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軍 張正橋】金石錄:三亞學院東校區篇

欄目:依仁遊藝
發布時間:2012-07-11 08:00:00
標簽:
陳彥軍

作者簡介:陳彥軍(jun) ,筆名東(dong) 民,男,西曆一九七二年生,湖北棗陽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宗教所儒教方向研究生畢業(ye) ,現為(wei) 三亞(ya) 學院南海書(shu) 院研究員、學術服務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wei) 儒學儒教與(yu) 大學教育,在《原道》、《儒學與(yu) 古典學評論》、《國家治理》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十多篇,出版《從(cong) 祠廟到孔教》(知識產(chan) 權出版社2016年版)。

 



金石錄:三亞學院東校區篇
作者:陳彥軍 張正橋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發表
時間:西曆2012年7月11日


    三亞地出南溟,古人歎為邈遠,然海天景觀奇絕,中原士夫偶然為命運拋落到此,不免銘刻金石以記異表功,如元代雲從龍之銘“落筆洞”,清代程哲之刻“天涯”。這正符合“功績銘乎金石,著於盤盂”的古義。
    
    
    改革開放以來,三亞已漸漸成為中國人民的“後花園”,國際濱海旅遊休閑勝地。三亞各處,銘金石以點綴山海,寄寓閑情,也成為一種時代風尚。
    
    
    三亞學院自2005年建校以來,無論是最早的東校區,還是新建的南校區,都著意於校園之恰當處樹石銘文,延及今日,校園之金石已蔚為大觀。細揣石形文意,三亞學院之金石,一不銘功績,二不寓閑情,而是賦校園以靈魂,啟師生以精神,正是學院理念實體化的承載,是學院文化無聲的建設者。
    
    
    古人雲:“惟有金石所以垂不朽,今列而為略,庶幾式瞻之道猶存焉。”(鄭樵《通誌·金石略》)學院金石自當不朽,學院文化亦當長存。這裏,我們將學院的金石陸續整理刊登出來,既為存“式瞻之道”,亦為彰三亞學院“大學之道”。


    東校區規劃於2004年,建成於2005年,凝聚著學院第一代建設者的心血,見證著學院第一批求學者的誌行。三亞學院人珍視自己的曆史,在不斷闊步前行的同時,細心營護著東校區的一山一水、一樓一宇,並加以不斷的充實和完善。如今的東校區,是三亞學院的核心校區,也是三亞學院人的精神家園。漫步校園,瞻金石而神凝,記銘文而誌展,不覺條列成文,並揣銘文出處附之。


    校門處石刻
    
    
    三亞學院正校門為一開放式門牆,坐北朝南,左入右出,校名“三亞學院”橫鐫中牆。門外東側草坪,迎學院路,立一大石,高約5米,寬1米,豎鐫“大學之道”四個行書大字,款題“李書福”。
    
    
    “大學之道”出自儒家經典《大學》之“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亞學院立校之始,即立意探索現代中國民辦大學之道,經過七年建設,三亞學院已成為中國民辦大學的重要標杆。
    

    廊橋鷺溪側石刻
    
    
    入校門為白鷺溪,一廊橋駕於溪上。橋北側臨溪,橫臥一扇形巨石,約長3米,寬1米,麵鐫“山水之間”四字。
    
    
    三亞學院東校區座枕印嶺(落筆峰為其別名),麵映鷺溪,正在山水之間。此石刻環以林木,似顯而隱,正彰三亞學院辦學特色,明眼淨心人能識之。
    
    
    循溪側幽徑東行三十步,一大樹下隱然立一石,長寬約一米,麵鐫“克明俊德”。
    
    
    此文出自《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大學之道,起於修身,至於平天下,正為現代大學之責任。修身平天下有道,正是《中庸》從上引《堯典》所提煉的“九經”。三亞學院顯身山水之間,潛心修身立德,正合中庸之道。
    

    書行樓前石刻
    
    
    廊橋一過,敞然行學府大道。大道西映鷺溪印嶺,東綴書行樓、書海館、白鷺苑,直抵巍巍之書德樓。書行樓由東西向五座樓宇回廊聯結構成,整體呈扇魚狀遊行山水之間。其前有二石刻,南麵一石隱然若小山,麵鐫“豪氣、大氣、正氣”,此為三亞學院校風;北麵一巨石橫臥園圃中,上書“天涯落筆大文章”。
    
    
    清人程哲書“天涯”,標記海天之異,書寫遠官之慨,今人詠“天涯”,享受四季春在,寄寓浪漫閑情,三亞學院人行天涯,倚落筆,是要以“豪氣、大氣、正氣”書寫三亞、中國乃至世界之大文章。
    

