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麗】隋唐孔氏經學複興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05-25 08:57:21
標簽:

隋唐孔氏經學複興(xing)

作者:孔麗(li) (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山東(dong) 省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

來源:《聖人家風》

 

隋唐時期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朝廷大力推崇儒學,使其成為(wei) 國家的主導思想。孔氏家族作為(wei) 儒家思想的主要傳(chuan) 承者、發揚者,在這次儒學複興(xing) 的時代背景下,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成為(wei) 當時著名的文化世家、官宦望族。孔氏家學隨著儒學的振興(xing) 得到了一定發展,並呈現出新的特色。隨著家學的發展,孔氏家族的家風也發生了一些改變。

 

(一)孔氏家學發展概況

 

隋唐時期實現了政治上的總體(ti) 統一,自然也要求實現思想文化上的統一,能夠擔當此任的隻有儒學。朝廷采取尊孔崇儒的政策,不斷提升孔子的地位,給予孔氏家族多種優(you) 遇,孔氏家族再一次興(xing) 盛起來。在以儒學作為(wei) 科舉(ju) 考試主要內(nei) 容的政策下,大批孔氏學者通過科舉(ju) 登上仕途。這主要是因為(wei) ,孔氏家族對家學的傳(chuan) 承沒有中斷、以學詩學禮為(wei) 內(nei) 涵的孔氏家風也一直在家族中蔓延。

 

1.尊孔崇儒的時代

 

隋朝統一天下之後,大力提倡儒學,尊重儒士,並組織搜集整理儒家典籍,推動了儒學的發展。唐取代隋之後,更加尊崇儒家思想,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加強儒學的主導地位,包括整理儒學典籍、科舉(ju) 選拔人才、尊崇孔子及其弟子、重視學校教育等方麵。

 

第一,組織整理儒學典籍。唐太宗李世民重視儒學,給予儒學很高的評價(jia) :“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以為(wei) 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耳。”(《貞觀政要·慎所好》)他用生動的比喻,說明儒學不可或缺,並采取一係列措施來提升儒學的地位、推動儒學的發展。組織儒者大規模地整理曆代古籍是其中主要的一項。他命人匯成了《隋書(shu) 》《群書(shu) 治要》《五經正義(yi) 》等經典古籍。

 

關(guan) 於(yu) 整理古籍、儒學教化的目的,《隋書(shu) ·儒林》中有明確論述:“儒之為(wei) 教,大矣。其利物博矣。篤父子,正君臣,尚忠節,重仁義(yi) ,貴廉讓,賤貪鄙,開政化之本源,鑿生民之耳目……”說明了儒學對國家政事、民眾(zhong) 教化、社會(hui) 風氣、人倫(lun) 道德等方麵的重要作用,是唐朝社會(hui) 得以安定發展的堅實思想基礎,是社會(hui) 穩定的有力保障。古籍的整理也為(wei) 孔氏家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孔氏家學進一步融匯到國家層麵的學術之中。

 

第二,通過以儒家經典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科舉(ju) 考試,來選拔人才。這進一步將儒學之道與(yu) 國家權力相結合,儒學成為(wei) 讀書(shu) 人博取功名的手段和途徑,直接促進了儒學的發展和普及。在這個(ge) 過程中,儒學漸漸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三教並列晉級轉變為(wei) 國家的主導思想。孔氏學者憑借家學的優(you) 勢,多人中舉(ju) ,具有更多進入仕途的機會(hui) ,人才輩出。

 

第三,尊崇孔子,不斷提升孔子的地位。唐武德七年(624),高祖李淵親(qin) 臨(lin) 國子學釋典,封周公為(wei) 先聖,孔子配享。貞觀二年(628),唐太宗升孔子為(wei) 先聖,顏回配享。開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追贈孔子為(wei) “文宣王”。在開元末年,祭祀孔子用國家祀典中的“中祀”,孔子享受較高的祭祀等級。

 

