(海岱大汶口—龍山文化為(wei) 代表)→王權禮製時期(夏商周到戰國)→集權禮製時期(秦統一之後)。

 

前禮製時期是隨著人類交往的出現而產(chan) 生的,最初它隻是自發的、約定俗成的習(xi) 慣或習(xi) 俗,無須由“權威機構”認定和頒布。從(cong) “禮”的角度來說,這些習(xi) 慣或習(xi) 俗是一種“禮俗”,它不是“製度”。王國禮製出現在有較大族群活動的時期。他們(men) 各自為(wei) 政,類如邦國,各族群有自己特定的比較嚴(yan) 格和統一的禮儀(yi) 規範。族群之間的禮製可能並不統一,有所異同,但隨著相互之間的交往而互相影響並逐漸完善。王權禮製時期與(yu) 前兩(liang) 個(ge) 時期一樣,都是基於(yu) 相對落後的農(nong) 業(ye) 經濟之上的。夏商兩(liang) 朝是王權禮製初步形成與(yu) 發展階段,西周是王權禮製鼎盛階段,其成熟形態是由周王室中央製定的禮製體(ti) 係——周禮。周禮基於(yu) 分封製、宗法製基礎之上,強調親(qin) 親(qin) 尊尊,各諸侯國在行用周禮的基礎上,可根據自己國內(nei) 情況做少量調整。春秋時期王室衰弱,諸侯爭(zheng) 霸,各諸侯國行用周禮也發生了相應變化,僭越情況不斷發生,王權禮製衰弱,並朝著集權方向發展。戰國時期是王權禮製衰變階段,周禮難以為(wei) 繼,集權禮製因素進一步發展壯大。集權禮製時期是從(cong) 秦統一天下開始的。集權禮製成熟的形態是五禮製度,它適合於(yu) 較為(wei) 發達的農(nong) 業(ye) 經濟社會(hui) 。集權禮製以儒家思想作為(wei) 思想指導,封建專(zhuan) 製主義(yi) 政體(ti) 是其政治基礎,以大一統為(wei) 其目的。集權禮製時期又可細分為(wei) :秦漢是集權禮製初步形成時期,並向五禮製度演化;兩(liang) 晉南北朝是集權禮製完全形成時期,它吸收了諸多少數民族禮製因素;唐宋是集權禮製高度發達時期,規模大、有完整體(ti) 係的禮典陸續修成,諸種禮儀(yi) 形式紛繁複雜,同時隨著禮製下移,國家通過士人撰寫(xie) 的鄉(xiang) 約、族規、家禮等私修禮書(shu) 來控製基層百姓;元明清到近代則是集權禮製逐漸走向衰亡時期,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而來的西方思想文化,對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產(chan) 生了巨大的衝(chong) 擊,中華傳(chuan) 統禮製進入一個(ge) 演化、轉折的關(guan) 鍵時期。

 

就研究內(nei) 容來說,我們(men) 對前禮製時期、王國禮製時期和王權禮製時期做了研討,並著重闡述集權禮製時期的各項禮儀(yi) 變化體(ti) 現出來的“禮義(yi) ”。因為(wei) 集權禮製時期更貼近我們(men) 生活的時代,而且許多禮儀(yi) 形式至今仍存在於(yu) 日常生活之中。真正弄清其變遷“原理”,無疑對我們(men) 創建新時期禮儀(yi) 有著重要的參考價(jia) 值。

 

其實,古代學者之所以執著地研究禮儀(yi) 背後之“禮義(yi) ”,是為(wei) 實現所謂的“大同世界”提供思想資源。古人確實不了解從(cong) 物質形式上說是禮儀(yi) ,從(cong) 精神內(nei) 容上說是禮義(yi) ,但他們(men) 孜孜不倦地解讀或歸納的“禮義(yi) ”,表現出對良善的人倫(lun) 道德的追求、對善政仁政的向往和建立和諧社會(hui) 的祈盼。由此而言,中華傳(chuan) 統禮製具有講求踐履、追求美政良俗、與(yu) 時俱進的特點,這也促使禮製不斷變革與(yu) 發展。當然,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產(chan) 生重大變革是需要有特定的曆史條件的,在中國封建社會(hui) 中,帝王的意誌支持、禮學理論的發展和國內(nei) 外政治局勢穩定,三者缺一不可。需要強調的是,集權禮製長期依附於(yu) 專(zhuan) 製政治體(ti) 製,必然帶有種種封建之質核;它適應於(yu) 較為(wei) 發達的小農(nong) 經濟社會(hui) ,卻與(yu) 當今工業(ye) 化社會(hui) 扞格不入;它以儒家思想為(wei) 基礎,強調封建等級,因而與(yu) 當代社會(hui) 提倡的平等、自由、民主等現代要素難以契合。因此,它需要脫胎換骨,需要進行現代性的轉換,才能真正在新時期發揮作用。時代變遷,當今中國已經進入工業(ye) 化、信息化的軌道,過時的封建專(zhuan) 製思想已被國人唾棄,故而無論是禮儀(yi) 形式還是禮義(yi) 內(nei) 涵都必須產(chan) 生徹底變革,死抱著所謂的“傳(chuan) 統”不放,其實就是食古不化,難以真正發揮傳(chuan) 統禮製給予當今社會(hui) 的借鑒作用。

