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為(wei) 政之道
作者:任俊華 胡丹丹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十七日戊子
耶穌2024年5月24日
何為(wei) 政?
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孟子說:“君仁,莫不仁;君義(yi) ,莫不義(yi) ;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君子為(wei) 政之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自小刻苦學習(xi) ,在行事上打磨修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久久為(wei) 功。《周易·大象傳(chuan) 》解析《小畜》卦:“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天上刮著微風,形容農(nong) 作物小有積蓄。君子應當效法這一精神,修身養(yang) 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ang) 和各項才藝,以等待報效國家的時刻。古代考察為(wei) 政賢才,依據《禮記·大學》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格養(yang) 成路徑,從(cong) 個(ge) 體(ti) 修養(yang) 和處理家庭事務能力著手,培養(yang) 為(wei) 政的君子德行和綜合才能。
君子修養(yang) 自己,使自己本有的光明德行顯現出來,“君子以自昭明德”“君子以反身修德”“自天子以至於(yu) 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wei) 本”。君子正其心,善於(yu) 慎獨反省,明辨善惡,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日積月累的精進。《周易·大象傳(chuan) 》雲(yun) :“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君子以恐懼修省”“君子以居賢德善俗”,都是站在修身的角度,勸勉學子立君子品,勿以善小而不為(wei) ,勿以惡小而為(wei) 之,在心念善惡產(chan) 生的是非端倪中去格物,善者行之,惡者止之。站在為(wei) 善去惡的角度,“明明德”的過程就是“格物致知”,明明德方能誠意正心。“尊德性”重要,“道問學”也重要,君子廣泛地學習(xi) ,擴大自己的知識範圍,“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多了解往聖先賢的言論和行為(wei) ,修養(yang) 自己的品德。“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君子以朋友講習(xi) ”,與(yu) 良朋益友取長補短,互相學習(xi) 。
儒學齊家之道,孝悌為(wei) 根本,“孝悌也者,其為(wei) 仁之本歟”。四方諸侯之長向堯推薦舜的時候,從(cong) 孝心入手。舜是樂(le) 官瞽瞍的兒(er) 子,父親(qin) 糊塗,母親(qin) 跋扈,弟弟傲慢,但舜能和他們(men) 和睦相處,孝心使自己的行為(wei) 不致流於(yu) 奸邪。孔子把行孝悌之道提高到了為(wei) 政的意義(yi) 高度,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wei) 政?”子曰:“《書(shu) 》雲(yun) :‘孝乎惟孝,友於(yu) 兄弟,施於(yu) 有政。’是亦為(wei) 政,奚其為(wei) 為(wei) 政?”在家行孝悌之道,難道就不是為(wei) 政嗎?孔子把治家與(yu) 治國緊密聯係起來,家是國的細胞,每一個(ge) 家庭小單位和諧穩定,國家整體(ti) 就和諧穩定。觀君子人格的修養(yang) 路徑,齊家是治國的基礎,“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大學》論君子為(wei) 政之道,從(cong) 根本至末端,次序不能打亂(luan) ,“其本亂(luan) 而末治者,否矣”。
