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為經典學習插上翅膀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24-05-25 23:09:12
標簽:
楊朝明

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dong) 梁山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學博士。現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山東(dong) 省政協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hui) 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等社會(hui) 職務。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術著作20餘(yu) 部。

為(wei) 經典學習(xi) 插上翅膀

作者:楊朝明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初一日壬申

          耶穌2024年5月8日

 

 

 

“國學經典音注”叢(cong) 書(shu) (全五冊(ce) ),劉續兵總主編,山東(dong) 教育出版社2023年9月,326.00元

 

孔子研究院劉續兵研究員主編的“國學經典音注”叢(cong) 書(shu) (含《〈大學〉〈中庸〉正音釋讀》《〈論語〉正音釋讀》《〈孟子〉正音釋讀》《〈詩經〉正音釋讀》《〈道德經〉正音釋讀》六部經典五部著作)問世,得到專(zhuan) 家學者們(men) 的肯定,受到傳(chuan) 統文化愛好者的追捧,可謂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兩(liang) 創”的用力之作,更是有別於(yu) 同質化叢(cong) 書(shu) 的創新之作。

 

切中要典,選準善本。此叢(cong) 書(shu) 選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道德經》等六部最具基礎性的典籍進行“正音釋讀”,可謂是擇取了“經典中的經典、精華中的精華”,找準了傳(chuan) 統文化的“要典”與(yu) “切入口”,探索了一條傳(chuan) 承弘揚中華文化直接、便捷、有效的方式與(yu) 途徑。叢(cong) 書(shu) 以傳(chuan) 統權威版本為(wei) 底本,參照其他傳(chuan) 世文獻,細致校勘,給讀者提供了準確無誤的學習(xi) 文本。其中,《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以朱熹《四書(shu) 章句集注》為(wei) 底本,《詩經》以《十三經注疏》中的《毛詩正義(yi) 》為(wei) 底本,《道德經》采用王弼注本為(wei) 底本;同時適當參考了其他傳(chuan) 世文獻,對其中的字、詞進行認真校勘,對改訂之處均做注釋說明。繁簡字轉化時保留了部分常用的古漢語字詞,其中一些不常用的生僻字仍然按底本予以保留。這樣,既能更好地展現權威版本的原貌,力求做到文本的準確無誤,又能讓讀者近距離接觸原典,感悟傳(chuan) 統文化的真諦。

 

慎正音讀,重釋字(詞)義(yi) 。該叢(cong) 書(shu) 謹慎正音讀、慎重釋字(詞)義(yi) ,幫助讀者準確理解文本,深刻體(ti) 會(hui) 經典的內(nei) 在精神,為(wei) 誦讀經典奠定訓詁學基礎。戴震在《與(yu) 是仲明論學書(shu) 》中說:“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必有漸。”隻有弄懂了每個(ge) 字,才能“通其詞,通其道”。“正讀音”是“通其字詞”的前提,更是“通其道”的基礎。叢(cong) 書(shu) 編者汲取了曆史上注疏經典的經驗做法,尤其是參考和借鑒朱熹《四書(shu) 集注》正音讀、重釋義(yi) 的注解方法,首先將每個(ge) 字的讀音標注清楚,讓讀者正確掌握讀音,以便幫助理解字詞之義(yi) 。北宋二程認為(wei) ,讀《論語》“須先曉其文義(yi) ,然後可以求其意”。但在“曉其文義(yi) ”前,還是要先正讀音。如叢(cong) 書(shu) 編者在《〈大學〉〈中庸〉正音釋讀》一書(shu) 中,就參考了朱熹《四書(shu) 集注》《四書(shu) 或問》、真德秀《四書(shu) 集編》、陳澔《禮記集說》、李贄《四書(shu) 評》、錢穆《四書(shu) 釋義(yi) 》等數十種著作以及中華書(shu) 局、齊魯書(shu) 社等出版的有關(guan) 音注版本,對一字多音、讀音不好確定的字,查找曆史權威資料,同時結合現代讀音,進行反複推敲,確定最佳讀音。該叢(cong) 書(shu) 重點糾正以往一些版本的讀音錯誤,掃描封底二維碼,可以聽到專(zhuan) 業(ye) 播音員的正確誦讀,從(cong) 而幫助讀者更好地領會(hui) 經典的思想觀念。