孔廟規格不斷提高。武德二年(619),立周公、孔子廟於(yu) 國學。貞觀四年(630),州、縣立有孔子廟,形成孔子廟分布全國的格局。對孔子的尊崇,直接提升了孔氏家族的地位和威望,使孔氏學者具有了更強的榮耀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覺地以文化傳(chuan) 承者自居,傳(chuan) 承家學的積極性更高。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儒學走向統一。這主要表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儒學南北差異逐漸減小,走向經學的融合;二是儒學對釋、道以坦然的態度麵對,既有批判,又能積極吸收、融化兩(liang) 者的優(you) 秀部分。經過長期的交融、滲透,更為(wei) 全麵的儒學體(ti) 係建立了。孔氏家學在這樣的儒學發展形勢下,走向了新的天地,孔氏學詩學禮的家風更為(wei) 濃鬱。

 

2.孔氏家學的新發展

 

在隋唐崇儒尊孔的政策下,孔子家族受到多種禮遇,如孔子嫡裔先後被封為(wei) 紹聖侯、褒聖侯、文宣公等。在地位提高的同時,孔氏學者的文化素養(yang) 也明顯提高,北方宗子一脈尤為(wei) 顯著,多人任博士等職。如,文宣公孔璉之任國子四門博士、邠王府文學等;文宣公孔策專(zhuan) 攻經學,考中明經,為(wei) 《尚書(shu) 》博士,任國子監監丞等;文宣公孔振以進士第一人及第;文宣公孔昭儉(jian) 授廣文館博士等。他們(men) 能夠任博士或科舉(ju) 中第,是因為(wei) 深厚的學術功底,而這種功底來自長期的家學傳(chuan) 承與(yu) 積澱。魏晉南北朝時期,宗子一脈雖然顯得衰落沉寂,但家學仍然在家族中傳(chuan) 承不斷,詩禮家風也在陶冶著家族成員。經過多年的積累,恰當的時機一到來,他們(men) 便異軍(jun) 突起了。

 

唐代科舉(ju) 考試的主要內(nei) 容是儒家經典,這對世代以儒學為(wei) 家學內(nei) 容的廣大孔氏學者來說,是巨大的優(you) 勢。這時的孔氏族人猶如井噴,在科舉(ju) 取士中多人中舉(ju) 。如,三十五代孫孔賢考中進士;三十九代文宣公孔策明經及第,遷《尚書(shu) 》博士,三子中孔振、孔拯皆中狀元;四十代孫孔緯、孔德、孔緘兄弟三人都中狀元,被稱為(wei) 孔門三狀元,孔緯還曾為(wei) 唐僖宗、昭宗兩(liang) 朝宰相,其子孔崇弼也是進士出身;四十一代文宣公孔昭儉(jian) 授廣文館博士;孔賢後裔孔元昌、孔昭邈也進士及第。

 

另據學者統計,“三十九代兄弟九人,一位狀元,一位榜眼,四位進士,兩(liang) 位明經,隻有一人沒有功名還官四門博士。四十代兄弟十五人,四位狀元,一位明經狀元,五位進士,一位明經,四人沒有功名,一位任太子舍人,一位任曲阜縣令,長孫兄弟二人全都考中狀元。”這是僅(jin) 就宗子家族兩(liang) 代來說,就有如此多中舉(ju) 者。在整個(ge) 唐朝,孔子後裔中舉(ju) 者更是眾(zhong) 多。

 

家族中一時有這麽(me) 多因才學而中舉(ju) 的現象,絕不是偶然。這與(yu) 孔氏家學的長期積累沉澱有直接關(guan) 係。以儒學為(wei) 內(nei) 容的家學為(wei) 孔氏學者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前提,加上家族中重視家教、長期形成的習(xi) 儒重德家風,使孔氏族人自幼便接受儒學教育,養(yang) 成自覺學習(xi) 的習(xi) 慣。

 

