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山書(shu) 院:清代民族地區儒學教化的重鎮
作者:周文焰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初三日甲戌
耶穌2024年5月10日
書(shu) 院是我國古代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組織。在千餘(yu) 年的久遠傳(chuan) 承中,書(shu) 院對我國的學術發展、文化傳(chuan) 承、民俗風情都產(chan) 生了較為(wei) 深遠的影響。教化功能是書(shu) 院的主要功能之一,尤其是在民族地區,書(shu) 院更具有貫徹“大一統”理念與(yu) 傳(chuan) 播“正學”的職責和訴求。清代,位於(yu) 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的廣東(dong) 省連山縣的連山書(shu) 院即是其中的代表。
康熙年間的連山縣是廣東(dong) 的一個(ge) 邊遠州縣,三省交界,連山民風剽悍、刀耕火種、風俗澆漓。加之連年的動亂(luan) ,使得本來不多的人口更為(wei) 稀少。據李來章《連陽八排風土記》記載,當地有大小排二十,共有一千二百三十八家,男女人丁共計五千二百七十五名。當地居民主要是以瑤族、壯族為(wei) 主。居民以“排”為(wei) 單位,分大排和小排,聚居於(yu) 半山或山頂較為(wei) 平坦之地。風俗上,當地居民多椎髫跣足,衣著異於(yu) 中原,婚喪(sang) 嫁娶風俗與(yu) 中原殊異,隻有近城市中心者,漸具華風。言語上,當地居民多講瑤語,信巫蠱而讀書(shu) 者少。即便有少量讀書(shu) 者,也因教育資源落後而遭埋沒。
興(xing) 賢育才,貴在得人,當地教育落後的麵貌直到李來章就任縣令才得以改觀。李來章,河南襄城人,名灼然,號禮山。嚐學於(yu) 魏象樞,繼而受教於(yu) 孫奇逢、李顒。康熙十四年(1675年)中舉(ju) 人,選廣東(dong) 省連山縣知縣,官至兵部主事。其學以合天為(wei) 歸,克己為(wei) 要,慎獨為(wei) 先。學者尊稱為(wei) “中州八先生”之一,著有《洛學編》《敕賜紫雲(yun) 書(shu) 院誌》《連陽八排風土記》《連山書(shu) 院誌》等。
李來章有豐(feng) 富的書(shu) 院教育經驗。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李來章應中州名儒耿介和冉覲祖的邀請,到嵩陽書(shu) 院講學“幾二載”,與(yu) 耿介、冉覲祖合稱“中州三君子”。康熙三十年(1691年),李來章被南陽知府朱璘聘主講南陽書(shu) 院,作《達天錄》及《南陽書(shu) 院學規》,嚴(yan) 格教育學生。在《學規序言》中,張潤民以及竇克勤都有提到,李來章所作學規中有規勸士子勤加研讀《孝經》《小學》《聖諭十六條》諸書(shu) 的要求。不久李來章就因母親(qin) 年老需人奉養(yang) 而辭教職。歸家之後,李來章重新修葺祖傳(chuan) 的紫雲(yun) 書(shu) 院,生徒慕名而來,倡明道學於(yu) 中州。書(shu) 院規定每月逢二、六日講書(shu) ,初九會(hui) 文。纂有《敕賜紫雲(yun) 書(shu) 院誌》。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李來章被任命為(wei) 連山縣知縣。