 

該叢(cong) 書(shu) 沒有對原文予以大麵積的翻譯,隻對難字、難詞、難句進行了簡潔注釋。字詞注釋講求“精煉、準確、易懂”,尤其對某些有多種解釋的字詞,在給出編注者的理解後,也適當提供其他“說法”,供讀者參考,以便留有思考的空間。

 

領以導言,引以章旨。除“總序”之外,該叢(cong) 書(shu) 對每部經典都設有“導言”,對經典的作者、成書(shu) 、注疏、價(jia) 值等問題做總體(ti) 概括介紹,使讀者對其有一個(ge) 整體(ti) 的概念與(yu) 認識。如《大學》對“大學”與(yu) “小學”、“大學”與(yu) “大人”、《大學》與(yu) 曾子、《大學》與(yu) 道統、《大學》與(yu) 朱子等核心問題的分析,《中庸》對其作者、流傳(chuan) 、結構、思想等的介紹,《論語》對其書(shu) 名由來、內(nei) 容、編撰者、成書(shu) 時間、版本流傳(chuan) 等問題的論述,《孟子》對其成書(shu) 過程、主要思想、推薦讀法等問題的思考,《詩經》對其“源”與(yu) “流”、“詩”與(yu) “詩三百”、孔子與(yu) “詩三百”、“詩三百”與(yu) 《詩經》、《詩經》與(yu) 中華文化的關(guan) 係等內(nei) 容的梳理,《道德經》對其研究現狀、核心概念、政治哲學、生命哲學及其對後世影響的解讀,都是從(cong) 不同的角度或側(ce) 重點來介紹經典,讓讀者對其有一個(ge) 整體(ti) 上的認識,達到提綱挈領的效果。

 

叢(cong) 書(shu) 對每部經典的每一篇章都設有“章旨”,以便讓讀者對經典的每一篇章內(nei) 容有一個(ge) 整體(ti) 上的理解與(yu) 把握。“章旨”綜述篇章大意,論述相關(guan) 章節的內(nei) 在邏輯關(guan) 係以及內(nei) 容義(yi) 理,幫助讀者理解經典,同時也引導讀者帶著問題去誦讀,幫助提高閱讀學習(xi) 效率。總之,通過導言、章旨讓讀者對經典有一個(ge) 全麵的認識與(yu) 理解,更好地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增強學習(xi) 興(xing) 趣,做到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取得學以致用的效果。

 

學思結合,切問近思。該叢(cong) 書(shu) 在讓讀者掌握正確的讀音、準確簡潔理解字詞之意的同時,還為(wei) 讀者提出誦讀學習(xi) 經典的方法,即學思結合、切問近思。該叢(cong) 書(shu) 認為(wei) 讀經典必須讀原著,通過自己領悟經典,才可從(cong) 經典中獲得自足。並不是說不能看他人的翻譯和注解,這與(yu) 讀原著相比,是第二位的工作。如果隻是通過他人的翻譯和詮釋來學習(xi) 經典,盡管可以較便捷地了解經典的內(nei) 容和思想,卻容易人雲(yun) 亦雲(yun) ,亦不可與(yu) 經典達到心靈的契合。該叢(cong) 書(shu) 編者認為(wei) ,要人讀經典,就應像二程要人讀《論語》一樣,“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

 

該叢(cong) 書(shu) 編者提醒讀者誦讀學習(xi) 經典應做到“切問而近思”,結合自身情況細細體(ti) 察經典。《論語·子張》記載子夏的話:“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求仁是這樣,讀經典也是如此。如二程說:“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並且“須將聖人言語切己,不可隻作一場話說”。如果讀者能把經典中的疑問當成自己的疑問,把孔子對弟子說的話當成對自己說的話,深深記在心裏,同時通過“切己”即自身的思考與(yu) 體(ti) 察,就會(hui) 慢慢理解孔子“作經之意”,參悟出《論語》核心思想。讀其他經典亦應如此。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