    書行樓與書海館間石刻
    
    
    書海館一層為圖書館藏書樓,其上為學院機關辦公樓。書海館與書行樓間點綴有五方石刻,一石一字,分別為“智”、“信”、“仁”、“勇”、“嚴”。
    
    
    此五字乃三亞學院幹部之五德,出自兵書《孫子·計》:“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此五德,發乎智,伸乎信,依於仁義,立於勇嚴,保證了三亞學院鍛造出一支執行力與創造力並行、愛與嚴不悖的幹部隊伍。
    

    落筆廣場周邊石刻
    
    
    書海館與學府大道間有一廣場,因地得名而為“落筆廣場”。廣場不大亦不小,疏植椰樹,點綴華燈,映以筆峰,晨昏俱佳。陽光學子在此早間晨讀,晚間遊藝,畢業季是合影留念的必選地。
    
    
    廣場西側,由南而北,樹立三石。南麵一石,麵鐫“創新、創業、創價值”,此乃三亞學院學院精神之辦學智慧;中間一石,麵鐫“自立更生,合力更新,有容乃大,不懈則優”,此乃三亞學院校訓,體現學院精神之做事智慧;北麵一石,正麵鐫“走進校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走向社會”,款題“李書福”,這是三亞學院的辦學理念和使命,背麵鐫“學以立業、學以去惑、學以致用、學以濟世”,這是三亞學院的學習價值。
    

    白鷺苑前石刻
    
    
    白鷺苑賓館,又名交流中心,是三亞學院對內對外交流的重要場所。賓館前側臨學府大道,交賓館進路處立一石,約高3米,寬2米,麵鐫“卓爾不群,與子偕行”。
    
    
    “卓爾不群”出自《漢書》“夫唯大雅,卓爾不群”,“與子偕行”出自《詩經》“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三亞學院師生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實現在中國南海之濱建設一座不同凡響的大學的夢想走到了一起,他們誌存大雅,他們卓爾不群,他們勵精勵勤,他們共創偉業。
    

    書明樓、書階樓、書味堂碑銘
    
    
    書行樓和書海館後,有三處建築,一為書明樓,為東區教學樓,由東西向四座樓宇回廊聯結構成,形狀正與書行樓齒合;一為書階樓,與書海館相連,為東區圖書館,館內書藏如海,敞架取閱,師生入館,如登書階,故得名;一為書味堂,與西麵書階樓一路相隔,是師生用餐之所。此三樓,側旁各立一石,銘樓名曰“書明樓”,“書階樓”,“書味堂”。
    
    
    三亞學院建築命名多以“書”起。教書以“明”,讀書有“階”,書中三“味”,徜徉三樓,陽光學子樂何如哉!


    書明樓東側立一石,麵鐫“格物”二字。
    
    
    《大學》經文之“八目”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為“八目”是始。先儒朱子言:“《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三亞學院開設56個本科專業,舉凡物理、社會、人文,都在師生研習之列,而“311”課程體係的落實、“三級實習”的開展、“通識教育”的貫徹,又疏通了專業間的區隔,加之教師專業誌業,學生勤學樂學,格物而“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是可期的目標。
    

    東區社區石刻
    
    
    書味堂以北為一建築群,環一小山而建,為東區師生宿舍區,實行社區化管理。區內由學院建設者匠心獨運,點綴多處石刻。
    
    
    東寓一前停車場旁一石,麵鐫“正心”二字;東寓二側超市旁一石,麵鐫“誠意”二字;東寓一、二之間的園林廊榭入口處一石,麵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東寓七旁籃球場側立一石,麵鐫“至善”二字;東寓十旁三亞學院幼兒園前立一石,麵鐫“慎獨”二字;東寓十一西側小山階梯出口處立一石,麵鐫“修身”二字。
    
    
    這一組石刻,“正心”、“誠意”、“至善”、“修身”出自《大學》,大學之道,止於至善,以修身為本,正心誠意,正所以修身也;“慎獨”出自《中庸》,亦即“修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論語》,正是《大學》修身以至於平天下之旨。
    

    東區小山側石刻
    
    
    東區小山,山不高而秀雅,迎落筆峰而立,如硯如台。本無名,三亞學院人欲在落筆峰下書寫大文章,遂命名之為舉硯台;本無路,三亞學院人環山築道,依勢建階,遂成學院一養情逸誌之佳構。
    
    
    山之南麵拾級處立一石,麵鐫“舉硯台”;山之西麵拾級處立一石,麵鐫“舉硯台旁書聲朗,落筆山下育人忙”,此聯為2011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視察三亞學院校園時即興所題,正是三亞學院師生風貌的真實寫照。
    
  
(發表在《三亞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