孔氏家學在這些有利形勢下,又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主要表現為(wei) :其一,孔氏學者的著述多了起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有所增加。這些著述涉及廣泛,而不僅(jin) 僅(jin) 在儒學之內(nei) 。如:孔至著《百家類例》《姓氏雜錄》《百官要理》等;孔誌約著《本草音義(yi) 》二十卷;孔紹安著《孔紹安集》五十卷等。著述最多、最突出的要數孔穎達,不僅(jin) 在孔氏家族,就整個(ge) 唐朝而言,他都堪稱儒學研究的高峰。

 

其二,孔氏家學在總體(ti) 上仍保持經學研究路向。唐代詩文在中國曆史上最為(wei) 興(xing) 盛,但是孔氏學者仍然以家學傳(chuan) 承為(wei) 主,多致力於(yu) 儒家經學的研究之中。孔穎達負責編撰的《五經正義(yi) 》是其中的翹楚,另有《孝經義(yi) 疏》等,都對經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孔氏學者中也有多人因經學列為(wei) 博士,如尚書(shu) 學博士孔策傳(chuan) 承家學,仍以《尚書(shu) 》作為(wei) 治學的方向。

 

(二)孔穎達與(yu) 《五經正義(yi) 》

 

孔穎達,字衝(chong) 遠,冀州衡水人,孔子第三十三代孫。他遍研群經,編撰《五經正義(yi) 》《大唐儀(yi) 禮》等皇皇巨著,為(wei) 隋唐儒學乃至整個(ge) 中國儒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孔穎達也使孔氏家學達到了新的高峰,進一步培養(yang) 、帶動了家族大量優(you) 秀人才。

 

1.孔穎達其人

 

孔穎達能夠在學術、思想上取得巨大的成就,與(yu) 其豐(feng) 厚的家學傳(chuan) 承有極大的關(guan) 係。孔穎達8歲就學,博聞強記,日誦千餘(yu) 言。他每天手不釋卷,幼年時便熟讀《三禮義(yi) 宗》,後精讀《毛詩》《禮記》《左傳(chuan) 》《尚書(shu) 》《易》等多部儒學經典,遍讀諸子百家之書(shu) ,涉獵天文、曆法等多個(ge) 方麵。孔穎達能夠少時便博覽群書(shu) ,打下深厚的學術功底,與(yu) 他自身的勤奮有關(guan) ,更與(yu) 其家族長輩重視對子女的家學教育有直接的關(guan) 係。

 

孔穎達家族可以上溯到西漢孔延年二子孔福。孔福七世孫孔鬱為(wei) 東(dong) 漢冀州刺史,其子孔楊為(wei) 下博亭侯,後定居下博。孔楊的七世孫孔靈龜,任北魏國子博士,為(wei) 一代名儒。孔靈龜之子孔碩便是孔穎達的祖父,任北魏治書(shu) 侍禦史,為(wei) 官正直,尚善罰暴,“風俗以之肅清”。孔碩生孔安,為(wei) 孔穎達父親(qin) ,任北齊青州法曹參軍(jun) ,為(wei) 官清廉,誌在寬簡,是信奉儒學的循吏。可以說,孔穎達家族世傳(chuan) 家學,以儒家思想為(wei) 行為(wei) 的規範,具有較高的文化涵養(yang) ,為(wei) 政清廉。敦厚純正的家學根基、崇儒興(xing) 教的家風傳(chuan) 承,為(wei) 孔穎達提供了良好的成長與(yu) 學習(xi) 環境。先輩們(men) 的品行學識為(wei) 孔穎達樹立了學習(xi) 的榜樣和導向。年少時便習(xi) 承家學,為(wei) 他成為(wei) “學貫五經”的通儒提供了基礎和前提。

 

在對家學的傳(chuan) 承外,孔穎達還拜當時名冠天下、學識淵博的通儒劉焯、劉炫為(wei) 師,繼承了他們(men) 兼通南北、廣納博引、兼收並蓄的學術風格,在學術思想上有了更大進步。20多歲時,他邊研習(xi) 經書(shu) ,邊授學鄉(xiang) 裏,教育子弟與(yu) 弟子,自身的知識涵養(yang) 也有了進一步提升。

 