 

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發展過程中,曾受到過許多不同文化的衝(chong) 擊,它也在不斷吸收與(yu) 融合其他文化的過程中成長與(yu) 壯大起來。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中,我們(men) 沒有必要悲觀與(yu) 糾結,而應將中華傳(chuan) 統禮製做現代性轉換,真正衝(chong) 破封建專(zhuan) 製製度的樊籬,打破貴賤等級的約束,在揚棄過程中吸納其尊重人格平等、對個(ge) 人道德升華的內(nei) 在價(jia) 值,發掘它對建設和諧社會(hui) 秩序和安寧環境的功效,使其能為(wei) 中華民族自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做出新的貢獻。

 

中華傳(chuan) 統禮製之所以能夠延續數千年而沒有退出曆史舞台,是因為(wei) 它具有六大特性:曆史傳(chuan) 承性奠定其作為(wei) 民族文化的地位;民族認同性與(yu) 地域普遍性證明它植根和流傳(chuan) 於(yu) 中華大地之上的合理性,是反對民族分裂主義(yi) 的曆史依據和思想武器;體(ti) 係開放性和異質包容性決(jue) 定它能夠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繼續生存並發展;道德實踐性則是喚醒國人禮義(yi) 之心的精神動力。因此中華傳(chuan) 統禮製許多具體(ti) 的禮儀(yi) 或許早已過時,但其禮義(yi) 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我們(men) 要吸取清政府閉關(guan) 鎖國、排斥異己、將自己孤立於(yu) 世界發展潮流之外而最終受辱的前車之鑒,也要警惕和反對割裂文化傳(chuan) 統,拋棄中華文明,主張全盤西化的傾(qing) 向。我們(men) 應當仔細剝離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封建質核,取其精義(yi) ,賦予現代性意義(yi) ,從(cong) 而使其鳳凰涅槃,為(wei) 當今社會(hui) 服務,為(wei) 構建新時期禮儀(yi) 體(ti) 係效力。

 

當然,就禮學理論而言,中華傳(chuan) 統禮製可以發掘的內(nei) 容極其豐(feng) 富,僅(jin) 憑一部著作是無法對其做出全麵、完美的研究的。因而我們(men) 嚐試抓住一些最為(wei) 關(guan) 鍵的問題加以研討,力求通過翔實的史料輔予印證,從(cong) 理論層麵歸納出中華傳(chuan) 統禮製演化的規律、特點、意義(yi) 和價(jia) 值,以便通過對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爬疏、借鑒,從(cong) 而清醒地認識到隻有將中華傳(chuan) 統禮製進行現代性的轉換,才能使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當然,盡管我們(men) 做出了努力,取得了點滴成果,但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因為(wei) 對禮學理論的研究可以構建不同理論框架,選擇更多研討的方麵,更深入地討論具體(ti) 的理論問題。因此這本小書(shu) 隻是拋磚引玉,為(wei) 學界日後進一步研討作參考,也盼望得到學界的批評指正。期冀有更多的學者參與(yu) 到禮學理論研究之中,盡快改變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研究中具體(ti) 問題研究強、理論研究弱的窘狀。

 

內(nei) 容簡介

 

