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根友:《從(cong) 經學解釋學到經典解釋學——戴震的經學解釋學及其活化》
來源:”陝師哲學“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初二日癸酉
耶穌2024年5月9日
2024年5月5日19:10,哲學學院喜迎校慶80周年係列名家講座“從(cong) 經學解釋學到經典解釋學:戴震的經學解釋學及其活化”於(yu) 文瀾樓哲學學院會(hui) 議室順利舉(ju) 辦。本期講座由武漢大學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主講,陝西師大哲學學院副院長李敬峰教授主持,西安交通大學哲學係教授常新教授、陝西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江求流副教授與(yu) 談。來自陝西師大哲學學院的王文琦副教授、閆雷雷老師以及碩博研究生、本科生數十人共同參與(yu) 了講座。
論壇伊始,李敬峰教授由研學從(cong) 教經曆、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方麵對吳根友教授的情況進行了簡要介紹。隨後,吳根友教授正式開始了本次講座的內(nei) 容。
吳根友教授本次講座的論題是在古典解釋學循環的意義(yi) 上展開對戴震的經學解釋學循環的研究。通過對戴震經學解釋學原則的歸納與(yu) 研究,將其經學解釋學向經典解釋學,進而向文本解釋學的方向加以轉化,進而將西方的哲學解釋學與(yu) 中國本土的解釋學思想資源結合起來,逐步形成現漢語的經典解釋學與(yu) 文本解釋學。本次講座圍繞“解釋學與(yu) 解釋學的循環”、“戴震經學解釋學到三個(ge) 基本原則與(yu) 理想性目標”、“從(cong) 經學解釋學到經典解釋學”、“戴震經學解釋學的內(nei) 在限製”四個(ge) 方麵展開。
講座的第一部分,吳教授首先對“解釋學”進行釋義(yi) 並介紹“解釋學循環”的三個(ge) 階段。他指出,解釋學(Hermeneutik)本是一門研究理解和解釋的學科,早期主要是一種神學解釋學,可視之為(wei) 一種“《聖經》的技術學”;經19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與(yu) 狄爾泰對解釋學的理論建構,成為(wei) 一門“關(guan) 於(yu) 理解和解釋的係統理論”,直到海德格爾才“把理解作為(wei) 此在的存在方式來把握,從(cong) 而使詮釋學由精神科學的方法論轉變為(wei) 一種哲學。”伽達默爾在此基礎上將本體(ti) 論意義(yi) 上的詮釋學發展成為(wei) 一種“哲學詮釋學”。“解釋學循環”的第一階段,即作為(wei) 施萊爾馬赫之前的一般解釋學規則——理解經常就是從(cong) 整體(ti) 到部分,再從(cong) 部分返回到整體(ti) 。一切個(ge) 別與(yu) 整體(ti) 的一致性就是正確理解的合適標準,未達到這種一致性就意味著理解的失敗。第二階段,即是指施萊爾馬赫本人以及十九世紀的解釋學有關(guan) 理解與(yu) 規定——部分與(yu) 整體(ti) 的詮釋學循環被區分為(wei) 客觀與(yu) 主觀的兩(liang) 方麵。第三階段,即是由海德格爾與(yu) 他本人所理解——在完滿的理解中,整體(ti) 和部分的循環不是被消除,而是相反地得到最真實的實現。
之後,吳根友教授重點介紹了戴震經學解釋學的三個(ge) 基本原則:(一)訓詁學或語言學方法與(yu) 局部、整體(ti) 之回環。他介紹戴震的經學解釋包含兩(liang) 曾解釋的循環:第一層是字、語言到道,與(yu) 由道來理解語言、文字的循環;第二層是一字之義(yi) 與(yu) 群經、造字、用字的六書(shu) 之間的循環。(二)“製數”之學與(yu) 局部、整體(ti) 之回環。戴震所言的“製數”之學有八個(ge) 方麵的內(nei) 容,在中國古代的經學思想體(ti) 係裏,都屬於(yu) 專(zhuan) 門之學,在現代的學科體(ti) 係裏則分別處在人文、社會(hui) 科學、自然科學的三大領域。(三)大其心以與(yu) 聖人協於(yu) 天地之心誌相協與(yu) 言語、思想之整體(ti) 回環,即強調訓詁、考古要以求經文中的聖人之道為(wei) 目標。隻有領悟了古聖賢之心誌,才可能見天地之心,亦才可以得己之心。此外,吳教授還介紹道,戴震的經學解釋學還設定了一個(ge) 非常理想性的目標,即追求“十分之見”,這對我們(men) 今人治學也有極大的啟發和警醒。
講座的第三部分,關(guan) 於(yu) 從(cong) 經學解釋學到經典解釋學的問題,吳教授結合戴震的經學解釋學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一)將戴震的“由字通詞,由詞通道”的經學解釋學原則,泛化為(wei) “由字通詞,由詞通義(yi) ”。(二)將戴震的“一字之義(yi) ,當貫群經”的經學解釋學的循環,轉換成“一字一句之義(yi) ,當貫經典文本的整體(ti) ”,即把“群經”換成了“整體(ti) ”。(三)將戴震的“大其心”,以體(ti) 古聖賢與(yu) 天地之心相協的“經學解釋學”中的相對封閉的視界融合,轉化為(wei) “以體(ti) 認人類的根本價(jia) 值基點與(yu) 未來可能的發展發向”這一包含著思想境界與(yu) 認知水平兩(liang) 方麵提升的開放式視界融合,從(cong) 而解釋經典,活化經典。(四)知識視野與(yu) 思想視野的擴充。
講座的結尾部分,吳根友教授結合錢載、翁方綱、方東(dong) 樹等人對戴震的語言學的訓詁能否通達經中之道這一問題的態度進行了評述。他認為(wei) 應當對戴震的經學解釋的“前見”——大其心,給予充分的關(guan) 注,而不能夠輕易否定以戴震為(wei) 代表的乾嘉漢學所提倡的經學解釋學方法。如果能把戴震的經學解釋學活化,讓傳(chuan) 統的經學轉化到現代的哲學道路上,就可以敞開古代經典的多麵意義(yi) ,並轉化成現代人的價(jia) 值。對此,仍然有許多工作需要我們(men) 去進一步努力。
吳教授報告結束後,李敬峰教授就吳教授吸收中西學術成果的開闊視野,將新方法、新視角運用於(yu) 戴震研究的新穎內(nei) 容,以及對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統精神“兩(liang) 創”的創新意識三個(ge) 方麵,對本次講座做了簡要點評。常新教授就吳教授清晰的詮釋學知識體(ti) 係,對戴震詮釋學特征與(yu) 戴震詮釋學方法的總結,對戴震經學詮釋學的中肯評價(jia) ,對戴震詮釋學從(cong) 經學到經典的轉化在方法論的啟示,以及吳教授在經典轉化中的人文關(guan) 懷對思想理論構建的啟示等方麵,點評了吳教授經學詮釋學的開拓工作。江求流副教授就吳教授經學解釋學轉向經典解釋學的“關(guan) 懷”,提出關(guan) 於(yu) “由詞通道”中“道”的真理意識與(yu) “由詞通義(yi) ”的研究中由經典解釋學退回經學解釋學的問題。之後,吳教授就同學們(men) 所提出經學在當代的意義(yi) 與(yu) 經學研究中經學研究者個(ge) 人理解與(yu) 真理的差別等問題,與(yu) 參會(hui) 同學親(qin) 切互動。最後,李敬峰教授再次向吳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謝,講座在同學們(men) 的熱烈掌聲中圓滿落幕。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陳鴻儒】荀子論解蔽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