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研讀社第二期,虞萬裏主講《詩經》文本縱橫談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4-05-25 08:53:11
標簽:

原標題:虞萬(wan) 裏:《詩經》文本縱橫談

來源:“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初六日丁醜(chou)

          耶穌2024年5月13日

 

2024年5月10日晚上,由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求是學院紫雲(yun) 碧峰學園主辦,浙江大學哲學學院古典文明中心、浙江大學圖書(shu) 館協辦的經典研讀社第二期“《詩經》:倫(lun) 理與(yu) 政治”在浙江大學圖書(shu) 館主館舉(ju) 行。此次講座由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講席教授虞萬(wan) 裏主講,浙江省社會(hui) 科學院副研究員李旭主持,求是學院紫雲(yun) 碧峰學園副主任胡淩飛老師、分團委副書(shu) 記劉永傑老師到會(hui) 參加,校內(nei) 諸多師生熱情參與(yu) 。

 

 

 

講座伊始,虞教授介紹了二千年來《詩經》著作的數量,說即使如匯集眾(zhong) 多學術成果《詩經集校集注集評》和《詩經要籍集成》等,收錄的範圍仍都十分有限。事實上,曆史上《詩經》著作遠遠超過一千種;即使將五種《四庫全書(shu) 》所收錄的《詩經》著作都略去不計,單計清代就還有七八百種。從(cong) 文字、篇章、詩旨等各方麵看,不同時期學者對《詩經》研究的視角都有明顯的不同。就最顯眼的《詩經》分什而言,現存最早的《毛詩傳(chuan) 箋》與(yu) 宋代朱熹的《詩集傳(chuan) 》就有差異。《毛詩傳(chuan) 箋》將《詩經》小雅74篇分成《鹿鳴之什》《南有嘉魚之什》等七什,六篇亡佚的篇名分在前兩(liang) 什,不計數,最後的《魚藻之什》則有十四篇。朱熹《詩集傳(chuan) 》中將小雅74篇和六篇亡佚之詩合並為(wei) 80篇,分為(wei) 八組(什),正好十篇一組(什),但次序卻有調整。《詩集傳(chuan) 》除第一組《鹿鳴之什》外,其餘(yu) 七組什名與(yu) 《毛詩》全然不同。除了篇章結構上的差異,對詩旨和內(nei) 容的不同更多。

 

 

 

虞教授指出,《詩經》的文本在形成之初就有文字的加工,這隻要反複吟詠《詩經》與(yu) 杜文瀾《古謠諺》所收上古的民謠,就可以發現。《詩經》305篇中由行人采風采來的民歌,應是經過太師等上層知識分子加工後的作品,已不是最原始的民間歌謠。《周禮》雲(yun) :“大司樂(le) 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以樂(le) 語教國子,興(xing) 、道、諷、誦、言、語。”鄭玄注雲(yun) :“興(xing) 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者,言古以刺今,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發端曰言,答述曰語。”西周太學用《詩》教授國學弟子,則必須有一種相對穩定的文本,他們(men) 既然要借古諷今,要在外交上對答吟誦,表達自己的政治意圖,則對詩句詩旨必有一種統一的認識與(yu) 解讀。隻是到了春秋戰國以後,文字異形,言語異聲,《詩經》傳(chuan) 到民間,文本麵目就發生了變化。

 

其次,虞教授帶領聽眾(zhong) 回溯兩(liang) 千多年的曆史,探究《詩經》文本的演變。他指出,唐代之前的《詩經》文本變動頻繁,而宋代以後則相對穩定。宋代科舉(ju) 製度的影響,將經文、注解和正義(yi) 合並刊刻,形成了較為(wei) 統一的刻本。但五代和宋初,唐手寫(xie) 本尚有存世,所以宋人的校改可能依據寫(xie) 本,有其文本上的價(jia) 值。元以後的刻本則基本上是別字、俗字和訛字的區別。東(dong) 漢時期的熹平石經也反映了《詩經》文本的不同。熹平石經正麵刻《魯詩》,通過複原與(yu) 校勘,與(yu) 目前流傳(chuan) 的《毛詩》的對比,學者們(men) 能夠進一步接近其文本的原貌。西漢時期的阜陽簡《詩經》特點是一章單獨抄寫(xie) 一簡或兩(liang) 簡,各章不連抄。一旦緯絲(si) 散亂(luan) ,就會(hui) 造成章次的混亂(luan) ,安大簡章次的錯亂(luan) 就是一個(ge) 顯例。

 

 

 

最後,虞教授講解了《詩經》流傳(chuan) 過程中出現的錯亂(luan) 問題,並強調這方麵的研究對於(yu) 複原漢代《詩經》具有重要意義(yi) 。例如,通過比對出土文獻和現今的《毛詩》,可以發現熹平石經與(yu) 海昏侯漢墓出土的《詩經》篇次大致相同,而與(yu) 《毛詩》有較大差別。《毛詩》與(yu) 《魯詩》在篇次、章次、章節和文字上都存在差異。他據阮元《毛詩校勘記》統計,說毛詩二十卷約有幾千條異文,而這些差異大多是唐以後形成的,當然其中的個(ge) 別文字含有隋唐寫(xie) 本時代的因子,這種因子或許也透露出三家詩的文字麵貌。他以“板蕩”一詞為(wei) 例,分析《毛詩》與(yu) 《魯詩》分什的差異。《毛詩·大雅》《板》《蕩》二詩並不在一起,《板》在《毛詩·大雅》中為(wei) 《生民之什》最後一篇,《蕩》為(wei) 《蕩之什》之第一篇。而依據熹平石經殘石複原的《生民之什》中,《板》《蕩》二詩正為(wei) 第五第六,前後相次。因其詩旨相同,故為(wei) 《魯詩》學者楊賜率先作為(wei) 一個(ge) 詞匯使用,影響後人,遂有唐太宗“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的名句。

 

 

 

在講座的問答環節,虞教授耐心回答了現場師生提出的問題。首先,老師回答了從(cong) 青銅器、金文上研究《詩經》文本的問題。他說這種研究室從(cong) 王國維《與(yu) 友人論<詩><書(shu) >中成語》開始,後來於(yu) 省吾作《澤螺居詩經新證》進一步與(yu) 銅器銘文語詞互相關(guan) 聯 ,進行考釋。薑昆武的《<詩><書(shu) >成詞考釋》也是這類著作。接下來,老師回答了《詩經》中的政治詩與(yu) 愛情詩的問題。《詩經》十五國風多以愛情家庭為(wei) 題材,其基本功能是抒情,但在采入王室和流傳(chuan) 過程中,知識分子將它與(yu) 政治和道德關(guan) 聯起來,通過闡釋詩旨來發揮教化功能。整場講座在熱烈的探討中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