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際明】《論語》中的君子與“不爭”《論語》中的君子與“不爭”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06-08 16:15:14
標簽:

《論語》中的君子與(yu) “不爭(zheng) ”《論語》中的君子與(yu) “不爭(zheng) ”

作者:秦際明(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二十日辛卯

          耶穌2024年5月27日

 

君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在《論語》中,孔子對何謂君子作了意涵豐(feng) 富的闡發,強調君子應當以道為(wei) 誌,以仁為(wei) 價(jia) 值歸依,以禮義(yi) 為(wei) 行為(wei) 操守等。其中,孔子特別強調君子不爭(zheng) 。如,子曰:“君子無所爭(zheng) 。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zheng) 也君子。”(《八佾》)子曰:“君子矜而不爭(zheng) ,群而不黨(dang) 。”(《衛靈公》)與(yu) 爭(zheng) 相對的德行是讓,如子貢稱夫子“溫、良、恭、儉(jian) 、讓”(《學而》);子曰:“能以禮讓為(wei) 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wei) 國,如禮何?”(《裏仁》);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這裏所論及的爭(zheng) 與(yu) 讓包含修身與(yu) 為(wei) 政兩(liang) 個(ge) 層麵。

 

讓與(yu) 春秋政治競爭(zheng)

 

從(cong) 為(wei) 政的層麵來說,孔子推崇讓國,極力表彰伯夷、叔齊與(yu) 吳泰伯,而惡衛父子爭(zheng) 國。或謂,誰為(wei) 君難道不應當在製度框架中解決(jue) 嗎?如此,人皆守製度即可,不必爭(zheng) ,亦不必讓。孔子並非不知禮製可以安排政治秩序,問題在於(yu) ,製度不能自行,製度需要人的認可與(yu) 服從(cong) 。無論多麽(me) 嚴(yan) 密的製度,總是有違反者,孔子不認為(wei) 製度可以解決(jue) 一切問題,他在強調禮的製度性意義(yi) 的同時,也強調禮背後讓的精神。禮與(yu) 讓相結合,就像機械與(yu) 潤滑油的結合,才能轉運得更好。孔子曰:“禮雲(yun) 禮雲(yun) ,玉帛雲(yun) 乎哉?樂(le) 雲(yun) 樂(le) 雲(yun) ,鍾鼓雲(yun) 乎哉?”(《陽貨》)禮的本質固然在於(yu) 製度,但也在於(yu) 與(yu) 禮相應的德與(yu) 義(yi) 。

 

從(cong) 政治競爭(zheng) 而言,在春秋戰國之世,貴族宗法製逐漸崩潰,代之以君主集權,設官僚製以治國,通過法製繩下,不再依據出身授官爵,而須考核其功績。較之階層固化的貴族製,這樣的轉變大大提高了國家支配社會(hui) 資源的能力,激發了人們(men) 進取的積極性。但孔子認為(wei) ,社會(hui) 效率越高,並不意味著越適於(yu) 人的生存與(yu) 生活。效率的取得是通過社會(hui) 競爭(zheng) ,而功利的競爭(zheng) 使人常處於(yu) 生存焦慮之中。正是因為(wei) 政治所關(guan) 涉的利益如此之大,國家能力提高之後,戰爭(zheng) 作為(wei) 政治競爭(zheng) 的形式也將變得極為(wei) 殘酷。子曰:“鄙夫可與(yu) 事君也與(yu) 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陽貨》)鄙夫即求利者,參與(yu) 政治常常伴隨著巨大的利益,如果人們(men) 想要通過參與(yu) 政治來獲得社會(hui) 利益,那麽(me) 政治就會(hui) 變成一種社會(hui) 利益分配機製。在巨大的利益麵前,人容易患得患失、心態失衡,道德的作用也就極為(wei) 微小。

 

孔子知世道之改不可阻擋,但他並不認為(wei) 春秋時齊國、晉國、鄭國、魯國等諸侯國出現的法家式改革是正確的方向。其根本原因在於(yu) ,雖然通過功利競爭(zheng) 來控製社會(hui) ,的確可以提高效率,但人的生活、社會(hui) 倫(lun) 理與(yu) 道德狀況,都將讓位於(yu) 這種功利競爭(zheng) 。《論語》中的孔子在不同場合就不同主題多次提到不爭(zheng) ,將不爭(zheng) 作為(wei) 君子根本的德性表現。

 