學術理論與(yu) 學術研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近幾十年來,學界對中國傳(chuan) 統禮製發展過程的曆史論述已取得豐(feng) 碩成果,諸多禮製事件、類型、議題的具體(ti) 麵貌日漸清晰,而對傳(chuan) 統禮製基本理論的研究還稍顯薄弱。比如,禮、禮俗、禮儀(yi) 、禮義(yi) 、禮製等概念如何界定?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演化究竟分為(wei) 幾個(ge) 曆史階段,各階段有什麽(me) 特點?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發展動力何在?禮製的變遷與(yu) 社會(hui) 發展的關(guan) 係如何?中華傳(chuan) 統禮製在中華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何在?禮學發展與(yu) 禮學思想之間的關(guan) 係如何?中華傳(chuan) 統禮製能否適應現代社會(hui) ,又如何為(wei) 現代社會(hui) 服務?新時期的禮製如何創建?這些問題仍待學者深入探索。

 

本書(shu) 聚焦於(yu) 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變遷、價(jia) 值、功能與(yu) 轉化等領域,提出禮製變遷四分期,禮數與(yu) 禮義(yi) 之矛盾運動為(wei) 禮製變遷的內(nei) 在動力,中華禮製具有六大特性,禮製具有重要的政治、社會(hui) 和經濟功能,傳(chuan) 統禮製應在重建禮義(yi) 之邦過程中實現現代性轉化等諸多論點,可作為(wei) 學界在此領域進一步研討的參考。本書(shu) 是湯勤福教授擔任首席專(zhuan) 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禮製變遷及其現代價(jia) 值研究”的成果之一,是湯勤福教授擔任總主編的四卷本《中華禮製變遷史》的姊妹篇。

 

作者簡介

 

湯勤福,曆史學博士,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大學講座教授,曾兼山西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華朱子學會(hui) 理事、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hui) 名譽副會(hui) 長。1991年代表國家參加“國際中國哲學學會(hui) 第七屆年會(hui) ”(德國慕尼黑),應邀赴加拿大拉瓦爾大學講學。論著有《宋史禮誌辨證》《朱熹的史學思想》《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等13種,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英文版)、《中國史研究》、《中國哲學》、《文史》、《中華文史論叢(cong)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論文近200篇,結集為(wei) 《半甲集》《華發集》。總主編《中華禮製變遷史》(四卷本),主編或參編著作、辭書(shu) 20餘(yu) 種,點校古籍20餘(yu) 種。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禮製變遷及其現代價(jia) 值研究”及多項國家社科基金與(yu) 省部級項目。

 

劉豐(feng) ,1972年出生,陝西榆林人。曾在西北大學、南開大學求學,獲曆史學博士學位,並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cong) 事中國哲學史的博士後研究。現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秘書(shu) 長。主要從(cong) 事儒家哲學史和禮學思想史的研究。出版專(zhuan) 著《經典與(yu) 意義(yi) :禮與(yu) 早期儒學的衍變》《北宋禮學研究》《先秦禮學思想與(yu) 社會(hui) 的整合》,譯著《早期中國的食物、祭祀和聖賢》,發表論文50餘(yu) 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曆史發展和內(nei) 在機理研究”,參與(yu) 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

 

目錄

 

第一章 中華傳(chuan) 統禮製變遷論(1)

第一節 中華傳(chuan) 統禮製變遷的階段(1)

第二節 中華傳(chuan) 統禮製變遷的內(nei) 在動力(65)

第三節 中華傳(chuan) 統禮製變革的基本原則與(yu) 踐履特征(79)

第四節 中華傳(chuan) 統禮製變遷的客觀條件(93)

 

第二章 中華傳(chuan) 統禮製價(jia) 值論(131)

第一節 三禮原典的價(jia) 值(132)

第二節 國家禮典與(yu) 社會(hui) 穩定(152)

第三節 民間禮俗與(yu) 私修禮文(173)

第四節 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主要特性及曆史價(jia) 值(199)

 

第三章 中華傳(chuan) 統禮製功能論(227)

第一節 多元世界與(yu) 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位置(227)

第二節 禮俗、禮製之功能異同(232)

第三節 鄰裏關(guan) 係與(yu) 中華傳(chuan) 統禮製(252)

第四節 社會(hui) 經濟發展與(yu) 禮製建設(275)

 

第四章 重建禮義(yi) 之邦的轉化論(299)

第一節 人神之際:神性與(yu) 理性的角逐(299)

第二節 正視現實:禮義(yi) 之邦遭遇禮儀(yi) 缺失(345)

第三節 現代性轉換:中華傳(chuan) 統禮製的鳳凰涅槃(361)

第四節 注重實踐:從(cong) “禦民以禮”到“以禮聚民”(401)

 

參考文獻(426)

後記(456)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