“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應當振奮民心,為(wei) 政以德,以德服人。“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古代的先王巡視四方,以德親(qin) 民、體(ti) 察民情,教化百姓。《周易·係辭傳(chuan) 》雲(yun)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wei) 非曰義(yi) 。”君子效法天地生生萬(wan) 物之大德,以民生福祉為(wei) 職責,虛懷若穀包容百姓,“君子以容民畜眾(zhong) ”“君子以虛受人”,為(wei) 百姓謀福利、謀幸福。君子處理政事要堅持明察秋毫的原則使四方百姓受益,“大人以繼明照於(yu) 四方”,遏製邪惡,彰顯善行,順應天命,使社會(hui) 更美好。君子理財秉持先義(yi) 後利的原則,引導百姓謀取正義(yi) 之財,禁止為(wei) 非作歹。“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廣施恩澤給百姓,但切忌因此居功。
為(wei) 政之道以任賢為(wei) 要。個(ge) 人的力量和能力總是有限的,君子能夠識人、用人,尤其是關(guan) 鍵職位的人物任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麵是管理一個(ge) 國家的基礎。“是故先王之教,進賢者為(wei) 上賞,蔽賢者為(wei) 上戮”,為(wei) 政者由賢德者來擔任。《中庸》篇說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尚書(shu) ·堯典》首篇記載了禪讓帝位的曆史事件。堯帝在位70載,尋找有德之人繼承帝位,四方諸侯之長都認為(wei) 自身德行鄙陋,不能勝任其職。堯帝說:應該四處尋訪,找到賢能之人,即使地位低賤也沒關(guan) 係。於(yu) 是大家向堯推薦,有一個(ge) 貧窮的光棍叫虞舜的很賢明,經過堯的考察,舜繼承堯,恭謹地處理政務。
“立於(yu) 禮,成於(yu) 樂(le) ”,君子為(wei) 政應承擔起製禮做樂(le) 的文化職能,“如其禮樂(le) ,以俟君子”。禮是仁義(yi) 嘉善之德行外化為(wei) 社會(hui) 禮儀(yi) ,孔子說:“禮雲(yun) 禮雲(yun) ,玉帛雲(yun) 乎哉?樂(le) 雲(yun) 樂(le) 雲(yun) ,鍾鼓雲(yun) 乎哉!”不能拘泥於(yu) 禮樂(le) 的外在形式,要透過玉帛、鍾鼓的外在形式看禮樂(le) 的本質。“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遊於(yu) 藝。”“禮”作為(wei) “六藝”之首,是儒學教育學生的六門知識之一。“禮”通過有節製、有規範的言行實踐德性倫(lun) 理。君子的行為(wei) 符合禮,“君子以非禮弗履”,言行謹守禮儀(yi) ,不合乎禮的事不做。移風易俗,莫善於(yu) 樂(le) ,《周禮·春官》總結了樂(le) 的社會(hui) 功能,“以禮樂(le) 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chan) ,以事鬼神,以諧萬(wan) 民,以致百物”,彰顯了樂(le) 的順應大自然變化規律、崇德、祭祀、和諧百姓等多種治理效能。
君子為(wei) 政以養(yang) 民、教民、安民為(wei) 要務,使百姓安居樂(le) 業(ye) 。先王遵循天命配合天時,養(yang) 育萬(wan) 物,萬(wan) 物生而民用足。孟子將百姓衣食富足看作王道之始,“養(yang) 生喪(sang) 死無憾,王道之始也”。針對大自然的時節變化,君子按照時節變化製定曆法,“君子以治曆明時”,使百姓依照時節變化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養(yang) 民需教民,對百姓施行仁義(yi) 教化,然後輔之以法令刑律,“先仁而後法,先教而後刑,是治之先後者也”。尊師重道方能教化一方良民,“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
君子為(wei) 政之道,清廉為(wei) 底蘊,不被高名厚祿所迷惑,時刻謹記為(wei) 政愛民、養(yang) 民、教民、安民、護民之初心和使命,“以百姓心為(wei) 心”,腳踏實地為(wei) 百姓做實事。“君子以儉(jian) 德避難,不可榮以祿”,君子應帶頭勤儉(jian) 節約,控製自己的憤怒和貪欲。“君子以懲忿窒欲”,即使身處順心的境遇,也不忘居安思危。“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以長遠的眼光判斷形勢變化,做好危機的預防和處理,“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luan) ,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在難以把握“中道”尺度的情況下,行為(wei) 更恭敬一點,遇到喪(sang) 禮更哀傷(shang) 一點,用度偏節儉(jian) 一點,方向是對的,“君子以行過乎恭,喪(sang) 過乎哀,用過乎儉(jian) ”。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