隋煬帝在位時,孔穎達30多歲,“舉(ju) 明經高第”,先後任河內(nei) 郡博士、太學助教、太常博士等職。唐朝建立後,孔穎達因為(wei) 學識淵博,位列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中,後又任國子博士、國子司業(ye) 、太子中允等,參議國事,盡職盡責。他侍太子李承乾讀書(shu) 期間,數進忠言。後來李承乾不循法度,孔穎達多次犯顏進諫。《舊唐書(shu) ·孔穎達傳(chuan) 》記載:“與(yu) 諸儒議曆及明堂,皆從(cong) 穎達之說。”可見孔穎達以其學識廣博、見解深刻,得到了眾(zhong) 人的認可。褚亮題詞讚曰:“道光列第,風傳(chuan) 闕裏。精義(yi) 霞開,揆辭飆起。”(《舊唐書(shu) ·孔穎達傳(chuan) 》)對孔穎達的聲譽與(yu) 學識給予很高評價(jia) 。因功績卓著,孔穎達得贈太常卿,諡號“憲”,陪葬昭陵。

 

孔穎達對學術最大的貢獻是整理與(yu) 編訂了多部儒學典籍。他參與(yu) 編著、修訂的典籍主要有《五經正義(yi) 》《孝經義(yi) 疏》《大唐儀(yi) 禮》等,在社會(hui) 上皆有重大影響。其中的《大唐儀(yi) 禮》,主要包括《吉禮》六十篇、《賓禮》四篇、《軍(jun) 禮》二十篇、《嘉禮》四十二篇、《國恤》五篇、《凶禮》六篇等,共計一百三十七篇。書(shu) 成,孔穎達進爵為(wei) 子。孔穎達最具影響力的著作當屬《五經正義(yi) 》。

 

2.經學成就

 

孔穎達在學術上最大的成就是經學,集中體(ti) 現於(yu) 《五經正義(yi) 》。《五經正義(yi) 》初名《五經義(yi) 疏》,是由孔穎達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主持編撰的儒家典籍,參與(yu) 編著的學者達五十多人,曆經三十年左右才完成。全書(shu) 包括《毛詩正義(yi) 》四十卷、《尚書(shu) 正義(yi) 》二十卷、《禮記正義(yi) 》七十卷、《周易正義(yi) 》十四卷、《春秋左傳(chuan) 正義(yi) 》三十六卷,共一百八十卷。它們(men) 以“五經”為(wei) 底本,以史上經典舊注為(wei) 依托。所依注為(wei) :《周易》魏王弼注,《尚書(shu) 》孔安國傳(chuan) ,《詩經》漢毛公傳(chuan) 、鄭玄箋,《禮記》鄭玄注,《左傳(chuan) 》晉杜預注。《五經正義(yi) 》將經與(yu) 注集合在一起,先釋經,再釋注,注意“疏不破注”的原則,但又引證諸家經說,做到旁征博引,在經學訓詁方麵成就特別大。

 

《五經正義(yi) 》成,唐太宗下詔曰:“卿等博綜古今,義(yi) 理該洽,考前儒之異說,符聖人之幽旨,實為(wei) 不朽。”(《舊唐書(shu) ·孔穎達傳(chuan) 》)這一評價(jia) 可謂中肯。儒學史上長期存在今古文之爭(zheng) 、南學北學之分、先秦兩(liang) 漢儒學與(yu) 魏晉玄學所形成的新儒家之風等多種學術分歧與(yu) 爭(zheng) 辯。《五經正義(yi) 》融匯眾(zhong) 多觀點,使這些紛爭(zheng) 達到了一定的和解,可謂中國經學統一和總結的標誌。《五經正義(yi) 》頒布後,便成為(wei) 官方定本,被社會(hui) 各界廣泛接受,並作為(wei) 科舉(ju) 考試的主要依據。在其後的唐宋時期,《五經正義(yi) 》也一直處於(yu) 學術的主導位置,宋代還被列入《十三經注疏》中,在儒學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和意義(yi) 。

 