在上任後,李來章攜帶幹糧,親(qin) 入煙瘴之地,考察民情疾苦達兩(liang) 旬餘(yu) 。其間,李來章了解到當地士民教育程度較低,童蒙對於(yu) 儒家經典“《五經》《四書(shu) 》《孝經》《小學》一字不肯讀”。而平日排師所教者皆是《閻羅科》《上橋書(shu) 》以及扶道降神等鄙俚不堪之書(shu) 。即便與(yu) 科舉(ju) 相關(guan) 的書(shu) 籍,也僅(jin) 限於(yu) 腐爛時文。再加上排師貪財好事,唆使當地居民與(yu) 官軍(jun) 作戰,瑤民本就民風剽悍,再加上邪師教唆,更助長其凶悍之氣。
經過實地考察,李來章意識到,“學宮為(wei) 人才淵藪,教化為(wei) 根本”。隻有改變當地教育落後狀況,使民眾(zhong) 懂得禮儀(yi) 規矩,革除陋習(xi) 才有實現的可能。因此,李來章非常注重學校的建設,他捐俸為(wei) 倡創建連山書(shu) 院,“得隙地於(yu) 西郭大塘之上,予捐俸六兩(liang) 買(mai) 之,創建連山書(shu) 院,正殿三間,祀純公明道、正公伊川、文公考亭三子於(yu) 中,扁曰‘洙泗源流’”。並且“仿鹿洞之規,采蘇湖之教,以存誠主敬為(wei) 要,以正誼明道為(wei) 則”,以學習(xi) 儒家經典促進教化。
在瑤漢雜處的連山,李來章特建連山書(shu) 院,延師授課,推行教化。具體(ti) 有以下措施。
第一是革陋習(xi) 。針對當地排師、邪書(shu) 毒害當地居民尤其是年輕人的情況,李來章有計劃地革除陋習(xi) 。在巡視各排時,李來章搜輯、焚毀邪書(shu) ,拘禁並驅逐邪師,斬斷其禍害之源。
第二是崇正學。李來章為(wei) 書(shu) 院學子製定學規,聘請通儒講授儒家經典書(shu) 籍。為(wei) 了更有效地指導書(shu) 院學子學習(xi) ,讓其學有本源,學有指歸,李來章為(wei) 書(shu) 院製定《書(shu) 院學規》《學要十箴》《為(wei) 學次序》《讀書(shu) 次序》等規章製度,使得書(shu) 院學子有所遵循。學子每旬兩(liang) 會(hui) 於(yu) 書(shu) 院,李來章讓其相互砥礪學問,參與(yu) 考課,並親(qin) 自批改生童試卷,啟掖後進,“於(yu) 科舉(ju) 一道,不敢倦怠”。李來章“集民瑤生童,相與(yu) 講明程朱之學,期以上溯洙泗,歸墟在望,庶無迷津之歎”。李氏還捐俸為(wei) 倡,購買(mai) 書(shu) 院學田以及儒家典籍,購置諸如《四書(shu) 》《五經》以及《孝經》《小學》等書(shu) ,並且聘請儒師為(wei) 約正赴各排,教授瑤童。不僅(jin) 如此,李來章還注重對書(shu) 院生童的禮儀(yi) 教化,增強其儒家信仰。讓書(shu) 院受學者入學前先赴先聖(孔子)殿行四拜禮,朔望日同樣進學宮拜謁夫子像,並且讓學子在院期間正衣冠以重觀瞻,進退揖讓之間循循有禮。除聘請儒師外,李來章也多次親(qin) 赴書(shu) 院,與(yu) 諸生講解儒家典籍,隨時開釋,教育教化諸生。
第三是宣聖諭。李來章在連山以“土音訓注其下”,並以通俗、淺顯的語言,結合當地土語宣講聖諭。李來章置辦公服、頂帽給排目及約副,讓約正、副各排為(wei) 瑤童朝夕啟迪,無所倦怠,每逢朔望,集合排中老幼細心講解聖諭,讓瑤人盡皆通曉。
在李來章努力之下,初步改變當地不習(xi) 漢語、信巫蠱、輕舉(ju) 業(ye) 的習(xi) 俗,這些舉(ju) 措,也使得當地瑤民漸知向學,“日漸月摩,轉移變化”,讀書(shu) 之聲響徹山穀。風氣上,“今排中子弟已知大義(yi) ,頓革舊習(xi) ,與(yu) 臨(lin) 壤咫尺,風氣迥別,亦可見聖化”。說明李來章在連山的教育教化取得實質性效果,其離任時,當地士民更作去思碑以表達對其依依不舍之情。
當前,在當年連山書(shu) 院的舊址上建立的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山中學,仍然為(wei) 民族地區教育發光發熱。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