春秋時期政治經濟模式轉變,國家能力大為(wei) 提高,在諸侯林立的社會(hui) ,殘酷的大爭(zheng) 之世即將來臨(lin) 。孔子似乎預感到時代將走向深不見底的殘酷競爭(zheng) ,但對此無能為(wei) 力,隻能奔走呼籲恢複禮治秩序中的和諧謙讓。不知道孔子是否預見到大一統秩序的建構,而在當時,對於(yu) 孔子來說,以尊尊、親(qin) 親(qin) 為(wei) 原則的周代禮治所表現的上下和諧無疑是令人向往的價(jia) 值。吳泰伯無意以長子的身份爭(zheng) 奪國君之位,孔子感歎這就是最高的政治德性。孔子厭惡競爭(zheng) ,甚至反對公正的競爭(zheng) ,而主張上下等級,各安其分,以避免衝(chong) 突,實現無訟的社會(hui) 和諧之理想。當然,讓之為(wei) 德更多地隻能施加於(yu) 君子教育,難以約束現實的政治博弈。基於(yu) 實力的政治競爭(zheng) 秩序重塑,有賴於(yu) 新的政治均衡的實現,這須等待曆史社會(hui) 的自然演化,在新的社會(hui) 經濟條件下形成新的政治機製,這是孔子所未能看到的未來。孔子以讓為(wei) 至德的見解無疑是極為(wei) 深刻的洞見,因為(wei) 無論曆史社會(hui) 朝著什麽(me) 樣的方向發展,所有的競爭(zheng) 博弈都有可能陷入囚徒困境而不能自救,人性中的善和君子之德仍將是社會(hui) 最後的底限,這是儒家教化的社會(hui) 意義(yi) 。

 

社會(hui) 競爭(zheng) 中的製度與(yu) 人性

 

競爭(zheng) 是人類社會(hui) 永恒的主題。在現代社會(hui) 語境下,問題不在於(yu) 是否避免競爭(zheng) ,而在於(yu) 能否提供公平競爭(zheng) 的製度框架,使社會(hui) 競爭(zheng) 規範、有序。一個(ge) 社會(hui) 若沒有公平的競爭(zheng) ,那麽(me) 社會(hui) 資源就將得不到有效、公平的分配,也必然是極度不平等的權力等級社會(hui) 。所以,有人或許會(hui) 認為(wei) ,作為(wei) 君子修養(yang) 的不爭(zheng) 與(yu) 鼓勵社會(hui) 公平競爭(zheng) 是兩(liang) 個(ge) 層麵的問題,君子不爭(zheng) 是個(ge) 人修養(yang) ,而參與(yu) 競爭(zheng) 是他人的權利,後者不應當受到法律或道德層麵的限製。人的競爭(zheng) 源於(yu) 人的生存本能與(yu) 內(nei) 在的好勝欲望,好的製度可以在某個(ge) 層麵上規範競爭(zheng) 行為(wei) ,但難以遏製人的群體(ti) 行為(wei) 。就社會(hui) 群體(ti) 而言,風俗、風尚可能比製度更重要,這是儒家以厚薄論民德的原因。

 

社會(hui) 競爭(zheng) 可以刺激和更新社會(hui) 機製,也給人帶來壓力。當代社會(hui) “內(nei) 卷”一詞極為(wei) 流行,所謂內(nei) 卷即是指過於(yu) 緊張的社會(hui) 存量競爭(zheng) ,資源分配競爭(zheng) 導致生存條件惡化,而不能有效地增加資源總量。在春秋後期,孔子推崇周禮以維護一種既定的社會(hui) 秩序,從(cong) 而減少尊卑上下之間的矛盾與(yu) 衝(chong) 突。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說,公平與(yu) 穩定存在緊張關(guan) 係。但孔子並不一味地強化權力秩序,他主張周禮的內(nei) 核不是權力,而是仁德。通過禮製來強化權力關(guan) 係,或是運用權力來推行禮製,都是孔子所反對的。孔子認為(wei) ,禮應當出於(yu) 人心自發地踐行,如此人才能“有恥且格”。但是,政治不可能總是均衡,禮製如若缺乏權力機製維係,就無法遏製強力對既有禮製的突破。對禮製的僭越,實質上是社會(hui) 資源按照權力關(guan) 係再次分配,從(cong) 而引發社會(hui) 的無序,乃至戰爭(zheng) 。

 

如此,若人逐利而自私的本性不能改變,人類社會(hui) 就將在權力秩序的壓抑與(yu) 劇烈的競爭(zheng) 之間搖擺,二者皆非人類的理想。孔子深刻地洞察到這一點,因而並不主張疊床架屋地用製度的增益來彌補製度惡化的現實。隻有人性的提升才能從(cong) 根本上改善人類社會(hui) 的這種困境,這就是君子之學的意義(yi) 。一個(ge) 有君子的社會(hui) ,並非沒有競爭(zheng) ,沒有競爭(zheng) 就一定存在不公正的權力等級壓抑,而是以規範、適度、節製、符合人性審美的方式競爭(zheng) 。孔子推崇射箭,相互揖讓,勝不驕,敗不餒,射畢對飲,賓主皆歡,這就是君子之爭(zheng) 。

 

人類的衝(chong) 突往往在於(yu) 利益衝(chong) 突,如若以德為(wei) 鵠的,各修己德,則人與(yu) 人之間不再衝(chong) 突。人應該尋求更多樣化的自我滿足,關(guan) 注內(nei) 心的充實,而非著眼於(yu) 勝過他人。孔子讚歎顏淵在陋巷不改其樂(le) ,又自述其誌雲(yun)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le) 亦在其中矣。”(《述而》)君子之學乃為(wei) 己之學,而非為(wei) 人之學,即是此意。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