《五經正義(yi) 》作為(wei) 經學的集大成者,雖由多人集體(ti) 編撰而成,孔穎達作為(wei) 主要編撰者,無疑起到了核心作用。他加入了其個(ge) 人的許多思想觀點,決(jue) 定了書(shu) 的整體(ti) 風格與(yu) 水平。他站在儒學的立場上,積極采納諸家的思想觀點,包括道家、玄學的思想。這使儒學的內(nei) 涵進一步豐(feng) 富和升華,形成了融會(hui) 貫通的理論體(ti) 係,達到了一個(ge) 新的高度。從(cong) 另一個(ge) 層麵來說,《五經正義(yi) 》也具有孔氏家學的意味,在孔氏家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義(yi) ,是孔氏子孫學習(xi) 傳(chuan) 承的重要內(nei) 容。

 

3.教化子孫

 

孔穎達的重要貢獻除了整理古籍,還表現在教育上。從(cong) 早年授徒教學到隋時任河內(nei) 郡博士、太學助教,再到唐時任太學博士、太子中允等,孔穎達多在從(cong) 事教學及相關(guan) 活動。受教者中既有高貴的太子,也有廣大的平民,其子孫、族人也在受教之列。

 

在常年教學中,孔穎達形成了比較係統的教育理論。他以經學為(wei) 教育的基本內(nei) 容,認為(wei) 經學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觀民風俗”,可以讓人明事理大本。在經學中,他尤其重視禮的教化作用,“治人之道於(yu) 禮最急”,認為(wei) 禮為(wei) 君主教化的重要途徑,“製禮以教民”。孔穎達也重視“情教”,認為(wei) 抒發情感的詩歌與(yu) 聲調和諧的樂(le) 可以使人的情感和諧、人心和善,可使人際關(guan) 係協調、社會(hui) 穩定。可見,孔穎達的家教蘊藏著重禮重詩的特色,使詩禮家風進一步深化發展。

 

孔穎達以其廣博的學識、豐(feng) 富的教學經驗,培養(yang) 了大批儒學人才。據唐朝於(yu) 誌寧說,孔穎達任國子祭酒期間,“學徒盈於(yu) 家室”。孔穎達教育的成就也突出表現在家教的成功上,子孫多人有突出成就。長子孔誌玄博學,官至國子司業(ye) ,誌玄的兒(er) 子孔惠元好學多識,也任國子司業(ye) ,後又升為(wei) 太子諭德。祖孫三代為(wei) 司業(ye) ,為(wei) 世人所讚。次子孔誌約精於(yu) 禮,為(wei) 禮部郎中,著有《本草音義(yi) 》二十卷等。三子孔誌亮在刊定《五經正義(yi) 》中為(wei) 宣德郎,後為(wei) 太常博士。在重禮重詩優(you) 良家風的熏染教化下,孔穎達家族數代人才濟濟,他們(men) 多經文兼修、博學多識,而且科考中舉(ju) 者較多。孔祥林統計,“三十八代至四十一代有22人考中進士(其中狀元2人),也有5人高中明經”。直至宋代,家族中仍然人才輩出,文章著述不斷。這與(yu) 孔穎達奠定的優(you) 秀家學、家教及優(you) 良家風的傳(chuan) 承有直接關(guan) 係。

 

孔穎達既是儒家經學大師,也是孔氏家族的佼佼者。他對孔氏家學的傳(chuan) 承、孔子之學的發展與(yu) 發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儒學史、孔氏家學史上一位標誌性的人物。孔氏家學的發展及其在家族中的傳(chuan) 承,促進了孔子詩禮家風的發展提升。

 

總起來看,隋唐時期,朝廷采取了一係列崇儒尊孔的政策,特別是科舉(ju) 製度的實行,使儒學成為(wei) 考察、選拔官吏的重要內(nei) 容。這些措施推動了儒學的發展,也使孔氏家學得到了強化和提升。大批孔氏學者因為(wei) 具有家學的優(you) 勢,科舉(ju) 中第,走上仕途。反過來,這些孔氏學者也推動了家學的發展,在家族中形成更為(wei) 濃厚的習(xi) 儒重教風氣。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